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课程改革的热潮,要探索出适合学生潜能开发、适应课程改革方向的质疑教学的新路。
一、质疑教学及其含义
质疑教学丰富了政治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政治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就是设置悬念和疑问,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质疑教学实施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质疑”,继而引导学生“求疑”,最后师生共同“释疑”,这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克服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当今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活到老,学到老”已是社会必然现象。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所以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利用质疑教学是达到此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质疑精神是创新教育的最关键一环,有质疑才能有创新,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物理发展史上有许多这样的实例。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同时从同样的高度拋下,重球先落地,而伽利略质疑:如果把重球和轻球连在一起从同样高度抛下,又会怎样?谁先落地?正是由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才使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后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及理论推导得出正确的结论:“物体自由下落时其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鼓励学生以学者的姿态,以怀疑的态度和探究知识的精神去挖掘知识的疑点。鼓励学生不唯上、不唯师,敢于挑战权威,不迷信书本,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充分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变势能力,学生头脑中没有渐变的概念,所以要他们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注意千万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开始应该只要求他们能提出问题,不管这个问题合不合理,也不管该问题有没有意义,也就是你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只要提出问题就应受到表扬,再给予适当的引导,解答这个问题;而后再要求他们自己提问,自己想办法得出结论;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学生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有个别问题连老师都答不出来。如此积累,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质疑教学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广阔的教学天地,我们全体教师应该去研究它、开发它,充分地利用质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置疑、释疑的能力。毫无疑问,这是探索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途径,是改变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费时低效现状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这也是“质疑教学”模式所力争达到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置疑、释疑能力,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阅读认知系统和自我监控系统。阅读认知系统的发展主要在内部动机的激发和外部环境的创设两方面显现。内部动机的激发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外部环境的创设是促使学生内因变化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要充分重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创设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感官,唤起学生学习意识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中置疑、释疑。自我监控系统的发展初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可以采用让学生将阅读中的心智活动的轨迹记录下来,成为可操作的显性行为的做法,逐渐发展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其次,还应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应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将思维品质的培养划分为探索性、广阔性与条理性、深刻性几个阶段,依据思维品质的不同成分,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运用“示范-实践-评估”相结合的手段,在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相应地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
“质疑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可分为几个环节来表现:自学质疑、发现问题、导读释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存疑记录问题。教会学生自学是一个重要方法。但一篇新课文,学生通过自学,不可能什么都弄懂,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疑惑,此时正是教师诱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良机。教师一定要把握良机,以良机为契机,使教学过程“有所作为”。须知“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诸如提不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单一、肤浅或杂乱无章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思维的探索性、条理性方面给予一定的扶助,在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方面给予拓展与挖掘,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导读释疑分析问题,古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今有“边读边悟”之法,两者共同之处就在于“读”与“悟”。但囿于年龄条件与智力特点的因素,导致“读”的盲目无序,不知疑处,疑无释处,此时此刻,教师的“导”无异于“雪中送炭”。
二、质疑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古人常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胸中有问题,才会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学生没有问题要问”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怎样让学生有问题想问、敢问,会问。作为政治教师,我想不妨从以下入手:
(一)创设情境,巧设问题疑点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不能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大脑充满疑问。政治学科理论性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对知识的质疑也需要一定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理科学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学生感知情境,引发兴趣,激活思维。在这一环节中,情境的素材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选择政治情境素材呢?
1 挖掘中国古代文化创设情境,如诗词、成语、寓言、典故、名言警句等。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我们的学生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课堂上运用他们知道的古诗词会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例如:在哲学常识的教学中,笔者借鉴中国古代的一些成语和寓言尝试质疑教学,如寓言故事“盲人摸象”学生较为熟悉,在由学生讲述完这一故事后,教师设疑:“为什么 这群盲人都没有形成对大象的正确认识?”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的求疑,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用局部代表整体,甚至各局部的简单相加往往也不等同于整体的哲学道理。到此,并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停滞,又可设疑:“这一寓言故事还能说明什么?”由此,让学生在疑问中获得事物具有两面性的新知识。显然,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2 结合漫画、小品、电影和小说中的情节创设情境。例如:在讲述哲学“价值和价值观”这部分内容时,我曾经使用小沈阳和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中经典的片段,利用“人生最最不幸的是人活着,钱没有了”这句话设疑,体味这句话所蕴涵的哲学道理,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出钱对人的价值。认识到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人)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设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结合国内国际热点创设情境,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如有关全球金融危机问题、西南五省干旱问题、上海世博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低碳经济等都可以成为情境创设点。
4,结合社会生活问题创设情境。社会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如节能减排、新医改、房价、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等都可以创设情境。
5 结合学生自身目前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如学生普遍关心的学习方法问题、升学问题、高考问题、就业问题等都可以利用。
(二)贯穿情境,挖掘教材,在体验中营造质疑氛围
课堂教学要以情境激发求知欲,更要以情境营造体验氛围,并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家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将外部刺激内化为主体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兴趣及意志情感,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情境与教材的互相渗透,重叠组合,使教材的知识序列与学生的情绪序列得以互为影响,贯穿始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主体感受。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教学为例,在<梁祝)的优美旋律中。学生似有所悟,但对于两者关系的把握仍不明朗。此时,可以适时设疑:“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也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两只完全相同的手指’,指纹鉴别就源于此,你怎么看?”一听侦破故事,学生来了兴趣,并且意识到这是矛盾具有特殊性的缘故。紧接着,提出‘世界上是否有两只完全不同的手指’这一命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会提出“事物有共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等观点,与教学内容契合,这时,教师既充分挖掘了教材。又在创设一系列情境中设疑,便于学生在认知体验中获得政治课知识和技能,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维度的多样化,也使情感体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讲“美国的政党制度”时,正是美国大选进行的如火如荼之际,可通过导入这一情境,让一个平时对时事很感兴趣的学生简单介绍,学生七嘴八舌,很感兴趣。教师适时出示一幅漫画:一位美国绅士在玩转驴、象组成的旋转木马,指针正指向总统,画面形象而意义深远,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资本主义两党制的实质。
围绕这些预设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对我们生活的世界产生深层的思考,为他们未来的深入探索积累情感体验。 这种课堂教学,改变了利用单一情境导人新课的简单模式,而是创设多重情境,贯穿多样化的体验,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然而由于这些不同类型的情境都是由教师有意识地从教材出发,依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融入个人主观意图而预先设计安排的,其创设与营造的主体都是教师,而学生只是情境的参与者和接受者。因此,在这种情境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认知体验都是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引导下进行的,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大大削弱了学生体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故而,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中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则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师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三)创设宽松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要用心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笔者认为这是最佳的情境创设。学会走下讲台,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引导、参与学生的学习,使学习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共同进步的生命历程。
1 教师必须悉心鼓励和保护学生固有的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对学生的提问加以赞赏,并且允许出错,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2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古人都说过: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让学生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完再举手发言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3 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这样便能保证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乐于提问。
总之,整个政治课情境教学过程的核心正是课堂教学试图由教学信息流的单向输出到双向反馈,由心理活动的无意识认知接受到情绪的有意识感知体验,由情感的被动响应到互动交流的转变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要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处理好“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质疑教学及其含义
质疑教学丰富了政治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政治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就是设置悬念和疑问,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质疑教学实施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质疑”,继而引导学生“求疑”,最后师生共同“释疑”,这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克服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当今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活到老,学到老”已是社会必然现象。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所以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利用质疑教学是达到此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质疑精神是创新教育的最关键一环,有质疑才能有创新,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物理发展史上有许多这样的实例。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同时从同样的高度拋下,重球先落地,而伽利略质疑:如果把重球和轻球连在一起从同样高度抛下,又会怎样?谁先落地?正是由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才使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后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及理论推导得出正确的结论:“物体自由下落时其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鼓励学生以学者的姿态,以怀疑的态度和探究知识的精神去挖掘知识的疑点。鼓励学生不唯上、不唯师,敢于挑战权威,不迷信书本,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充分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变势能力,学生头脑中没有渐变的概念,所以要他们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注意千万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开始应该只要求他们能提出问题,不管这个问题合不合理,也不管该问题有没有意义,也就是你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只要提出问题就应受到表扬,再给予适当的引导,解答这个问题;而后再要求他们自己提问,自己想办法得出结论;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学生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有个别问题连老师都答不出来。如此积累,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质疑教学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广阔的教学天地,我们全体教师应该去研究它、开发它,充分地利用质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置疑、释疑的能力。毫无疑问,这是探索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途径,是改变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费时低效现状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这也是“质疑教学”模式所力争达到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置疑、释疑能力,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阅读认知系统和自我监控系统。阅读认知系统的发展主要在内部动机的激发和外部环境的创设两方面显现。内部动机的激发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外部环境的创设是促使学生内因变化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要充分重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创设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感官,唤起学生学习意识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中置疑、释疑。自我监控系统的发展初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可以采用让学生将阅读中的心智活动的轨迹记录下来,成为可操作的显性行为的做法,逐渐发展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其次,还应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应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将思维品质的培养划分为探索性、广阔性与条理性、深刻性几个阶段,依据思维品质的不同成分,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运用“示范-实践-评估”相结合的手段,在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相应地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
“质疑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可分为几个环节来表现:自学质疑、发现问题、导读释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存疑记录问题。教会学生自学是一个重要方法。但一篇新课文,学生通过自学,不可能什么都弄懂,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疑惑,此时正是教师诱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良机。教师一定要把握良机,以良机为契机,使教学过程“有所作为”。须知“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诸如提不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单一、肤浅或杂乱无章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思维的探索性、条理性方面给予一定的扶助,在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方面给予拓展与挖掘,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导读释疑分析问题,古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今有“边读边悟”之法,两者共同之处就在于“读”与“悟”。但囿于年龄条件与智力特点的因素,导致“读”的盲目无序,不知疑处,疑无释处,此时此刻,教师的“导”无异于“雪中送炭”。
二、质疑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古人常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胸中有问题,才会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学生没有问题要问”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怎样让学生有问题想问、敢问,会问。作为政治教师,我想不妨从以下入手:
(一)创设情境,巧设问题疑点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不能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大脑充满疑问。政治学科理论性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对知识的质疑也需要一定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理科学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学生感知情境,引发兴趣,激活思维。在这一环节中,情境的素材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选择政治情境素材呢?
1 挖掘中国古代文化创设情境,如诗词、成语、寓言、典故、名言警句等。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我们的学生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课堂上运用他们知道的古诗词会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例如:在哲学常识的教学中,笔者借鉴中国古代的一些成语和寓言尝试质疑教学,如寓言故事“盲人摸象”学生较为熟悉,在由学生讲述完这一故事后,教师设疑:“为什么 这群盲人都没有形成对大象的正确认识?”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的求疑,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用局部代表整体,甚至各局部的简单相加往往也不等同于整体的哲学道理。到此,并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停滞,又可设疑:“这一寓言故事还能说明什么?”由此,让学生在疑问中获得事物具有两面性的新知识。显然,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2 结合漫画、小品、电影和小说中的情节创设情境。例如:在讲述哲学“价值和价值观”这部分内容时,我曾经使用小沈阳和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中经典的片段,利用“人生最最不幸的是人活着,钱没有了”这句话设疑,体味这句话所蕴涵的哲学道理,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出钱对人的价值。认识到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人)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设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结合国内国际热点创设情境,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如有关全球金融危机问题、西南五省干旱问题、上海世博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低碳经济等都可以成为情境创设点。
4,结合社会生活问题创设情境。社会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如节能减排、新医改、房价、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等都可以创设情境。
5 结合学生自身目前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如学生普遍关心的学习方法问题、升学问题、高考问题、就业问题等都可以利用。
(二)贯穿情境,挖掘教材,在体验中营造质疑氛围
课堂教学要以情境激发求知欲,更要以情境营造体验氛围,并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家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将外部刺激内化为主体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兴趣及意志情感,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情境与教材的互相渗透,重叠组合,使教材的知识序列与学生的情绪序列得以互为影响,贯穿始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主体感受。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教学为例,在<梁祝)的优美旋律中。学生似有所悟,但对于两者关系的把握仍不明朗。此时,可以适时设疑:“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也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两只完全相同的手指’,指纹鉴别就源于此,你怎么看?”一听侦破故事,学生来了兴趣,并且意识到这是矛盾具有特殊性的缘故。紧接着,提出‘世界上是否有两只完全不同的手指’这一命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会提出“事物有共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等观点,与教学内容契合,这时,教师既充分挖掘了教材。又在创设一系列情境中设疑,便于学生在认知体验中获得政治课知识和技能,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维度的多样化,也使情感体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讲“美国的政党制度”时,正是美国大选进行的如火如荼之际,可通过导入这一情境,让一个平时对时事很感兴趣的学生简单介绍,学生七嘴八舌,很感兴趣。教师适时出示一幅漫画:一位美国绅士在玩转驴、象组成的旋转木马,指针正指向总统,画面形象而意义深远,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资本主义两党制的实质。
围绕这些预设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对我们生活的世界产生深层的思考,为他们未来的深入探索积累情感体验。 这种课堂教学,改变了利用单一情境导人新课的简单模式,而是创设多重情境,贯穿多样化的体验,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然而由于这些不同类型的情境都是由教师有意识地从教材出发,依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融入个人主观意图而预先设计安排的,其创设与营造的主体都是教师,而学生只是情境的参与者和接受者。因此,在这种情境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认知体验都是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引导下进行的,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大大削弱了学生体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故而,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中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则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师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三)创设宽松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要用心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笔者认为这是最佳的情境创设。学会走下讲台,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引导、参与学生的学习,使学习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共同进步的生命历程。
1 教师必须悉心鼓励和保护学生固有的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对学生的提问加以赞赏,并且允许出错,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2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古人都说过: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让学生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完再举手发言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3 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这样便能保证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乐于提问。
总之,整个政治课情境教学过程的核心正是课堂教学试图由教学信息流的单向输出到双向反馈,由心理活动的无意识认知接受到情绪的有意识感知体验,由情感的被动响应到互动交流的转变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要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处理好“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