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得之于心到现之于“屏”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著名作家陈玉福原创并编剧的电视剧《热血军旗》(原名为《建军大业》)作为建军90周年献礼电视剧于今年8月份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期播出后,好评如潮。在央视播出前,由陈玉福创作的第一稿电视文学剧本《建军大业》和同名小说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长篇小说《建军大业》出版后很快脱销,电视文学剧本一举获得了中国电视剧剧本最高奖——“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通過长篇小说到电视剧《热血军旗》, 将“形之于手”的革命者群像形象生动地再现在“电视荧屏”上,这一成功做法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极具启示意义。
  长篇小说《建军大业》和电视剧《热血军旗》的主题十分宏大,历史时空宽阔,人物众多,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尤其是电视剧,编剧采用了一些电视艺术手段和表达技巧,增强了电视剧的艺术表现力。
  一、大事精确,细节生动
  与长篇小说从南昌起义切入不同,电视剧《热血军旗》主要时代背景在1924年至1929年,编剧紧紧抓住了人民军队建立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用电视画面对国民党发动的“四一二”、“七一五”等血腥反革命政变进行了真切的展现,对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先后发动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也有生动而丰富的视觉演绎,真实展现了我党对于革命武装重要性的曲折认识、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这一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不下100次。电视剧《热血军旗》严格遵守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原则,按照“大事精确、细节生动”的叙事原则,精心选择重大事件,表现主要人物,避免了失实的硬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24年到1929年,虽然从时间上来看只有短短的五年,但是当时中国有多个性质的政权政党,政治势力繁多,各种重大政治和战争事件很多,不可能全部纳入电视剧中进行逐一展示。为了历史地再现和艺术地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人民军队的过程,《热血军旗》主要选择了与中国革命与前途相关的国共合作的重大事件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对其余政治势力和政权的重大事件进行虚化暗线处理,使电视剧的内容主线清晰简洁、主次分明,形成的线型结构非常符合电视媒体的线性传播特点。如对南昌起义这一事件,用了近三集的容量来进行详细的讲述,包括起义前的准备,发动起义前党内的分歧,起义的发动、激战、胜利、行军路线等,都有细节和过程展现。
  重要事件的彰显,离不开事件的当事人和主人公,电视剧《热血军旗》对主要人物的表现采用了开放式的结构,以客观求实的态度将历史人物与当下的事件关联起来,用事件中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在南昌起义中,共和国的未来总理、元帅、大将和上将,均有语言和动作上的细节展示。而此时没有参与人民军队创建实践的毛泽东,电视剧也多次用细节展现了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符合他的伟大战略家的真实形象。为革命而牺牲的叶挺、恽代英、周逸群等一大批英烈,电视导演也不吝惜镜头与画面,表达了对先烈的尊重与纪念。
  二、片段讲述,情节利落
  电视剧《热血军旗》不但主题宏大,事件纷繁,与历史事件相关的真实历史人物也很多,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500多个,编剧用“片断讲述”的叙事路子,在几十集的电视剧中如实地展现了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群像,从而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电视文学剧本《建军大业》最初是50集,长篇小说《建军大业》有72万字。电视剧人物对白的语言速度每分钟约为220多字,30集电视剧按对白的语音速度只能容纳 30万字小说的内容。为了用较少的电视剧容量来表达70多万字的小说,电视剧《热血军旗》采用了“片段讲述”,使各个事件的情节利落干净,缩短了叙述的时间,从而让多个历史人物在30集的电视剧中有了展示的机会。《热血军旗》从最初的50集压缩到30集,其片段讲述的特点更为明显。
  电视剧《热血军旗》的“片段讲述”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了新闻剪影的手法来处理历史人物。正面主要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反面主要人物蒋介石等基本贯穿全片,而次要人物随着历史事件的发展而出现,亦随着历史事件的结束而退场。如张静江等人在怂恿蒋介石反革命时出现,在随后的剧情中再没有出现过。二是借用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来处理历史事件,将历史事件的过程简化,将事件的高潮和结果提前,从而使剧情更集中,也更为精彩好看。除了南昌起义等极为重大的事件外,其他许多政治事件的处理基本上全是快节奏的处理方法,用几个电视画面镜头快速切换展现事件的高潮和结果,而事件的过程与发展等环节基本省略,加快了叙事的速度和节奏,也能加剧剧情的紧张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尤其是电视剧结尾用红旗漫卷的画面作为情节内容叙述的高潮,这种意境性画面给人以诸多的想象空间,也形成了一种开放性的结尾,这一处理策略适合人们碎片化收视的习惯与心理,也符合当前海量信息传播的媒介环境。
  三、加入旁白,史诗品格
  电视剧《热血军旗》还用了加入字幕旁白的叙事策略,让内容讲述更加严谨清楚、庄重严肃,使整个电视剧的品质有了提升,具有了一定的史诗品格。
  电视画面生动形象,直观生动,但是电视画面也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在表达逻辑性强的内容方面不如文字准确,所以电视剧《热血军旗》扬长避短,运用电视传播符号,多处运用字幕旁白的叙述方法,对一些重大时代背景和复杂的战事内容进行说明,发挥了文字表达严谨清晰的特长。如第一集开局之作就用文字旁白和解说并用的方式,介绍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复杂的时代背景,加入一些前情提要,内容信息量极大,如果用画面为主要表达手段,势必要花相当多的篇幅,也难以达到文字严谨而富有逻辑的效果。一些战争场面也用了文字旁白的方式,介绍战况和战果,如会昌战役等,这不仅节省了篇幅,突出了主线内容,也减少了对电视画面镜头的需求,降低了电视拍摄的难度,有利于电视剧整体质量的提高。
  《热血军旗》属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史诗品格是它应当具备的艺术属性之一。为此全剧运用片段性的字幕旁白很多,这些字幕增强了剧情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拓展了电视画面的内涵与意义,把真实的历史时空与虚构的故事细节融合在一起,让电视画面的“诗意”与文字旁白的“史实”实现了巧妙的组合,也使全剧有了“史”的宏阔和品格,达到了历史容量大,各种复杂的社会、人物关系以及与事件的联系基本准确、政治分寸的把握都比较到位的要求。比如,对古田会议在我党和我军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就是用评论式的旁白来解读的,因为用电视画面无法达到这样的评述高度,而借用剧中人之口来表述又与历史事实不太相符。电视剧结尾之处用大段的具有政论性质的旁白,对我党建军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回顾,点明了这些事件的历史内涵,具有浪漫气质的电视画面也很具感染力,从而提升了电视剧的历史品格。   四、注重造型,外形中看
  电视是造型艺术,电视剧《热血军旗》从演员的选择、场景的选择和色彩色调等几个方面,强化电视剧人物和场景的造型设计,电视剧的人物、场面美观中看,给观众以美的视觉享受。
  首先是演员的选择方面做得比较好。主要人物的扮演者不但形似,在神态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度,给观众一定的辨识度,说明剧组的演员选择工作比较扎实。无论是正面军官人物还是反面军官的扮演员者,他们的外形都比较俊朗、身材挺拔,穿上军装后更是提神不少,再加上孔武有力的軍人动作,给人一种美的视觉享受。
  化妆从细节方面提升了演员的形象。现代电视技术设备精良,成像清晰,但也容易暴露人物造型细节上的不足。电视剧《热血军旗》重视演员的外形条件的同时,还注重细节造型,精心设计,尤其是重视人物面部的化妆细节,大量人物面部特写镜头富有视角冲击力和感染力,比较精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次是拍摄场景的选择比较讲究。虽然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尚未成功,革命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可能优越,但是电视导演从电视艺术的造型需求出发,为革命者营造了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场所,以充分表现无数仁人志士革命的主动性和崇高理想,而不是为了改变他们自己的衣食条件而被动地奋起反抗。同时,这样的造型设计理念也符合现代审美已经疲劳的人们的收视习惯与需求,可以留住观众,提高收视率。
  在场面和氛围的营造方面,电视剧《热血军旗》运用了现代电子技术,运用影视非编技术中的调色技巧,全剧以暖色调为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色调统一一致,视觉感舒适,宜于观赏。
  总体来说,电视剧《热血军旗》把电视剧本和长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可视化,由于采用了一些适合电视媒体特点的叙事方法,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一部电视剧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热血军旗》也有一些不足,如对蒋介石的反革命本性的表现不是太让人信服。革命有理由,那蒋介石反革命也是有“借口”的,蒋介石反对国共合作,肯定是有他自己的充足的理由的。从电视剧来看,蒋介石反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与逻辑性不充足,个性性格使然的因素居多。还有,由于电视剧的集数从50集减到30集,所以剧情节奏快,都是急行军的感觉,人物和事件表现都太快,不细腻,造成一些事件因果联系的断裂,跳跃性大。但是这些不足都瑕不掩瑜,《热血军旗》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其他文献
在英雄的年代  人们投奔战场  多少人倒在路上  也有人侥幸  未必衣锦还乡  有一处叫阳关的地方  写满乡愁,写满慷慨  写满情同手足的名字  就在回头的刹那  一生滚滚而来  就此别过的  何止千生万世  落日:西去的骑手  扯云天为旗  借大地之力  以敦煌为坐标原点  循环往复地演示  生命的布局  无处不在的苍茫中  每一个举头相望的人  都在唐朝,都叫王维  哪怕此刻已是未来  名 字
期刊
灵歌老头  你个糟老头子  老无所依  早晨,你推开门  一股子霉味  扑面而来  沾满污垢的枕巾旁  扔着一把掉完了漆的木吉他  木吉他啊!像个女人  丰乳肥臀,纤细的腰  你用手摩挲着她  就像一个十八岁的小伙  抚摸着爱侣的娇躯  当你的食指和拇指  捏住1.6毫米的塑料撥片  左手摁弦,右手划弦  你的眼泪夺眶而出  来自黑非洲苦难的歌谣  那身心疲惫之后  躺在南方种植场的叹息  一曲布
期刊
那面墙壁像个顽强的瘸腿老人  我像个孤儿  要拆迁的房子空了老人的心  你们在剥夺我们的记忆  城市里的老物件  像我们得了关节炎的膝盖  一动就疼  西六路的房子我种上了荷花  儿子也是一个怀旧的孩子  它空着,像我一个人的寺庙  供奉着孤独  很多时候,我在画中的荷花上  私设公堂,审问自己的每一根肋骨  我努力活得干净一些  努力在尘世的最后一刻体面而又尊严  时间被野草占据  我被我的身体
期刊
主办:陇东诗群(陇东诗群微信群陇东诗群微信公众平台)  时间:2018年2月4日晚8时至5日上午  地点:地球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诗经》故乡陇东  特邀主持:高凯  主持人:独化北浪  于坚,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云南作家协会副主席。80年代成名,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提示:阅读于坚《小镇》请链接XNLDXSYJY2015(语丝与象素微信公众号)201
期刊
原 谅  谈不上遭遇,只是经历  七月闪电,八月雷鸣  九月裹紧一片叶子  秋天埋葬的清贫和干瘪  源于偏袒——  一棵暮年的树对另一片叶子的偏袒  失重的心,卷入议论的洪流之中  一团淤泥陷入自身的僵持  徘徊,挣扎,喘气,闭目祈祷  一只鸟的哀歌  顺着杂草的脊背长在山坡  它用雾气阻挡清晰  用光芒折断思想  它告诉一片叶子,秋已变凉  原谅大地的苍茫和寂静  乌鞘岭腹地  一只狐狸,在雪地
期刊
丁酉七月十五  月光睡进阳台,像丝绸睡在水里  秋凉从四周缓慢坠落成汪洋  那些矮小的虫鸣声  似寻找针孔的丝线不停地分辨触碰  夜的广阔总大于多年前羞涩的眼神  忽想起春天走过的田野  那些曾经开满花的桃枝应该也在月光里  路过的风也在  矮小的篱笆和墓碑也在  石头上的青苔也在  树影浓密似故人  如果你不再爱我  燕山站在秋天的左边  银杏树落下白果  白发老人拿着布袋捡拾,脚步缓慢  弄皱
期刊
打 铁  医生说你缺钙  其实你缺的是铁  你看,你的断骨上  多了一根  钢铁之骨  你不但要长丰满的血肉  更要长出挺直的脊梁  要锻炼出铁的品性  锻炼成刀刃上的  一块好铁  在人生丛林里  披荊斩棘  孩子,一个男人的一生  就是打铁的一生  就是铁打的一生  就是用铮铮的钢铁  为自己打造  第二百零七块骨头的一生  磨 镰  为这一天  大人们等了一年  娃娃们等了一年  镰刀们也等
期刊
崇拜零  我崇拜零  崇拜一切归零的事物。我崇拜穿过  寒冷的负数地带  终于到达始发站的零——  一个着火的铁圈  有时,月亮那么远  我就舀这尘世无处不在的零  洗我肮脏的肉身——  我迷信洗去虚无,肉体还原为零  就会留下一具真实的灵魂  而漫长的宴会上,当他们践踏零,转而  又攀附着零  爬上头顶的云朵  自以为找到了大于零的所在  唯有我看见,那被他们弃之若敝屣的零  摞叠着,正变成一口
期刊
大约一千七百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令后世多少人无限向往。近读范昌德先生的《人面桃花林芝梦》,让我们感受到现实中的“桃花源”之美,引人入胜,令人生无限遐想,“独对桃花……心不由己,恋栈于其境,一直做着参透参不透的林芝梦”。  盖因西藏林芝邀记者多人,访林芝,观桃花,其文辑成一书,曰《桃缘林芝》,范昌德先生欣然为之作序曰《人面桃花林芝梦》
期刊
枯枝在摇摆,新生的裂缝在摇摆  它吹过来,它就是刀子  它在你心口旋转,像起伏不定的人生  去年今日,我在远方  朝深夜的拴马桩点头致意  站在空荡荡的球场,为灰蒙蒙的  寂静举行葬礼  无酒,无肉  天子脚下,北风脱离了故乡和旧人  它吹过来,它就是不眠的丝绸  盖着远方尚在成长的宫殿  水 杉  一排排,它的灵魂和身体  有无数个出口  而迎接它的是游客散落的  皮囊、无妄之灾……  我需要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