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必思,思出于疑,疑源于趣。”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并使之燃成燎原之势,进而形成创新的习惯和能力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肩负的历史重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非常必要;要求学生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因此,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是当今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问题意识 提问艺术 主体地位 思维能力
教育是明天的理想和希望,基础教育是通向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石。"完善的教育可以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中,我们发现“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这是因为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提问的技巧和问题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问点随意,缺乏目的;有的问题肤浅,缺乏思维深度;有的问法呆板,缺乏技巧;有的不考虑时机,机械发问;有的习惯于包办代替,不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探寻课堂提问的方法艺术。
一、传统教学中问题意识的缺乏
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是传承式教学,而忽略了知识、技能的来龙去脉,形成了只重结果,不管过程的弊端,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呆板,主要靠学生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有着明显的被动学习的特征。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实际上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和价值,从而养成一种惰性。教师把自己视为课堂的绝对“主宰”,使课堂民主化程度不高,造成学生有问题而不敢问,不能问。
在传统的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教学的着眼点牢牢地锁定在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上,教学中的训练停留于学科知识点和能力点上,对教学目标的追求满足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成绩。教师上课也怕学生提问影响教学进度,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堂无关。教学方式的不灵活,禁锢了学生的思考,使学习的环境氛围紧张,也就等于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走进教室,紧张的气氛给他们造成了压力,导致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教学效果也不好。
从学生方面来看,學习的价值取向进入了误区。学习是为获取功名谋得职业,还是为充实和发展自我?在这两种不同的学习价值取向中,由于“学而优则仕”的用人选择制度使得学生疯狂的追求考试成绩。这种追求使学生对知识的尊重蜕变为对教材和教师权威的崇拜。这种接受式学习使学生变成了课堂的奴隶,思维逐步变得僵化,缺乏自主思维的习惯和独立人格,以致丧失了自我。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了。
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1.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问题。
3.新颖别致,注意趣问性。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发展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感知只能获得直接经验,而产生的问题才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不能真正诱发学生的学习求知热情,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进行钻研和思考。
由此可见,问题产生于实践,它是诱发学习的真正动力。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感知中观察思考,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在教学设计中抓住“问题”这一线索,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的方式和方法,把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的智力性和操作性活动来丰富课堂调动学生创新的欲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的智慧和才华就会得到张扬,潜能与情感就会得到挖掘和升华,课堂就变成了学生向往的场所。教学生会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决非一朝一夕,或通过简单的指导便可完成。它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它需要一个开放的大环境,需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它需要教师创设宽松、民主、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有勇于自我表达的勇气;它也需要增加学生多方面的学识,因为学生的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与他们学识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还需要告知学生“疑”与“问”的价值,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所以,教师每上一节新课,都应该给学生一个新思维的起点,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向,使学生创造的源泉形成于课堂,发展于课外,成熟于发现。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与成败。通过提问,提供给学生参与机会,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一个标准的示范。但是如果提问安排不妥,或者质量不高,泛滥成灾,不仅不能帮助教学,而且非常有害。教师要用循序渐进的、具有本质意义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得以发表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这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东通乐学校)
关键词:问题意识 提问艺术 主体地位 思维能力
教育是明天的理想和希望,基础教育是通向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石。"完善的教育可以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中,我们发现“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这是因为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提问的技巧和问题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问点随意,缺乏目的;有的问题肤浅,缺乏思维深度;有的问法呆板,缺乏技巧;有的不考虑时机,机械发问;有的习惯于包办代替,不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探寻课堂提问的方法艺术。
一、传统教学中问题意识的缺乏
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是传承式教学,而忽略了知识、技能的来龙去脉,形成了只重结果,不管过程的弊端,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呆板,主要靠学生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有着明显的被动学习的特征。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实际上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和价值,从而养成一种惰性。教师把自己视为课堂的绝对“主宰”,使课堂民主化程度不高,造成学生有问题而不敢问,不能问。
在传统的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教学的着眼点牢牢地锁定在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上,教学中的训练停留于学科知识点和能力点上,对教学目标的追求满足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成绩。教师上课也怕学生提问影响教学进度,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堂无关。教学方式的不灵活,禁锢了学生的思考,使学习的环境氛围紧张,也就等于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走进教室,紧张的气氛给他们造成了压力,导致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教学效果也不好。
从学生方面来看,學习的价值取向进入了误区。学习是为获取功名谋得职业,还是为充实和发展自我?在这两种不同的学习价值取向中,由于“学而优则仕”的用人选择制度使得学生疯狂的追求考试成绩。这种追求使学生对知识的尊重蜕变为对教材和教师权威的崇拜。这种接受式学习使学生变成了课堂的奴隶,思维逐步变得僵化,缺乏自主思维的习惯和独立人格,以致丧失了自我。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了。
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1.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问题。
3.新颖别致,注意趣问性。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发展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感知只能获得直接经验,而产生的问题才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不能真正诱发学生的学习求知热情,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进行钻研和思考。
由此可见,问题产生于实践,它是诱发学习的真正动力。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感知中观察思考,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在教学设计中抓住“问题”这一线索,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的方式和方法,把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的智力性和操作性活动来丰富课堂调动学生创新的欲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的智慧和才华就会得到张扬,潜能与情感就会得到挖掘和升华,课堂就变成了学生向往的场所。教学生会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决非一朝一夕,或通过简单的指导便可完成。它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它需要一个开放的大环境,需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它需要教师创设宽松、民主、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有勇于自我表达的勇气;它也需要增加学生多方面的学识,因为学生的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与他们学识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还需要告知学生“疑”与“问”的价值,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所以,教师每上一节新课,都应该给学生一个新思维的起点,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向,使学生创造的源泉形成于课堂,发展于课外,成熟于发现。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与成败。通过提问,提供给学生参与机会,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一个标准的示范。但是如果提问安排不妥,或者质量不高,泛滥成灾,不仅不能帮助教学,而且非常有害。教师要用循序渐进的、具有本质意义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得以发表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这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东通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