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在宽松的空间里绽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y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批改作业时无意中发现有这样一道题:已知3个梨的重量等于4个桃子的重量,3个苹果的重量=5个桃子的重量,问1个梨+1个苹果=?个桃子。结果大多数学生都猜错了。于是在辅导课中我决定在课堂上讨论一下这道题。我问学生他们是怎么想的。“我想把4个桃子中的1个借5个桃子,这样3个梨=3个桃子,1个梨=1个桃子,同样3个苹果=6个桃子,得到1个苹果=2个桃子,这样1个梨+1个苹果=3个桃子……”真是一个奇特的想法,不过这样可以吗?在其他地方也适用吗?我一时无法下结论。于是我向学生讲授了自己的方法:“其实,这里还可以有这样一种方法,3个(梨+苹果)=9个桃子,得出1(梨+苹果)=3个桃子。”这时下课铃响了,直觉告诉我自己的这种想法他们并没有接受。
  下课了,一名学生马上过来跟我说:“老师我还有一个想法。”于是我请他说。他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我是这样想的,先用3×4=12,假设3个梨和4个桃子都重12千克,那么一个梨重4千克,1个桃子重3千克。5个桃子重15千克,所以1个苹果重15÷3=5(千克),这样1个梨+1个苹果=4+5=9(千克),相当于3个桃子。多么好的替换法!原来他们的想法不同于我所想的!
  为了进一步弄清成人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我在数学教研组中进行了调研,结果所有的老师都首先想到了我的这种算法,并且认为是最简便的方法了。那么学生的想法是怎样的呢?于是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以数学日记的形式把解答这道题的想法写在本子上。第二天我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分析与整理,发现学生的想法中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思考方法一:把梨看做一个比较大的西瓜,一个西瓜等于四个桃子,把苹果西瓜合在一起就成了24克,桃子等于4克,24÷4=6,苹果和梨是2克,那6÷2=3(个)。(1人)
  思考方法二:3×4=12,12÷4=3,3×5=15,15÷5=3所以最后答案是3个桃子。因为它们相互不能除,所以我想到了一个数除以这两个数,这是什么数呢?我想到了它们的积,然后我就知道了最后的答案。(有6个学生想到了这种想法,这是多么独特的思维。)
  思考方法三:(4+5)÷3=3(运用这种方法的有5个,大概有老师上课讲或家长指导的因素,这些学生通过种种途径也能理解这种方法,但其中都是学习领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
  思考方法四:4÷3+5÷3=(4+5)÷3=3(1人先想到一个梨与一个桃子的关系以及一个苹果与一个桃子的关系,然后把得数加起来,由于没有学过小数除法,在爸爸帮助下想到了等于(4+5)÷3,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思考方法五:3个梨=4个桃子,1个梨比一个桃子多一点点,同样道理1个苹果比两个桃子少1点点,所以猜测1个梨+1个苹果=3个桃子。(11个人从相同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想法,这种想法虽然粗糙,但不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估算吗?这种想法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探索吗?)
  思考方法六:3个梨=4个桃子,我们假设3个梨=3个桃子,再把多出的桃子放到与苹果相等的5个桃子中去,这样就得到3个苹果=6个桃子,由此得到1个梨=1个桃子,1个苹果=2个桃子,所以1个梨+1个苹果=3个桃子。(5人运用了这种假设)
  在数学课上,我把学生的几种方法向大家一一展示了出来,先让学生们借助实物图介绍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评价。
  思考一:平时的课堂我们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了吗?在随后的数学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有很多学生还是喜欢采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也应作为我们教师的一种美德。而且我们不妨考虑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写数学日记,这样反馈学生的情况就显得比较丰富,学生在这里就开始学会思考。
  思考二: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成人的思维与孩子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你认为简单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可能变成了很困难的问题。从上面一个个不同的想法之中,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学生用他们自己的经验理解问题,其中也蕴藏着学生的智慧,这些数学思想获得和意识的建立难道不值得我们去保护和重视吗?
  思考三:在解题方法和评价分析上,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为此,应先让每一个学生有充分的自由表达的空间,再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做出评价,这样的讨论与交流可以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展开积极的思考,从而使知识得到有效的建构。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语言交往。”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需要,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独特的认知方法,他们对汉字的象形特点感兴趣,乐意把事物与文字相联系,并大胆地去认识、去表达。所以,对幼儿应该进行早期的“科学认读”教学,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把图像、声音、语义、
期刊
在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数学教学要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及态度的形成等。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主体是唯一的内因,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任何教育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而且参与的程度如何,也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不管什么教材,尽管编写者都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但它面向的毕竟
期刊
新课标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尝试打破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大胆猜想、深入探究,使学生思维火花不断进发闪烁,收效远高于预期的效果。现将此课实录与反思记录如下。  【片断一】:引导推测,形成假设  师:今天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问题。(出示课题)请打开桌上的材料。(学具有:蜡烛、胡萝卜、大头针、石
期刊
笔者最近有幸聆听了一位特级教师执教的观摩课“角的度量”。该课真正让学生经历了“再创造”过程,给听课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择一个片段与同仁们一起分享。  【教学片断】  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L1=30°、L2=40°)让同学们猜猜看,到底哪个角大。引导学生想个办法动手比一比,并检验一下。同学建议用①活动角比较。②用单位小角比较。用活动角比较两个角大小已经完成。  师:用活动角能比较两
期刊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能传神,能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文章的眼睛——题目,要起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好的题目,对于读者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让人看到题目就爱不释手,迫切的想阅读文章的内容。对于刚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更关注每次作文时老师所拟订的题目是什么。老师的题目出来后,有的学生欢呼雀跃,有的学生却唉声叹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当所出
期刊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这句话道破了修改文章是整个作文过程的重要环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学生自改作文,他认为,“养成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重视学生自改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作文训练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    一、激发修改兴趣    激发学生
期刊
教材简介:  “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基于学生对生活中的记时法的已有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较强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知道应该遵守规章制度。    实况剪辑:  师生进入生活故事情境:有一天
期刊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随着中高年级学生自学活动的开展,教师们对词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有相对减弱的趋势。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能自学了,放手让学生查字典就行了。这种缺乏引导、简单机械、没有体验意义和意蕴选用的做法,不仅给词语教学带来了不良后果,也使文本解读缺乏有效的支撑。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中高年级中规范词语教学,有效地抓好词语教学,探索方法,追求词
期刊
教学片断:  生1:比较这两个分数大小,就能够知道谁吃得多了?  师:如何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生2:前一节课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时候,是用折纸的方法。我想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比较。  师:你真会学习,会把前面学到的数学方法用到今天的课堂里来。下面我们就利用折纸的方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说真的,课到这里,我心里真没有底。前面比较几分之一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和4份,这些
期刊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2合期张永芳老师撰写的《巧妙转换单位“1”》一文,受益匪浅。张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向读者介绍了四种转换单位“1”的方法,这方法巧妙、实用。笔者发现,原文中的例题也可通过扩倍的方法,巧妙地转换单位“1”。请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