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刑诉法关于未成年人特别刑事政策对检察工作理念的影响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1cy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尘埃落定,与修订前的刑事诉讼法相比,新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突出变化,是独立设置一个章节,专门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确立了几项重要的司法制度,使未成年人刑事程序在立法体例上相对独立。促使我们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需要重新对自身的职能进行定位,努力转变执法观念。
  关键词 检察院 未成年人 执法理念
  作者简介:何朝晖,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252-02
  新刑诉法新设一个章节,专门就未成年人刑事政策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充分说明了我国对未成年人刑事犯罪问题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有关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司法理念有了较大的转变,新法修改部分与新增内容对指导今后的法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作为检察工作人员,非常欣喜地看到,经过多年司法实践,呼唤有年的,对未成年人实行特别刑事政策,终于在立法层面予以确认并系统化、制度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明确何为未成年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之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该条规定明确了未成人的认定标准,不以身高、体重、智力水平、占有财产、思想素质等为条件,而是只以年龄为唯一认定要素。在我国民法和刑法等相关法律内,均对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做了相应的特别规定。尤其是刑法对未成年人依据不同年龄段,对未成年人可能判处的刑法作了几项特别规定,即未满十四周的未成年人一切犯罪均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只对八种刑事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则绝对不被判处死刑。之所以做出这些特别的规定,是因为未成年人相对成年人而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是未成年人普遍身心未臻成熟,社会阅历浅薄,知识储备不足,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存在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局限性。根据人的正常发展规律,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都未达到足够的成熟程度,在应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应对能力。加上未成年人主要的生活经历在关爱他的父母、朋友身边,主要活动范围是在家庭或者学校等熟人社会,缺乏必要的社会阅历,对生活缺乏足够的认知,对社会现实缺少深入的了解,因此,他的整个认知水平是极为有限的,因而决定了未成年人对自身行为的性质不能够做出符合成年人正常认知水平的判断,使得未成年人有极大的可能性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无法估计到后果的严重性,更不用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可能触犯法律。
  二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往往相对简单,犯罪行为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多是由于意志薄弱或者是情感冲动造成的,主观恶性不深。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时往往没有明确的犯罪目的,有些只是出于好奇心理,有些可能出于一时冲动,还有些可能出于好玩取乐,逞英雄实现自我满足。这些都决定了未成年人对外界事物的重新认识和对内心世界的自我评价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二、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的新理念
  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必须充分理解新法的精神,从根本上转变固有的执法理念,全面拥抱新刑诉法的精神和思想,把自身的工作推向新的进步。笔者以为,检察机关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工作需要有较大的改进,首要的是体现在执法理念的转变上。
  (一)必须树立起未成年人犯罪特殊性理念
  新刑事诉讼法专门就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设立一个章节,本身就是彰显了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新法修订之前,我国已在多部法律中零星散乱地规定了一些未成年人保护的条文,这些条文散见于宪法、刑法及其修正案、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有关的司法解释或部门规定当中,但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系统性的、专门性的法律规定。本次刑事诉讼法的修定,彻底改变了这种不利的局面,使对未成年犯罪问题的处理走上发展的正轨。
  因此,我们作为检察工作人员,在处理未成年犯罪问题时,首先树立的执法理念就是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特殊性。正是由于未成年人的这些特殊性,新刑诉法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采取与成年人犯罪不同的执法理念,专门就此设立了两项特别的刑事司法制度。
  第一项特殊制度是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社会调查制度。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这也就意味着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不仅要考虑到犯罪四要素基本问题,更需要全方位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是否属于初犯,归案后是否悔罪,成长经历、一贯表现和监护教育条件等综合性因素。进行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不仅有针对性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挽救,同时还是侦查机关对涉罪未成年人采取取保候审,检察机关决定逮捕、起诉,法院定罪量刑以及刑罚执行和社区矫正的考量依据。
  第二项特殊制度是设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新刑诉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充分考虑到许多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该制度的实行有利于消除未成年时的犯罪对成年后生活和工作的不良影响,尽最大可能给犯罪的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重新做人的机会,可以及大地消除未成年人对社会的对立情绪,有利于社会长久稳定。
  (二)必须树立起保护未成人理念
  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明确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我国此前在多部法律中阐述了相关精神,但是新刑诉法首次明确将此作为原则性规定确立在法律中,仍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该条款的规定,从根本上要求我们检察工作人员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必须树立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执法理念。也就是意味着,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应当将未成年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将重心放在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上,而不是放在惩戒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从社会层面上讲是,是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努力坚守的理念,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从个人层面上讲,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每一个人应负的基本责任。未成年人犯罪,从某种意义上说讲更多的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责任,参与犯罪的未成年人本身也应当是受害者之一。对他们实行教育、感化、挽救,避免社会对他们进行贴标签,是司法文明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了现代刑事司法的谦抑性原则。就此,新刑诉法以大量条文作了专门性规定。   新刑事诉讼法第269条明确规定,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和人民法院决定逮捕,应当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是指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尽量不适用逮捕措施,可捕可不捕一般不捕。“应当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则是本条的强制性规定,指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和人民法院决定逮捕时,不仅必须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需要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律师的意见。而把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也作为强制性规定予以规定,是因为考虑到未成年人既不是法律专业人员,也不具备相应的社会阅历,如果没有律师的帮助,在接受讯问时将绝对处于弱势地位。同时本条明确了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成年人分别处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就是在案件需要的情况下不得不对未成年人进行关押的时候,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分别处理,有利于减少关押带来的弊端,防止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关押场所对未成人造成不利的影响或伤害。应当指出的是,对未成年人分别处理不仅体现在对未成年人适用强制措施上,而是应当作为一项处理原则贯穿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活动的始终。
  (三)要树立起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有限惩罚理念
  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最低限度惩罚理念,突出地体现为新刑诉法用在271条、272条及273条中详细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271条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4章、第5章、第6章规定的犯罪,即涉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检察院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以前,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的意见。对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公安机关要求复议、提请复核或者被害人申诉的,适用本法第175条、第176条的规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人民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有异议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起诉的决定。该条规定了对未成人犯罪不起诉决定适用的范围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案件,适用的条件是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且未成年犯罪嫌人必须有悔罪的表现。第272条及273条进一步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不起诉决定的有关条件进行详细的规定。第272规定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监督机关及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需要遵守的具体规定。第273条则规定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违反有关考验规定和遵守考验规定的不同结果,将两种结果明确区分开来,充分体现了对未成人犯罪的有限惩罚理念。
  但是,最低限度惩罚并不等于不惩罚,完全的不惩罚意味着放纵犯罪,这既是对违法犯罪的未成犯罪嫌疑人的不负责,更是对社会、对司法和对受害人的二次伤害。让有罪者罚当其罚,是每一个司法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仍应当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不能矫枉过正,致有罪者逍遥法外。适度的惩罚既是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也具有警世意义,发挥刑罚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新刑诉法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时,明确将未成年人犯罪的范围作了严格的限定,而对于严重侵犯他人生命健康的恶性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仍旧应当使他们罪当其罚,罚当其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不足否定未成年人严重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恶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对这一类犯罪的处理仍应当在遵循新刑诉法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有关精神、原则的基础上,严格适用法律,确保法律的严肃性、规范性和确定性。
  新刑诉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是重要的司法进步,是法制文明的重要体现。作为检察工作人员,应当保持内心的善良公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切实践行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把未成年人的利益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将重心放在“教育、感化、挽救”上,努力保障未成年人的快乐成长,让和谐活泼的未成年人生活环境成为现实。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小产权房是非法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小产权房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生活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小产权房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缺少法律的认同,赋予小产权房合法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 小产权 非法 积极作用 合法地位  作者简介:邹宁,华东政法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240-02  小产权房是人们的一种俗称,是
目的 观察分析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方法 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40例妇科疾病确诊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尿液采集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
[摘要]空手道是日本传统格斗术结合琉球武术唐手而形成的,起源于日本武道和其琉球地区的唐手。唐手是中國武术传入冲绳地区,结合当地武术琉球手发展而成的,而日本本土人又将九州、本州的摔、投等格斗技与唐手相结合,最终形成空手道。和柔道、跆拳道一样,空手道的等级也是用腰带颜色来表示的,目前很多人以健身为目学习空手道。对于空手道的学习应该注重的是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涵养,否则可能只会变成一种对好勇斗狠技术的接受。
判决书文学化现象在理论界存在诸多争议,在我国主要表现在判后语的司法实践上。文学手段在论证说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合理成分。法律与文学理论证成了文学以及文学方式进入法
雷山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因素和经济条件,当地是较好地保留了苗族的风俗习惯,樃规就是少数民族习惯法传统的表现形式,并且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受汉文化影响的深入,村
摘 要 在简要评述刑事法律及司法解释的基础上,即便整个刑事程序均有抚慰被害人精神的功能,但精神损害赔偿也不应当在刑事领域解决。不应强求附带民事诉讼具有解决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的功能。因侵权和犯罪后果的差异,不应断然否定刑罚对被害人精神抚慰的功能。  关键词 刑事被害人 精神抚慰 附带民事诉讼  作者简介:曹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
在商标侵权中,商标近似的认定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关键和难题。商标近似司法鉴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从商标近似的概念界定、商标近似司法鉴定的范围、鉴定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一
民间融资活动在盘活社会闲余资金的同时,满足了缺乏经营资金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产急需。通过修改和完善刑事法律来明确合法民间融资行为与违法金融活动的界限,并对民间融
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自噬作用可以影响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与稳定;巨噬细胞表型具有可塑性,可以向M1型和M2型分化,两种不同类型的巨噬细胞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