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若干篇目曲解校正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_wu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只对鲁迅的《野草》在文本上作出相对精准的解读,而不从心理、生命哲学及象征意义上进行分析与探讨,其目的是保持《野草》中的原汁本味。对于鲁迅《野草》中的若干篇目曲解和误读的,做了一些校正。《野草》在鲁迅创作的生涯中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断,是鲁迅所有正面中最内在的一面,我们只有深入地还原解构,才有助于全面准确地了解鲁迅。
  【关键词】鲁迅 野草 曲解 校正
  【中图分类号】I2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42-02
  
  阅读那些评介鲁迅《野草》的文字,我很惊诧这样一个事实:中国那么多研究鲁迅先生的专家、学者,居然对鲁迅的《野草》没有一人能在文本上作出相对精准的解读。不少人自以为鞭辟入里地对鲁迅的《野草》进行了心理、生命哲学及象征意义的分析与探讨,其实,他们仅在理论的框架上一味地弄虚作假,《野草》的原汁本味在理论的导引下丧失殆尽。也有一些少量的类似文本的解读,但都是些东拼西凑串连式的解读,《野草》成为他们主观意愿下的一种道具,没能像庖丁解牛般顺着作家的思路脉络进刀,也就是说,没能跟作家合二为一、心心相印。这样的解读,阅读者对《野草》具体篇目的文理主旨,仍然不得要领。还有些对鲁迅《野草》中的若干篇目作出意思完全相反的解读,这样的解读甚至进入教科读本。泱泱大国,那么多双眼睛也无人能对这种指鹿为马的“瞎眼说”加以纠正,任其错误地自说自话。
  概其原因,一是可能由于大多数研究者均不是创作者之故,因而他们对于创作者的心理路径不熟悉,对于创作者所藏于文理中的玄机也就无从入手,一些最晓畅明白的意思成为他们研究中的疑难杂症和难以逾越的障碍;二是可能有些研究者是明白的,只怕真实地道出真相会“损害”鲁迅的形象,所以,才如此地遮遮掩掩,不着要点。其实,《野草》在鲁迅创作的生涯中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断,是鲁迅所有正面中最内在的一面,我们只有深入地还原解构,才有助于全面准确地了解鲁迅。当然,也有可能,笔者行文中难免有些狂傲的口气,说不定是个最大的无知者。即便如此,我仍然愿意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按照鲁迅《野草》篇目的顺序,言简意赅地对其主旨及疑点、难点进行逐一解读,尤其是那些严重曲解的文章,就此请教各位专家、学者。
  《野草》题辞中首句是理解《野草》的关键。“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沉默”就是向内,沉浸在内心的世界里,沉浸在鲁迅自身的《野草》中。也就是说,鲁迅在写《野草》的时候,内心是充实的。“开口说话”就是继续要与人争斗,继续着呐喊,这一切,现在看来毫无用处,这一切都是那么地虚空了。鲁迅在题辞中,以革命的大无畏的精神,敢于否定自己以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那么,过去的生命是什么呢?我以为鲁迅先生指的是《野草》以前自己所写的小说和杂文,这就是过去的生命,也就是别人眼中期待中的“乔木”。那些为别人呐喊、与敌人争斗的文字的死亡——在此同时,鲁迅已找到了表达个体内心思想的《野草》,当然心中会“对于这死亡皆大欢喜”。当这《野草》遭到群体的践踏、删刈,鲁迅由此看到了《野草》的价值,所以他仍将大笑和歌唱。尽管鲁迅深爱自己的《野草》,如果一切都能推倒重来,世界能重新排列,即使内心的《野草》烧毁又有何妨?鲁迅同样将大笑和歌唱。因为野草很快就可以重生,而死亡的乔木则很难再挺拔了。野草是不合主流社会、顺其自然生长的一种价值观。鲁迅以野草作为书名,很好地表达了他内心中另类的一面。
  “秋夜”中有三个最主要的意象:小粉红花、枣树、小青虫。而枣树的形象一再被歌颂,也一再被误读。不少研究者以为鲁迅在“秋夜”中主要歌颂了枣树敢于斗争的精神。没错,枣树比起小粉红花,无疑是革命的斗士。但这样的斗士,终究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尽管枣树的想法要超出小粉红花,比小粉红花要深刻,枣树会想到春天以后还是秋天。但枣树仍然有所变化,这是事实。鲁迅先生在“秋夜”中写得最明白不过了:“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 枣树,就是曾经战斗的鲁迅。这样的斗士,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在春天里不想战斗。鲁迅在“秋夜”中真正歌颂的是“小青虫”。因为它们对黑暗的抗拒、对光明的渴望源于一种本能,它们永远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其本性,它们才是彻头彻尾的革命者、斗士、英雄,但他们常常被忽略。其他的革命者都有其不彻底性,甚至倒戈。在此,鲁迅的心绪是复杂的,他曾经就是枣树,但鲁迅变化了,写下了“野草”。
  “影的告别”从革命者的眼光来看,的确好像有些“反动”。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影子,而“影子”要靠光与黑夜而存在,也就是说,是要靠别人的存在而存在。这是鲁迅所不愿意的。他想独自远行,可又始终逃脱不了光与黑夜的牵制,因为离开他们就没有生命。即便如此,影子仍然想要告别。他首先要向光明的朋友告别,因为在光明中根本找不到自己,但在黑夜里也依然没有自己,不过与“光明”比较而言,“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鲁迅知道:黑暗不过是个巨大的影子,也许,从中可以让“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里,不能把“光明”理解为革命,“黑暗”理解为反动的力量,那样,太浅薄了。“光明”可以理解为白天的劳作、行动,“黑暗”可以理解为沉默的思考。那样,鲁迅喜欢黑夜就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了。
  “雪”也是一篇被严重误读的典型文章之一。鲁迅在“雪”中不会赞美南方的雪。这不符合鲁迅的思想,否则鲁迅太浅薄了。“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但小气。听到苏州话,就令人肉麻。”南方的雪表面看起来滋润美艳,但南方的雪只能被人利用,被人装扮、堆积,自然也带给人以乐趣,但终究因缺乏孤独的精神而被人抛弃。南方的雪只有在粘连时才会整个地闪闪发光。当他独自坐着,晴天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南方的雪就彻底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模样就不太好看了。所以,南方的雪只能作为北方的雪的一个陪衬物而存在,而决不是主体。主体者是朔方的雪,它平时不显山露水,一旦大风来临,“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旋转着升腾,并使整个太空旋转着升腾。显而易见,鲁迅借朔方雪的描写,歌颂了伟大的孤独的精神。
  “过客”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绝妙的人生场景:天真烂漫的女孩,不屈前行的过客,洞悉一切秘密的老翁。但往往把“过客”作为主要形象,这同样是偏题的。过客是曾经鲁迅的形象,就像上文说到的枣树一样,老翁则是现在鲁迅的心境。鲁迅在此篇中推崇的是老翁的精神,而不是过客的精神。文本中的老翁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小孩和过客以教育:“太阳下去时候出现的东西,不会给你什么好处的。”“不要这么感激。这于你是没有好处的。”当过客极端地憎恨现实和人世时,老翁又说:“那也不然。你也会遇见心底的眼泪,为你的悲哀。”老翁明白:爱既是一种牵挂的羁绊,也未尝不是一种牵引的力量。你要么把象征爱的布抛进坟墓,让它死去;要么把它挂在百合花上,给人以温暖的力量。而过客只知道杀死一种爱,“祝愿她的灭亡”才能无牵无挂,才能远行。这是过客不成熟和偏激的地方。过客的言行在前后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你看,他要独自前行,又要讨水喝;他不愿休息,又恨自己的脚走破了。在老翁眼里,破了就休息一下,不能一味地蛮干。如果你一定要前行,那也随你去吧。老翁知道,这样的结果,紧跟着过客后面的将是黑夜。我们透过“过客”中老翁冷漠的外表,能看到老翁温情的另一面。更主要的是,老翁其实是一个非常睿智的老人,豁达、超然、深知人世的一切:方生,方死,斗争,休息。
  “腊叶”在所有解析和评论鲁迅《野草》的文章中,很少有篇幅将它提到。好像“腊叶”仅仅是一篇写景之作,没有多大内在的思想含义。这是阅读者的有眼无珠。其实,“腊叶”不仅文字精准优美,而且蕴涵着鲁迅极其丰富的内心思想。那就是曾经对弱者的关怀和同情现在已经失意,并且觉得没有多大意思。原因有三:一是病叶(就是弱者)自己不争气,它“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二是深秋来临,那么多好叶都落尽了,“我”都无法进行关怀,哪有时间再去关怀病叶呢?何况病叶又是那么的多,根本没法关怀和施与同情;三是自己的心情的变化,变得更为冷漠和绝望。有时到了连自身也无法关心的地步,怎么可能再去关心别的人和事呢?就像自身没有取暖之火,又怎么可能去温暖别人呢?不能以崇高的姿态去责怪人性中的“自私”。鲁迅这种彻底的真实自我,有着人性普遍的衡度。
  这是一篇全新解读鲁迅先生《野草》的文章。它可能会引来一些关注的目光,也有可能悄无声息,自己寂寞地鸣动。两者的结局对我而言好像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我只求曾经有所发现,曾经存活。
  参考文献
  1 鲁 迅.野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要求。检察机关如何按照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近年来,我省高平市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以“十星级文明户”为载体的创建活动,为农村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具有
【摘要】本文围绕黄口堰水坝工程项目,针对大坝堆石混凝土采用压水试验、超声波、孔隙率和抗压强度检测等方法,全面检测分析了大坝堆石混凝土施工质量,并根据检测结果,提出量质量控制的重点:一是加强层面间的结合,保证仓面干净。二是严格控制堆石率以及堆石料粒径大小。  【关键词】黄口堰水库;堆石混凝土;质量检测  1、工程及质量检测概况  1.1工程简介  黄口堰水库位于郴州市永兴县,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供
【摘要】近年来,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概念逐步被引入到建筑施工管理中,成为行业内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单位已经开始尝试绿色施工。如何让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关键词】绿色施工;创新施工;施工管理  目前,我国的经济虽然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经济发展的背后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同时,过度地开发也使我国也面临着资源严重枯竭的危局,建筑
人类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能源和环境危机是社会发展的瓶颈,而我国的汽车产业只有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制定出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方式
目的 设计燃机底座,对其底座进行强度分析,验证底座是否满足强度要求.方法 根据相关规范设计燃机底座,利用ANSYS软件分析非工作状态下底座强度.结果 底座的最大应力,远小于材
【摘 要】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体现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体参与的一般要求,也要体现形式性评价的特点,评价要和指导紧密结合。教育评价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以动态的评价结果处理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评价大多是目标参照,简明、直观、具有诊断性,是探究性学习评价的理想模式,评价标准的基本依据是教育目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评价依据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达到纠正厌学风气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 厌学现象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41-01     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但是当前高校里的许多大学生却并没有把学习看得很重,反而出现了学习行为水平不高、消极地对待学习甚至对自己的学业产生厌烦心理的现象。厌学直接导致了
以商品交换为主要形式的市场经济运作 ,在带给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也带给人生许多煎逼和挤压。近年理论界对人文关怀的呼吁 ,其现实根由正在于此。近读孙慧玲同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也是我省侨务工作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所作为的30年。  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我省开展为归侨侨眷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政策工作,从根本上密切了党和国家与海内外侨胞的感情和关系,争取了侨心,激发了他们爱国爱乡热情。改革开放初期,侨资企业是最先进入辽宁的外资企业群体。‘引进外资,侨商先行,为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新世纪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