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对美的追求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对美的追求可上溯到原始社会的贝壳项链和陶盆上的鱼纹图案,甚至更早。美有时需要借助于语言文字来表述、传承、规范,而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学,更是美的载体,美的创造者和美的集大成者。
  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祈求这样一种教学状态:自己感情饱满,妙语连珠,思想与文本契合,情感与作者共鸣;而作为受教育的学生,则能进入教师营造的特定氛围中,看到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并演好自己的“哈姆雷特”。当然,每个人的“哈姆雷特”都是与众不同的,同时又是唯美的、忠于文本的。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理论上并不难,那就是要追求美。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是从文本中发现美、挖掘美。文章的风格不同,其美有别。教师如果没有较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怕是也难辨析其中精微。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与《荷塘月色》,前者如不事雕琢的浑金璞玉,朴实无华却真挚感人;后者如美丽的少妇,姿色不曾稍减,幽怨却增三分。前者是稻梁,后者为花卉,有着不同质地的美。再如《繁星》、《春水》中的一些小诗,清新淡雅,玲珑精致,是“乱石谷,清水裥”边的水仙一株,是田野中、山坡上的荞麦花数朵,有着不需张扬却自芬芳的美丽。
  如果说文辞上的美、句式结构上的美主要依赖于教师审美目光的发现。那么,作品深层次的人情美、人性美和哲理美,就往往需要教师的开采与提炼,而开采与提炼需要的是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教师从文本中发现了美,开采了美,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教师并不是纯粹的欣赏者,还承担着表现美、传达美的重任。就像蜜蜂,在阅尽春色、吻遍百花之后,还要将花的美以另一种形式传达给人类。从文本上得来的美,只是一种主观的审美享受,属于心领神会的意识形态,它还不能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所以教师必须将这种意识形态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的另一种形态,才有可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以文本为基础,对其传达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补充,从而完成对原作品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无疑要渗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要汲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精华,并折射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會万象。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不囿于课本的局限,创造出更多的美来。由剧本到舞台,再到屏幕,需要再创造,而一般文章,也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处理,创造出更多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美来。事实上,语文教学中的美包括很多方面,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做具体论述。但教师的讲课将凝固于文字中的美激活,将文章固有的美转化成有声语言的美和肢体语言的美,使讲课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是语文教学中美的体现。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审视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诸多美好素质,我始终以为感情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概括地讲,感情是语言美的内涵,语言美不美与情感真不真有着直接的关系。很普通的一句话,会因灌注了真挚的感情而变得生动起来;相反,缺少了感情,即使“字字珠玑”,也只是华丽词藻的堆砌,如同穿着金缕玉衣的木乃伊,与真正的美大相径庭。
  在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各项素质中,我认为有一点需要重视,那就是教师的个性。唯有个性,才能提供与众不同的审美对象,其人其言才有可观之处。换句话说,语文教师应该是至性至情的真主人,内心善感而多情,不圆滑、不世故,个性鲜明,不落中庸的窠臼。无论是狂狷、桀骜、固执、刚强,还是恬淡、平和、谦逊、宁静,总之,都是率性的、追求完美的。这样的人以其真知、傲骨和操守来弥补自身的一些弊病,但暇不掩瑜故而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来。像易中天教授的课,像纪连海先生的课,他们的个性使得他们的课也引人入胜,听者不累。
  当然,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教师多方面素质共同呈现的结果,是在一种合力作用下的高度提升,不可单项测定。上文分层分析,只是为了论证的方便罢了。
  现在我们明白了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美的意义和必要性,也知道了语文教学中美的体现方式和教师必备的审美素养。在教学中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对美的追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摸索、慢慢总结,力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美,并非为了自娱自乐,最终目的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新课程标准有关三维教育目标的陈述中,有一目标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认为,这一目标主要应在教师的审美追求中得以实观。
其他文献
AIM: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provoked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s and the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METHODS:The study invo
期刊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之间联系紧密,难以分隔,但农民问题则是三者中的本质性问题。造成农民增
“运动产生变化,变化检测能力。”近年各地的中考题中.越来越多考查学生能力的动态题目不断涌现,甚至成为中考压轴题。动态型问题的解决几乎涉及初中数学的全部知识点,考查学生
摘要: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如何创设情境——创设有吸引力的“锚”,如何提出问题——“锚”怎么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围绕“锚”组织教学这三方面,对“抛锚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实际应用做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地理抛锚式课堂应用    一、如何创设情境——创设有吸引力的“锚”  创设情境要求教师把握地理主干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智能水平。这样创设情境才会符合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
成功的文学作品教学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的背景知识与新的语文阅读内容有一定的相关度;二是新的语文阅读内容的潜在意义能引起学生学习情感的变化。因此,文学作品教学应
臭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郑州市电大苑平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由三个氧原子构成(O3),低浓度的臭氧具有新鲜气味,浓度稍高时,有刺激性臭味。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32g/L.极易分解为氧气。臭氧具有极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为此,教学大纲就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由于文言文语言形式和涉及内容这两方面同现代语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很困难。深奥难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好比就是“天书”,使人望而生畏。因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所以,探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哪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为贯彻和落实党中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AIM: To identify the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for hyperechogenic pancreas (HP) which may be observed on 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 and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
期刊
坚持和完善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结合中完善,特别是在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并注意走出基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