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及物结构的生成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zhiyou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英语之中的双及物结构由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构成,前者的词序为SVO1O2 ,即NP0+V+NP1+NP2,NP1 为间接宾语,NP2为直接宾语。与格为NP0+V+NP2+to+ NP1, 介词to引导间接宾语。
  假设一个孩子想要传达这样一个信息:a person named Susan gave toys to some children.首先在他的大脑中有一个这样的结构:Susan gave____ 先成立,toys在前或children在前,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构,哪一种会在这个孩子的思维里优先被选择呢?
  (1)下面的表格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两种结构的内部语义要素: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结构的功能截然不同,不同的结构描述相同的事件,侧重点不同,所以说我们很难判断小孩会采用哪一种结构。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学者们研究双及物的生成问题不仅棘手,而且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属于这一学派的个别语言学家甚至认为它已经脱离了语言学理论。那么这种把语言学理论只定位为语法本身,不考虑应用者的选择倾向的观点未免有些狭隘。
  在最近20多年里,部分现代语言学家提出“与格移位”(dative shift)等名词概念来断定二者存在转换关系,这种假设在一段时间内盛极一时,尤其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受其影响,泛泛地指导学生们把一种结构转化为另一种结构,导致很多学习者误以为这两种结构表达的意义完全一致,从而产生交际失误(communicative errors)。
  
  二、历时句法研究述评
  
  在生成语法中,一种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结构,每种结构都可以是相对应结构的基础。所以很多语言学家认为二者存在转换关系,代表性的如Larson (1988)认为与格结构为基础,双宾结构由与格结构转换而来;紧接着的Aoun﹠Li(1989)却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双宾结构是基础,与格结构是由双宾语结构转换而来。但是Pesetsky (1995)却不承认二者之间有转换关系,他认为这两种结构是由不同的底层结构生成的。
  Larson与Aoun﹠Li的分析方法都是以动词ti被动化为前提的。与格转换成双宾结构时,由于ti的被动化,介词to被吸掉,间接宾语为了获取应有的格而提升,直接宾语降级成为V’的附加语,当双宾结构转化成与格结构时,也是由于动词ti的被动化,造成直接宾语为了获取应有的格而提升,间接宾语被降级,在前插入介词to给其赋格,这样便生成了与格结构。
  (2)与格结构转换成双宾结构
  


  可是,根据Chomsky的《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中的理论,在运算过程中不能产生新特征。另外,运算结束后,词汇矩阵(lexical array)中也不能有没有处理的词项存在,否则,运算就会在语段阶段崩溃。在Larson的转换过程中to没有被处理掉,在Aoun ﹠Li的转换过程中多出了一个介词to,故这两种转换都不能成功完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的句法理论至少不支持这两种结构之间存在转换关系的假设。
  Pesetsky的观点认为被send所投射的V的补语在双宾和与格中都是介词短语。在与格结构中,介词短语由to引导,客体(theme)在标志语(specifier)的位置上,目标(goal)做为它的补语。在双宾语结构中,介词短语PP由空介词G引导,客体作为补语,目标作为标志语。这个空介词必须靠中心语移位提升,附在动词send上。最终可得出这两种结构是send选择不同的介词补语所决定的,所以在它们二者之间没有转换关系,它们是由不同的底层结构生成的。如下图所示:
  


  比之前人,Pesetsky的观点更具解释性和概括性,这就有利于揭示语言运行的一些普遍的共同的规律,这是符合当代语言学研究重视解释的趋势的。
  
  三、句法分析
  
  总体而言,通过以上语言学家的历时研究,双宾结构与与格结构的关系是值得在句法上进行进一步分析的。
  3.1 句法结构
  从句法角度讲,如果有证据表明两种结构有不同的底层结构,那么二者的转换关系就不能成立,根据Kayne(1984)的理论,在一定的限制下,动词名词化允许动词的宾语以产生名词的属格即of短语的形式出现。例如,
  (5)examine the problem =>
   the examination of the problem
   the problem’s examination
  但只有当动词的宾语是逻辑宾语,也就是它的论元的时候,该研究才能成立。如果动词的宾语不是逻辑宾语,而是双宾结构中小句的主语,该研究就不能成立,例如:
  (6)believe Thilo handsome =>
  ﹡the belief of Thilo handsome
  ﹡Thilo’s belief handsome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名词化可以判断动词后的名词是否是其论元。在其基础上,Kayne 判断双宾语结构中动词后的第一个名词不是该动词的论元,因为它跟believe相似。例如:
   (7)present the ball Satoshi=>
  * the presentation of Satoshi of the ball
  *Satoshi’s presentation of the ball
  相对应的是,在与格中,第一个名词表现得更像是动词的论元。
  (8)present the ball to Satoshi=>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ball to Satoshi
  the ball’s presentation of Satoshi
  于是Kayne提出,在双宾结构中,动词后面的两个名词也是嵌入在一个小句之中,这与(6)是很相似的。Thilo是(6)中小句的主语,那么Satoshi就是(7)中小句的主语。
  通过以上Kayne的理论分析可得出,双宾结构与与格结构不是同一句式表层上的变体,二者之间由于底层结构不同,也不可能存在转换关系。
  3.2 语言习得
  我们也可以借鉴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来论证双及物结构的底层结构。下面我们就引述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来讨论这一问题。
  Lan-Hsin Chang (2004) 在他的测试研究中,发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回答含有双及物结构的特殊疑问句中,用与格句式回答的频率要高于双宾结构句式。通过这个测试,他首先得出与格结构的获得要早于双宾结构,因为学习者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往往使用他们更熟悉或习得更早的句式结构。另外,他认为由于与格结构习得早于双宾结构,从认知上,这也支持了标记性理论,即与格结构是无标记的,双宾结构是有标记的。这种观点至少否定了与格结构由双宾结构生成的观点。
  另外,有些语言只有双宾语结构而无与格结构,如Tzotzil语,Pari语;有些语言只有与格结构而无双宾结构,如许多印欧语,可见缺乏一种结构的语言习得者是从别的结构中习得已有结构的。汉语的双及物结构更是千变万化,分类为“给”、“送”、“拿”等很多种,例如:
  (9)a. 我送张三一本书。
   b. 我送一本书给张三。
   c. 我送给张三一本书。
   d. 我给张三送了一本书。
   e. 我那本书送给了张三。
   f. 我把那本书送给了张三。
  以上a、b 句和英语中的两个结构相对应,而其余的在英语中则没有相应的结构。那么通过汉语来解释双方含有转换关系的观点是失败的。
  
  四、语义分析
  
  从语义的角度上,如果承认双宾结构与与格结构之间有转换关系,那么在这两种结构转换的过程中,就不会产生制约,否则二者更趋向于基础生成(base generation)。
  4.1 意义制约
  含有双宾结构的习语不能转换成与格结构而保持意义不变。
  (10)a. Mailer gave Nixon a book.
  b. Mailer gave a book to Nixon.
   a可以理解成为Mailer给Nixon写了一本书,而b只表示传递的动作。
  (11)a. Larry taught Bill French.
  b. Larry taught French to Bill.
  (11)中的两个句子都表明Larry教Bill法语,但a暗含Bill学过法语,b则没有。
  从上可得出两种结构之间不存在转换关系,一旦转换操作过程发生,就会影响原有结构的特有含意。
  4.2 间宾制约
  在双宾结构中,间接宾语必须是有生命的,但是这种制约对与格结构却失去效力。(*代表不合语法的句子)
  (12)a. I sent the book to France.
  b.*I sent France the book.
  从中可得出介词短语在与格结构中行使方位格(locative)题元角色,然而在双宾结构中的间接宾语却被赋予客体题元角色,那么一旦转换操作发生,就会影响题元角色的分配。
  4.3 主语制约
  因为与格结构需要动作诠释,所以它的主语必须是生命体,而双宾结构却不受此类限制。
  (13)a. The manual told Susan everything.
  b. *The manual told everything to Susan.
  c. We told everything to Susan.
  从上可得出,双宾结构与与格结构是各有其底层结构的,否则就会产生选择性限制。
  4.4 能产性制约
  两种结构的转换交替应具有相当强大的能产能力,但在英语实际应用中却很贫乏,并不是所有的与格动词都可以在这两种结构中使用,汉语中的例子也不少。
  (14)a. She donated her cat to the charity.
  b.*She donated the charity her cat.
  (15)a. *She spared the ordeal to Fluffy.
  b. She spared Fluffy the ordeal.
  (16)a. 做一个蛋糕给我。
  b.*做我一个蛋糕。
  (17)a. 你能抽出半个小时给我吗?
  b.*你能抽出我半小时吗?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从句法还是语义的角度,都可以证明双宾结构与与格结构是由两种不同的底层结构生成的。双及物结构的句式由与格动词引导,而该类动词在英语词库中也仅有100多个,不难完全掌握。因此,了解双及物结构的生成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此类句式,防止犯过度概括的错误。
  
  参考文献:
  [1]Aoun, J. and Y-H. A. Li. 1989. Scope and Constituency. Linguistic Inquiry 20:141-172.
  [2]Chomsky, N. 1995. Minimalist Program [M]. Mass: MIT Press.
  [3]Kayne, R. 1984. Dative in English and French. In Connectness and Binary Branching.
  [4]Lan-Hsin Chang. 2004. Discourse Effects on EFL Learners’s Production of Dative Constructions. Journal of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33: 145-170.
  [5]Larson, Richard. 1988. 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 Linguistic Inquiry 19: 335-391.
  [6]Pesetsky, D. 1995. Zero Syntax: Experiencers and Cascad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王立德,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蔡庆,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为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保障我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自治区第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通过了第二次修正的《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
期刊
粮油食品工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走出困境,重振雄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这是摆在粮食系统干部职工面前一道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结合四川省南充市的实际,我们对此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建立起现代汉语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讲解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理论的整体认识,使学生更易于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如何构建理论框架?下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从整体上构建理论框架    现代汉语尽管分了几个部分,但总的看来,还是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现代汉语,必须建立整体的语言观,要从整体
现代汉语语法学者对“多/少+N”结构进行过历时考察,如:汪维辉(2003),他其实也只在文中对“少”直接修饰名词的问题做了较详细的考察。他认为:“少”直接修饰名词的用法先秦未见,始于
现代汉语课程是民族院校文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由于学习对象的特殊性,民族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目的和方法与普通高校相比略有不同。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民族院校现代汉
蓬溪县粮油工业企业改制后出现勃勃生机周洪儒唐云王作本蓬溪县粮食局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县体改委的具体安排,从1996年二季度起,历经半年时间,对蓬莱油脂化工厂、县油脂开发公
摘要:经济简洁、生动诙谐、标新立异、受限性,这是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网络语言行为应当予以规范,本文提出了规范网络语言的四条基本措施。我们无须对网络语言忧心忡忡,应本着宽容理解、积极引导的态度,对其进行了解、记录和研究。  关键词:网络语言 特点 规范    在网络虚拟空间里,由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和形成了中国的网络语言。总体上看,网络语言受口语影响痕迹重,语句简约
通常认为“凡是”与“所有”语义上没有任何区别,但二者并不相同。从句法位置上看,“凡是”只能出现在句首,“所有”则出现在句子的多个位置;从语义上看,“凡是”并没有“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