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历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它被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那么,提问智慧应掌握哪些技巧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疑要巧
设疑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实质。提问的内容应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应选择最佳的切入点。如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惑之处、事件的比较、发展创造性思维等。
二、提问要有目的
提问要有一定的目的,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以多取胜。提一些简单的、学生不假思索就可随口而答的问题,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应加以避免。另外,教师对问题的答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即使是发散性的问题,答案的范围也应在意料之中;答案不确定,将造成启而不发或答非所问的现象,这样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为此,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个体筹划,让学生随着历史知识的展现,积极思考,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和逻辑过程,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三、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能先点名后提问,也不能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或只向少数学生提问,那样常使被点名者如临大敌,全力应答,其他学生则因与己无关而袖手旁观,达不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的效果。提问时态度要亲切,以消除其紧张心理,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及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答对者要适时鼓励,对创造者要赞扬;要善于运用夸张的语气和激励性言辞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是使学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以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首先,提问的语言要带有启发性,如“戊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就可以改问“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前者属复习性提问,只要死记硬背便可作答,缺乏启发性;后者则可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其次问题内容本身要有启发性。一是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必须前后联系,经过思考总结才能整理出答案,或是教材只提供资料,需要思考分析才能得出答案。二是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便于唤起各种知识的联系,即能使思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历史知识的纵横方向之间,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往复运动,进行联系分析、归纳对比、得出结论。再次,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强调学生说明、理解、分析的方法。
五、反应要“活”
教师在课堂上应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对学生的回答,应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对错与否,尤其要分析错误答案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从而作出明确的回答,或肯定或否定,或引导或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反应,鼓励他们质疑问难,深层次思考,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对同一个问题,因学生的素质差异,在不同的班级的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隆化县郭家屯中学)
一、设疑要巧
设疑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实质。提问的内容应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应选择最佳的切入点。如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惑之处、事件的比较、发展创造性思维等。
二、提问要有目的
提问要有一定的目的,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以多取胜。提一些简单的、学生不假思索就可随口而答的问题,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应加以避免。另外,教师对问题的答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即使是发散性的问题,答案的范围也应在意料之中;答案不确定,将造成启而不发或答非所问的现象,这样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为此,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个体筹划,让学生随着历史知识的展现,积极思考,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和逻辑过程,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三、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能先点名后提问,也不能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或只向少数学生提问,那样常使被点名者如临大敌,全力应答,其他学生则因与己无关而袖手旁观,达不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的效果。提问时态度要亲切,以消除其紧张心理,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及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答对者要适时鼓励,对创造者要赞扬;要善于运用夸张的语气和激励性言辞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是使学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以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首先,提问的语言要带有启发性,如“戊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就可以改问“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前者属复习性提问,只要死记硬背便可作答,缺乏启发性;后者则可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其次问题内容本身要有启发性。一是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必须前后联系,经过思考总结才能整理出答案,或是教材只提供资料,需要思考分析才能得出答案。二是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便于唤起各种知识的联系,即能使思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历史知识的纵横方向之间,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往复运动,进行联系分析、归纳对比、得出结论。再次,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强调学生说明、理解、分析的方法。
五、反应要“活”
教师在课堂上应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对学生的回答,应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对错与否,尤其要分析错误答案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从而作出明确的回答,或肯定或否定,或引导或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反应,鼓励他们质疑问难,深层次思考,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对同一个问题,因学生的素质差异,在不同的班级的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隆化县郭家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