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u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2月,《中学语文》杂志隆重庆祝创刊50周年、叶圣陶题词30周年。这50年是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50年,这3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30年。
  《中学语文》在这50年中,从无到有,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开拓奋进,作出了不懈努力。这30年,《中学语文》以科学的精神、求实的态度、战斗的风格,引领广大教师在教改的风浪中,弄潮搏浪,以严正的风气为广大师生服务。它是语文教学改革呐喊助威的号角,它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施展才华的平台,它是语文教学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园地。抚今思昔,感慨万千,下面想谈谈学习叶圣陶题词的体会。
  众所周知,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全国人民对他们倒行逆施的“愚民政策”愤恨已极,批判“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揭穿“白卷英雄”“零分光荣”的伎俩,推倒压在“臭老九”身上的“两个估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迫切地渴求知识,呼唤语文教学改革。广大语文教师抛掉了“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精神枷锁,无不摩拳擦掌、挥戈上阵,积极投入到改革的洪流之中。一时间改革之风兴起,但是语文教学究竟“改”什么?“革”什么?对于这一个看似简单的斯芬克斯之谜,许多人忽明忽暗,并不清楚。值此,叶圣陶先生给《中学语文》杂志复刊题词,开风气之先,向世人展示了自己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想。
  叶圣陶先生认为,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根本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对此“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而读写听说系技能,就像学打乒乓球、学游泳一样。技能的形成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把“语文”这个“工具拿在手里”,“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所以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
  语文技能的形成,一要正确,二要熟练。正确,有赖于模仿;熟练,有赖于反复实践;语文课必须进行训练。训练,是人为了改变自身自然素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生来不会读写听说,通过训练就学会了。训练,一端是教师的“训”,精要讲解,画龙点睛,指导,点拨,提示,使学生开窍;一端是学生的“练”,勤实践,得方法,悟窍门,达到掌握技能,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师教。“训”与“练”的结合,就是“教”与“学”的结合,就形成了语文教学过程。那么,怎样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呢?叶圣陶先生的题词就具体而明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它不仅指明了《中学语文》复刊的方向,而且为语文教学改革指出了正确的道路。这一题词,后来经他逐步提炼,成为指导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
  1978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1983年6月,叶圣陶先生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1984年底,叶圣陶先生从文字上正式改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这就是说,叶圣陶先生在题词的基础上先后四次作过锤炼,最后形成“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结论。这是他从教70多年,用毕生心血研究语文教学而总结的一条基本规律,一以贯之的教学思想。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二是揭示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必须通过严格的训练,“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三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就是自学能力,形成读写听说的语文技能,就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境界。这三层意思,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它撇开繁茂芜杂,抛却铅华粉饰,质朴地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既高度浓缩了他的教育思想,又凝聚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智慧;既是历史经验的现实淬火,又是语文教改的创新发展;通过20年语文教改实践检验无比正确,富有中国特色,成为我国语文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奉献的宝贵经典。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一条一字不易的教育哲理。它是我国教育哲学理论的高度概括,科学地解决了教育作为一种高效率的特殊认识过程,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等,使语文教学在辩证法的对立统一中,由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育是什么?叶圣陶先生回答:“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学生毕业了,所学知识可能会忘掉,惟习惯伴随终身。就语文课而言,例如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涵泳质疑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博闻强记的习惯,观察生活的习惯,勤笔勉思的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这些良好习惯,难道还需要教吗?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据统计,中小学12年语文课大约有3000课时,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最后就成了麻木不仁的“木头人”。如果课堂上教师分出1/3的时间,1/2的时间,甚至是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提问,自己探究,自己理解,自己读、写、听、说,那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教”是出发点;“不需要教”是目的;由“教”到“不需要教”是一个动态的科学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中随时准备“放手”,由“给指点”“给讲说”,到“少指点”“少讲说”,到“不指点”“不讲说”,最后学生独立自学,“自能读书,而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而不待老师改”,这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教学境界!这同我们今天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其精髓完全一致。遵循这一条规律,就能减少盲目性,免去无效劳动,语文教学效率就明显提高;违背这一条规律,语文教学就问题成堆,难于自拔,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最近,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探测月球工程圆满成功,她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从精细度、颜色等方面都超过了日本的月亮女神的图片。她证明,不是外国的月亮圆,而是中国的月亮圆。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变为现实,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攀登现代科技高峰,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高科技尚能中国化、民族化,为什么我们的民族语言教学——汉语教学不能民族化?所以,汉语文教学,必须置根于本土,运用本土原创的经验,才是语文教学的正确出路,才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脊梁。
  概而言之,抛开汪洋大海的理论,我国的语文教学必须针对汉语的特点,实行教学改革。如果要把语文教学的理论集中到一点的话,那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舍此而求其他,语文教学就迷失了方向。
  [作者通联:武汉市万松园路92-5号402]
其他文献
写作是生命之旅,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书写自己的人生史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教学就不仅仅是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人性教育、生命教育。张丽钧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在写作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美好心灵的教育者。  张丽钧老师把写作教学视为一种内心世界的唤醒和建构过程。她认为作文要以感动和唤醒心灵的最高追求是要最高追求。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学生能力和精神的“双
在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坛上,程红兵老师作为一位富有自己的语文教育理想和追求的“不甘寂寞的思想者、探索者”,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多年来,他在语文教育的“一线阵地”,虔诚地持守着“改变自我,丰富自我”的教育信念,弘扬教学个性意识,拓展教学思维空间,在颠覆中更新教学思想,在继承中重建教学秩序,苦心求索语文人格教育的新的内质美,以其独到的探究视角,对语文课程重构与课程文化建设、语文人格教育的价值观与教学模
《风筝》是鲁迅先生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诗,收集在《野草》中,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就内容而言,作者回忆了他在少年时曾撕毁过童年弟弟的一只风筝的往事,但在教学过程中,就其主题而言,我觉得另有新意。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风筝本是孩子们最爱的玩具,正如文中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制风筝是童心,是天性,是童趣。而撕风筝则是伤害,是摧残,是毁灭,是冷酷,是根深蒂固的封建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标点往往不只是简单的停顿,它是语言,有时甚至是比语言还“语言”的表情、情感、动作。郭沫若在《沸羹集·正标点》中曾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而现今是等于人面而无眉目。……文学作品中,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和作者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言语一样,都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智能。”①因此,我们在读文字语言时,更要读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情感的标点,读出标点独有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通过鲁提辖酒楼遇金氏父女,寻问啼哭的缘由,救助父女脱脸,并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场面的描绘,生动而鲜活地向读者展现了鲁达的侠义性格,塑造出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这一篇优秀小说,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同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它的价值?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释放激情?  唯有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于是,
现代文阅读测试引入高考已近三十年了,其命题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越来越趋于成熟,但考生的答题情况却不容乐观,每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失分率并没有回落。固然试题的难易、评分标准的宽严、评卷人员素质的高下等因素均会影响考生的测试成绩,设题规律、审题方法、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等解题技巧的掌握与否也是决定考生成绩优劣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认,对文本的研读不深、分析不透,对要点的把握不准、归纳不全等根本性
因为承担了“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的课题研究,我们在苏教版必修五的第一专题——说明文的写作教学中,对作文指导作了充分的探究,延长了常规作文指导的时间,有步骤地充实了作文指导的过程,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感觉到,对说明文写作教学的不足实在是作文教学的一大缺憾,感觉到加强说明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现将我们认为要加强说明文写作教学的理由,作个汇报,以期得到方家的指正。  首先,说明
古迹胜地黄鹤楼,题诗无数,为何独以崔颢的一首冠压群芳呢?即使“心雄万夫,激昂青云”的李白,也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评为“庸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实为得体褒誉。  赏析本诗,尤不可疏忽当时社会背景。唐初,贵族统治阶级日渐耽于奢靡享乐,亲近宵小,疏怠贤俊,魏征《群书治要序》痛彻指出:“竞采浮艳之词,争驰迂诞之说”,即是对不正常用人状况的抨击。诗人登楼,放眼四望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一剪梅》中的这句词,清楚地道出了情的魅力。确实,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乎于有情。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学之根,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是文学鉴赏的关键,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展示人物情感方面,文学名家们用他们传神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彩多姿的情感世界。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这一个奇妙的情感世界,并与作者以及“文本”对话,不仅是新课程关
翻阅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有三个现象愈演愈烈,一是追逐文采,二是大批量使用古人古事,三是泛散文化。    一、追逐文采    今天,追逐文采在我们的高中生作文中可以说是愈演愈烈。从近五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在高考作文“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四个发展等级的要求中,考生们普遍认为:“深刻”过于艰深,难以企及;“丰富”又缺少积累,心有余力不足;“创新”则可遇不可求且有一定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