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铸”技艺以假乱真
2015年盛夏,苏州光福镇,41岁的朱立民一大早就到自家的青铜器作坊忙活开了。熔铜材的坩埚早就通上了电,工人们忙着将各式模具摆放到铺满了隔热砂的地面上。
事实上,青铜器的仿古制作始盛于宋代。摹古之风自皇室传向民间,文人士大夫莫不以家中陈设三代鼎彝之器为荣,进而导致仿古作伪盛行;明万历年间,苏州即有铜工胡四“铸彝鼎等器能仿古,与旧铸莫辨”。明天启年间,苏州的仿古铜器称之为“苏铸”,开始形成带有地域特征的仿古青铜器铸造技艺;清乾隆年间,全民收藏热再次兴起,苏州即有许多制铜能手,其仿制铜器的形制、铭文、纹饰以及厚薄、轻重、颜色、气味等都能与原件相同,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境地。
作为古代艺术品仿制的重要基地,苏州制作仿古青铜器的名匠辈出,以周梅谷、刘俊卿做的最精,两人的仿古器流入国外被作为真品收藏者不计其数。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苏州仿古铜器作坊被组织起来,不但生产仿古铜器的小件,还制作了觥、尊等高档产品,甚至为各地博物馆复制了陆续出土的各件珍贵古铜器。上世纪末期,苏州的仿商周青铜器曾经风靡一时,仅光福、东渚两镇就有为数不少的铜器作坊。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传统仿古青铜器的需求量日益萎缩,很多铜器作坊难以为继,纷纷改行。“我用的是传统的失蜡法铸造工艺,完全就是按老底子的手法做出来,出胚、制模、雕刻,浇铸、出模、焊接、修形、打磨、做色,都是老工艺,一点都不马虎的。”朱立明介绍说。
传统的失蜡法铸造工艺,就是用蜡模雕刻成所需要的器物形状,内外以泥料填充,烘干后将蜡模融化,再浇铸铜液制成铜器。失蜡法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几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共识,并被写入了中学历史教科书。
“失蜡”工艺传承至今
用和古人一模一样的方法制作一件铜器,听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繁缛而复杂。首先需要选用上好的松香、蜂蜡、菜油按一定比例调制,配成初料放入铁锅内加水煮成蜡料,并按照所制物件的器形雕刻成立体模型。模型分外模和内模,外膜上还要精致地雕刻出商周特色的各种纹饰。
模具上还需分别涂上细致的泥料和耐火砂,同时还要设计浇注孔和透气孔。制好的模型放在木柴上烤约三四小时,待模壳发红时可浇铸铜水,此时蜡层受热熔化,原蜡层被铜水取代,待一夜时间所浇铜水内外全部凝结即可开模,进行后期加工。
坩埚里的铜水泛着幽幽的青蓝色,朱立民指挥工人将铜水倒进小坩埚里,准备进行浇筑。师傅们小心翼翼地将铜水浇注进模具里,青蓝色的铜水闪烁起来,熠熠生辉若青金石般的色泽。想来,“炉火纯青”一词确实不虚。铜水注入后,随即变成了华丽的艳红色。一大堆模具的浇铸口上都是这种熔岩般的色泽;炽热的力量在模具中渐渐冷却下来,明艳的色彩逐渐为晦涩所代替。
完全冷却后的初胚在下午用凿子从模具中释放出来,那是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家伙,甚至缺胳膊少腿。“大件的器物需要分别浇铸,才能保证成功率,焊接也是用的老工艺,可以丝毫不差,就像是整体合铸一样,我不说你根本看不出来。”朱立民笑着说。
后续的步骤更是慢工出细活。要用各种造型锉刀对初胚进行锉平锉光;然后用錾、凿的手法将铜器表面纹饰凿出;再用金丝、金片或是玉石镶嵌在凿好的纹饰内;最后则要用纯中药材和天然矿物质配制的原料做色、做旧,这样足可以假乱真。
拥有五千年文化史的华夏,以青铜书写的篇章已然足够华美和凝重。它记载过这片古老大地上诸多重要的事件,诠释过我们曾领导过世界的金属文明。这种古老的记忆或许会被暂时遗忘,正如苏州乡下这个小小的铜器作坊里工艺一样,传承或许并不容易,但从来就没有消亡。
2015年盛夏,苏州光福镇,41岁的朱立民一大早就到自家的青铜器作坊忙活开了。熔铜材的坩埚早就通上了电,工人们忙着将各式模具摆放到铺满了隔热砂的地面上。
事实上,青铜器的仿古制作始盛于宋代。摹古之风自皇室传向民间,文人士大夫莫不以家中陈设三代鼎彝之器为荣,进而导致仿古作伪盛行;明万历年间,苏州即有铜工胡四“铸彝鼎等器能仿古,与旧铸莫辨”。明天启年间,苏州的仿古铜器称之为“苏铸”,开始形成带有地域特征的仿古青铜器铸造技艺;清乾隆年间,全民收藏热再次兴起,苏州即有许多制铜能手,其仿制铜器的形制、铭文、纹饰以及厚薄、轻重、颜色、气味等都能与原件相同,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境地。
作为古代艺术品仿制的重要基地,苏州制作仿古青铜器的名匠辈出,以周梅谷、刘俊卿做的最精,两人的仿古器流入国外被作为真品收藏者不计其数。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苏州仿古铜器作坊被组织起来,不但生产仿古铜器的小件,还制作了觥、尊等高档产品,甚至为各地博物馆复制了陆续出土的各件珍贵古铜器。上世纪末期,苏州的仿商周青铜器曾经风靡一时,仅光福、东渚两镇就有为数不少的铜器作坊。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传统仿古青铜器的需求量日益萎缩,很多铜器作坊难以为继,纷纷改行。“我用的是传统的失蜡法铸造工艺,完全就是按老底子的手法做出来,出胚、制模、雕刻,浇铸、出模、焊接、修形、打磨、做色,都是老工艺,一点都不马虎的。”朱立明介绍说。
传统的失蜡法铸造工艺,就是用蜡模雕刻成所需要的器物形状,内外以泥料填充,烘干后将蜡模融化,再浇铸铜液制成铜器。失蜡法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几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共识,并被写入了中学历史教科书。
“失蜡”工艺传承至今
用和古人一模一样的方法制作一件铜器,听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繁缛而复杂。首先需要选用上好的松香、蜂蜡、菜油按一定比例调制,配成初料放入铁锅内加水煮成蜡料,并按照所制物件的器形雕刻成立体模型。模型分外模和内模,外膜上还要精致地雕刻出商周特色的各种纹饰。
模具上还需分别涂上细致的泥料和耐火砂,同时还要设计浇注孔和透气孔。制好的模型放在木柴上烤约三四小时,待模壳发红时可浇铸铜水,此时蜡层受热熔化,原蜡层被铜水取代,待一夜时间所浇铜水内外全部凝结即可开模,进行后期加工。
坩埚里的铜水泛着幽幽的青蓝色,朱立民指挥工人将铜水倒进小坩埚里,准备进行浇筑。师傅们小心翼翼地将铜水浇注进模具里,青蓝色的铜水闪烁起来,熠熠生辉若青金石般的色泽。想来,“炉火纯青”一词确实不虚。铜水注入后,随即变成了华丽的艳红色。一大堆模具的浇铸口上都是这种熔岩般的色泽;炽热的力量在模具中渐渐冷却下来,明艳的色彩逐渐为晦涩所代替。
完全冷却后的初胚在下午用凿子从模具中释放出来,那是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家伙,甚至缺胳膊少腿。“大件的器物需要分别浇铸,才能保证成功率,焊接也是用的老工艺,可以丝毫不差,就像是整体合铸一样,我不说你根本看不出来。”朱立民笑着说。
后续的步骤更是慢工出细活。要用各种造型锉刀对初胚进行锉平锉光;然后用錾、凿的手法将铜器表面纹饰凿出;再用金丝、金片或是玉石镶嵌在凿好的纹饰内;最后则要用纯中药材和天然矿物质配制的原料做色、做旧,这样足可以假乱真。
拥有五千年文化史的华夏,以青铜书写的篇章已然足够华美和凝重。它记载过这片古老大地上诸多重要的事件,诠释过我们曾领导过世界的金属文明。这种古老的记忆或许会被暂时遗忘,正如苏州乡下这个小小的铜器作坊里工艺一样,传承或许并不容易,但从来就没有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