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到写有多远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li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从阅读到领悟再到语言运用,就是读者对文本的接受与反应的过程。因此,阅读一般可以分为感知、欣赏、评价和反馈四个层面,课外阅读指导,就是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理性批判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思维空间上的拓展,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即把控学生的“初步感知—理解领悟—分析鉴赏—表达反馈”四个环节。据此,笔者针对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做了如下思考与实践。
  一、立足阅读期待,力求“读我想读”
  讀者在文本接受的发生阶段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状况,即“阅读期待视野”,这是一种迫切探求未知的渴望的心理状态。研究这样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对读物的欲望和兴趣,才能实现阅读的成效。
  读者对于文学作品能否产生阅读期待,基于自身的环境背景、生活阅历和文化素养。然而,在实施课外阅读指导时,我们却常常并不是依照这个规律,或者说做得不完善。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不能列一书单了之,而要细化工作,立足学生的阅读视阈,准确把握当代学生的价值取向、时代语境及审美思潮等,让他们读到自己喜欢的作品。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课外阅读工作的布置方面要博约结合。首先应该关注课外阅读广度的达成。我们在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上,要有“大语文”的视野,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博览群书,不能粗暴地“唯经典至上”。其次,我们应该关注课外阅读深度的达成。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应有系统地实施课外阅读分层。课外阅读的指导可以依据学生差异(性别差异、语文基础差异、文理科差异等),分层次制定读书的目标和读书要求,推荐适当的读书篇目,引导学生养成精读研读的思维习惯。
  二、珍视审美体验,实现“读有所悟”
  黑格尔认为,每件艺术作品都是和观众中每一个人所进行的对话。同理,文学的接受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读者参与其中,与作品、作者对话的过程。读者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形成审美经验。
  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包含着许多艺术的空白区域,具有引领阅读者去挖掘文本的审美潜质,召唤读者对文本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当学生原有的阅读期待与文本的召唤结构接近时,学生能够迅速解读作品,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思考,引导学生个性化探究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学生若能据实探虚,积极主动地参与文本意蕴的发掘和再造,必定能够唤起新的期待视野。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圈点勾划的读书习惯,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瞬间的情感体验,更要鼓励学生精读感兴趣的章节,反复品鉴、琢磨。促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意义主动地选择、接受或摒弃,从而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实现“读有所悟”。
  三、打破阅读视阈,达到“读我能读”
  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指出,文学作品因空白和否定而具有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那么,当学生原有的阅读期待与文本的召唤结构发生冲突时,就要刺激他们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的审美经验,形成新的期待视阈。课外阅读开展的目的,就是要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阈,激发学生实现自我培养。
  因此,我们只有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促使学生有层次地接受一些新的陌生化的东西,其审美期待才能得到校正和拓展。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主题式比较阅读。笔者曾经尝试过鼓励部分学生开展中外幽默小说比较阅读,东西方寓言风格比较等主题活动。又如,我们常见到一些高中学生喜欢推理侦探类的作品,便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不同风格的推理小说,并鼓励其探寻不同风格作品的不同之处。通过这样的拓展教学,能激发学生不断地扩大阅读视野。
  四、重视表达反馈,完成“读写勾连”
  语文教学一直强调“以读促写”,许多课外阅读活动不见成效并不是说学生没有读书,而是他们在阅读之后,没有进行过适当的表达。表达与反馈,是读者在感知、欣赏和评价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反刍。阅读要最终转换成交流应用,才能实现以读促写。
  在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依靠自身的阅历和审美经验,加以联想和想象,把文学作品中属于作家自身的意象或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个人意象,对文学作品进行二次加工,在重新融合中形成审美的共鸣,升华情感。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撰写读书笔记,创造条件举办读书交流会等,让学生抛弃“人云亦云”的习惯,抒发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以最终提高鉴赏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最有感触的爱情经典作品、战争经典作品等,以增强学生对其所阅读的经典材料的参与感。这个过程是形成独属于学生个体的审美意识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从读到写其实中间有一段曲折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鳌江中学(325400)
其他文献
在叙事写人类文章中,许多学生习惯以概念性词语表达内心感受。比如,笔者曾经让学生写一段文字,以表达知晓考试成绩前后的情形。学生习作片断如下:  我正埋头看书,忽然原本安静的教室里出现一阵骚动,抬头一看,老师来分发试卷了。我如坐针毡,紧张极了,等了好久,终于拿到了试卷,一看,一个醒目的红色数字赫然映入眼帘:又很差!我很难过地把试卷放在了一边。  我们看到,学生用“紧张极了”“很难过”等词语来表达得知分
期刊
一、选中教学切入点,化繁为简  師:从题目看,课文写的内容是……  生齐:木叶。  师:文章选自《唐诗综论》,“说”的是木叶,而且“说”得专业,预习课文时是不是觉得不好理解?(生点头)  师:那就让我们化繁为简,一步步走进文本。哪位同学先说说文中“木叶”的字面意思?  生:树叶。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树叶,为什么在文中称木叶了?它们是同一个事物吗?  生:好像不是,又好像是。(生笑)  师:感
期刊
教学设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苦功夫,因为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影响师生的自我效能感。然而,教学设计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不仅要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而且要立足于学情,遵循教学的可接受性和最优化原则,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现有的心智发展水平,最终达到导教和促学的目的。  讲完了《逍遥游》这篇课文,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
期刊
诗词教学不在于给学生讲授了多少首诗歌,而在于唤醒、激励学生自觉自愿地亲近诗歌,从这些精美的作品中感受人间的至情至性。通过李仁甫老师的《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进而探究中学古诗词课的教学方式,从而寻觅到诗词教学的津梁,帮助学生找到并徜徉于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至美境界。  “语文核心素养”提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
期刊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名著之一,集中体现了我国语言艺术的极高成就,其精炼简约的语言也构建起了《红楼梦》唯美的文学艺术境界。在《红楼梦》当中,最具女性之美的是林黛玉,她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主要的女性人物,体现出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下面笔者以林黛玉的语言为例,来比对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异性,让人们更好地体会出古文的音律之美、简约之美、意境之美,以及现代文的平实质朴之美。  一、林黛玉的语言特
期刊
写作素材是写作当中用来优化文章的优美字句、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材料,是写作的前提和保障。《红楼梦》是中华文坛中的至尊瑰宝,不但“文备众体”,而且入情入景,惊艳世人。品读《红楼梦》,不仅可以从中寻觅写作技巧,还可以从中汲取写作素材,积累连珠妙语,积淀哲理故事,凝练深邃思想,夯实写作素材的根基。因此,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从《红楼梦》中收集写作素材,使学生学会捕捉优美文句,体悟具有深层含义的话语,进而品评、
期刊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作者忽然听到琵琶之声,忘却了回家的路。这是人与音乐的偶然相遇,正值作者被贬之际,郁郁不得志的内心被这美妙的琴声拨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这是士人与歌女的相遇。一个是仕途之路荆棘坎坷的士人,一个是流浪江湖孤单落魄的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此刻作者感到自己就如同被商人抛弃的歌女一般,对国家忠心可鉴,却落
期刊
现当代诗歌在高中语文学习与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诗歌,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是抽象含蓄、晦涩难懂的,尤其是情感,很多时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就增加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寻找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最简便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是很有必要的。这里所说的现代诗歌教学的方法主要有因声求气(即朗读法)、因风起浪(即背景介绍法)和析句析字(即语境法)。  没有诗歌的
期刊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该阶段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与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理解古典诗词生动而凝练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与艺术修养。  一、古典诗词中的“炼字”现象  说起“炼字”,每一个高中生都不会陌生。  一是因为“炼字”是诸多古典诗词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它在诗词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比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中的
期刊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文体分类的专项写作训练较多,绝大多数是整体性的作文练笔,而对作文过程性的指导、作文局部的探讨还比较零散浮泛。作文中引用诗文这种问题也只是略有提及。在行文中灵活应用已经积累的古诗文资源及其相关拓展内容,这一类的策略指导还相当缺乏。古诗文及其拓展性诗句的直接引用,要与作文内容契合,不可牵强附会。引用的诗句文段或可补充内容,增加文学意蕴,或可支撑观点。直接引用古诗文的名言警句,按引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