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靖州锹里苗乡侃歌  赵律言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ryfei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侃歌,是苗族歌谣之一。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锹里苗乡侃歌是当地苗族群众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歌谣。这种歌谣在境内的大堡子、坳上、三锹等乡镇,以及周边的天柱、锦屏和会同县的广大地区经久流传,长盛不衰,受到这一地区各族群众的认可和欢迎,是民族地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苗、侗、汉各族群众交流沟通、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是苗乡侗寨智慧价值珍贵、传承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场,是苗侗地区群众进行对歌交流的场域。流传于靖州以及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区的“赶歌场”习俗,是侃歌延续传承至今的重要途径之一。
  形成历史与传说
  侃歌是苗族先辈不断积累和传承的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之一。侃歌的形成有许多民间传说。相传,牛神被发落人间,常年为百姓耕地,人们就规定每逢戊日,不让耕牛下地耕田,农民不进田里劳作,不进菜园挖地、打菜,也不许戊日到井里取水。利用这个时间,人们以玩山唱歌、开歌场侃歌等形式,谈情说爱,交流感情,侃古论今,增长才智。聪明伶俐的小伙子或稍有文化的壮年人,就把大家自编自唱的歌谣,编成歌书,世代流传,并不断扩大传唱范围,开设歌场。
  按苗族《流离歌》:“当初古人杨武王,武王手内开歌场。武王留下这条路,如今才得这团齐。”这首歌记载了三国时期古锹里地区的部落首领——杨武王首开歌场的景象。此时的歌场是靖州四十八寨歌场的早期形式。三国至明清时期,赶歌场成为当地群众重要民俗。歌场规模也逐渐从四大歌场扩大到十大歌场,最后形成四十八寨赶歌场的较为完善的歌场体系。如今,歌场时间集中在农历五、六、七月,避开了春耕和秋收的农忙时节。靖州岩湾歌场中元节前一天(农历七月十四)的“赶歌场”,是周边区域参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大的民间音乐盛会。同时,侃歌也在流传与继承中,成为四十八寨赶歌场中的极具特色的四大歌调之一。
  主题内容
  流传至今的侃歌主要分为古侃和今侃两类。歌词内容广泛,价值珍贵。侃歌一般先问及对方的姓氏、家庭住址、人口状况以及持家兴业的经验等。主体侃词主要分为五侃:
  一侃古。古侃中主要侃盘古开天地、女娲抟泥造人、秦皇汉武、康乾盛世、三民主义等。近年来流传的今侃也有侃毛泽东救国救民的功劳、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以及科学发展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
  二侃礼。侃婚丧嫁娶、小儿三朝、人生寿辰等。
  三侃情。侃兄弟情、朋友情、民族情等。
  四侃义。侃仁义、道义等。
  五侃爱。诉爱慕、定终身、立盟誓。
  体例形式
  侃歌,类似说书形式,但从侃唱的地点、对象、内容和格调来看,比说书要丰富。古侃歌活动分为“朗堂子”“邀侃伴”“上正路”“散歌场”和“留贵客”等程序 。上侃场前,歌师们把男女青年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侃古内容编成诗歌形式(叫作歌书),分别向对方表述。
  不论是古侃还是今侃,侃歌的体例仍保留完好。列举的这首今侃是笔者2019年暑假在家乡靖州进行语言田野调查搜集所得。
  今侃一首
  (山歌唱词)
  湖南贵州两交界,
  岩湾歌场淡摆该。
  习惯耿老留墨古,
  解你原意报尧厄。
  (侃词)
  岩湾歌场开得早,
  算来已有百余年。
  光绪丙午开歌场,
  歌场先在紧打匡。
  七月十四中元会,
  四路男女都来玩。
  知音说与知音听,
  好比关张遇刘皇。
  民国二年的光景,
  岩湾市场开了行。
  两位歌师来约定,
  民国七年赶岩湾。
  难为前人开得好,
  前班留下后班来。
  (山歌唱词)
  岩湾歌场开得早,
  光绪年间到如今。
  百多年来年年赶,
  民族花开年年红。
  这首侃歌体例完整,主题内容叙述岩湾歌场的形成历史。侃歌开始唱的四句为山歌唱词,而后表叙一至二百字的侃词,最后又以四句山歌唱词结尾。开头段的山歌唱词起到引出下文侃词主要内容的作用,而结尾段的山歌唱词是对侃词的总结与情感的渲染、提升。中间段的侃词往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有极强的故事叙述性。
  语言特点
  苗语、侗语、汉语、酸汤话“四语”同用的多语言对歌是侃歌侃唱时最主要的特点。其特点的形成与靖州锹里地区的地理位置、民族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靖州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区,是典型的语言接触地区,境内分布有三种语言:汉语、苗语、侗语以及少数民族汉语方言——酸汤话。民族的交融、语言的碰撞,促成了侃歌“四语同用”的语言特点。
  以上列举的侃歌中,“淡摆该”“耿老”“尧厄”“紧打匡”等词使用的是锹里地区的侗语。现在流传的大部分侃词,苗语、侗语都采用直音法进行记载。汉语对唱时采用的是靖州当地的通用方言——西南官话靖州城厢话。
  锹里苗乡侃歌的价值
  (一)社会实用价值
  就苗乡侃歌的社会实用价值而言,侃歌直接介入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爱情婚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侃歌主题内容中的五侃,更重要的社会实用价值,则体现在民族地区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尽管少数民族缺乏如汉族丰富的历史文献,但鲜活的侃歌文化便是其最具社会实用价值的材料。
  (二)交流价值
  苗乡侃歌的传唱与发展主要依靠“赶歌场”的习俗活动。靖州四十八寨赶歌场的习俗,是周边地区村寨之间、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機会。民族群众通过赶歌场,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切磋学习,也可以通过音乐化解误会、隔阂与矛盾,同时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通婚交融的桥梁……可见,不仅仅是侃歌,靖州四十八寨赶歌场习俗成为湘黔桂毗邻地区各族人民经常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成为人们联系、沟通的重要纽带,成为促进跨区域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机制,具有突出且重要的融洽与和谐民族的交流价值。
  (三)语言价值
  苗乡侃歌是锹里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同时也是记载锹里地区语言的“活化石”。苗语、侗语、汉语、酸汤话“四语同用”是苗乡侃歌演唱时最显著的特点。由于苗侗少数民族没有成熟的文字系统,侃歌的传承只能靠口耳相传。尽管现在用汉字直音法对侃歌进行记载与保存,但在实际的演唱和教学过程中,口耳相传是主要的传承模式。因此,在侃歌中尚且存在部分古音成分,同时由于语言接触在侃歌的传唱中已有百余年,语言的接触与交融现象,也在侃歌中有所体现。综上所述,侃歌具有极大的语言价值,是我们关注靖州锹里及周边地区语言历史演变发展及语言接触现象的重要窗口。
  侃歌作为四十八寨赶歌场中的极具特色的四大歌调之一,其突出的社会实用价值、交流价值和语言价值,我们应予以珍惜。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立项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南民族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2019年度中南民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语言接触中靖州方言的田野调查与研究”(20191052403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丽中期文人群体的国家主体意识、民族自信心渐趋增强。通过对本国山水景观的再发现,高丽文人体味到高丽可与中原相媲美的高度自信;《东明王篇》通过在《三国史记》基础上对本土历史记忆的再建构,强化高丽政权合法性,强化国民的族源认同;战争与使行诗表现出高丽面对周边民族政权以“华”自居,甚至想与宋朝这一传统中原政权并居“中华”中心的高度自信。这既是高丽通过自建国以来持续学习、模仿古代中国,逐渐确立其国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为中国文艺理论界及海外汉学界所重视,由《文心雕龙》研究而形成的"龙学"也成为中外文化学术交流的一个引人瞩目的学科.1949年后在致力于"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与批评"过程中,《文心雕龙》成为溯源样本,并形成以山东大学、上海文学研究所等为主的"龙学"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为海外汉学界重视.1980年代初期,在周扬和张光年的支持下,牟世金、王元化、徐中玉等"龙学"研究翘楚,依托山东大学发起成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对
一  民俗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成果。因此,它影响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同地区同一种民俗,其礼仪程序和习惯,都是不一样的。本文就闽南地区的婚俗简述如下。  古有“大登科、小登科”之说,“小登科”即指娶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将结婚与金榜题名共举,足见其于人生的重大意义。  “亲迎”为婚礼的重点。然而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漳州地区历来不强调新
期刊
引 言rn举凡人生礼仪、游艺娱乐、节庆活动、民间信仰、民俗器物、餐饮、亲族、生产方式、集市贸易、庙会等方面的习俗惯制及各种风俗事象,均属风俗画的题材范畴.风俗画以其
期刊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既是其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又是他对人类文明之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主观构想.他一再断言:中国现代化不能走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也不能复制西方文明的模式,只有认取自家的根本精神即儒家的精神,结合西洋文化的优点,走出自己的路.这个路就是以农业现代化引发工业现代化,以乡村情谊文明滋润都市文明,再建中国社会"新礼俗"的路.他力图以乡村的现代化撬动整个中国的现代化,以"改良"为手段实现中国整体社会结构调整的"革命"之目标.以乡土唤回"儒魂"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于我们认识人类文明发展模式
祀神是要事,在明清两代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明仁宗曾在《郊祀覃恩诏》中说:祀典神,皆为保庇生民,有司奉祭,务在诚敬,不许亵慢。明人韩邦奇《重修城隍庙记》一文中,则直言“事神”是与“治民”相埒的重要地方政务,“夫有司之职,治民、事神二者而已”。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溢改道频发,开封罹灾尤重,除城体多次圮坏等直接性损伤外,泥沙沉淀所带来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再次受灾的不确定性所诱发的心理恐慌则是更为深
摘 要: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皇帝”。他一生以诗歌为伴,创作的诗歌至少有43719首,其中陶瓷诗249首,在中国千年陶瓷诗创作史上,制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文化“高峰”。乾隆的陶瓷诗,涉及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名窑与名器,特别是宋代名窑名器,无异于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名窑名器史读本。作为文化修养相当了得的陶瓷鉴赏大家,乾隆在陶瓷诗中,充分展现了自己对陶瓷审美的独特视角与鉴赏意趣,在中国陶瓷审美史上留下
在现代留德学人中,颇不乏研究一些冷门绝学的学者,譬如陈寅恪、季羡林、徐梵澄都是走的研究梵文的路子,这是追究东方文化之根源;还有则是奔着西学渊源去的,譬如陈康(1902-199
期刊
“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鼎,溯其源,乃“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鼎部》).它诞生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最初鼎是华夏先民用于煮食烹饪的
期刊
基于宗教是一种前科学世界观,自启蒙运动以来,诸多著名社会科学家纷纷预言: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宗教会逐渐消失,人类将进入世俗化社会.这一经典世俗化理论目前正在遭遇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挑战.宗教市场理论认为,对宗教的需求是永恒存在的;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回应,宗教机构与宗教活动也就不会消亡.现实情况是,尽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宗教信仰日渐式微,从绝对人口看,当今世界持有明确宗教信仰者却反而比30年前更多.要解释世俗化面临的这种挑战,有两个关键的变量,一是生存安全感,二是代际人口更替.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和物质上的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