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的白蚁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M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早在7000万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了,但白蚁才是群落生活最古老的缔造者。化石证据表明,白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有人甚至认为白蚁有2.5亿年的生存历史。
  人们总认为白蚁是蚂蚁一类的生物,因为表面上看它们不仅长得有些相像,而且都是营社会性生活的小昆虫,但白蚁和蚂蚁的亲缘关系其实比较远。蚂蚁是膜翅目昆虫,其有翅个体前翅明显大于后翅;而白蚁的有翅个体前、后翅大体相等,原来被列为等翅目。在进化史上,蚂蚁与蜜蜂较亲,而白蚁则与蟑螂相近,所以白蚁2007年被划入蟑螂家族,构成蜚蠊目下一个新科——白蚁科。
  白蚁种类繁多,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它们除了有复杂非凡的社群关系和强盛的繁殖能力外,还有不同凡响的建筑才华和种植技术,并且与一种原生动物有着奇特的共生关系,它们是杰出的美食家、园艺家和建筑家。
  古怪的美食家
  在纳米比亚纳米布沙漠边缘广袤的荒漠地带中,为什么会密布着许多直径5米左右、寸草不生、犹如天女散花一般的“仙女圈”?这是长久以来人们无法解开的谜团。直到2013年,德国科学家诺贝特·于尔根斯才发现,这是大部分时间在地下过着隐秘生活的白蚁的杰作。这里的白蚁以野草为食,由于其外骨骼比蚂蚁的更柔软,脱水的风险极大,因此它们不敢离开潮湿的地下庇护所,只在巢穴附近采食野草,这样就使得附近的裸露沙地越来越大,形成了“仙女圈”。
  白蚁是古怪的美食家、严格的素食主义者。它们把很多生物并不喜欢的木材、真菌和半腐烂的枝叶当美食,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纤维素和木质素。大部分动物无法直接消化吸收纤维素,但白蚁有此本事,因为它们有一位好盟友——披发虫。纤维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最多的有机物,白蚁只要带上披发虫,几乎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享受不尽的美食。白蚁只需嚼碎树枝草茎等富含纤维素的物质并吞入腹中,消化工作则由披发虫负责。
  披发虫是一种鞭毛蟲,属于单细胞原生动物。白蚁体内的披发虫数量特别多,占到其体重的三分之一。白蚁深谙待客之道,其肠道是披发虫梦寐以求的栖身之所,这里不仅安全、温暖、舒适,而且有披发虫喜欢的缺氧环境,更有源源不断的食物供应。披发虫就像兔的盲肠中或鹿的瘤胃中的微生物一样,利用能消化木质纤维的酶,将纤维素转变为可被白蚁直接吸收利用的葡萄糖。鹿和其他反刍动物,在利用完微生物之后就将它们杀死消化,并把它们也当作富含蛋白质的营养丰富的食物,而白蚁不会“卸磨杀驴”,它们与披发虫是真正的共生关系。
  如果没有披发虫,白蚁的好日子就到了尽头。有人做过实验,用40℃的温度处理白蚁,其肠道内的披发虫就会死亡,而白蚁还活着,并能继续吃植物枝叶,但是,由于没有披发虫的帮助,它们不能将其消化吸收,因此,白蚁即使吞下一大堆食物却仍然被活活饿死。这就是白蚁善待披发虫的原因。
  白蚁肠道中的披发虫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老白蚁给小白蚁的最好礼物,常常由老白蚁将它们混合在食物中馈赠给小白蚁,这种礼物代代相传。所以,只要是同一种白蚁,不管它们生活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他们的肠道内都共生着同一种披发虫。原始的白蚁是如何生活的?披发虫又是如何进入白蚁的肠道内并与之共生的?迄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古老的园艺家
  并非所有的白蚁都以木头草茎为生,有些白蚁无法消化纤维素,不能从树木和野草中直接获取营养,但它们自有生存之道。有的白蚁饲养家畜——常见的是一些被称为白蚁友的甲虫,这种甲虫能分泌出白蚁喜爱的富含脂肪的美味。另一些白蚁则利用植物的枝叶种植真菌,然后以更加可口的真菌为食。
  在非洲和亚洲的赤道地区耕耘农业的白蚁,有点类似于蚂蚁中的农业专家切叶蚁。虽然没有切叶蚁那么响亮的名声,但白蚁是更古老的园艺家。其工蚁建造土堆,并在土堆深处修建迷宫般的真菌菌圃。一切准备就绪后,工蚁就沿着长长的觅食隧道到土堆外面去咀嚼树木和草根,但无需消化其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回来时,它们的肠道里装满了咬碎的野草和木头。它们将排泄物用于建造菌圃、种植菌类,菌圃中的真菌能够利用酶消化排泄物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工蚁们通过打开或关闭通风口,精心调节着菌圃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并控制着二氧化碳的含量,使菌圃内的环境非常适宜于真菌生长。它们还会耐心地将被污染的培养基连同杂菌一起从菌圃中清除干净。在工蚁们的细心呵护下,巢穴中的真菌快速生长并形成子实体。子实体肉质肥美,营养丰富,工蚁们及时采收,除了自己享用外,还用以喂养白蚁群中的其他成员。白蚁和真菌构成了一种美妙的共栖关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获益。真菌就像是外部的胃一样帮助白蚁消化食物,而白蚁则在封闭的菌圃中给予真菌最好的庇护。
  鸡枞菌是一种香味浓郁、味道鲜美的野生菌,常常在夏秋季生长在山地之中,其假根与黑翅土白蚁的地下巢穴相连。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的园艺家开展“蚁菌共生、助农增收”的农业科研,利用白蚁来人工培育鸡枞菌,让白蚁长期给人类打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有人认为稀树草原上纤维素、木质素中的碳元素有90%是由白蚁和它们培育的真菌放归到食物链中的。因为干旱的沙漠中其他微生物很少,因此,白蚁是沙漠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是它们支撑起了脆弱的沙漠生态系统,推动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白蚁,沙漠生态系统就可能崩溃。
  白蚁这位园艺家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为其他动物提供了富含蛋白质和宝贵水分的美味。白蚁是大耳狐、土豚和许多鸟类的美食。非洲大耳狐的食物中90%是草白蚁,它们的大耳朵有利于听到白蚁在沙下的声响。外形原始、神秘怪异的土豚用前肢的利爪掘地三尺,挖掘并品尝隐藏在其中的白蚁。很多鸟类天生会搭便车,在土豚掘土时就守候在一旁,啄食土豚遗漏的白蚁。
  古朴的建筑家
  白蚁不仅在吃的方面有自己的高招,而且在住的方面也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它们是动物界中最古朴的建筑大师。
  最著名的蚁巢为热带草原上那些高达六七米的“白蚁丘”,虽然这些建筑没有豪华的外表、华美的装饰,但是对于身长只有几毫米的白蚁工蚁来说,这些“摩天大楼”堪称自然界的建筑奇观。白蚁的巢穴无论是建在地上还是地下,都既美观精妙,又坚固实用,可供数百万只白蚁栖息,巢中有产卵室、育婴室、通风管、粮仓以及四通八达的隧道等复杂结构。   白蚁巢用料十分简单,不过是泥土、草木、唾液或分泌物的混合物,由于唾液作为黏合剂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蚁巢非常结实,这么坚固的建筑当然是最好的防御工事,能很好地抵御敌害——蚂蚁和食蚁兽。尽管蚂蚁能闯入白蚁巢,俘虏白蚁去喂养其幼虫,食蚁兽也能用锋利的前爪撕开白蚁巢,然后灵活地伸出带有黏液的蠕虫状长舌卷走白蚁作为美餐,但它们都极少能侵扰到蚁王蚁后,不会使白蚁亡国灭种。
  白蚁巢令人惊异之处不仅在于功能复杂、高大结实,更在于其异常高明的空调系统。实际上,蚁巢更像是有生命活力的肺,其内部由一连串肺泡状的腔室与支气管状的通道相连,利用外部气压或风的变化呼气和吸气,智能地调节内部气体的混合度,并维持稳定的温度和湿度。
  无论是在盛夏的正午,还是在冬夜,蚁巢中心始终保持在舒适的30℃左右。为了防止暴雨灌入巢中,有些白蚁能在巢穴顶端建立伞形的巢冠。它们还修筑连通蚁巢内外的隧道,以营造黑暗的空间和它们所需要的特殊温湿度,或者用以取得地下水来保持巢穴的湿润。正因为白蚁能建造如此复杂而舒适的地下城市,因此,无论外部环境多么恶劣,它们都能怡然自得地生活在其中。
  建筑师米克·皮尔斯十分赞赏白蚁巢穴自动调节温度的功能。他模仿蚁穴内部的通风管道,利用穿墙而过的风能使建筑物完全自然通风降温,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建造了一座高效节能的多层仿生建筑——东门中心。
  通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白蚁进化出了建筑巢穴的全局观。它们的神经系统按照一些简单的规则进化编码,并受到信息素的控制,从而引导它们创下属于自己的建筑辉煌。哈佛大学工程师拉迪卡·纳格帕尔和她的团队受白蚁的启发,研制了一批仿生机器人。
  通过观察白蚁的筑巢方式,纳格帕尔设计出一支拥有1024个微型机器人的机器人大军。这些机器人每一个只有几厘米高,但是,这些自组织机器人展现了跟白蚁一样的群体智能,并对周围环境有所感知。当这支机器人大军一起工作时,只需发出初始指令,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它们就能亲密无间地合作完成任务,自行组成星星、字母及其他二维结构。未来,这种可彼此合作的自动化机器人或许能将人类从单调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并在一些危险的环境中为人类建造完整的建筑物,如水下住所、月球基地、火星基地等。
  貌似脆弱不堪的白蚁,表现出强大的生存能力,是世界上最不容易被消灭的生物之一。人们很难想象,白蚁的总重量超过了人类,而且在稀树草原中渺小的白蚁消耗的植物量能占到整个草原生产量的三分之一,比庞大的象群、长颈鹿群和羚羊群的消耗量之和还要多。
  正因为白蚁食性很广,食量惊人,所以也会对人类造成一定的危害。黄翅大白蚁、黑翅土白蚁等会降低甘蔗等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产量,木鼻白蚁、原白蚁等会毁坏树木,家白蚁、散白蚁等会损害建筑,土白蚁、大白蚁等甚至会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然而,90%以上的白蚁对人类、对生态系统并不构成危害。相反,不论是作为美食家、园艺家还是建筑家,白蚁对加速有机物分解、促进物质循环、净化地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等都起着重要作用。白蚁对于生物圈而言,比人类重要得多,一旦它们消失了,地球上数万种动植物也可能随之灰飞烟灭。
  【责任编辑】庞 云
其他文献
流言:立春那天,微信朋友圈里疯转一张图:“此花今晨开在喜马拉雅山旁,36年开一次,是朋友发来的,叫立春花,也叫幸运花。看到此花的人是幸运的人,送给群里的朋友们看看。”  真相:事实上,微信中所展示的所谓“立春花”并不是花,也不会在喜马拉雅山旁“开放”;它是一种叫海鰓(Sea Feather)的海底生物,原图由摄影师Gordon J. Bowbrick在2013年拍摄。  海鳃属于动物界腔肠动物门珊
英国一项研究发现,一种与红发、雀斑等身体特征相关的基因变异会增加相关人群患皮肤癌的风险。全球人口中有1%~2%的人天生红发,在英国这一比例更高达6%。这与一个名为MC1R的基因出现变异有关,如果来自父母的两个基因拷贝都有变异,就会影响体内黑色素的生成,最终导致头发颜色呈现红色,同时还会出现雀斑等特征。由于黑色素异常可能导致黑色素瘤这种皮肤癌,研究人员还分析了来自不同地区黑色素瘤患者的基因数据。结果
流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临睡前喝些酒,能够很快入睡。喝酒真的有助于睡眠吗?  真相:研究表明,酒精最初会使人昏昏欲睡,确实能缩短入睡时间;不过,随着酒精代谢的进行,饮酒者会出现失眠与多梦等情况,使其整体睡眠质量下降。所以,睡前喝酒并不能增加總的睡眠时间,反而有可能使睡眠变浅,不利于睡眠。  借酒来医治失眠,并不是长远的办法;如果因此形成了酒精依赖,更是得不偿失。
在不同的年代和地区,生长着不同的植物。于是,在不同的地层中,也就埋有不同的花粉化石。地质学家们很注意研究地层中的花粉化石,用来确定地质年代。  化石花粉不但可以用来确定地层的年代,而且还可以提示各沉积矿产的分布规律。一般说来,各种沉积矿产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有关,如各种生物遗体经过物理、化学的变化所产生的能源矿产——石油、煤,它们的形成就与化石花粉有着十分密切的
敦煌莫高窟初唐323窟中,有一幅“张骞出使西域”的佛教史迹画。霍去病讨伐匈奴,获得一尊丈余高的“金人像”,汉武帝安放在甘泉宫燃香供奉,但苦于不知道名号,遂派遣张骞到西域询问,才得知这是天竺(印度)的佛像。这幅壁画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真伪,而是转变我们的视野。  佛从西来 相自东传  丝绸之路开通后,狭长的甘肃成为印度、西域与北方、中原之间的桥梁。文化交流从来就是双向的,古道上既有驮着象牙、麝香、琉璃、
这是一段历史。80年前,这是一条没有太多人知晓的新闻,是一个民族惨烈的伤痛,也是另一个国家血淋淋的罪行;80年后,当个人的记忆已经成为历史,当一个群体还在努力掩饰事实,世人开始为那些远去的灵魂流泪。当我们凝视这段正在渐渐远去的历史背影时,我们需要知道1937年的南京究竟发生了什么。  南京的重要地位  日军在攻占上海后,认为必须占领南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战迫降”的目的,为此,他们实施狂暴的“膺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流言:近来,网上有一个“揭露”假紫菜的视频热传。揭露者展示新买的紫菜呈“半透明”状,“嚼不烂”,还有一股“腥臭味”。揭露者认为,这种紫菜是用黑色塑料袋制作的假紫菜。这是真的吗?  真相:专家认为,这种讲法不靠谱
高跟鞋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了女性的专属,一双漂亮的高跟鞋能给时尚女性增色不少。但是你知道吗?高跟鞋最开始是专门给男人穿的。那么,高跟鞋是如何由男鞋进化为女鞋的呢?女人为什么钟爱高跟鞋?  高跟鞋最開始是给男人穿的  有一件事可能会让你惊讶——高跟鞋最开始并不是让人穿着走路的!高跟鞋最开始是给男人骑马用的,这一习俗在近东地区流行了好几个世纪。而女性最初穿高跟鞋的目的只是为了看起来更中性。  据多伦多的“
科学家的一个偶然发现,很可能找到白色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一种蜡螟幼虫不仅可以咀嚼塑料袋,还可以将其分解成乙二醇。蜡螟幼虫又称巢虫,在蜜蜂巢内取食蜂巢的蜡质,嚴重破坏蜂巢的结构,扰乱蜜蜂的生活。它们的破坏本领如果用于对付塑料袋,则可帮助人们解决大问题。一次性塑料袋是由聚乙烯制成,聚乙烯的化学分子结构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极难分解,而乙二醇几周内就可以在土壤和水中分解。  【文稿】彭 文  【责任编辑】
流言: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他们在炎炎烈日下锻炼身体,认定“只有让汗出透了,身体才舒服”。  真相:专家提醒,健身不能盲目追求运动快感,特别是在夏季出汗多、消耗大的状况下,健身者运动时更要把握度,以免消耗过多,使人体某些机能受损。  因此,夏季要适当出汗,但并非要大汗淋漓才好。事实上,出汗过多很容易造成身体脱水。同时,夏季运动后,人的体温明显升高,加上高温天气影响,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