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作者的姿态爬梳散文机杼——张怡微《散文课》荐读

来源 :语文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shu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散文文本.我们能够通过经诰典谟、史传政论、宋明小品这些中国古代散文,看到精英士大夫渴望实现的“天道”,也能透过现代散文,读出个人、家庭的困境.rn然而,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却有“向外走”,即“走到散文之外”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特定篇目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向外,走向泛化的“外在的言说对象”;从“感受作者所见所闻”向外,走向“体认作者所感所思”.其二,散文阅读不乏所谓的“模板”和“捷径”——绕过“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不去挖掘作者的个体经验和复杂情感,而用“一切景语皆隋语”等概念化、抽象化、普适化的概念和思想来概括.从“体认作者所感所思”,变成了谈论师生所归纳的思想、精神.我们的散文课基本上是散文阅读课或鉴赏课.落脚于疏通字词,分层概括,赏析词句,归纳思想感情和中心思想.这种教学模式看似面面俱到,但学生与其说是在鉴赏散文,不如说是在摸索考点要求.我们更关注的是散文文本的“所指”,仅仅是将其归纳为知识、技巧、模板,对其个性化的复杂情感、别出心裁的章法、袒露心扉的时刻、细心剪裁的景色不作深挖.不难发现,目前我们的散文教学时常游离在“散文”之外,游离在作者细腻复杂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之外.
其他文献
新发表的周世雅买地券释文,有若干可以补正之处。本文主要对“取”释为“亩”、“信”释为“适”、“盛”释为“氏”、“写”释为“道”的观点作了新的补充,并对“相可适”“諟政”的含义作了阐释。
测量与评价实践层面已形成一些基本的试题类型,譬如封闭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等.随着教育理念和测评理念的发展,对试题测评功能的期待会越来越细致,试题开发也会越来越精细.其间有可能创生一些有特定考查意义的试题样式.当这些试题样式被使用一定周期后,需要对它们做一些梳理与反思,以便让它们更有针对性地发挥积极的作用,丰富、充实已有的试题类型体系.譬如,目前有一类开放性试题值得我们做一些阶段性的思考.
期刊
“小学”最早见于西周铜器铭文《大盂鼎》和《师簋》。本文借助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资料,从金文中有关“小学”的最早记载、金文中的施教者与受教者、史籀与最早的童蒙识字课本三个角度分别对金文中的“小学”、学习内容、施教者、受教者、童蒙字书《史籀篇》等问题一一进行分析,以期对先秦“小学”教育史有所补阙。
一、文学母题rn十多年来,笔者一直探索以母题为切入口开展阅读教学.出版的《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一书,就是笔者在经典阅读中探索母题教学的成果总结.下面是该书的部分目录:rn一、冒险与生存:《鲁滨孙漂流记》rn1.一个历险者的故事rn2.在求生与找死之间rn3.冒险,超越凡俗的起点rn4.做个行动的巨人rn5.活下去,这就是意义rn6.生存智慧rn二、野心与尊严:《红与黑》rn三、功名与道义:《三国演义》rn四、成长与成功:《西游记》rn五、苦难与罪恶:《悲惨世界》
期刊
2021年2月1日-9月5日,为期7个多月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由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学习》编辑部、中国红楼梦学会、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围绕高中生必读书目《红楼梦》整本书,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主要包括在师生自由阅读基础上的红学专家导读、专家书面答疑和主题征文三个环节.此次活动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中学师生积极参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期刊
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方兴未艾.然而,成效如何,要看学生学得如何.本刊今年和中国红楼梦学会等联合主办《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吸引了广大师生参与.这既是一次读书研讨活动,又是一次全国性的整本书阅读调研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反观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成效.
期刊
有一天上作文课,全班十几个学生垂着脑袋在作文本上认真写字,教室里都是笔尖滑过纸面簌簌的声音,一个软糯的学生伸出脑袋,问我:“老师,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呀?”当时我给他们布置的是一个常规而应景的作文题目《我眼中的秋天》.rn周围原本沉默的学生此刻都七嘴八舌地加入进来.我直起身子,拿出一支粉笔,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我的提示:“天又高又远,是淡蓝色的,也会是碧绿的,日光浅淡,从枯黄的树叶里一丝一丝露出来.凉风吹过,是轻柔的,枯萎的柳枝会随风摇动,你会听到虫鸣叫的声音,寺庙的钟声从很远的地方传来.落在地上的枯枝落叶
期刊
本文将《文选》李善注中所引《字林》摘录出来,与《说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者有同有异。相同之处体现在《字林》采用了和《说文》相同的分部,收录了一些在形音义上皆与《说文》相同的条目。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书收录内容的差异上,这些差异大体可分为相关性差异和无关性差异两类,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字林》倾向于收录异体字形、后世流行的字形和引申义等。这些差异可反映出东汉到西晋间汉字的一些演变情况。
本文结合汉字演变规律,通过综合运用形音义互求、文献比勘等方法,对出自中医古籍的9个疒部疑难俗字进行了考辨。“■”为“横痃”之“横”的新造字,又为“痃”字之讹;“■”为“■”字之讹,二者为“妒(妬)”的异体字,义为“脏腑虚弱、外邪入侵导致的气血郁滞不通而生的痈疮”;“■”在中医古籍中为“结核”之“核”的专造字,在佛经中又为“■(■)”的异体字,在集部文献中又为“瘛”字之讹;“■”为“瘫缓”之“缓”改换义符的分化字;“■”除在佛经中为“癢”的换声旁俗字外,又为“恙”增加义符的分化字;“■痢”“■■”“■■”“
你有多久没有写信了呢?rn我第一次写信是在小学三年级,应语文老师的硬性要求,买了信封信纸,按着格式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信的内容我早就记不清了,可仍记得那个满怀期待的我,是如何咬着笔头构思,慎重书写每个字,写好后装入信封,虔诚地贴上邮票,小心翼翼地投入绿色邮箱,每个步骤都具有神圣的仪式感.小小年纪的我,第一次迷上写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