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证明,教师的角色意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解读和把握课标时出现了迷茫或走进了误区:或角色“错位”,或主导“缺位”,或权利“越位”。课堂教学要走出无效、低效、微效的困境,走向有效、高效、实效的理想境界,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显得刻不容缓。
关键词:角色的“错位”;主导的“缺位”;权力的“越位;角色的“定位”;主导的“到位”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但实践证明,教师的角色意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诊断
(一)教师角色的“错位”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解读和把握课标时出现了迷茫或走进了误区。现捕捉一些现象予以诊断:
1 教师成“主考官”
一堂课四十分钟八十问、一百六十问——“以问题统领课堂教学、以问题推进课堂教学”已成了某些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教师俨然成了“开心辞典”中的王小丫,把教案编织成了数十乃至上百个问题,在课堂上像“连珠炮”似的射向学生。表面看,课堂教学轰轰烈烈,师生互动热热闹闹,但掩盖着的是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将语言文字进行了肢解,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二是问题缺乏思维的价值,师生的碰撞就缺少了思想的火花;三是师生之间的碎问碎答挤占了学生与文本之间应有的对话时空。
2 教师成“搬运工”
有些教师无论在备课或上课时总是扮演着“搬运工”的角色:不论是教材的解读、目标的制定、重难点的确定,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等等,均是教参的复制与照搬。由于教师所做的工作仅仅是知识的平面搬移,故呈现出了这样的局面:教师充其量只是教参的复制者、执行者,难以成为课程的创新者或创造者,既缺乏独立研读教材的能力,又丧失了教师应有的决策作用。
3 教师成“讲解员”
不可否认,把课堂当“讲堂”,教学“填鸭式”、“满堂灌”等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时有发生。有的老师认为,课堂上的“少讲”或“不讲”会转变为学生的“少知”或“不知”,最终导致学生考试的“少分”或“无分”。于是教师热衷于把知道嚼烂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体现,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及应有的创造力。
(二)教师主导的“缺位”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主导、主体的理解发生了偏离。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竟然丧失了教师的主导性。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牵着学生走”异化为极端的“跟着学生走”。
现摄取一个教学场景进行剖析——
师: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课文《印度洋上生死夜》,此刻,再学这篇课文时,你脑海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哪些问题?
生:为什么皮埃尔的妻子受了伤,而皮埃尔却没受伤?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妻子克勒松伤势严重吗?
师:这个问题也提得好!
七:克勒松同意皮埃尔的做法吗?
师:这个问题不错。
生:为什么说“你可以安息了”?
师:问得好!
生: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救妻子,又能向来往的船只通报海底将发生地震的信息?
师:会动脑筋!
生:那天夜晚发生了什么事?
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接下来,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重点研究哪个问题!
表面看,该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究的阅读时空:学习的问题由学生提出,学习的内容由学生选择,学习的方式由学生确定,实质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首先,它缺失了教师理应发挥的对问题梳理、归纳、整合的主导作用。上述教学情景中学生所提的问题或大或杂或散或乱,不成系统,如将这些问题全部投入课堂研究,显然是对课堂学习时间的浪费。其次,缺失了教师理应发挥的引领点拨的主导作用。由于课堂上教师不点拨、不启发、不引导,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自主异化为自流,探究学习则脚踩西瓜皮,“探”到哪里算哪里,一堂课下来“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最终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连方向都迷失了。再者,缺失了教师理应发挥的“授之以渔”的主导作用。我们知道,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课内的学法,目的是得法于课外的阅读学习。而“教”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的方式,如没有课内的学法传授,一味迎合学生的好恶,则学生的自主学习就等于是一句空话。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不可能提高。
(三)教师权力的“越位”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已形成了“独霸讲台”的做派。
(1)把课堂变为“才艺表演”的舞台。在有的教师的公开课上,教师是绝对的主演,而学生则是观众,教师寻找一切时机充分展示自己的唱功、画功、写功、演功……这样的课堂,抢占了学生的学习时空,淹没了学生的能动学习。
(2)把课堂变为“一言堂”。教师主宰课堂,禁锢学生的思维,课堂上不允许学生越雷池半步,一旦学生的想法、说法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不符时,轻则批评,重则训斥。教师过于膨胀的自我意识损害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3)把课演成“教案剧”。课堂教学全盘照搬教案,课堂上漠视学生的学情,教师以不变的教案应对动态变化的课堂。如有学生的活动偏离了既定“方针”,教师或视而不见,或强行拉回。这样的课堂,一切活动均由教师统一发出指令,课堂教学“一刀切”、“齐步走”,故学生永远只能亦步亦趋,没有自主阅读的空间。
二、教师角色矫正
课堂教学要走出无效、低效、微效的困境,走向有效、高效、实效的理想境界,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显得刻不容缓。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接受由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全过程“洗礼”,它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顺应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准确诠释、定位和实践“教师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首席”。
(1)凸现“平等”,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过程。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主体性来体现,学生主体性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完成。由此可见,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的人格是平等的,课堂地位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也是平等的。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平等”为基点,重新建构起语文课堂的“教学场”,也即体现一种民主的、互动的、共享的、双赢的精神对话的特质。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彻底改变师生之间那种认知与被认知、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2)显现“首席”。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要体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师的角色转换就 得在主导作用的框架下发生变化,即:教师的角色应由纯“传授型”向“引导型”、“研究型”转变,在课堂上创设自主探究。质疑解疑,互动学习的时空,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计划经济”走向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当然,“首席”的内涵应钦定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效果的评估者等。
(二)设身处地的“换位”
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与能力也就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转变成教学过程中师生正常交流的屏障。为此,教师必须“换位”思考,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脉搏,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想学生所想定“目标”。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应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教师要“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学生的学习情境,体会学生的学习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预测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目标的制定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2)疑学生所疑定“内容”。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以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以学生的认知想文本,明确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掌握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的需求。也即多想想:假如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思维障碍和学习困难,我最希望老师讲什么,点什么,帮什么。使教学内容的确定更符合学生的实情。
(3)感学生所感定“方法”。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教法,即:我怎么讲能讲得清楚、透彻、到位:又要注重学法,即:课堂上学生怎么学、怎么思、怎么动才听得懂、记得牢、学得好。以学生的需求来选择恰当的教与学的方法,也即多想想:如果我就是学生,我喜欢如何去解读教材、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完成练习。从而使教学方法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师主导的“到位”
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时间的支配权真正还给学生,就得正确把握教师的“导”,即:探寻导的有效时机,使“导”适时、适度。
(1)导在“疑难处”。从某种程度讲,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在筛选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过程。而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可能遭遇的学习困难理应锁定在备课的重点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有效的“导”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如,有的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受年龄、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往往与文本的交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障碍,此时教师就得“导”,其目的是以教师之导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导在“模糊处”。文本内容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的东西学生能自主读懂,而隐性的东西,像文本的中心、作者的胸臆等等往往不易被学生所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导”。例《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绘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其中的“醉”字是词之精华所在,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抠”住一个“醉”字,进行生生间、师生间以及师生与文本间的深度对话,使学生对词的意境的体悟逐渐个性化、多元化、深刻化。这样的导能使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涵和意境,可谓导得恰到好处。
(3)导在“卡壳处”。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偏差,有时甚至背离了文本原有的价值标准。这说明学生的感知“卡壳”了。此刻,教师的“导”就显得尤为必须、必要。教师通过有效的“导”,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调整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启发他们沿着正确的途径提升阅读能力。如一教师在教学《麻雀》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如果此刻你是老麻雀,你会怎么做?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老麻雀与猎狗搏斗,无疑是以卵击石,结果肯定是白送性命,还不如保存实力。”听了该生发言后,教师乘势引导:“照你这么说老麻雀就眼睁睁地看着亲骨肉被害而无动于衷?从课文中能找到依据吗?请你想想老麻雀此时不顾一切冲了下来是为什么?”该教师的即时引导,既揭示了文本的价值观,同时为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健全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
(责任编辑:梁媛)
关键词:角色的“错位”;主导的“缺位”;权力的“越位;角色的“定位”;主导的“到位”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但实践证明,教师的角色意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诊断
(一)教师角色的“错位”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解读和把握课标时出现了迷茫或走进了误区。现捕捉一些现象予以诊断:
1 教师成“主考官”
一堂课四十分钟八十问、一百六十问——“以问题统领课堂教学、以问题推进课堂教学”已成了某些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教师俨然成了“开心辞典”中的王小丫,把教案编织成了数十乃至上百个问题,在课堂上像“连珠炮”似的射向学生。表面看,课堂教学轰轰烈烈,师生互动热热闹闹,但掩盖着的是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将语言文字进行了肢解,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二是问题缺乏思维的价值,师生的碰撞就缺少了思想的火花;三是师生之间的碎问碎答挤占了学生与文本之间应有的对话时空。
2 教师成“搬运工”
有些教师无论在备课或上课时总是扮演着“搬运工”的角色:不论是教材的解读、目标的制定、重难点的确定,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等等,均是教参的复制与照搬。由于教师所做的工作仅仅是知识的平面搬移,故呈现出了这样的局面:教师充其量只是教参的复制者、执行者,难以成为课程的创新者或创造者,既缺乏独立研读教材的能力,又丧失了教师应有的决策作用。
3 教师成“讲解员”
不可否认,把课堂当“讲堂”,教学“填鸭式”、“满堂灌”等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时有发生。有的老师认为,课堂上的“少讲”或“不讲”会转变为学生的“少知”或“不知”,最终导致学生考试的“少分”或“无分”。于是教师热衷于把知道嚼烂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体现,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及应有的创造力。
(二)教师主导的“缺位”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主导、主体的理解发生了偏离。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竟然丧失了教师的主导性。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牵着学生走”异化为极端的“跟着学生走”。
现摄取一个教学场景进行剖析——
师: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课文《印度洋上生死夜》,此刻,再学这篇课文时,你脑海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哪些问题?
生:为什么皮埃尔的妻子受了伤,而皮埃尔却没受伤?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妻子克勒松伤势严重吗?
师:这个问题也提得好!
七:克勒松同意皮埃尔的做法吗?
师:这个问题不错。
生:为什么说“你可以安息了”?
师:问得好!
生: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救妻子,又能向来往的船只通报海底将发生地震的信息?
师:会动脑筋!
生:那天夜晚发生了什么事?
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接下来,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重点研究哪个问题!
表面看,该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究的阅读时空:学习的问题由学生提出,学习的内容由学生选择,学习的方式由学生确定,实质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首先,它缺失了教师理应发挥的对问题梳理、归纳、整合的主导作用。上述教学情景中学生所提的问题或大或杂或散或乱,不成系统,如将这些问题全部投入课堂研究,显然是对课堂学习时间的浪费。其次,缺失了教师理应发挥的引领点拨的主导作用。由于课堂上教师不点拨、不启发、不引导,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自主异化为自流,探究学习则脚踩西瓜皮,“探”到哪里算哪里,一堂课下来“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最终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连方向都迷失了。再者,缺失了教师理应发挥的“授之以渔”的主导作用。我们知道,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课内的学法,目的是得法于课外的阅读学习。而“教”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的方式,如没有课内的学法传授,一味迎合学生的好恶,则学生的自主学习就等于是一句空话。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不可能提高。
(三)教师权力的“越位”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已形成了“独霸讲台”的做派。
(1)把课堂变为“才艺表演”的舞台。在有的教师的公开课上,教师是绝对的主演,而学生则是观众,教师寻找一切时机充分展示自己的唱功、画功、写功、演功……这样的课堂,抢占了学生的学习时空,淹没了学生的能动学习。
(2)把课堂变为“一言堂”。教师主宰课堂,禁锢学生的思维,课堂上不允许学生越雷池半步,一旦学生的想法、说法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不符时,轻则批评,重则训斥。教师过于膨胀的自我意识损害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3)把课演成“教案剧”。课堂教学全盘照搬教案,课堂上漠视学生的学情,教师以不变的教案应对动态变化的课堂。如有学生的活动偏离了既定“方针”,教师或视而不见,或强行拉回。这样的课堂,一切活动均由教师统一发出指令,课堂教学“一刀切”、“齐步走”,故学生永远只能亦步亦趋,没有自主阅读的空间。
二、教师角色矫正
课堂教学要走出无效、低效、微效的困境,走向有效、高效、实效的理想境界,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显得刻不容缓。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接受由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全过程“洗礼”,它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顺应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准确诠释、定位和实践“教师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首席”。
(1)凸现“平等”,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过程。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主体性来体现,学生主体性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完成。由此可见,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的人格是平等的,课堂地位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也是平等的。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平等”为基点,重新建构起语文课堂的“教学场”,也即体现一种民主的、互动的、共享的、双赢的精神对话的特质。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彻底改变师生之间那种认知与被认知、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2)显现“首席”。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要体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师的角色转换就 得在主导作用的框架下发生变化,即:教师的角色应由纯“传授型”向“引导型”、“研究型”转变,在课堂上创设自主探究。质疑解疑,互动学习的时空,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计划经济”走向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当然,“首席”的内涵应钦定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效果的评估者等。
(二)设身处地的“换位”
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与能力也就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转变成教学过程中师生正常交流的屏障。为此,教师必须“换位”思考,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脉搏,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想学生所想定“目标”。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应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教师要“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学生的学习情境,体会学生的学习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预测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目标的制定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2)疑学生所疑定“内容”。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以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以学生的认知想文本,明确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掌握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的需求。也即多想想:假如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思维障碍和学习困难,我最希望老师讲什么,点什么,帮什么。使教学内容的确定更符合学生的实情。
(3)感学生所感定“方法”。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教法,即:我怎么讲能讲得清楚、透彻、到位:又要注重学法,即:课堂上学生怎么学、怎么思、怎么动才听得懂、记得牢、学得好。以学生的需求来选择恰当的教与学的方法,也即多想想:如果我就是学生,我喜欢如何去解读教材、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完成练习。从而使教学方法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师主导的“到位”
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时间的支配权真正还给学生,就得正确把握教师的“导”,即:探寻导的有效时机,使“导”适时、适度。
(1)导在“疑难处”。从某种程度讲,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在筛选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过程。而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可能遭遇的学习困难理应锁定在备课的重点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有效的“导”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如,有的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受年龄、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往往与文本的交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障碍,此时教师就得“导”,其目的是以教师之导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导在“模糊处”。文本内容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的东西学生能自主读懂,而隐性的东西,像文本的中心、作者的胸臆等等往往不易被学生所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导”。例《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绘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其中的“醉”字是词之精华所在,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抠”住一个“醉”字,进行生生间、师生间以及师生与文本间的深度对话,使学生对词的意境的体悟逐渐个性化、多元化、深刻化。这样的导能使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涵和意境,可谓导得恰到好处。
(3)导在“卡壳处”。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偏差,有时甚至背离了文本原有的价值标准。这说明学生的感知“卡壳”了。此刻,教师的“导”就显得尤为必须、必要。教师通过有效的“导”,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调整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启发他们沿着正确的途径提升阅读能力。如一教师在教学《麻雀》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如果此刻你是老麻雀,你会怎么做?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老麻雀与猎狗搏斗,无疑是以卵击石,结果肯定是白送性命,还不如保存实力。”听了该生发言后,教师乘势引导:“照你这么说老麻雀就眼睁睁地看着亲骨肉被害而无动于衷?从课文中能找到依据吗?请你想想老麻雀此时不顾一切冲了下来是为什么?”该教师的即时引导,既揭示了文本的价值观,同时为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健全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
(责任编辑: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