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重复叙事与生命意识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h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一方面记叙着人生的苦难,一方面又展现着“温情的受难”。本文从重复叙事与苦难人生的关系以及“血”的意象来分析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进而探索生命意识的内涵。
  【关键词】:生命意识;重复;生存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用许三观展示着这样一种人,用代表着“自身生命本身的力量”的“血”来应对生存的挑战,来完成对苦难的超越,来实现自我救赎,然而在默默的承受的过程中也展示着人生的另一面,即幽默与温情。“如果说,《在细雨中呼喊》是写了一个孤独的少年如何体会到了生存的苦难,《活着》是写了一个成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如何忍受生存的苦难,那么,《许三观卖血记》则写出了一个成人如何来消解生存的苦难”。①许三观是一个底层的普通工人,面对着自身的困境与时代的苦难,在许三观从青年到老年将近四十年的人生经历中,他不但走过了几乎所有人都会走的结婚、生子、养育、变老之路,也承受了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中的斗争、“上山下乡”的家庭变故。苦难把许三观的个人生活卷入了他自己无法掌控的轨道,而他应对人生困境的唯一方式便是卖血,用卖血换来的钱来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打破命运的牢笼,用自己的鲜血开始了漫长的自我救赎。“血”在这里代表着生命本身的力量,用趋向于死亡的方式渴望着、延续着生存。小说中,“卖血”不仅成了许三观的物质寄托,而且成了其存在的价值体现。许三观一生十二次卖血,都展示着他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困难的承担能力应对着生活给予的各种挑战,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把亲人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以自己的朴素和单纯的生活方式对抗苦难,保护着家人还有自己。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已然超越之前的作品,走向更深层次的探索,许三观以“卖血”换得生命的延续,展示着困境中仍有希望,那希望那便是生命自身的力量,这是他最终完成了对死亡的超越,生命本身的神圣与崇高也得到了彰显。因而整部作品也充满着温情与怜悯,传达着作者简单而朴素的人文主义关怀。
  (一)
  余华说:“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的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②所以,《许三观卖血记》所呈现的叙述方式便是重复,通过重复的主题与话语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格本质呈现,故事情节也通过不断的重复得以发展。重复,一方面从情节上看,许三观一生中,十二次卖血,十二次苦难的重复与承受。尽管每一次理由和目的都不一样,但是就卖血的过程来说却是一致的——从卖血前的喝水和贿赂,到卖血后去胜利饭店吃猪肝和黄酒。这种具有某种强烈的仪式化特征的情节重复,是卖血背后的无奈与悲情得到凸显,也使许三观的卖血价值得到了不断的强化,更使整部小说的苦难意识得最大的到提升,苦难人生的主题一次次被推向极致。另一方面,叙述话语的重复增强了表达的力度与强度。比如文中许三观每次卖血后去饭店补充身体时对店家的吆喝:“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在三年灾荒的背景下,给一乐、二乐、三乐用嘴做的红烧肉。再比如许玉兰对自己的精心打扮,生三个儿子时的叫骂,像祥林嫂一般对邻居街坊的哭诉等。这些重复的情节和话语“表现了生活本身的重复性,人的生存状态的恒常性,人对存在的“定式”的宿命和难以超越”。③
  在余华小说中还有一种重復的形式,不仅表现有人生的苦难,对苦难的承受,还有这种复杂的生命的延续与永恒,在作品中体现为一种传承。比如前期的《现实一种》的结局中,山岗的睾丸被移植在一个年轻人身上,其妻子立刻怀孕产子,山岗被成全了,山岗后继有人了。这种苦难与荒谬将延续至下一代。又如后期作品《活着》中,作为收集民间歌谣的文化馆员听富贵老人讲述长达半个世纪的故事。这样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记录,一种传承。从《许三观卖血记》这个文本来看,不仅是许三观一个人的卖血故事在上演,而是由许许多多个卖血故事的汇聚。故事的开头许三观的爷爷错把许三观当做自己的儿子,反复在问着他卖血的事。可见许三观的父亲也是卖过血的。而他们当地人更是以能否卖血作为身子骨结实的标准,说明卖血的生活是他们的整体生存状态。从阿方和根龙带领许三观卖第一次血,到许三观带领来喜和来顺卖第一次血,卖血被不断的继承,卖血的故事也将重复上演。这种重复是无奈的,也是可悲的,原本对于人何其重要的“血”,在作者“情感的零度的”笔调下,却成为和力气一样的商品。作者“让所有的人物、场景、世事沧桑的人间图景自我呈现,不作任何主观上或道德上的取舍和评判,几乎是叙述者的个人独白。在叙述中也不给阅读留下任何空间,一味地近乎残酷地让苦难裸露在我们面前”④作者在试图表达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不仅仅是你我他,更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苦难没有边界,只是每一次出现的样貌不同。小说中情节的重复和故事的传承,让我们看到苦难背后的苦难,生存的艰辛和命运的无奈,仿佛是一种宿命,人只是在其中走了一个轮回,苦难永恒的主题被推向极致。所以余华说:“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⑤
  (二)
  许三观的一生,如果简单地看,就是卖血的一生。且看他一生中十二次卖血,每次卖血的经历大体相同,喝上几碗水,前六次找李血头,然后卖血,得到三十五元钱的卖血收入,吃炒猪肝,喝黄酒,黄酒温一温,其中第三次没温,因为是夏天,而第四次没有吃炒猪肝喝黄酒,因为饭店里什么都没有了。每次卖血的原因都不同,但都是情势所迫,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只有卖血送林芬芳礼物那次例外),卖血的终极目标就是走出困境。第一次是为了自己结婚,第二第四次是为了家庭,第五次到第十一次都是为了两个儿子,其中十次都是被迫而又必须的,是因为经济上的贫穷。十二次卖血,完整的记录了许三观以卖血来拯救苦难的现实性生存目标。许三观通过自己的血液,实现了自我生命的哺育功能,使自己和家人走出了一次次困境,让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实现了一种自我救赎。
  血,本是生命的象征,却用卖血来换取生命的延续,看似这是一个悖论,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并且,许三观用这种孤注一掷的方式付出自己,牺牲自己,让是自己活了下来,也是整个家庭“活”了起来。正如许玉兰最后对儿子们诉说的:“你们是他用血喂大的”。余华赋予人战胜苦难的信心和应对苦难的办法。“血”被余华在小说中赋予了象征意义,血是生命本身的能量,血也是摆脱困境的唯一方式,而在这个具体的行为操作背后,是许三观对世界、对生命、对家人的爱、理解和因此而本能产生的牺牲精神,正是这些许三观并不自知的品质构成了一种高贵的人性,从而帮助许三观完成了对于生命苦难的最终超越。余华“温情的受难”的生命意识也流露其间。
  (三)
  许三观的一生充满坎坷,每当他陷入困境都以卖血来换取生命延续,每一次的输出都仿佛是悲剧的重复,重复着卖血重复着延续重复着苦难。然而,生活的苦难可以不断重复,救赎的来源却只有一个——血,流淌在许三观身体里的血,即便什么都没有,还有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血,生命从来是脆弱的,但生命又从来是最顽强的,用唯一的血来抵抗重复的困难,正印证了人的伟大与生命的伟大。命运也许会走向绝境,但人却不会走向绝望。余华曾说:“有时候最软弱也会是最强大的”。余华用重复叙事与生命意识向人们展示了他对于人生,对于悲剧的理解。如果说在余华前期的作品中书写着“以暴制暴”,后期的作品则转变成为“以柔克刚”。《许三观卖血记》并没有呈现出原有的冷峻和恐怖,反而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幽默与温情。余华开始与苦难握手言和,用最本真的状态还原生命的存在,将温情与幽默作为对生存意义的新的期许。如果说生命是一场荒原,充斥着苦难与死亡,那么绝望与希望便在最黑暗的时刻相遇,一头扎进时间的洪流中,在黑暗中开出最黑的花朵。
  注释:
  ①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8
  ②⑤余华:中文版自序《许三观卖血记》,南海出版社,1998:2
  ③④张学昕:〈余华生存小说创作的精神气度〉,《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57,354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探讨基于信息技术的课件制作内涵出发,概括了课件制作过程中从教师、学生、课件三要素之间不平衡所导致的误区,如课件使用不当、教师过度依赖网络资源、教师课堂控制不灵活、师生感情交流受阻碍等。文章还详细描述了优质课件制作的程序,重点描绘素材的收集和处理。文末给出了某省级教研活动中优质课例所用的PowerPoint优质课件的案例分析,给出一些研究发现,有利于读者更好地制作、使用课件。  【关
期刊
【摘要】:《文心雕龙》“风骨说”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本文将从其社会历史和时代精神背景、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背景以及艺术史和审美文化史背景等三方面进行研究,这对于我们理解“风骨”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说”;历史背景  《文心雕龙》中的“风骨”是南朝梁刘勰创造的一个崭新的美学术语,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文心雕龙》“风骨说”的历史背景研究,有利
期刊
【摘要】:小型遗址类博物馆在当今要体现公共服务的社会功能,就要从确立公共服务理念、保持“专”而求新的特色以及强化专业培训三个方面努力做好工作,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关键词】:遗址博物馆;服务理念;特色;培训  自2008年全国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广大群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级博物馆面对这一新的形势,都在努力探索新时期如何把公共服务工作做得更好,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洛阳周王城天子
期刊
【摘要】:《誓鸟》和《茧》都是80后作家张悦然向记忆致敬、向历史靠拢的长篇小说,前者宣称是自己创作走向成熟的转型力作,后者则被给予“改变人们对八零后作家的整体印象”的较高评价。两部作品在主题和背景选择方面颇有相似,但具体到具体又有着巨大的差异。  【关键词】:张悦然;誓鸟;茧;比较分析  一、前言  阅历的丰富和心智的成熟使“80后”代表作家之一张悦然与记忆沟通、与历史连接、与外界联系,潜心创作出
期刊
【摘要】:司法礼仪初探,司法礼仪作为一种司法程式性要求,是司法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现代司法文明的一个重要表征,但在我国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司法礼仪涵义、意义、构建设想等方面的探索,寻求一条通向现代司法礼仪之路,”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司法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必然要求有符合司法规律的礼仪准则。司法礼仪作为
期刊
印第安文化、玛雅文明,曾经一度是如此接近自然的智慧,既不远离动物本能,又似乎能够听到神的声音。这些未知的有关文明的字眼一直吸引着我们,所以我们痴迷于去寻找一个个也许并非正确的答案。在影片《启示》中,梅尔·吉布森用一种极其野蛮的方式祭祀了那个已经逝去的玛雅文明,又以一种更为温情的态度祭奠那个野蛮的时代。  说到梅尔·吉布森,就会想到那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影片——《勇敢的心》,和为自由而战的
期刊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被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誉为“美国当代作家之父”,而安德森的代表作品《小镇畸人》被称赞为“一流的心理学文献”。通过15个短小的故事,安德森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在美国社会工业化背景下,一群渴望爱与沟通却又疏于交流,处于美国转型时期的行为怪异的“畸人”的内心世界。这篇文章以《小镇畸人》中一篇短篇小说“我是一个傻瓜”为例,探究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畸人,他们畸形的原因何在?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自卑
期刊
【摘要】:古典女性诗词不仅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渊源。古典女性诗词在传统文化的观照下,从前期的“闺怨”题材到后期明清时期的表现女性意识和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的理想,直接或间接影响或促成了“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女性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典女性诗词;女性文学  古典诗词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学之经典,女性创作的诗词虽然被记载的比较少,但还是给世人留下了宝贵
期刊
【摘要】:赋是中国所独有的古典而雕琢的文学体式,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成就,因其文体特征的独特性,造成了翻译上的困难,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策略探究便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赋”的文体特征,以及因此造成的翻译困难。据此,借鉴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说”,对《采莲赋》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从而探究“赋”的翻译策略。最后对“赋”的翻译策略进行总结并提出对译者的要求。  【关键词】:赋;翻译策略;三美说  我国
期刊
【摘要】:风声是自由,勇敢的化身,倾听风雨声是倾听自我的呼声。  【关键词】:风声;雨声  喜欢听风声雨声的人应该有吧,或许不喜欢的人会更多,我,只是无所谓的,不过有时不经意,听了些去,便随意做些感想。  风雨吗,本是无声的,只是打在了地面上,打进了水塘里,打搅了人的心绪,才有了那些所谓的诗情。但这样的以为未免太雕琢,失却了自然感,也许撇开了那些定义,才会看得真切。  且说风声。不是晚风划过芦荡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