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喜欢”的,不能替代教育“需要”的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day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会是中小学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然而,怎样确立班会的主题并选择与主题相应的活动形式?怎样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怎样做到既尊重学生文化又确保活动的教育性?请看“我们的装扮”这一班会实例以及李家成教授的相关评价。
  
  当我们提倡“把班级还给学生”后,当我们提倡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程、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成长后,不少参与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教师又走向了另一误区:就是放弃对活动过程的介入、参与和指导。
  事实上,教育中的活动,永远具有双边共时性,教师是教育活动不可缺失的主体之一。无论是在活动的策划阶段,还是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以及之后的反思重建中,教师都需要、可以并且应该介入其中,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教育的精彩,恰恰体现在师生双方的积极互动中;教育的力量,也是在教师对具体而复杂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问题及时进行回馈、调整的过程中才得以彰显。
  具体到后面的这个案例,我们需要重新面对学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问题。
  主题班队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高质量推动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就当前的班级建设来说,改变对主题班队会活动的忽视、漠视状态,改变自上而下、上传下达式的活动方式,努力吸收学生的智慧于主题活动之中,使主题班队会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有机构成,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健康成长,应该是重要的改革走向。
  那么,如何确定主题班队会的主题?如何看待主题活动过程中的学生与教师角色?这一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
  在后面的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活动的主题是对学生真实生活的主动提炼,看到了它来自于学生生活、为了学生生活质量的提升的内在品质,看到了班主任对学生文化的尊重与关注。
  于是,当前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成为教育主题的重要来源;学生自己的认知、体验和参与性活动本身,成为主题班队会的重要内容。
  在我们的改革实验中,围绕着青春期学生的异性交往问题、与家长的沟通问题、与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关系问题、与动漫的关系问题、与各类文体和学科竞赛活动的关系问题等,展开过一系列的研究。大量的研究主题,就来自于学生文化;真正的教育价值,就体现在对学生文化的尊重与提升上。
  如果说,这一改变,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突破,那么,还有一个需要特别面对的关系,就是学生文化与教育活动的关系,是学生“喜欢”的与教育“需要”的关系。
  学生文化作为现实存在,是“自在”的、“合理”的,但同时,它又不等同于“教育”。因为教育活动是根据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和成长需要而展开的、以促进学生成长为价值取向的自觉活动。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到教师对当前学生文化的内涵、价值等准确的理解与判断,看到教师对学生文化发展的自觉关注,对促进学生多方面健康成长的理性追求。
  事实上,在该节主题班会的现场,我们看到了学生多样观点的呈现,看到了学生在理性意识、精神状态、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更从这多方面的差异中看到学生成长的巨大空间。
  例如,在这一活动中,针对当前中学生的装扮问题,同学们表达了以下不同的见解:
  ★我们已经进入青春期,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应该自己打扮自己。
  ★为了表现个性,吸引别人,应知道该穿什么;不想穿不属于自己的衣服;衣服不全是穿给自己的,是给别人看的。
  ★装扮时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青春期了,不愿意成为丑小鸭。但也要考虑买衣服的钱,父母的工资也是不高的。买衣服、饰物等要量力。
  ★打扮自己是为了认同自己。
  ★注意自己而非忽略自己,是给别人看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个性、时尚的装扮可以吸引注意,使自己成为班级的时尚代表。
  ★吸引别人的眼球,让别人围着你转、被别人吹捧的感觉很好。
  可以说,丰富的教育资源,已经在活动中呈现。
  面对这一状态,教育工作者能否组织学生展开有效而高质量的互动?能否推动学生在互动中提升思维的品质和认识的水平?能否在清晰、合理的判断和有层次的点评中,与学生一起开发出新的成长空间?能否将教育的需要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结合在一起?这一系列的问题凸现出来。
  从上述学生的发言中,我们看到的是“个性”和“美”这两大主题的凸现,看到的是学生对自己成长的自觉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看到的是部分学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与另一部分学生陶醉于个人世界的不同状态之间的差异。
  于是,在这一现实成长状态或者文化状态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强化学生已经萌生的“自我”意识、“成长”意识?如何推动学生形成更为清晰、合理的“个性”观、审美观,如何在互动中拓展学生的自我世界,形成他们更加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诸多的需要已经涌现而出。
  而这,正是教育的“需要”。
  当我们走出改革的初期状态后,如何提升教育活动的内在品质,就需要我们直面这些问题,从而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实现主题教育活动质量的提升和师生综合素质的自我提升。
  【本文为李家成主持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专项资助“生命成长教育的全程研究”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开办一个常设栏目,向读者普及一些教育科学的基本常识,介绍一些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影响力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这个愿望今天实现了。  选择本文作为《教育科学讲堂》的开栏选题,首先是因为师生美系问题、社会转型期的学校德育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前所未有的师生矛盾和冲突。迫使我们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进行重新掂量。并作出与时代要求一致的调整和改变。作为北京师范
【摘 要】河池电视台是桂西北欠发达地区电视台品牌建设与创新发展的成功范例。河池电视台能够迅速崛起和持续发展既缘于对电视台先驱办台理念的传承,更在于其对本土电视收视环境和广告创收途径的研究,其发展路径主要归结于三点:一是坚持本土文化定位,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电视台;二是强化纪录片制作,夯实民族文化传播;三是扩展广告创收途径,实现媒体与产品双赢。  【关键词】河池电视台;民族文化;市场化;发展途径  【
绿城的深秋,树叶飘舞,秋风送爽。这是一个金黄的季节,一个从年轻走向成熟、从积累走向收获的季节。  灿烂的秋阳下,纬三路小学的孩子们正像欢快的鸟儿,叽叽喳喳叫着陆续飞出校园。带着孩子们笑脸所给予的愉快心情,我采访了刘娟老师。她穿一件黑色上衣,显得很苗条,披肩长发,弯弯的眉,眼睛明亮有神。  2000年,年仅24岁的她被列为河南省中小学“百、千、万园丁工程”百名教育教学专家培养对象,是全省最年轻的一个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流媒体”,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为保持和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与传播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本文以深圳广电集团和报业集团作为研究案例,对其新闻报道作实证研究,寻求传统媒体提升影响力的对策。  【关键词】深圳广电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媒体影响力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主观评价与量化计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影响力测评。测评的指标体系共包括7大板
【摘 要】电视选秀节目在经过一段低迷期后,被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新型节目所唤醒,在看到其赢得受众好评的同时,其成功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来探究。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角度,探求受众心理对电视选秀节目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制作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电视节目。  【关键词】受众心理 选秀节目 《中国好声音》  电视选秀类节目从2003年被引入到国内以来,曾经一度火爆电视荧屏,继而走过暗淡之后,现如今以《中国好声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用语体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专业化和口语化,又要兼顾化学教学的美感和艺术性。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倡导以人为本的和谐教学氛围。在这个背景下,化学教师课堂语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精炼。所谓精炼,指讲话或文章没有多余的词句。化学术语的精炼,要求教学语言简练准确、条理严密,并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什么样的语言才是精炼的呢?宋代大文学
【摘 要】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短视频平台发展提供了沃土,大学生群体是短视频生产的活跃主体,其信息内容生产和传递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特征。通过对15位短视频内容生产者的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探究大学生参与短视频内容生产的深层动机。经调查发现,创作心理意识、个体实施成本、社会参照、创作获得和媒介吸引这5个主范畴对短视频内容生产行为模式存在显著影响。探索上述5个主范畴的构成因子及其对短视频内容生产模式的作用机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由此也催生了数字报刊关于采编模式的新思路。知识型讨论社区“知乎”于2013年推出移动客户端——《知乎日报》,通过整合知乎大量高质量问答的优质资源,用户真正代替记者,源源不断地为报纸输送大量资源,编辑则扮演着网络信息聚合者的角色,与用户进行“双重把关”,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报纸的原创—聚合新型采编模式。  【关键词】《知乎日报》 自创
【摘 要】新闻的传播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如传播内容、传播技巧等,在纸质媒体中新闻报道就是传播内容,写作的技巧是传播技巧之一。如何选择新闻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播的技巧,也必然会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因而在新闻写作的实践中,对于角度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角度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一篇作品质量。在多年的编辑实践中,笔者认为新闻角度的选择要体现出“小、巧、近”的特点,这样的新闻作品才更加具有贴近性和
“刺猬说自家的孩子光”  王丽娜    几年前的暑假,带着儿子回老家和母亲小住。有一天晚上吃过饭闲坐的时候,话题扯到了孩子的长相上,我沾沾自喜地说:“咱家的林林生得挺端正的嘛!”母亲笑了笑,说:“‘刺猬说自家的孩子光,屎壳郎说自家的孩子香。’哪里有丑孩子?孩子都是娘心尖儿上的宝贝!”  几年过去了,工作中每每和学生的家长打交道,心里总是想起母亲说过的那句俗话。尤其是遇到有些护短的家长,母亲的话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