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问题意识”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g61367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题意识”教学不是一种静态的方法,而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能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易于操作。
  关键词: 新课改 “问题意识”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
  
  “问题意识”教学是指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尤其值得广泛推行。近年来,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中,对“问题意识”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些认识,取得了初步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就“问题意识”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问题意识”教学的核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老师或教材上所描述的内容,而是学活知识、培养能力、学灵脑子。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它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还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突出学生主动、能动的学习活动,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问题意识”教学的实施策略
  “问题意识”教学以“疑”为核心,以“探”为灵魂。教学中,应让“疑”和“探”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充分体现一个“疑”字,突出一个“探”字,通过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思维氛围,为学生自学、观察、思维、发问、讨论、探索等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知识变换为一系列的研究性问题,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通过提问,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在课堂上故意露些疑问,露些破绽,在讲解过程中设置误区,引起学生的质疑。
  例如,在学习“浮力”知识时,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后,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再进行点拨,为学生的自主探究铺设一定的台阶,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更强烈的探究兴趣。
  2.借助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
  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形成和具备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对教材宏观认识和把握,发挥对知识结构具有总体认识的优势,拓宽问题中所含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学生自我认知,促使学生始终处于产生问题和需要解决问题的渴望之中。
  例如,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学生没有感性经验,让学生猜想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启发和诱导。当学生在实验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物体、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应该怎样摆放?如果把凸透镜遮挡了一半,能否成完整的像?为什么物体、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要大致在一直线上?如果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通过凸透镜能否在光屏上成像?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说似乎探究性不强,但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探究的广义性认识,已经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程度。
  这种教学设计,改变了教师讲思路为师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对错误思路不轻易否定,而在讨论中排除,在讨论中肯定,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尝试创新。让学生自己实施解题过程,检验解题结果,培养问题意识,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在此整个探究过程中,原先对知识模糊的认识逐渐变得清晰,与此同时,学生在获得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之后,再发现新问题,修正原有的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发展自己。学生个体原先获取知识的方式“被动—接受”转变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升华为含有自觉探索问题的较高科学素养。
  3.设置障碍,启迪思维,协同探究。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疑布障,在常规的途径中设置非常规的问题,或在一般层次中设置较深层次的问题,或在单向问题中设置多向问题,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学习障碍”,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另辟蹊径的意识和热情,从而自行扫除障碍。
  例如,在学习“密度”知识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只量筒和适量的水,如何估测一块橡皮泥的密度?测定固体密度的方法有多种,基本原理是公式p=m/V,只要测出质量和体积问题就解决了。就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排水法”测橡皮泥的体积,但如何用“排水法”测橡皮泥的质量?这就是问题的思维障碍,就要求学生积极动脑,共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
  4.问题连锁,环环相扣,深入探究。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问题意识”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由一个貌似平常的问题入手,让大家讨论,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问题的解决又衍生出新的问题,环环相生,步步深入。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在实验过程中应分别注意什么事项?等等。这样一方面能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另一方面能促使学生进行实验反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让学生带着有研究方向的问题参与探究。
  三、“问题意识”教学必须遵循的集体性原则
  一个人认识问题的水平再高也是有限的,再者,学生个体之间认识问题的水平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基于这两个实际,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应注重集体智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的做法是:(1)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章节前或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专门的提问活动,比一比谁的提问有质量,谁的回答有水平。(2)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试卷编拟活动,全体同学对试卷全面加以评价。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全体同学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全体同学参与到了“问题意识培养”的活动中,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培养互相合作精神,不仅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需要,还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四、结语
  “问题意识”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讨论,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新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要求,而且是实现课改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认识是基础,优化教学策略是关键,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可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他文献
学位
摘 要: 科学探究七要素中问题的提出需要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本文讨论的正是在探究式教学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并给出具体可行的方法及实例。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问题情境创设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探究式教学  奥苏伯尔(D·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
目的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接受mFOLFOX-6方案与FOLFILI方案治疗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5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
记者:2019年是国际劳工组织成立100周年.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与国际劳工组织密切合作,在推进社会正义,促进体面劳动,扩大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此次,欧盟-中国-国际劳工
期刊
摘 要: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如何在教学中搞好实验教学是每位物理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分析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作者结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分析,对如何有效实施物理实验教学及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展示个性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问题 对策    物理科学伴随着物理实验的发展而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物理实验教学发展到今
摘 要: 电功率问题是初中物理中考电学内容考查的重要部分,它综合性强,囊括所有的电学知识,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误导,用数学工具不等式解决这类问题,既快又准确。  关键词: 电功率 变化 额定 不等式 应用    电功率问题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多年来,中考电学内容重要考查部分,由于电功率的综合性强,囊括所有电学知识,加之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既熟悉又片面,容易引起思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
期刊
同志们:今天,我和马石江同志有机会来参加北京市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我们共同来研究、讨论史料征集工作的问题,感到十分高兴。我们这次来参加会,第一,是向会议表示祝贺,并
本书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编辑。全文摘编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中央组织部及有关部门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方面的文件74篇,共分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变压器的动态问题的处理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常客”,在各类考试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以下是我对该类问题的教学体会。  一、掌握理想变压器动态问题的基本思路  1.通过分析题意,明确变量和不变量。  2.理解掌握变压器电路中的几个制约关系。  (1)电压制约关系:当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U由输入电压U决定,即U=,可简述为“原线圈电压制约副线圈电压”。  (2)电流制约关系:当变压器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