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也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文的朗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事情。
一、精心备好朗读,进行整体性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只有少数的教师能够在备课中设计朗读方案,很多教师在备课中根本不备朗读指导的环节。教师对课文的朗读处理心中无数,必然导致朗读指导的盲目性和低效率。所以,在教学中针对朗读,要做好以下两点。
1.在备课时强调备读。强调教师的备读,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反复训练,自己首先读熟、读通、读好课文,进而掌握本文朗读和默读的基本要求以及具体的技能指标,如,语气、语调、情感、停顿、重音、轻声和有效速度的掌握。二是结合所教的学生实际,确定读的训练重点和指导读的方法步骤,力求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从而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在备课时有明确、具体的朗读目标。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所以,朗读前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对于美读,不仅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而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可以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学生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可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巧妙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教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以情动情,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产生共鸣效应。也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才能使学生乐读、好读、善读。如,《安塞腰鼓》一课,如果没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是无法体会那“原始生命”的厚重的。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忘情的狂舞,亲耳感受沸腾的鼓声,学生被带到了那时、那地,感受了“那么一股劲”,激起了朗读的热情;再配以朗读指导,学生在自己激情荡漾的朗朗读书声中,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热烈与激荡,透过文字,感受到生命和力量的喷薄。又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由于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在网上找出很多课文中所写到的春天美景的图片,上课伊始把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再因势利导:“这么美的春天,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一下?”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每位学生都想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
三、教师重视示范,适时指导朗读
范读是朗读指导中最原始、最朴实、最有效的手段,朗读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模仿心理,通过教师优秀的示范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可在以下教学时机进行范读。
1.揭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在学生对重点句段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时,即兴范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
3.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语气。
4.在指导学生品赏课文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
例如,文言文《狼》的教学设计,就可以让范读起到火车头的带动作用。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应读得平缓;第二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急,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至此,屠者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读,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两句是结局,写屠者的心理状态,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经过这样的范读,学生感觉是在听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
一、精心备好朗读,进行整体性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只有少数的教师能够在备课中设计朗读方案,很多教师在备课中根本不备朗读指导的环节。教师对课文的朗读处理心中无数,必然导致朗读指导的盲目性和低效率。所以,在教学中针对朗读,要做好以下两点。
1.在备课时强调备读。强调教师的备读,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反复训练,自己首先读熟、读通、读好课文,进而掌握本文朗读和默读的基本要求以及具体的技能指标,如,语气、语调、情感、停顿、重音、轻声和有效速度的掌握。二是结合所教的学生实际,确定读的训练重点和指导读的方法步骤,力求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从而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在备课时有明确、具体的朗读目标。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所以,朗读前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对于美读,不仅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而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可以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学生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可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巧妙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教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以情动情,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产生共鸣效应。也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才能使学生乐读、好读、善读。如,《安塞腰鼓》一课,如果没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是无法体会那“原始生命”的厚重的。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忘情的狂舞,亲耳感受沸腾的鼓声,学生被带到了那时、那地,感受了“那么一股劲”,激起了朗读的热情;再配以朗读指导,学生在自己激情荡漾的朗朗读书声中,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热烈与激荡,透过文字,感受到生命和力量的喷薄。又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由于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在网上找出很多课文中所写到的春天美景的图片,上课伊始把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再因势利导:“这么美的春天,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一下?”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每位学生都想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
三、教师重视示范,适时指导朗读
范读是朗读指导中最原始、最朴实、最有效的手段,朗读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模仿心理,通过教师优秀的示范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可在以下教学时机进行范读。
1.揭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在学生对重点句段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时,即兴范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
3.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语气。
4.在指导学生品赏课文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
例如,文言文《狼》的教学设计,就可以让范读起到火车头的带动作用。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应读得平缓;第二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急,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至此,屠者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读,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两句是结局,写屠者的心理状态,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经过这样的范读,学生感觉是在听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