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民间的7501瓷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975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向民间


  1980年春节前夕,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党委会经过研究和讨论,决定把剩下的7501瓷除留下少数放在所里的陈列馆外,其余部分作为春节福利分给职工,留作纪念。当时全所正式职工约300人,每个职工按抽签方式各得一份,每份约10件左右,其中有的还是白胎瓷器。从此开始,神秘的7501瓷从封存状态流向民间。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趋改善,民间兴起了一股收藏热。这时,有人瞄上了7501瓷,他们来到景德镇,穿街走巷,上门收购。
  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一位名叫王力的退休职工回忆,大约在1988年春节过后的一天,一名自称来自新加坡的商人,在研究所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自己家里。王力说:“新加坡人也很崇敬毛主席,想买一些主席用瓷用作纪念。”他当时开出的收购价是一个茶杯10元钱、一个饭碗15元钱,这在当时可以说是高价了。因为,这个价位是那时同类商品市场价格的10多倍。那个精明的新加坡商人收了一批7501瓷后,悄悄地离开了景德镇。此后,7501瓷的收购价一路上涨,一度涨到每件1万至2万元。转眼到了1992年,这批散落民间的7501瓷珍品终于引起了更多的收藏家的关注。

7501瓷的收藏者


  在众多的7501瓷收藏者中,有一个人值得一提,他叫马晓峰。早在1983年,在江西省标准局质监处工作的马晓峰就开始收藏7501瓷了。当时,他分管景德镇市的陶瓷质量监督和评选国优、部优、省优等工作,因为工作关系,他知道7501瓷的珍稀和其中蕴含的商机。于是,他开始在陶研所职工中收购他们手中的7501瓷,而陶研所的职工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毛瓷”的潜在价值,纷纷以10元至200元不等的价格把家中的7501瓷卖给了他。
  到了1991年,马晓峰手里已经拥有了130多件7501瓷。1992年8月,马晓峰将12件7501瓷拿到新加坡文物馆女皇厅进行展览。这是7501瓷首次在海外展出,也是首次在公众场合展出,引起了国内外收藏家的关注,并引起了7501瓷的第一次收藏热。当时,按照新加坡的法律规定,凡是展出的物品必须明码标价。于是,马晓峰为每件7501瓷标价1万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6万元)。在并没有考虑出售的马晓峰看来,这样的价位足以挡得住任何买家。


501瓷釉下红梅酒杯

  然而,一位做石油生意的朱先生却慧眼识珍品,就按照他的标价,也依照“新加坡的法律”,出了12万新加坡元(合计人民币72万元),顺利地买走了马晓峰手中的12件7501瓷。这一次的购买行为大大刺激了马晓峰,他没想到自己仅花了一二百元买来的7501瓷,竟然可以卖到6万元一件。于是,他带着72万元人民币再次来到了瓷都景德镇,并安营扎寨准备大干一场。
  此时,他委托曾经担任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仓库主管、握有当年7501瓷分发清单的黄万凯先生,展开收购行动。这次收购的价格从过去200元一件,涨到了2000元一件,有些大件毛瓷的收购价很快达到了1万元。很快72万元钱花光了,马晓峰也获得了丰收,带回了300多件7501瓷。1997年,马晓峰带着他的7501瓷在全国各地到处巡展,一时间,马晓峰的7501瓷名声在外,他也为此获得不少赞誉。但是,长时间的巡展让他感到疲惫,此时,马晓峰有了把7501瓷转让他人的意向。
  他說:“这么大批的瓷器,安全已经是很麻烦的事情,在运输过程中也时有破损,而且没有保险公司愿意为它们保险,所以我想出让这批国宝瓷器。但是,出让这些瓷器除了价格之外,我还有两个要求:第一个是这批7501瓷必须留在国内;第二个是它们可以公开进行展示。”
  在决定转让手中的7501瓷前,为了保证这批7501瓷的真实性,马晓峰于2000年9月9日,以“7501毛泽东主席专用瓷鉴定委员会”的名义,邀请了当年参与制作7501瓷的人员,对他手中的藏品进行了鉴定:兹证明马晓峰先生收藏的高白釉釉下翠竹红梅系列瓷器,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一九七五年为毛泽东主席特制的瓷器中的一部分。在鉴定书上签字的有当年7501瓷的制作人员:器型设计人员汪桂英;花面设计人员刘平;绘制人员王锡良、戴荣华、舒慧娟、张炳祥;利坯人员洪国忠;烧窑人员余叨财;“毛瓷”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平。
  马晓峰准备转让7501瓷的信息发出后,酷爱收藏的上海企业家张曙阳先生在景德镇与马晓峰会面。看了一晚上的资料之后,第二天,张曙阳只用一个小时,就与马晓峰达成了转让协议。在洽谈转让过程中,张曙阳先生提出:你把约570件7501瓷中仿冒的、残次的品种挑出来,但我当初答应你的付款额不会因此而减少。张曙阳先生如此仗义的交易行为让马晓峰肃然起敬。
  最后,双方于2002年3月4日签署了转让协议,张曙阳先生花了3600万元买下了马晓峰手里的565件7501瓷。2002年3月22日,张曙阳委托上海市公证处对已经属于自己的藏品的565件7501瓷进行了公证,随后上海市公证处出具了〔2002〕沪证经字第1766号公证书。
  当年的7月8日,日本主要报纸《朝日新闻》在头版报道了7501瓷的情况,引起了日本人的极大兴趣。此后,朝日新闻社便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邀请7501瓷赴日展览的策划和洽谈活动。中国国家文物局经过三个月的严格审核后,同意张曙阳带着7501瓷赴日本展览。这是中国民间藏家的藏品,首次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出国进行展览,而且,作为首次出国展,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和示范带头作用,在收藏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04年仿制的文房套组


仿制的水点桃花印泥盒


2004年仿制的水点桃花文房用品

  2006年10月,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和朝日新闻社等四家机构联名举办的“景德镇千年展”在日本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盛大开幕,上海著名7501瓷收藏家张曙阳和原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当年7501瓷项目负责人杨火印等专家应邀赴日参加了开幕式。随后,这批7501瓷在日本的茨城县陶艺美术馆、山口县立荻美术馆、东京都涩谷区立松涛美术馆等地巡展了一年。此展受到了日本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7501瓷被他们誉为“千年景德镇的结晶”。在为期一年的巡展中,日本的主办单位还邀请了近百位中日知名陶瓷专家和艺术界人士,策划了有关7501瓷的学术研讨会。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中、英文材料的收集与梳理,较为系统地勾勒出华西学校在近代巴塘的办学历史与发展沿革,指出当前对华西学校的认识中存在的讹误与争议,并尝试予以澄清.此外,文章指出,华西学校的课程内容在建校初期主要以语言训练与神学传播为目标,其后经过课程扩增与政府对神学内容的限制而逐步演变为具有近代内涵的新式教育课程;另外,华西学校还为其学生提供赴内地求学深造的机会.
期刊
江苏泗阳县三庄汉墓群属于西汉时期泗水王国陵区及其墓群.经考古勘探,陵区共有墓墩及其封土遗迹70座,可分为6组墓群,即高庄墓群、王老庄墓群、小赵庄墓群、夫子庙墓群、大青墩墓群、橡树村墓群.它们从早到晚自南而北有序排列,每个墓群中都各有一座封土平面基本为正方形且面积最大的墓葬,结合已经发掘的大青墩汉墓是某位泗水王陵的考古资料,可知各墓群中面积最大者应为王陵,这正与文献所载西汉泗水王国有“五代六王”之说相吻合.同时,勘探资料也可进一步证明大青墩汉墓的主人是第五代泗水戾王刘骏.
阔端1244年自凉州致萨迦班智达的邀请信,一直是研究蒙藏民族关系的重要文献.对其产生、保存以及使用的历史,中外学者有不同的研究侧重和观点.我们利用一份久被忽视的阔端书信的1983年抄件,反思13世纪中叶蒙藏民族交流的政治和语言背景,特别对13世纪40年代经略吐蕃的阔端及其在史料中的形象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并以此解释阔端书和萨班致蕃人书的特征.本文还通过仁蚌第巴阿旺吉扎(1532-1597年)、萨迦达钦阿美夏(1599-1657年)等人对这封书信的利用情况,讨论了 16世纪中后期以来的新的历史观念及史家对待公
期刊
心性大小之辨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一环.程颐批评张载的“以体会为非心”是主张将见闻排斥在心之外,意味着“心小性大”、析心与理为二.据二程弟子时紫芝的注释,程颐的这一批评系针对张载的“心御见闻,不弘于性”而发.程颐的批评建立在将“御”字释为“扞格”“防御”之上,但这一解释并不符合张载的本意:一方面,张载“心御见闻”中的“御”字当为“桎梏”“滞碍”之意,故不能从“心御见闻,不弘于性”中推出其主张析心与理为二的结论;另一方面,张载又确实有“心又大于心”的主张,但此论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见闻.张载的心性大小之辨的本质
台北故宫博物院存藏的“番禀”档案藏文原件和汉文译本的基本内容大致相同.但是重要概念、称谓的运用存在较大差异,折射出不同的政治文化逻辑.两金川土司接纳、认同藏传佛教塑造的“文殊菩萨大皇帝”政治权威,却基于地方政治视野,混杂两套不同的政治文化逻辑,并依据语境来运用“土司”(())、“杰布”(())概念,界定其与皇权的权力关系.这应是乾隆时代两次金川之役爆发的重要政治文化背景.
期刊
本文报道了地处通天河上游的青海省曲麻莱县昂拉岩画.该处岩画遗存于海拔4406米的45个岩面上,计有单体图像及图像残迹近600个,其中多数为牦牛等各种动物类,其次为人物、神灵、符号、建筑、车等类.本文推断昂拉岩画的制作时代在距今3000-2000年之间,是青藏高原“早期金属时代”的牧业文化遗存.昂拉岩画处于通天河岩画分布区的最西端,与青海海西、海北、海南等州发现的“环青海湖岩画”的地理环境明显不同,属高海拔地区的“青南高原岩画”,其不可移动的地理特征显示了与藏北羌塘、藏西阿里的高原环境“同质性”.昂拉岩画的
期刊
2018年-2019年,我们在西吴壁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一组特殊遗迹.为了解这组特殊遗迹的性质,我们首先通过精细化发掘对其进行了完整揭露;在此基础上,结合考古背景,从民间材料寻找线索,对其性质与功能形成初步判断;进而通过实验考古等手段,科学记录、分析实验数据,最终确认这组特殊遗迹为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木炭窑.
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有一批手抄本,包括一种大乘法王传记、一批大乘法王写给明成祖父子的书信,以及一封明成祖颁赐给大乘法王的诏令.学界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大乘法王的传记版本来自国内的《萨迦世系史》,对其他的藏文传记版本使用较少.新近出版的《萨迦宗巴派系佛学著作集成》收录了一种新版本的大乘法王传记,印度和加德满都也出版了不同版本的大乘法王传记.结合大乘法王传记等相关材料可知,大乘法王在写给明成祖的第一封书信里透露了其期望明成祖令帕木竹巴交还萨迦大殿的愿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民族文化宫手抄本大乘法王写给明
期刊
关于景德镇明清御窑厂设立时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通过御窑厂遗址历年所发现的相关洪武遗迹和地层年代的重新研究,发现这里的洪武遗存主要是以各类建筑材料和白瓷制品为主,而所谓的“洪武”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的年代可能已晚至明永乐时期.通过已有洪武墓葬的系统梳理发现,元代青花和釉里红风格的器物在洪武早中期仍在一直沿用,直到洪武末期才开始发生重要转变.因此,景德镇御窑厂可能设立于“洪武三十五年或洪武末年”.
1723年,蒙古和硕特部罗 卜藏丹津起兵反清,对清朝在西藏及康区已有的统治权构成严重威胁,清朝遂出兵.清朝借机在康区三条入藏道路沿线驻兵、招抚,防止和硕特蒙古势力进入康区.罗 卜藏丹津被打败后,清朝又采取措施杜绝和硕特蒙古再次进入康区,同时加强对康区的直接管辖.由此,康区的统治权由和硕特蒙古转移到朝廷,这一事件不但促成康区大部分地域划归内地管辖,为康区作为清朝治藏的前沿与依托地位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而且促成了清朝整个治藏战略的最终定型,成为清末及民国时期“固川保藏”和“治藏必先安康”之基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