从最低的地方爬起来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644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人,学习上,虽没有到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程度,但因为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直保持着相当不错的成绩。作为同学中的佼佼者、老师眼中的好苗子、很多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我将自己的寒窗生涯过得很是缤纷多彩。
  遗憾的是,我并没有能够一帆风顺直到高考完成。在进入高三冲刺阶段后不久,我的学习成绩开始毫无征兆地急剧下降,首当其冲的便是我原本的短板——数学。我一直很清楚自己在数学上没有什么天赋,好在文科的数学确实不难,只要认真听课,注重练习,把基础打好便能维持不错的成绩。我数学成绩下滑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基础部分失分严重,犯下了非常多的低级错误,以至于拿到试卷,看到错题时,就忍不住捶桌悔恨。可我似乎没能在下一次考试的时候吸取教训,于是这样的悔恨成为每一次考试后的必备情绪。
  数学成绩的惨烈下跌,也引起了老师和父母的重视。



  我开始频频进入老师办公室“被谈话”,也开始不断收到父母的斥责和失望的叹息。老师和父母开始以他们的方式“鉴定”我成绩下降的原因。我所有的休息时间都被取消,课外阅读的一些历史读物和散文杂志也被替换成了厚厚的数学习题。我将一天当中绝大部分可以自主安排的时间都压在了数学上,但这似乎并没有能够让我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反而承受了莫大的压力。我消磨掉了对数学的所有兴趣,开始惧怕每一次考试。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压力下,我完全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去答好一张试卷,它只会让我更加漏洞百出。我开始把每一次月考当成豪赌,想着一定要翻身,让老师、父母和同学刮目相看。考完数学后,我会迫不及待地找同学对答案,知道还是一样的惨淡结局后又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在自己擅长的其他学科上比别人多拿二三十分,把总分拉上去。结果,在“非好不可”的自我要求下,我考其他科目时也变得优柔寡断,一个选择题也要思量许久,害怕失分,遇到稍难一些的题目更是如临大敌,这样的心态直接导致了我所有学科的崩盘。
  高三正是黑马频频涌现之时,身边一些原本成绩不出色的同学开始崭露头角,而我的成绩却像马奇诺防线一样——自以为十分坚固了,结果在高考这场战役即将打响之际,全线溃败。我成了那個被别人踏在马蹄之下的人。
  “一模”的时候,我的名次已然是一落千丈。成绩出来时,正是黄昏,残阳如血,镀在走廊的栏杆上,有些许凄烈。同学们都去食堂了,我一个人站在走廊上,想到别人或失望或嘲讽的目光,觉得身心俱疲,无法再面对任何人。我想我简直是倒霉透了。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我的努力却得不到任何好的结果。我开始无比羡慕那些原本成绩不好的同学,因为他们的进步可以得到嘉奖,而我在这大半年的时光里却只有不甘和失望。
  也是那一刻,我突然想:我为什么要羡慕别人?我也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原本就不优秀的人啊!我为什么要一直盯着那个榜单最前面的位置?为什么要迫不及待地想做那个让父母和老师骄傲的人呢?一直以来,我是那样看重名次,认为那就是不赢即输的较量。我是那么看重别人的眼光,那么害怕别人失望,可我之所以在这里学习,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只要我对自己还抱有希望,只要我知道自己还在向前,不就足够了吗?
  不再纠结于旁人的看法后,我觉得自己纯粹、轻松了很多。我开始跳出压力的怪圈。我发现自己给自己鼓劲更能让人精神抖擞,自己给自己赞赏更能让人斗志昂扬。我抛弃掉了并不适合我的题海苦战,回到了作息规律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方法步步走稳。每次考试前,我会把期许放低,自己来挑战自己。然后,我发现我能够把精力集中到试卷上了。
  我欣赏着自己每一点小小的进步,也学会了总结。在这样的状态下,我的成绩提高得很快。“三模”的时候,我回到了自己原本的位置,甚至,比之前还要好一些。最终,在高考中,我拿到了令自己满意,也令所有人都满意的成绩。
  时至今日,我依然非常感谢那段令我迷茫的时光和那天傍晚忽然通透的我。在每一次遭遇滑铁卢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段经历,然后告诉自己:没有人会一直倒霉,你更不会是那个最倒霉的人。很喜欢“you do your best and god will do the rest”(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而我想说的是,既然已在低谷之中,那就不必自怨自艾,更不必总是沉迷于过去,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挑战现在的自己,为现在的每一点进步而喝彩,这样就足够了。要知道,现在的每一点进步,都意味着你已经从那个最低的地方爬起。总有一天,你会回到最初,超越最初,去到更好的地方。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提到关于家乡的话题。有人说最难忘的是故乡的美食美景,有人说最怀念在故乡度过的自由自在的童年时光。我听着微笑着,仿佛也跟着这些话语穿越到了他们的故乡岁月。  他们问我,你呢?我想了想回答,可能我从故乡那里得到最好的礼物就是发芽的心情吧。发芽的心情?朋友们有些不解。我慢慢分享着这份故乡最好的礼物。  乡下,泥土味是最自然的味道。土院坝、土路、土墙可见泥土的身影,菜园子、田里、山坡上也
期刊
回首往昔,最难忘的要数那些夏日时光。那时的我们为了在平淡的生活里寻得更多趣味,瞒着大人进行了许多秘密活动。仔细想想,成年后的我们在夏日所散发的天真烂漫,其实啊,早在儿时就有迹可循了。  那会儿夏季的吃食比较简单:绿豆汤和大西瓜。因为没有冰箱,所以难免少了身心舒畅的刺激感。不过好在奶奶手艺不错,绿豆汤香软浓稠,喝几口便能让味蕾满足。吃过晚饭歇了片刻,随着奶奶一声“吃西瓜咯”的叫唤,我们又齐齐端好凳子
期刊
奥黛丽·赫本,1929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女演员;主要作品有《金粉世界》《罗马假日》《龙凤配》《修女传》《蒂凡尼的早餐》《谜中谜》《盲女惊魂记》《罗宾汉与玛莉安》《直到永远》等。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结肠癌在瑞士洛桑病逝,享年63岁;同年,获得了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吉恩·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1999年,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3名。  认识奥黛丽·赫本是从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吃瓜群众越来越多了。  不管是社会新闻还是娱乐消息,只要被冠上“瓜”的名号就能摇身一变,成为看客们茶余饭后的消遣:碧绿的皮,血红的瓤,唇舌翻动之后,便只剩下满地黑色的瓜子,一片狼藉。  我亦是吃瓜群众中的一员。每天早上,我在睁开眼睛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上网找瓜,若是找到了有趣的“大瓜”,就转发到亲友群里,和大家一起其乐融融地分享。咔嚓,咔嚓,每一次咀嚼都会有红色的汁液顺着嘴角流
期刊
和C来往是因为一包饼干。  那天,我们刚上了体育课。大汗淋漓的他叫嚷着肚子饿,而坐他后排的我正撕开一包饼干。  我们并不熟悉,虽是前后排,但关系也就仅限于知道彼此的名字而已。他盯着我饼干的样子好似一只看见香蕉的猴子。他不说话,但就那么死死地盯着我和我的饼干……最后,我把整包饼干给了他。  其实C是转校生,但他很快就和班里同学打成了一片。两个月后,他顺利加入高中部篮球队。一个后来者,因为技术过硬和外
期刊
阅读十七年前的日记是种什么感觉?整理旧物,意外翻出了自己小学二年级的日记本。因为是硬皮,而且保存细心,乍一看还是崭新的样子。浅粉与白色相间的封皮上,画着一只调皮的斑点狗,它正瞪大了眼,俯身去嗅一朵小黄花。翻开,里面工整稚嫩的字迹像草一样——那里永远是春天。  读了几篇,里面记录的童年往事大多都忘得一干二净,遥远,模糊,又有种难以描述的亲切。好像在读别人的故事,读着读着,竟愈发觉得这个人很像自己。 
期刊
1  五条人的歌很有特点,他们从不“生产”口水歌,只唱最真实的生活和生存,只唱共有的情绪和情感。  独特的情怀,不是人人都有,但是,拥有它的人便会不自觉地走到一起,比如阿茂和仁科。他们都是“海丰人”,有着很深的故土情结,自身也带着一股“爱拼才会赢”的冲劲。  2002年,阿茂离开家乡,想去看一看更大的世界。他去了广州,到一家打口碟店上班。整整三天,阿茂都很敬业。只要有人来买碟,他一定会帮顾客认真地
期刊
高中岁月戛然而止,大学时光未露晨曦,寄居于二者之间的这个漫长的暑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显得非常另类。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心头会漫过一些什么情绪呢?除却填志愿时的忙碌和或浓或淡的对大学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时候,我们其实都被一个名叫“回忆”的顽皮的孩子纠缠着,怎么都摆脱不了。不管是爱太深,还是恨太切,又或者五味杂陈,总之这种纠缠是紧密而深刻的,会像绳索一般勒进皮肉。  我们已然长大,有了所谓的曾经,也有
期刊
读书二十载,如今最怀念的,竟然是高四。  说起来,复读那一年,是读书最拼命的一年,也是别人眼里我最辛苦的一年。殊不知,我却乐在其中,不觉得有丝毫痛苦。  高中三年,真的是荒废了太多时光,不论是什么原因,现在想来都是一种浪费甚至是罪恶。复读的时候,打算好好学习了,但是基础实在是太差,听老师讲的很多东西都像是新的,从来没有接触过一样。老师讲得很快,没办法,听不懂也要硬听,咬着牙也要弄懂。一年时间,我成
期刊
我摩挲着鲜红的录取通知书,说不清悲喜。结果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差,意料之中,却有份淡淡的不甘。我未曾破茧,于平凡的岁月中蜕变出五彩的翅膀,在天空俯瞰芸芸众生。我仍是芸芸众生的一员,在命运的洪流中去往归宿。  我曾不止一次地幻想过“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但时光告诉我,平凡才是最后的答案。  高一时,我以倒数几名的成绩进入班级。在初中出类拔萃的我,到了这所优秀的高中,成了一滴平常的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