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山水画程式看美术史学研究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5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艺术程式几乎可以作为这一时代风格的代名词。时代风格的转换是突破既有的程式而走向新的程式。“程式”是画家对客观世界进行艺术加工、提炼、强调进而形成的相对规范的形式与结构构成的视觉语汇。它熔铸了情感,传达了画家的内心审美视像,是我们理解、把握中国画的必经途辙。因此,从“程式”这一角度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画家的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我们建构美术史学意义上的时代风格序列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程式进行简要分析,探索画家从承袭传统到创意获取创造新的程式进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在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程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所体现出的研究价值,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其在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中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程式”是学习和创作中国画的规范性画法,它是我们理解、把握进而创作中国画的必经途辙。这些被中国历代画家不断积累与丰富起来的视觉符号是绘画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的艺术加工、提炼、强调进而呈现为“人化了的自然”。它不再是客体世界的直观再现,而是熔铸了画者的情感,传达的是画家的内心审美视像。如,画山石,以顿挫有致的线条画出外轮廓,在轮廓内再皴擦数笔,观者就可以体认到线条的内外空间与石的质性,也能够在线条与用笔的变化上感受到画家的思想情感。
  可见“程式”在艺术创造者与审美欣赏者之间具有着审美共通性,是勾连两者的媒介与桥梁。在山水画创作中,程式是艺术与自然的分水岭,是从自然形态进入审美形态的转折点。画家通过“程式”可以使纷繁复杂的自然形象具有审美性、秩序性、理想性,并以其有节奏地置陈布势,叠列形象,强调精神感受,从而使作品达到预想的艺术境界。纵观中国山水画史,凡个性鲜明的绘画作品背后都蕴含着画家对程式的承继与探索,体现出程式对于新风貌创造的重要价值。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反映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形态。《游春图》在不大的幅面上用青绿设色画法表现了优美壮丽的春日风光及贵族春游的情景。画面以全景式构图,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开阔旷远的景物。《游春图》山水画的造型语汇虽未成熟,但青绿山水画的面貌已大体形成,并由此体现出承上启下的风格特征。
  联系魏晋时期“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的表现方式,展子虔的山水画面貌是在承袭了这种表述程式后,又通过他自身的体验和对审美建构的追求才建立起的和前人不同的画法,在当时被认为是具有新意的新程式。当这种新程式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表现样式的时候,就成为了一种典范,为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运用并深化。北宋李成、郭熙融汇南北画风,画齐鲁大地的寒林丘陵。他们因其描绘的地域不同而形成了风格相异的三种画风,创造出了不同的山水画树法与皴法的程式。五代、北宋山水画的创作出现了更多的新的表述语言。为后世李、刘、马、夏更为鲜明硬朗的画风奠定了程式基础。
  元代除了对宋代山水画构图与造型程式的承袭以外,就是文人成为重要的绘画群体后所追求的笔墨意趣,这为新的山水画程式创造注入了新机。比如赵孟頫,他的山水画创作实践源自于董源和巨然,并强调书法用笔在绘画中的表现力。赵孟頫倡导“融书入画”,创造了新的山水画表现程式。之后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的影响。在元代,可以说山水画是处于对前人程式化的沿袭、转换与丰富阶段。皴法的使用,构图取势的基本框架,文人画审美体系的建构等,大多都是在元代成熟并固定下来。后世明清的山水画则基本上都是在元和元代之前的程式中进行取舍与转换。
  在明清山水画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到前人的程式化符号。例如沈周的《庐山高图》,源自赵孟頫的树法,王蒙山石的皴法以及山水画布局意识,这都是对前人程式的直接借鉴。不同的是,沈周已将这些“程式”化为己用,展现出一种综合性特征。每一种程式他都施以小的变化而又能够达到协调统一。他的多数作品都是出入于宋元各家,融会贯通形成新的风格,其师法传统的踪迹非常地清晰。
  不同历史时期的山水画大家都很好地用程式处理了客观物象与内心视像,视觉语汇与情感体验的辯证关系,用程式不断丰富、拓展审美视像,用审美视像与情感体验不断地推动山水画程式的发展革新。在程式中,蕴含着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与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具体而言,由于中国山水画有着特定的审美体系建构,有着特定的审美取向,所以,传统程式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风格和画家的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对我们建构美术史学意义上的时代风格转变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因此,从‘程式’的角度亦即在绘画本体的层面上去观察、探究绘画发展的历史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画家与时代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国美术史学研究在20世纪初开始受到西方史学的影响。在今天,西方美术史学的研究模式不断地被本土的学者运用于中国美术史学的研究。由于西方美术史学研究理论所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中国美术史学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因此可以说,在“以西释中”的过程中出现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现出中国美术史学尚未形成和确立自己的现代性的,本土化的研究模式。
  因此,基于中国美术史自身特性的思考与理念的“程式”来解释说明中国美术史的特性有着积极的价值指向与精神追求。对中国美术史问题的长期观察及对现实问题的联系思考,应该更多地从中国美术的本体角度,从其独特的历史进程与表现形态上来理解,从而使今日的中国美术史研究逐步走向自立与成熟。
其他文献
摘 要:情感是国画创作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而情感表现则是国画创作最重要的呈现方式。情感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国画创作通过笔墨表现、技巧表现以及色彩表现来传递创作者的情感意志,继而实现与受众围绕作品本身所承载的情感建立心理共鸣的目的。  关键词:国画;情感表现;表现手法  一、国画艺术  国画指的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画”,也叫做宣画,是我国历史传承悠久的造型艺术表达方法之一。国画作为一种中
期刊
摘 要:乔托是中世纪最后一位画家,他在艺术上的理念和精湛的绘画技艺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绘画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也为人文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乔托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在揭示人性的本质和价值观,提出个体本位的人本思想,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生依附,这确立了个人的价值,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他的主要贡献不在于他卓越的绘画技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中国甘肃郭煌莫高窟的唐代所绘第196窟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与文艺复兴盛期绘画大师达.芬奇绘制的基督教壁画《最后的晚餐》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从作品的基本情况,作品题材,艺术语言,人文观念等方面对两者的异同进行阐述,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壁画  一、作品的基本情况概述  《劳度叉斗圣变》基本概述佛弟子舍利弗坐仰莲坛座上,威仪严整,座后有四高僧坐于椅上,天王及天龙
期刊
摘 要:“置陈布势”“经营位置”是我国古代对构图的另一种说法。而所谓的工笔花鸟画构图,即创作者对画面中各个物体之间关系的安排,以体现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或感知。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构图规律与构图技巧,以期为今后的创作提供有力的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构图;技巧  一直以来,我国的工笔花鸟画构图尤其强调取势、留白以及开合之间的呼应等法则。至于真正的构图,除了需要充分展示绘画形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发展,在看到我国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些许问题,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经费投入不足,这是制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最重要的原因;其次,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落后,这就导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硬件支持和软件应用;最后,由于管理体系上的不完善,让基层公共文
期刊
摘 要:中国画的题款艺术的发展,与中国绘画,书法的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中国画的题款更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形式,画面题款是中国画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题款本身包含着深厚的文学蕴涵和精湛的书法功底,也是一门极具美学价值的艺术。  关键词:中国画;题款  一、中国画的特色  中国画,也叫国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所作的画。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期刊
摘 要: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独属于自身的特色。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民族存在的特色开始逐渐消失,一个国家的民族特色是其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本所在,对其进行传承至关重要。有鉴于此,本文以蒙古族舞蹈为例,对蒙古族舞蹈的特点以及民族特色进行研究分析,期望能够借此对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特点;民族特色  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劳动民众在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自我之“意”的表现。故有“意象艺术”的说法。基于这种主观意识极强烈的审美理念,画家们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与思想情感则体现为对幽深渺远、萧疏平淡之境界的追求。而沈周的《东庄图册》却以其对景物描写的客观性及其纯粹的审美之风,在前朝山水画传统的强势之下散发着纯朴、恬静、精美的时代气息,更以其客观、纯美的艺术精神给予后人一种特有的美学价值及审美启示。面对日益西方化的当代
期刊
摘 要:印度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便有了雕刻艺术的雏形,这时期的雕刻艺术还处于矇昧的阶段,但是柬埔寨早期的雕刻艺术却要比印度的雕刻艺术晚许多。造成这样状态的原因是印度的文化起源和形成的时期要比柬埔寨早,尤其是宗教文化的背景,因为在信奉宗教的国家里石头便象征着山神,而早期的人类宗教是对自然的崇拜。柬埔寨的雕塑有记载的雕刻艺术开始是公元1世纪,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更早,但是宗教的传入确
期刊
摘 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国面在画面的空白地方,题上的一首诗,即题商诗。诗的内容既是咏叹画的意境,也是构成画面的一部分。诗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与有画的部分共同构成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这就是形式上的统一,诗与画融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古代很早就有题画诗或是以诗入画,将诗意、诗境转化为画意、画境的作品,以诗写画,以诗文之长补绘画之短,使绘画作品的意境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