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与行为转变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b567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不仅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大学教师,尤其是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教师同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高校教师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改善和转变原有教学行为。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教育;高校教师;角色定位;教学行为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其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对高校教师同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高校教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重新进行角色认识和定位?怎样转变原有的教学行为?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提升高校教师素质、完善教师教育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一、新课程改革对高校教师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体系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不仅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大学教师,尤其是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教师同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
  (一)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挑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突破传统以“课堂、教师、教材”中心的藩篱,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树立新的先进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和方法观。在学习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学生为本与学生发展;教学相长与师生互动;开拓创新与终生学
  习。[1]新课程要求教师建立一系列现代教育教学观念,要实现“六个转变”:从重教师的教到重学生的学;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从重认知到重情感;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重教法到重学法;从重继承到重创
  造。[2]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传统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大纲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注重的是知识传授,强调的是标准答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主要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和问题意识。
  (二)新的课程环境与教学情境的挑战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颁发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师教育中的高校教师,为了有效地推进新课程,高校教师同样需要了解这一新的课程环境。新课程的实施将导致新的课程因素和教学情境的出现,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有机整合。课程是一种生长发展、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活动与交往互动而形成的多元体系。在课程中强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各要素之内以及各要素之间存在一种互惠沟通关系。课程不仅仅是文本文字,更是情感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三)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挑战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巨大的转变,倡导学生的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素养的过程。在书本学习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与素养融合。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究者和主人。学生的学习特别强调自主性、探究性与自我体验和发现。
  (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挑战
  在传统社会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特征是灌输、控制和孤立的,在注重开放多元、强调个性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教师教学行为主要以引导、对话和合作为特征。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真正的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地灌输,而是学生和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情景中共同创造教育经验的过程。教师不仅教学生知识,同时教师本身也从学生身上获得教育,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教学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过程。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是互教互学、教学相长。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交往已经成为师生共创、共生、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教师的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新课程对高校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交叉的。新课程呼唤教师具有主动适应、活动探究、以学生为本、终身学习和全面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科研能力、更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更具创造性的教学能力[3]。
  
  二、新课程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其特殊身份及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其角色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教师作为人才培养者,不仅通过所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以及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在学校中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结果的质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广大中小学教师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的条件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现代知识的传授者
  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大受教师的关注。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否认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的现实存在,这是误解和片面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淘汰的。但是与以前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教师不是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是现代知识传授者。
  (二)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就是“教师即促进者”。教师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有:[4]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师要成为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终生学习的参与者
  “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与任何人一样都是学习者,都是终身学习的参与者。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知识陈旧率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兴起,终身教育的发展,教师职业得以维持的基础已经从“已有知识”转变为“持续学习”,现代高校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的参与者,就是要参与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中。
  (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教师正确引导。现代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引导学生发展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观念,重视发现式教学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要熟悉其的个性,了解其的需求,要具备高层次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能够除却面纱,打开心扉,响应学生理智与感性,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情境。
  (五)课程教材的研制者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度统一的教育体制,使得教师成为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教师只能按照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管理从中央集权制改为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分权制度,这赋予了教师“课程和教材的研制者”的角色。
  (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程改革需要建构“学习经验”的概念和“从内容到经验转化”的教育组织观念,从而形成了教师的组织者角色。所谓教师的组织者角色,就是指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设计、组织和实施的专门行为模式。[5]作为组织者角色,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媒体、环境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发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从而使课程内容顺利转化为学生学习经验。
  (七)教育力量的协同者
  长期以来,教师大都在自我封闭和孤立的状态下开展工作的。现代教师必须突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教师必须走出在结构上趋于封闭的教室设计,与来自不同教室及学校的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从而开阔专业视野,丰富实践经验。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协同合作者,必须学会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的合作,同时要加强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相互协作,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
  (八)教育改革的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思考、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对此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和研究,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
  (九)文化知识的创造者
  教育过程是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其重要表现有三个方面:[5]一是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增值;二是教育对人的创造性的培养;三是高等学校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上的独特作用。在教育的文化创新过程中,教师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扮演着文化创造者的角色。随着人们对文化实质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理,教师作为文化创造者,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具有生命活力和活动的自我意识,能够挖掘、建构和享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幸福地生活着。
  (十)自我超越的反思者
  教学的自我反思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素质之一,反思能力的养成可以说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省或集体反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追求超越的动机。教师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和教学行为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判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简单移植和照搬教材内容,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将教材变成学生容易学习的内容,赋予知识以活力,给予教材以生命。因此,作为反思者的角色,教师必须超越教材,超越自我。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角色发生根本的转变,对于广大高校教师,尤其是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教师来讲,更应主动积极地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明确自身的位置和责任,切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新课程下的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帮助学生探讨自我人生历程,唤醒学生对社会、对他人、对性别和人性的反思,建立个人的社会认同与自我定义,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的学习,才能使教师角色获得适应与发展,才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自我转化和自我超越。
  
  三、新课程下高校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和确立、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也相应地的发生改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如下新变化。
  (一)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与新课程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有不同的特点:前者的特点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地、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后者的特点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6]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要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现代教学应当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二)由统一规格教育向个性差异教育转变
  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和要求。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因此,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非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三)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以教定学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是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我们应该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以学定教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教学方式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学就应该怎样教。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张扬禁锢的个性,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由重教学结果向重行为过程转变
  学生的学习一般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感知→概括”和“概括→应用”两次飞跃。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传统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重结果轻过程。现代教学则要求重过程轻结果,同时重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信息交流方式。一是以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学生受。二是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三是以讨论法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师生之间互相问答。四是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7]按照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后两种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种多向交流方式为最佳。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这种方法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
  (六)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下,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活动与交往互动而形成的多元体系,教师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七)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学方法切忌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形成要求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个性化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要具有创造性。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其次,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传道授业,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再次,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8]
  (八)由被动封闭向自主开放转变
  传统教学是在封闭的教室里教师被动地执行权威意志,讲授教材。新课程教学注重自主开放,要求教师立足讲坛,放眼世界,主动借鉴各国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改造被动封闭的教学观念 机动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自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之,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9]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基础,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参考文献]
  [1]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4][5]黄甫全.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石鸥等.中小学课程与教育改革[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6]吕世虎等.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7][8]徐世贵.怎样听课评课[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
  [9]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角度分析比较了中国与日本在本科生教学机制方面的差异,探析了我国高校在教学改革中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教学理念;课程结构;外部评估;内部评估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使我国的本科生教育尽早与国际教育接轨,在充分发挥我国本科生教育的特色的同时,及时汲取外国本科生教育的新理念,使得我国的本科生教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等问题,成了当前每一
期刊
摘 要:多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本,还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使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高校;爱国主义;教学内容    多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目前主要是通过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来进行的。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的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要遵循美育的特殊规律,立足课堂,同时还要广开渠道,适时的有计划的进行美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美育;鉴赏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期刊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文化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壮大,网络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重视。青少年又是计算机网络文化的倡导者和领航人,青少年网络心理的正确形成以及如何引导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发展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文化;网络心理;网络道德;健康心理    随着网络的日益深入人心和广泛应用,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它就好像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海洋,里面包
期刊
摘 要:谚语是人类语言和智慧的结晶。日本民族也不例外。东京大学金一武雄说:“我认为谚语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从日本文艺起源开始流传至现在,它在日本的文坛中不可忽视并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虽然是岛国,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对其谚语的形成,发展及内容,形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民族特有的人生观、文化特质在谚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无论是日语的起源、发展、变迁,还是对中日谚语
期刊
摘 要:【目的】比较视障儿童与普通儿童解应用题能力的差异,为视障儿童数学教育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57名学生,(其中视障儿童26人,正常儿童31人),采用由12个问题组成的六个子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这两组儿童解应用题的能力有显著差异,同时还发现视障儿童的解实物应用题与口头应用的差异较正常儿童更为显著(p<.05)。【结论】视障儿童的解口头应用题的能力较普通儿童低,但解实物应用题的能
期刊
摘 要:笔者针对军事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扼要的阐述,以新的视角诠释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实质和目的,进而对指标体系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评估指标    军事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是指军队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和培养单位,以研究生教育培养为对象,依据科学、客观、可行的评估标准,系统地收集评
期刊
摘 要:应21世纪社会信息化、知识化等的时代特征以及21世纪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礼嘉中学切合自身城市化的大背景,提出礼嘉中学新型育人目标:第一,培养具有现代礼仪涵养的城市文明型人才;第二,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城市智慧型人才;第三,培养具有较高创新精神的城市谋略型人才。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礼嘉中学特色教育体系:第一,礼仪为主线,构建礼嘉中学特色德育体系;第二,课堂为核心,构建礼嘉中学特色教学结构;第
期刊
摘 要: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思想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科学体系,这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与完善、运用矛盾学说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以唯物史观的自我完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所以,邓小平哲学思想来源于毛泽东思想,同时又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哲学;思想;发展    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思想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活的、最实现的毛泽东思想。因此,可以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期刊
摘 要: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党的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思想,而作为大学所从事的是基层教学行政管理。要想在自己的管理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逐步认识到必须得有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与之相适应,才能给自己的管理实践提供更为直接的指导,从而才能更有效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管理理念;管理的基本属性;管理的中心任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