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米兰·昆德拉是享誉全球的法籍捷裔作家,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其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在中国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作品。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人生遭遇,管窥昆德拉对存在的诗意之思。
关键词:轻;重;背叛;媚俗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214-02
说到昆德拉的作品,人们脑海中似乎就会浮现“复调”、“隐喻”、“媚俗”、“遗忘”、“幽默”、“存在”、“性爱”、“政治化”等等关键词。而在昆德拉的诸多作品中,创作于移民法国前期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便是其代表作,也是在我国最广为传播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使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阅读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有两个入口,一个是政治,另一个就是性爱。从政治观之,冷峻而残酷;从性爱观之,则极具喜剧色彩。《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作品,政治色彩很浓,看到了苏联的强权压迫下知识分子的悲惨境遇,也看到了徘徊在灵与肉之间的主人公挣扎的生命轨迹。
一、漂浮在轻重之间的托马斯
托马斯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也是一名非常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对于苏联的入侵和当局的强权政治,他感到不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写了一篇嘲讽时政的文章,因此惹怒了当局,把医生的工作丢了。托马斯挚爱着医生职业,对患者的责任感是他对生命的自我认可,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失去了挚爱的事业,托马斯感受到自我的生命走进了一种虚空。
托马斯深爱着特雷莎,在爱情上完全忠诚于她。可是本性放荡不羁,渴望自由的他,在婚姻中感到束缚和人生的沉重。他总想逃避,去寻找轻松的愉悦,于是他与各色女人保持着性友谊的关系。而且还和画家萨宾娜保持着长期的情人关系。在托马斯看来,爱与性是可以分开的,爱一个人只是渴望和她共眠,而不是一种性的欲望。秉着这样的性爱观,托马斯从没放弃自己在女人中间的性愉悦,在这些性冒险中,他不停地寻找女人的万分之一的不同。这样的性冒险是轻松的,不必担心责任,但是自从爱上特雷莎之后,他的每一次性冒险都伴随着对特蕾莎的负罪感,在冒险的过程中,总会出现特蕾莎的脸,让他充满了背叛的耻辱。而且他总会发现对方的索然无味,只有将自己灌醉才能和女人做爱。即便如此,他还是不能够放弃这种对性冒险的渴望。托马斯就在这种欲重还轻欲轻还重的状态下挣扎。
托马斯夫妇曾因为苏联的入侵逃亡到瑞士的苏黎世,在苏黎世,托马斯重抄旧业,仍然做医生。在私生活上,他一如既往地保持和各色女人的性友谊。而特蕾莎却没有了工作,她无法忍受托马斯的不忠,觉得自己是那么虚弱,凡事都得依靠托马斯。不由得开始恐惧,害怕被抛弃。她觉得与其继续忍受这种痛苦的嫉妒和恐惧,还不如自己选择离开,于是,她给托马斯留下一封信就回了布拉格。在看到特蕾莎留下的信之后,托马斯感觉自己突然轻松了,呼吸着街道上温馨自由的空气,感受到愉悦的轻松。可是不久,他又受不了这轻得让人感觉不到生命重量的生存环境。他想起了因为六个偶然而进入他人生中的特蕾莎,他决定回去找特蕾莎。托马斯放弃了在苏黎世的自己渴望的自由,选择了与特蕾莎在一起的沉重的爱情,重新堕入强权政治统治下的艰难生存环境。
返回布拉格后,托马斯只能做一个玻璃擦洗工,这对于一个著名的脑外科医生而言是不幸的,但是托马思却很享受这种工作。仿佛又回到了单身时候的日子,跟不同的女雇主做爱,性冒险还在继续。他把这种性冒险想象成是自己拿着手术刀在对各种女人进行解剖,是对各种女人灵魂的探索,是对存在可能性的探索。
这样的生活让特雷莎感到不满,她依然充满了各种嫉妒和不安全感。于是,在特蕾莎的坚持下,托马斯夫妇搬到了农村,过起了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在这里,特蕾莎终于远离了对各种女人的嫉妒。过上了非常理想的生活,她终于可以拥有托马斯的全部,爱情和肉体。但这种轻松生活却在一次车祸中结束了。托马斯的一生都在轻重之间漂浮,最后走向了虚无。他终其一生都在追问:存在的意义究竟何在?可是,我们只听到萨特的声音响起:“存在即是虚无。”
二、在灵与肉之间挣扎的特蕾莎
因为六个偶然进入托马斯人生的特蕾莎,就像是一个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漂到托马斯床边的孩子。而孩子正是特蕾莎的特质。她眩晕、梦幻、虚弱、渴望灵肉的统一,渴望探索自己的灵魂。她嫉妒、恐惧,最终,她的虚弱把托马斯一步步带向了虚无。
偶然性为特蕾莎营造了一个神秘的生存境遇,另一种可能的人生道路。特蕾莎特别珍视自己的灵魂,她总是渴望透过肉体观看自己的灵魂。在母亲无差别的肉体集中营里,她感到羞愧和屈辱,试图逃脱这种灵肉分离的世界。她逃离母亲的肉体集中营,却奔向托马斯的另一个肉体集中营。进入托马斯的世界之后,她并没有真正逃离灵肉分離的世界,当托马斯为自己的性友谊辩解,她问道“灵与肉难道真的可以分离吗?”因为托马斯身体的背叛,她痛苦,噩梦缠身,却无法解脱。她不能忍受托马斯的性冒险,她痛恨自己的身体不是托马斯的唯一,尝试着抛弃自己的身体。
她和工程师偷情,想要验证托马斯的灵肉分离理论。但是,当高潮像一剂吗啡在身体里蔓延,她的灵魂却感受到了一种亵渎。她拼命地像对方吐唾沫,以示抗议,可是身体的快感却不受她的控制。她并没有成功地把自己的肉体打发走,她感到了一种深深的耻辱。她更加坚定了灵肉结合的信念,对爱情忠诚。
小说的最后,特蕾莎和托马斯到了乡下,当起了农民,在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中,特蕾莎摆脱了嫉妒,摆脱了噩梦,摆脱了灵肉困惑。似乎人生的幸福就是这么唾手可得了,然而,一场车祸却将这一切都带走了,一切都烟消云散了。生存亦是一场虚空。一生都在追寻灵肉合一的特蕾莎,最终还是走向了虚无。
三、背叛与媚俗
媚俗是昆德拉小说的关键词。什么是媚俗(Kitsch)?昆德拉在耶路撒冷文学奖颁奖典礼演讲中是这样说的:“Kitsch这个字源于上世纪中之德国。它描述不择手段去讨好大多数的心态和做法。既然想要讨好,当然得确认大家喜欢听什么。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既定的模式思潮中。Kitsch就是把这种有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感情把她乔装打扮。甚至连自己都会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媚俗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而昆德拉却说:“小说艺术的使命就是英勇地与媚俗的潮流作抗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的情人萨宾娜就是反叛媚俗的代表。她的一生就是以不停地背叛来反抗媚俗。少女时代的她厌恶政治媚俗,逃避五·一大游行,称这是“当局媚俗作态的样板”。她向往未知,向往背叛,并深深对背叛着迷。后来,去了布拉格,终于可以脱离父亲和家庭,为这种对家庭的背叛而兴奋。在大学里,她的画又背叛了当时盛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婚姻上,她嫁给了一个离经叛道的二流演员。后来,又背叛了自己的婚姻,宣布与丈夫离婚。当她流亡海外时,参加了一个移民集会,在集会时,她看不惯那个灰头发捷克人的夸夸奇谈,忍不住说,在这里鼓动别人参加反抗当然容易,那你为什么不回到祖国去参战。她觉得共同的故土和文化并不能使自己和同胞们更加亲近,于是她背叛了自己的同胞。当号称完美男人的弗兰茨疯狂迷恋上她的时候,她却感到害怕。她又背叛了弗兰茨,离开了他。
因为反抗媚俗,她的一生就在不断背叛中越走越远,她背叛了清教徒的家庭,背叛了社会主义现实画派,背叛了婚姻,背叛了集会,背叛了同胞,背叛了自己的情人弗兰茨……为了背叛而背叛,萨宾娜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当别人说她的画是为了自由而战时,她抗议道,“我的敌人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媚俗。”
无论是公共生活还是隐私生活,萨宾娜都在抗拒媚俗作态。在与托马斯的性爱活动中,她总是偏爱强力,她喜欢戴着圆顶黑礼帽,喜欢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她说托马斯是媚俗社会里的魔鬼。即使弗兰茨对她深深迷恋,可是弗兰茨却不可能理解她。他们俩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弗兰茨是媚俗的代表,她只能远远走开,背叛了他。
以背叛媚俗为生存理念的萨宾娜能否最后获得幸福呢?答案是否定的。当她为了背叛而背叛,越走越远,直到最后,失去了祖国,失去了家庭,失去了情人,当这一切都已经失去了,她还能背叛什么呢?她只能背叛自己的背叛。而这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萨宾娜的人生追求一旦变得毫无意义,她也免不了媚俗。当她来到美国,看着某户人家窗口透出温馨的灯光,不由得被这种幸福感动得落泪。
而弗兰茨总是活在虚幻里。他把萨宾娜当做自己的信仰,却无法理解萨宾娜。他喜欢把自己融入公众生活,喜欢那些被萨宾娜称为“当局媚俗样板的大游行”,并且最后也死在了媚俗的伟大进军中——向泰国柬埔寨边境的进军。直到生命的最后,他才明白真正的生活并不是对萨宾娜的忠诚,也不是大进军,而是和自己戴眼镜的学生在一起幸福平静地生活。可是,这一切都已经太晚,生命并不能重来一次,他也只能带着这些遗憾离开了人世。
昆德拉说过:追求的终极是虚幻。这恰恰就能够概括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和弗兰茨的人生叩问。托马斯在轻重间艰难抉择,却无法追问存在的意义;特蕾莎在灵肉间困惑,却找不到最后的答案;萨宾娜为背叛媚俗而背叛了自己的人生,最后却免不了媚俗;弗兰茨一生活在谎言和虚幻里,最终还是逃不开人生的困境。
参考文献:
[1]韩少功,韩刚,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2]仵从巨.叩问存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董强,译.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关键词:轻;重;背叛;媚俗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214-02
说到昆德拉的作品,人们脑海中似乎就会浮现“复调”、“隐喻”、“媚俗”、“遗忘”、“幽默”、“存在”、“性爱”、“政治化”等等关键词。而在昆德拉的诸多作品中,创作于移民法国前期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便是其代表作,也是在我国最广为传播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使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阅读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有两个入口,一个是政治,另一个就是性爱。从政治观之,冷峻而残酷;从性爱观之,则极具喜剧色彩。《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作品,政治色彩很浓,看到了苏联的强权压迫下知识分子的悲惨境遇,也看到了徘徊在灵与肉之间的主人公挣扎的生命轨迹。
一、漂浮在轻重之间的托马斯
托马斯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也是一名非常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对于苏联的入侵和当局的强权政治,他感到不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写了一篇嘲讽时政的文章,因此惹怒了当局,把医生的工作丢了。托马斯挚爱着医生职业,对患者的责任感是他对生命的自我认可,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失去了挚爱的事业,托马斯感受到自我的生命走进了一种虚空。
托马斯深爱着特雷莎,在爱情上完全忠诚于她。可是本性放荡不羁,渴望自由的他,在婚姻中感到束缚和人生的沉重。他总想逃避,去寻找轻松的愉悦,于是他与各色女人保持着性友谊的关系。而且还和画家萨宾娜保持着长期的情人关系。在托马斯看来,爱与性是可以分开的,爱一个人只是渴望和她共眠,而不是一种性的欲望。秉着这样的性爱观,托马斯从没放弃自己在女人中间的性愉悦,在这些性冒险中,他不停地寻找女人的万分之一的不同。这样的性冒险是轻松的,不必担心责任,但是自从爱上特雷莎之后,他的每一次性冒险都伴随着对特蕾莎的负罪感,在冒险的过程中,总会出现特蕾莎的脸,让他充满了背叛的耻辱。而且他总会发现对方的索然无味,只有将自己灌醉才能和女人做爱。即便如此,他还是不能够放弃这种对性冒险的渴望。托马斯就在这种欲重还轻欲轻还重的状态下挣扎。
托马斯夫妇曾因为苏联的入侵逃亡到瑞士的苏黎世,在苏黎世,托马斯重抄旧业,仍然做医生。在私生活上,他一如既往地保持和各色女人的性友谊。而特蕾莎却没有了工作,她无法忍受托马斯的不忠,觉得自己是那么虚弱,凡事都得依靠托马斯。不由得开始恐惧,害怕被抛弃。她觉得与其继续忍受这种痛苦的嫉妒和恐惧,还不如自己选择离开,于是,她给托马斯留下一封信就回了布拉格。在看到特蕾莎留下的信之后,托马斯感觉自己突然轻松了,呼吸着街道上温馨自由的空气,感受到愉悦的轻松。可是不久,他又受不了这轻得让人感觉不到生命重量的生存环境。他想起了因为六个偶然而进入他人生中的特蕾莎,他决定回去找特蕾莎。托马斯放弃了在苏黎世的自己渴望的自由,选择了与特蕾莎在一起的沉重的爱情,重新堕入强权政治统治下的艰难生存环境。
返回布拉格后,托马斯只能做一个玻璃擦洗工,这对于一个著名的脑外科医生而言是不幸的,但是托马思却很享受这种工作。仿佛又回到了单身时候的日子,跟不同的女雇主做爱,性冒险还在继续。他把这种性冒险想象成是自己拿着手术刀在对各种女人进行解剖,是对各种女人灵魂的探索,是对存在可能性的探索。
这样的生活让特雷莎感到不满,她依然充满了各种嫉妒和不安全感。于是,在特蕾莎的坚持下,托马斯夫妇搬到了农村,过起了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在这里,特蕾莎终于远离了对各种女人的嫉妒。过上了非常理想的生活,她终于可以拥有托马斯的全部,爱情和肉体。但这种轻松生活却在一次车祸中结束了。托马斯的一生都在轻重之间漂浮,最后走向了虚无。他终其一生都在追问:存在的意义究竟何在?可是,我们只听到萨特的声音响起:“存在即是虚无。”
二、在灵与肉之间挣扎的特蕾莎
因为六个偶然进入托马斯人生的特蕾莎,就像是一个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漂到托马斯床边的孩子。而孩子正是特蕾莎的特质。她眩晕、梦幻、虚弱、渴望灵肉的统一,渴望探索自己的灵魂。她嫉妒、恐惧,最终,她的虚弱把托马斯一步步带向了虚无。
偶然性为特蕾莎营造了一个神秘的生存境遇,另一种可能的人生道路。特蕾莎特别珍视自己的灵魂,她总是渴望透过肉体观看自己的灵魂。在母亲无差别的肉体集中营里,她感到羞愧和屈辱,试图逃脱这种灵肉分离的世界。她逃离母亲的肉体集中营,却奔向托马斯的另一个肉体集中营。进入托马斯的世界之后,她并没有真正逃离灵肉分離的世界,当托马斯为自己的性友谊辩解,她问道“灵与肉难道真的可以分离吗?”因为托马斯身体的背叛,她痛苦,噩梦缠身,却无法解脱。她不能忍受托马斯的性冒险,她痛恨自己的身体不是托马斯的唯一,尝试着抛弃自己的身体。
她和工程师偷情,想要验证托马斯的灵肉分离理论。但是,当高潮像一剂吗啡在身体里蔓延,她的灵魂却感受到了一种亵渎。她拼命地像对方吐唾沫,以示抗议,可是身体的快感却不受她的控制。她并没有成功地把自己的肉体打发走,她感到了一种深深的耻辱。她更加坚定了灵肉结合的信念,对爱情忠诚。
小说的最后,特蕾莎和托马斯到了乡下,当起了农民,在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中,特蕾莎摆脱了嫉妒,摆脱了噩梦,摆脱了灵肉困惑。似乎人生的幸福就是这么唾手可得了,然而,一场车祸却将这一切都带走了,一切都烟消云散了。生存亦是一场虚空。一生都在追寻灵肉合一的特蕾莎,最终还是走向了虚无。
三、背叛与媚俗
媚俗是昆德拉小说的关键词。什么是媚俗(Kitsch)?昆德拉在耶路撒冷文学奖颁奖典礼演讲中是这样说的:“Kitsch这个字源于上世纪中之德国。它描述不择手段去讨好大多数的心态和做法。既然想要讨好,当然得确认大家喜欢听什么。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既定的模式思潮中。Kitsch就是把这种有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感情把她乔装打扮。甚至连自己都会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媚俗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而昆德拉却说:“小说艺术的使命就是英勇地与媚俗的潮流作抗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的情人萨宾娜就是反叛媚俗的代表。她的一生就是以不停地背叛来反抗媚俗。少女时代的她厌恶政治媚俗,逃避五·一大游行,称这是“当局媚俗作态的样板”。她向往未知,向往背叛,并深深对背叛着迷。后来,去了布拉格,终于可以脱离父亲和家庭,为这种对家庭的背叛而兴奋。在大学里,她的画又背叛了当时盛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婚姻上,她嫁给了一个离经叛道的二流演员。后来,又背叛了自己的婚姻,宣布与丈夫离婚。当她流亡海外时,参加了一个移民集会,在集会时,她看不惯那个灰头发捷克人的夸夸奇谈,忍不住说,在这里鼓动别人参加反抗当然容易,那你为什么不回到祖国去参战。她觉得共同的故土和文化并不能使自己和同胞们更加亲近,于是她背叛了自己的同胞。当号称完美男人的弗兰茨疯狂迷恋上她的时候,她却感到害怕。她又背叛了弗兰茨,离开了他。
因为反抗媚俗,她的一生就在不断背叛中越走越远,她背叛了清教徒的家庭,背叛了社会主义现实画派,背叛了婚姻,背叛了集会,背叛了同胞,背叛了自己的情人弗兰茨……为了背叛而背叛,萨宾娜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当别人说她的画是为了自由而战时,她抗议道,“我的敌人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媚俗。”
无论是公共生活还是隐私生活,萨宾娜都在抗拒媚俗作态。在与托马斯的性爱活动中,她总是偏爱强力,她喜欢戴着圆顶黑礼帽,喜欢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她说托马斯是媚俗社会里的魔鬼。即使弗兰茨对她深深迷恋,可是弗兰茨却不可能理解她。他们俩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弗兰茨是媚俗的代表,她只能远远走开,背叛了他。
以背叛媚俗为生存理念的萨宾娜能否最后获得幸福呢?答案是否定的。当她为了背叛而背叛,越走越远,直到最后,失去了祖国,失去了家庭,失去了情人,当这一切都已经失去了,她还能背叛什么呢?她只能背叛自己的背叛。而这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萨宾娜的人生追求一旦变得毫无意义,她也免不了媚俗。当她来到美国,看着某户人家窗口透出温馨的灯光,不由得被这种幸福感动得落泪。
而弗兰茨总是活在虚幻里。他把萨宾娜当做自己的信仰,却无法理解萨宾娜。他喜欢把自己融入公众生活,喜欢那些被萨宾娜称为“当局媚俗样板的大游行”,并且最后也死在了媚俗的伟大进军中——向泰国柬埔寨边境的进军。直到生命的最后,他才明白真正的生活并不是对萨宾娜的忠诚,也不是大进军,而是和自己戴眼镜的学生在一起幸福平静地生活。可是,这一切都已经太晚,生命并不能重来一次,他也只能带着这些遗憾离开了人世。
昆德拉说过:追求的终极是虚幻。这恰恰就能够概括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和弗兰茨的人生叩问。托马斯在轻重间艰难抉择,却无法追问存在的意义;特蕾莎在灵肉间困惑,却找不到最后的答案;萨宾娜为背叛媚俗而背叛了自己的人生,最后却免不了媚俗;弗兰茨一生活在谎言和虚幻里,最终还是逃不开人生的困境。
参考文献:
[1]韩少功,韩刚,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2]仵从巨.叩问存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董强,译.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