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发展需要“黑头发”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viv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前幕后
  
  从3月15日开始,国家大剧院艺术教育部“经典艺术讲堂”将连续举办四场京剧艺术普及讲座,邀请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薛亚萍、王玉珍及学者欧阳中石就“如何鉴赏京剧之美”、马连良、张君秋演唱艺术等话题与观众交流。记者采访了美国加州艺术学院教授张派传人薛亚萍与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就京剧艺术在海内外生存与传播状态进行讨论。
  


  
  1992年,薛亚萍荣获美国“亚洲杰出艺人奖”,此后她坚定了要把“张派艺术”推向国际艺术舞台的决心并定居美国。16年来,她在美国各地进行张派艺术的研究和传播,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洛杉矶大学开设京剧艺术选修课。课堂上,她穿着清朝旗人妇女所穿的“花盆底”鞋在讲台上走来走去,以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们对京剧的浓厚兴趣。北京京剧院从2000年提出口号——“把新京剧献给黑头发”,开始小剧场京剧的探索,先后推出《马前泼水》《阎惜姣》《玉簪记》三台戏,累计演出百余场,受到青年观众追捧,目前第四台戏《浮生六记》正在酝酿中,将来京剧院有计划推演小剧场京剧系列。
  记者:京剧票友由来已久,怎样培养这些京剧“超级粉丝”?
  薛:票友也分不同层次。比如我去台湾讲课,那些票友就非常地道,对京剧理解得很深。而在外国人眼中,京剧只是《三岔口》《挡马》这样的武戏、小戏,其实这些都不能代表京剧的整体艺术水平和风貌。随着中国这几年经济的飞跃,在国外的华人更迫切想了解中国,接触京剧成了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渠道。可喜的是百老汇、林肯中心这些主流演出场所也越来越多邀请京剧社团进去演出。外国人不仅只是注重京剧的身段服饰之美,《西厢记》《望江亭》他们也能看得懂。外国人习惯看京戏之前先借一些资料来查,听的时候带上剧本。给外国人演,注释上准确的英文字幕必不可少,而且每个念白都有英文字幕,还有相关的剧情说明。这样一来,外国票友也渐渐培养起来。
  王:培养京剧票友也要从娃娃抓起。目前社会上一些文化馆组织的青少年京剧冬令营夏令营就是很好的形式。而且北京京剧院有很多退休的老同志深入各个学校辅导。从前很多小朋友喜欢京剧艺术都是长辈带他到戏园子里看戏启蒙。
  现在很多戏迷的水平都非常高。他们研究京剧的历史、特色,对各大流派的唱腔研究可能比专业的还要执着。学京剧、参与京剧是对人的一种修炼,京剧里的唱词都是诗词歌赋,在文化上是一种陶冶,而且唱戏对人的身体也有好处。唱京剧既构建了和谐社会,陶冶了情操,过了戏瘾,还锻炼了身体——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记者:作为世界三大戏剧样式之一的印度梵剧早已从舞台上消声匿迹了,现在舞合上演出的梵剧只是一些“复制品”,它们是由当代人重新创作出来的,而不是一代代的艺人承袭、保存下来的。这对中国京剧有何启示,你们对京剧发展命运是持乐观还是悲观的态度?
  薛:前几天网上有个观众写了这么一句话:京剧似乎掉进了冷水盆,薛亚萍老师的到来使她再度沸腾!并不是说我有多大能耐,只是说京剧总有希望在。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这个艺术门类不会泯灭不会消失,就是看你是谁在演她,就是看这个脉搏的冲动,血液够不够足,所谓心脏供血也好供氧也好,说得就是实力。只要有实力,京剧就不会垮。
  王:现在大家都过洋节、吃肯德基,把自己民族的东西丢掉了是非常可怕的,以前问一个小学生知道梅兰芳么,不知道,知道梅艳芳。党的十七大上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支撑。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就应该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多排好戏,多出人才。我们从事的是一项非常神圣的职业。
  记者:在流行文化冲击下,京剧艺术怎样保存生存的活力?
  薛:首先要注重中青年的接替,传承问题。学生要像孝敬父亲那样对待老师;老师要像疼爱自己的亲儿子那样爱学生,师生的感情融洽至此,老师才能把掏心窝子的技艺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现在学生偶尔临时学一两折,很久不露面了,这样就学的很肤浅。而且京剧讲究现场,所以必须到剧场去领略不同演员不同诠释方法,魅力也就在这儿。
  王:要保存京剧生存的活力一定要既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近年来,北京京剧院坚持三条腿走路:经典传统戏要排,新编历史剧也要排,新创剧目更要进行积极的探索。比如说2000年我们排了《宰相刘罗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题材,6本连台本戏,我们也力争使戏好听好看好玩,演了100多场,票房也在1000多万。如果青年人拒绝京剧就意味着京剧的终止,我们也从2000年起开始尝试小剧场京剧,在人艺小剧场和北大、清华等高校上演受到了青年人的欢迎,并应邀到香港各大学举办了专场演出。“黑头发”观众惊奇的发现了国粹艺术的形式之美、音韵之美。
  ■
其他文献
心香一瓣     编者按:曾创作了《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征组歌》等经典作品的著名作曲家生茂,11月24日凌晨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时隔5天,11月29日,著名作曲家石夫因心梗在京辞世,享a年78岁。本版特以专文深切缅怀两位作曲家。  惊悉石夫老师于11月29日早晨8时20分因心肌梗塞在京去世,心情除十分沉痛之外,还有一层难言的遗憾。  半个月前,石夫老师亲自打电话给我,说为我的舞剧《南风》写的评
期刊
大剧院版《图兰朵》揭开神秘面纱  3月21日至26日,大剧院版《图兰朵》将连演7场。该剧由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和意大利普契尼节日基金会乐队共同担纲,指挥吕嘉。基文娜·卡索拉和孙秀苇共同担纲图兰朵;库拉·马丁奴奇与戴玉强、魏松三人交替演出卡拉夫;柳儿一角儿由幺红和马梅出演。    屏幕歌剧与剧场歌剧  观众更看好哪一个?  在电影院里看歌剧,是去年大都会歌剧院为普及歌剧而做出的惊人举措。此举虽然也引发
期刊
生茂自1945年参加部队文艺工作以来,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流传之广,在军内外都名列前茅。半个多世纪以来,部队无人不唱他的歌。他流传最早的歌是1956年谱写的《真是乐死人》,至今已半个世纪;他流传最广的歌是1964年创作的《学习雷锋好榜样》,此歌家喻户晓,妇孺皆唱,久唱不衰。他谱写的《马儿啊,你慢些走》及由他参加主创的《长征组歌》,两件作品同时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他的心和兵共鸣
期刊
休闲时空    古典音乐大部分高深博大、严肃甚至晦涩,因此较难接近普通大众。而那些比较通俗流行的古典音乐,往往能在旋律优美的曲子里发现浅浅的幽默。  海顿的音乐气质独特,常给人以幽默有趣之感。这个“老顽童”在他的作品中时常来一些跳跃的、超出常规的旋律来。无论是作品中充满童趣的旋律,还是乐章中如少年踏春般的欢快,都让人过目不忘。至于海顿数量巨大且成为他的标志性作品的交响曲,从那些有趣的名字诸如“惊愕
期刊
少数民族音乐之旅    滇西北和川西一带的普米族是古代氐羌族群的后裔,在语言和族源上与羌族关系较近,其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却与毗邻而居的纳西、藏、白、傈僳等民族联系密切。因此,普米族的民间音乐不仅拥有深厚的本族传统,也具有风格多样、地域鲜明的特征。  普米人爱歌、善歌,无论社会生活还是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民歌。各地流传的民歌种类繁多,如“哩”、“迪”、“啯”、“洛白哩”等。若以演唱场合和内容,则可分
期刊
我的音乐梦    5岁的时候,母亲带我去听了一场音乐会。具体的情形记不得了,惟有钢琴家富有激情的神态与犹如天籁的琴音历历在目,甚是感动。音乐会结束,我便认真地想要学琴,觉得弹奏钢琴是一种优雅华丽的事业。事实上,当时的我尚未真正理解那种感受,不过,母亲却欣然从琴行里买回了一架闪亮的紫褐色钢琴。  以后10年,我每天习琴,稚嫩的双手在黑白琴键上伸展。久而久之,我便疲乏了。有时候,练习巴赫二部或三部创意
期刊
纽约爱乐乐团的2008年,是从新一轮亚洲巡演开始的。2月11日至24日,音乐总监洛林·马泽尔率团走访亚洲5个城市,在11场音乐会上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埃尔加、门德尔松、莫扎特、罗西尼、柴科夫斯基和巴伯作品。此次巡演首站为台北,再到高雄、香港、上海,北京为中国最后一站。华人女指挥家张弦作为马泽尔的副手,2月18日在香港与其分别指挥半场;该团首位华人双簧管首席王亮则成为2月23日北京首场音
期刊
京剧将进入中小学课堂  教育部2月21日透露,从今年3月至明年7月,教育部将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15首京剧经典唱段。目前,教育部已要求试点省市各上报10所小学、10所中学作为试点学校,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已启动。  好事一桩!接触是了解的
期刊
音乐导航    本报讯(记者 刁艳)3月3日,中国残联聋儿康复中心将联手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举办“首届爱耳日公益音乐会暨第二届全国听障儿童才艺大赛颁奖典礼”。音乐会是中国残联第9个爱耳日“奥运精彩,我听到”系列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用音乐的形式唤起社会人士对残障人士的关注。当晚,指挥家陈燮阳将指挥乐团演奏《奥林匹克号角》《命运》《让世界充满爱》等曲目,将唱响听障人群渴望平等、参与、
期刊
本报讯(记者 裴诺)中宣部、文化部组织国家艺术院团赴雪灾地区慰问演出于2月16日启动,文艺工作者分三路赴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受灾严重地区进行10场慰问演出,为灾区群众和奋战在抗冰救灾一线的英雄模范送去问候和祝福。  2月18日,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亲率郑绪岚、韩延文、于海燕、李振涛、王振通等40余人,并邀请了国家话剧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等团体的艺术家赴广西最贫困的灌阳县慰问灾区群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