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画画需要有感受,在我个人的绘画体验中,给我带来很多感动和灵感的可能是“形式的美感”即“形式美”,就是线条色彩的排列组合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感情。这是来自于欣赏历史上优秀的艺术作品后,某种审美感动留在我的心里,在我观看自然和社会生活时,会激发我里面已有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感受,形式美感,形式美,审美感受
周思聪曾说过,作画时“自己先有感受”,然后会“感染别人”。读过她的文集,明白她作画的时候,是她被所要描绘对象感动了,表达出来,自然感动了别人。那在我的画画过程中,常常打动我的是什么呢?
给我很多感动和灵感的可能是“形式的美感”即“形式美”,在这方面让我切身认同感的理论就是由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提出和极力倡导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美就是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绘画色彩与线条合规律的排列组合都可以作用于“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形式感即在美术作品中,色彩、线条、形体、明暗、空间等美术语言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组合。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些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线条色彩的排列组合能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在欣赏绘画作品中,大师作品中的形式的美感常常打动我。比如毕加索的分析立体主义作品《弹曼陀铃的少女》,虽然用的是分析立体主义的画法(把对象分解成几何切面,形成抽象、支离破碎的形体结构),但看少女形体的形状,半侧的视角,脖子、手臂、腰身、胸部、扎起的头发,无不体现一个少女的美感,这就是形状给人的感受。画面颜色是蓝和黄,整体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是忧蓝,再加上她手弹曼陀铃,给人以音乐感。形状和色彩加上音乐的联想,激发了观者的审美感受——曼妙的少女。还有莫里迪阿尼的肖像作品,他描绘的对象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常常能激发了观者一种优美的美感的感受,他擅长将平面和立体的造型方法在他线条的串连下自如的转换,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张画面,毫无违和感。清初四僧中的八大山人朱耷的《荷花水鸟图轴》,在其简约含蓄的风格下,荷花和荷叶杆子那个部分是由几条长线组合在一起,这几条长线组合成的整体的形状是修长的长方形,而且线条是让人感到温和平稳的波浪线,有变化有韵律的摆放在一起,给人以优雅的美感,这就是线条和形状的组合带给人美的感受。还有很多艺术作品,布朗库西的《鸟》…
在欣赏前面几张大师作品时,能发现常常打动我的审美感受是——优雅(用优雅这个词来表达我常常被打动的图像的审美感受可能还不完全合适,优雅这一文字听起来还是略偏俗气,我能体验到的审美感受比这个词更好,但目前也找不到别的文字来描绘时常打动我的那种审美感受,就暂且用这个词)。审美感受其实有很多,比如雄强、酣畅、高贵、热烈、神秘……每个绘画从业者会被打动的审美感受也都不同,每个绘画从业者能感受到的审美感受也是丰富的多样的,而优雅是我目前体验的比较多的审美感受)。在看中西历史上大师的作品后,某种审美感受留在我的心里,比如优雅,在我观看自然社会生活时,自然中的树的树枝线条的组合,排列同样是优雅的,会激起我优雅的审美感受。在画模特时,对象脸部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同样是优雅的,也会激起我的感动。
具体来说我在画一棵树的时候的过程。在我一开始在山里采景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棵树,觉得好看,我感受到了美感,但当时我还并不知道那种美感具体是什么。那个美感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回过头来,我再寻找那棵树,怎么也找不到了,找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没找到,这时一个单词进到我的脑海,就是——优雅,我才突然意识到那个打动我的审美感受是优雅。后來怎么也没找到那棵树,便找了另一棵虽不及之前但也差不多的一棵树,把印在我脑海的审美感受借着眼前的树表达了出来。这棵树的线条以修长的大长线为主,弧线,从容的组合在一起。
再比如说,画一个人物写生的时候,女模特脸部的线条组合在一起,鼻子、脸轮廓、后脑勺、脸旁头发、眉毛的线条,我感受到了一种美感,但刚开始画的时候,并没有找到,形和线条的排列组合并没有找好,心里就觉得还不对,和我感受到的美感的图形还不一样,就再找了一会儿形,就找到了。其实树和女模特头部线条排列组合产生的美感是一致——优美的美感。从大师们的作品中感受到的优美的美感,进到我的心里成为我的感动,在我自己绘画时,如果对象有同样的审美味道,会把我里面的激发出来。
形式美感上,除了能打动我心的美感之外,还有一些目前对我而言相对比较理性的感受,比如看一个模特时,感受到他是胖的、瘦的、小的……然而多多感受,然后描绘是好的,一方面审美感受是多样的,目前我比较喜好优美的审美感受,但可以继续尝试,可能会开发自己更多的审美感受,像有时候看我的导师党老师的画中的磅礴的气势(笔墨的酣畅)就让我很震撼,像靳老师说的“不断丰富自己的优质人性”,我想这在审美感受上也是同样适用的,也可能一生只好一口,也可能丰富多样,也可能这个过程中在不断提升,所以现阶段的多多尝试是需要的。
关键词:感受,形式美感,形式美,审美感受
周思聪曾说过,作画时“自己先有感受”,然后会“感染别人”。读过她的文集,明白她作画的时候,是她被所要描绘对象感动了,表达出来,自然感动了别人。那在我的画画过程中,常常打动我的是什么呢?
给我很多感动和灵感的可能是“形式的美感”即“形式美”,在这方面让我切身认同感的理论就是由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提出和极力倡导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美就是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绘画色彩与线条合规律的排列组合都可以作用于“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形式感即在美术作品中,色彩、线条、形体、明暗、空间等美术语言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组合。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些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线条色彩的排列组合能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在欣赏绘画作品中,大师作品中的形式的美感常常打动我。比如毕加索的分析立体主义作品《弹曼陀铃的少女》,虽然用的是分析立体主义的画法(把对象分解成几何切面,形成抽象、支离破碎的形体结构),但看少女形体的形状,半侧的视角,脖子、手臂、腰身、胸部、扎起的头发,无不体现一个少女的美感,这就是形状给人的感受。画面颜色是蓝和黄,整体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是忧蓝,再加上她手弹曼陀铃,给人以音乐感。形状和色彩加上音乐的联想,激发了观者的审美感受——曼妙的少女。还有莫里迪阿尼的肖像作品,他描绘的对象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常常能激发了观者一种优美的美感的感受,他擅长将平面和立体的造型方法在他线条的串连下自如的转换,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张画面,毫无违和感。清初四僧中的八大山人朱耷的《荷花水鸟图轴》,在其简约含蓄的风格下,荷花和荷叶杆子那个部分是由几条长线组合在一起,这几条长线组合成的整体的形状是修长的长方形,而且线条是让人感到温和平稳的波浪线,有变化有韵律的摆放在一起,给人以优雅的美感,这就是线条和形状的组合带给人美的感受。还有很多艺术作品,布朗库西的《鸟》…
在欣赏前面几张大师作品时,能发现常常打动我的审美感受是——优雅(用优雅这个词来表达我常常被打动的图像的审美感受可能还不完全合适,优雅这一文字听起来还是略偏俗气,我能体验到的审美感受比这个词更好,但目前也找不到别的文字来描绘时常打动我的那种审美感受,就暂且用这个词)。审美感受其实有很多,比如雄强、酣畅、高贵、热烈、神秘……每个绘画从业者会被打动的审美感受也都不同,每个绘画从业者能感受到的审美感受也是丰富的多样的,而优雅是我目前体验的比较多的审美感受)。在看中西历史上大师的作品后,某种审美感受留在我的心里,比如优雅,在我观看自然社会生活时,自然中的树的树枝线条的组合,排列同样是优雅的,会激起我优雅的审美感受。在画模特时,对象脸部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同样是优雅的,也会激起我的感动。
具体来说我在画一棵树的时候的过程。在我一开始在山里采景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棵树,觉得好看,我感受到了美感,但当时我还并不知道那种美感具体是什么。那个美感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回过头来,我再寻找那棵树,怎么也找不到了,找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没找到,这时一个单词进到我的脑海,就是——优雅,我才突然意识到那个打动我的审美感受是优雅。后來怎么也没找到那棵树,便找了另一棵虽不及之前但也差不多的一棵树,把印在我脑海的审美感受借着眼前的树表达了出来。这棵树的线条以修长的大长线为主,弧线,从容的组合在一起。
再比如说,画一个人物写生的时候,女模特脸部的线条组合在一起,鼻子、脸轮廓、后脑勺、脸旁头发、眉毛的线条,我感受到了一种美感,但刚开始画的时候,并没有找到,形和线条的排列组合并没有找好,心里就觉得还不对,和我感受到的美感的图形还不一样,就再找了一会儿形,就找到了。其实树和女模特头部线条排列组合产生的美感是一致——优美的美感。从大师们的作品中感受到的优美的美感,进到我的心里成为我的感动,在我自己绘画时,如果对象有同样的审美味道,会把我里面的激发出来。
形式美感上,除了能打动我心的美感之外,还有一些目前对我而言相对比较理性的感受,比如看一个模特时,感受到他是胖的、瘦的、小的……然而多多感受,然后描绘是好的,一方面审美感受是多样的,目前我比较喜好优美的审美感受,但可以继续尝试,可能会开发自己更多的审美感受,像有时候看我的导师党老师的画中的磅礴的气势(笔墨的酣畅)就让我很震撼,像靳老师说的“不断丰富自己的优质人性”,我想这在审美感受上也是同样适用的,也可能一生只好一口,也可能丰富多样,也可能这个过程中在不断提升,所以现阶段的多多尝试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