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河涌整治,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消除黑臭,还渴望闲暇时光能尽可能地接近大自然,因此,河涌整治必须紧密结合水环境整治这个要点,用先进的治水理念指导整治工作。正确的河涌整治思路应该是从根源上治水.不能为治水而治水。而根源问题要解决好则必须寻求清淤的长效机制。在河涌综合治理中应尽可能采用各种生态护坡,减少采用混凝土等硬性材料,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治理。“河涌整治关键之一就是要找准河涌污染的根源,指出河涌整治的针对性问题,把截污工作做好,本文结合我多年来的施工经验以及相关的理论,对改善河涌整治工程措施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河涌整治工程措施截污
1、河涌整治的针对性问题
河涌又黑又臭主要是由耗氧有机物和厌氧微生物引起的。一般耗氧有机物是指生活污水和食品、造纸、制革、印染、石化等工业废水中含有的糖类、蛋白质、油脂、氨基酸、脂肪酸 、酯类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以悬浮态或溶解态存在于污废水中,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消耗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降低。在标准状况下,当溶解氧降至零时,水中厌氧微生物占据优势,有机物将进行厌氧分解,产生FeS、甲烷、硫化氢、氨和硫醇等物质,其中硫化氢、氨和硫醇等是难闻、有毒气体,是造成水体发臭主要原因。另外,水体中微小的悬浮颗粒会吸附一部分黑色的FeS,而部分沉积于水底的FeS沉积物还会被厌氧产生的气体或气泡托浮而重新进入水体,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使水体呈现黑色。在水底沉积区,由污染物沉降和底泥吸附所积累的污染物也会发生上述反应。河涌要不黑不臭,必须解决耗氧有机物和溶解氧的量的控制问题。首先,城区河涌目前以排放生活污水为主.属于有机污染型河道。对于有机污染型河道而言,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道中溶解氧偏低,COD、BOD和SS都较高,长期累积的结果只能是水体富营养化环境问题的出现。其次,水体中溶解氧水平受复氧和耗氧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耗氧的因素包括好氧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的好氧分解活动、水生生物呼吸作用、底泥耗氧作用、逸出等;复氧因素包括植物光合作用、空气自然迁移溶入、人工增氧等。
城区河涌在整治后还又黑又臭的主要原因是:底泥问题没有解决好。底泥是河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无机矿物、有机物和流动物相组成。来自工业、农业和地表径流等的污染物使水体沉积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底泥影响上覆水体水质,底泥的缓冲能力决定了水质的稳定性,也决定了上覆水体藻相的稳定性.底泥的微生物活性决定了对河涌有机物污染分解速度,从而决定了河涌的净化能力。许多实验已经证明,水体底泥中的营养盐类、有毒化学物及毒性菌种的含量要比其在上层水体中的含量高出许多。Van Arkel采用了修正的Snodgrass模型预测发现,在严格的污染源控制下,要经过数10年,沉积物污染才会恢复到治理前的状况。
总的来说,河底泥对上覆水体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截污、清淤、冲水.即使短期内能解决黑臭问题.但由于其好氧洁净生态系统还未建立起来.本身自净能力有限.一旦河道纳污过量容易恢复到黑臭状况。
2 河涌水环境整治的思考
2.1 贯穿的基本理念
2.11 绿化景观设计
绿化景观设计必需结合沿河周边环境特征进行全面的综合景观改造。包括堤岸形态、绿化配置、地形环境改造及与河道相联系的沿河流域城市空间环境的改造。运用景观手段创造服务于市民,融景观性、功能性、生态概念性于一体的城市生态走廊。
设计思路 :
(1)河流景观设计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建设各种集环保实践、环境教育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亲水景点,创造满足人们身心和身体健康需求的空间和环境。
(2)结合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城市河流的发展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使河道景观设计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河流景观设计符合生态、效益原则。河流是城市中宝贵的连续空间,要创造出富有情趣的滨水区,建立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并向城市内部渗透,使之有机融入城市绿化生态区内,相互丰富景观内容以及生态概念的多样性,同时熏陶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4)绿化景观设计要满足多功能的活动要求,如文化、体育活动需求,休闲旅游要求,交通及活动安全需求。
2.12 要贯穿现代化的理念
以《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为指导,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计手段,在项目布局、选型、建筑、建材、施工、管理等综合考虑,建立健全配置优化、运行可靠、法制健全、管理高效、手段科学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
1)观念创新
现代化的理念首先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河涌综合整治要以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统筹解决当前与未来面对的各种水问题,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前瞻性的治水理念保障工程建设的高起点和高水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满足长远需求。
2)机制创新
依靠机制创新,广开投资渠道,在各级政府投资,受益镇区居民自愿投资投劳的基础上,向社会市场拓展投资渠道,使工程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相结合,使投入行为投资化、行为目标化、公益行为价值化,实现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
3)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工程建设安全性、规范性、先进性、高效性、可持续性的协调统一。保证相当时期内不落后,减少重建、改建,提高投资效益。
4)信息建设
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工程信息管理建设规划。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对围内各类水信息进行采集、传输、管理、分析,以远程自动控制为技术手段,建立一套运行可靠、调度科学的工程调度系统,有效地调度各工程,保障围内水运行的大循环。
2.13截污工程是河涌整治的重点
制定一个生活污水治理计划。水务部门要制定一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计划,特别是把实施的重点放在整治河涌相关的村庄。“像石井河,恐怕不少污染源来自村庄生活污水,要进一步摸清污染河涌的村庄底数,加快把这些村庄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起来。”
河涌截污之后,最重要的工程是河道清淤和调水补水。具体是要制定建闸模式,河涌整治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引入活水,河涌里如果没有活水流起来,整治就不算成功。
2.2 整治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2.2.1 工程措施
河涌整治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岸线范围的划定、堤岸结构选择及施工、河道疏浚清淤等措施
1)河涌宽度范围控制规划
遵照《东莞市内河管理规定》,结合某工程的实际情况,在现有各镇区综合规划控制基础上进行河涌宽度范围控制规划,力求稳妥、超前,为未来河涌留有发展空间,同时要考虑到预留城市污水收集管道系统对河涌宽度的占用影响。按照跨镇区骨干河涌和镇区河涌两个层次进行岸线规划。内容包括划定河涌两岸的控制红线,获取控制红线拐点坐标,绘制河涌宽度范围控制红线圈,整理汇总控制红线拐点坐标成果等 。
2)河涌堤岸结构选择及施工
以河涌宽度范围控制规划为依据,堤岸结构尽量选用生態型岸型,以植被、草皮树木做岸面美化,严格限制河涌覆盖。施工中要注意水土流失和清淤工程造成的底泥的二次污染,以尽量少破坏岸边植被为好。河涌整治工程侧重点放在河道两岸违章建筑的清理、淤塞河段的清疏、两岸护坡的整理及子堤的加高培厚上。
3)河涌清淤疏浚
根据规划的河涌宽度范围断面和骨干河涌与镇区河涌的交接关系,首先进行河涌疏浚规划,既要确保河涌涌容最大化.河涌蓄水最大化,也要确保河涌内水体在一定的洪潮水动力下能形成,避免河涌底部的不正常抬高。
2.2.2非工程措施
1)河涌管理和运行体系
(1)河涌管理范围划分
某工程围内河涌从管理范围上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骨干河涌(公共河涌),由工程管理处负责管理和调度,另一部分为镇内河涌,由各镇区负责管理,在工程管理处的统一协调下调度。
(2)河涌管理目标
内河涌的管理需要健全机构。理顺市镇两级关系,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一套切实可行且有效的管理体系,使内河管理工作制度化、日常化、长效化。从全围出发,充分发挥对联围骨干控制工程的调度作用,形成围内水体的大循环,加速流态,改善水质。
2)水体循环与调度体 系
(1)水体循环机制
实现围内河涌水体大循环的基本依据是利用中顺大围的地势形态和潮水对河涌水位的影响程度,建立北进南出,西进东出的基本运行机制。
围内河涌水体除来自自然降雨外,还分别有上游洪水资源和潮水资源。上游来水受上游降雨、洪水的影响,不确定性很大,规律性不强,需要综合考虑围内降水、潮水顶托等因素来确定是否接受。由于潮水的规律性很强,下游来水在不受顶托的情况下可以准确调度来受纳潮水资源。围内水体循环遵循水体的自然流态,尽量利用水头差形成的水势来形成循环,而重要的保证措施是高水位运行,并准确得知相关被调度水源的水位信息,并加以分析,预测来确定调度方案实施水体循环。
(2)调度体系
水体循环的调度主要通过对围内河涌上控制性工程的调度来实现,包括水闸、泵站和节制闸来协调调度。调度是建立在完善的围内水雨情信息采集网络和安全的工程保障措施基础上的协调统一调度。最终的目标是达到联合调度 ,以实现围外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达到围内水体循环的最优化 。
关键词:河涌整治工程措施截污
1、河涌整治的针对性问题
河涌又黑又臭主要是由耗氧有机物和厌氧微生物引起的。一般耗氧有机物是指生活污水和食品、造纸、制革、印染、石化等工业废水中含有的糖类、蛋白质、油脂、氨基酸、脂肪酸 、酯类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以悬浮态或溶解态存在于污废水中,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消耗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降低。在标准状况下,当溶解氧降至零时,水中厌氧微生物占据优势,有机物将进行厌氧分解,产生FeS、甲烷、硫化氢、氨和硫醇等物质,其中硫化氢、氨和硫醇等是难闻、有毒气体,是造成水体发臭主要原因。另外,水体中微小的悬浮颗粒会吸附一部分黑色的FeS,而部分沉积于水底的FeS沉积物还会被厌氧产生的气体或气泡托浮而重新进入水体,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使水体呈现黑色。在水底沉积区,由污染物沉降和底泥吸附所积累的污染物也会发生上述反应。河涌要不黑不臭,必须解决耗氧有机物和溶解氧的量的控制问题。首先,城区河涌目前以排放生活污水为主.属于有机污染型河道。对于有机污染型河道而言,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道中溶解氧偏低,COD、BOD和SS都较高,长期累积的结果只能是水体富营养化环境问题的出现。其次,水体中溶解氧水平受复氧和耗氧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耗氧的因素包括好氧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的好氧分解活动、水生生物呼吸作用、底泥耗氧作用、逸出等;复氧因素包括植物光合作用、空气自然迁移溶入、人工增氧等。
城区河涌在整治后还又黑又臭的主要原因是:底泥问题没有解决好。底泥是河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无机矿物、有机物和流动物相组成。来自工业、农业和地表径流等的污染物使水体沉积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底泥影响上覆水体水质,底泥的缓冲能力决定了水质的稳定性,也决定了上覆水体藻相的稳定性.底泥的微生物活性决定了对河涌有机物污染分解速度,从而决定了河涌的净化能力。许多实验已经证明,水体底泥中的营养盐类、有毒化学物及毒性菌种的含量要比其在上层水体中的含量高出许多。Van Arkel采用了修正的Snodgrass模型预测发现,在严格的污染源控制下,要经过数10年,沉积物污染才会恢复到治理前的状况。
总的来说,河底泥对上覆水体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截污、清淤、冲水.即使短期内能解决黑臭问题.但由于其好氧洁净生态系统还未建立起来.本身自净能力有限.一旦河道纳污过量容易恢复到黑臭状况。
2 河涌水环境整治的思考
2.1 贯穿的基本理念
2.11 绿化景观设计
绿化景观设计必需结合沿河周边环境特征进行全面的综合景观改造。包括堤岸形态、绿化配置、地形环境改造及与河道相联系的沿河流域城市空间环境的改造。运用景观手段创造服务于市民,融景观性、功能性、生态概念性于一体的城市生态走廊。
设计思路 :
(1)河流景观设计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建设各种集环保实践、环境教育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亲水景点,创造满足人们身心和身体健康需求的空间和环境。
(2)结合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城市河流的发展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使河道景观设计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河流景观设计符合生态、效益原则。河流是城市中宝贵的连续空间,要创造出富有情趣的滨水区,建立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并向城市内部渗透,使之有机融入城市绿化生态区内,相互丰富景观内容以及生态概念的多样性,同时熏陶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4)绿化景观设计要满足多功能的活动要求,如文化、体育活动需求,休闲旅游要求,交通及活动安全需求。
2.12 要贯穿现代化的理念
以《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为指导,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计手段,在项目布局、选型、建筑、建材、施工、管理等综合考虑,建立健全配置优化、运行可靠、法制健全、管理高效、手段科学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
1)观念创新
现代化的理念首先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河涌综合整治要以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统筹解决当前与未来面对的各种水问题,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前瞻性的治水理念保障工程建设的高起点和高水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满足长远需求。
2)机制创新
依靠机制创新,广开投资渠道,在各级政府投资,受益镇区居民自愿投资投劳的基础上,向社会市场拓展投资渠道,使工程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相结合,使投入行为投资化、行为目标化、公益行为价值化,实现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
3)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工程建设安全性、规范性、先进性、高效性、可持续性的协调统一。保证相当时期内不落后,减少重建、改建,提高投资效益。
4)信息建设
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工程信息管理建设规划。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对围内各类水信息进行采集、传输、管理、分析,以远程自动控制为技术手段,建立一套运行可靠、调度科学的工程调度系统,有效地调度各工程,保障围内水运行的大循环。
2.13截污工程是河涌整治的重点
制定一个生活污水治理计划。水务部门要制定一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计划,特别是把实施的重点放在整治河涌相关的村庄。“像石井河,恐怕不少污染源来自村庄生活污水,要进一步摸清污染河涌的村庄底数,加快把这些村庄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起来。”
河涌截污之后,最重要的工程是河道清淤和调水补水。具体是要制定建闸模式,河涌整治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引入活水,河涌里如果没有活水流起来,整治就不算成功。
2.2 整治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2.2.1 工程措施
河涌整治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岸线范围的划定、堤岸结构选择及施工、河道疏浚清淤等措施
1)河涌宽度范围控制规划
遵照《东莞市内河管理规定》,结合某工程的实际情况,在现有各镇区综合规划控制基础上进行河涌宽度范围控制规划,力求稳妥、超前,为未来河涌留有发展空间,同时要考虑到预留城市污水收集管道系统对河涌宽度的占用影响。按照跨镇区骨干河涌和镇区河涌两个层次进行岸线规划。内容包括划定河涌两岸的控制红线,获取控制红线拐点坐标,绘制河涌宽度范围控制红线圈,整理汇总控制红线拐点坐标成果等 。
2)河涌堤岸结构选择及施工
以河涌宽度范围控制规划为依据,堤岸结构尽量选用生態型岸型,以植被、草皮树木做岸面美化,严格限制河涌覆盖。施工中要注意水土流失和清淤工程造成的底泥的二次污染,以尽量少破坏岸边植被为好。河涌整治工程侧重点放在河道两岸违章建筑的清理、淤塞河段的清疏、两岸护坡的整理及子堤的加高培厚上。
3)河涌清淤疏浚
根据规划的河涌宽度范围断面和骨干河涌与镇区河涌的交接关系,首先进行河涌疏浚规划,既要确保河涌涌容最大化.河涌蓄水最大化,也要确保河涌内水体在一定的洪潮水动力下能形成,避免河涌底部的不正常抬高。
2.2.2非工程措施
1)河涌管理和运行体系
(1)河涌管理范围划分
某工程围内河涌从管理范围上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骨干河涌(公共河涌),由工程管理处负责管理和调度,另一部分为镇内河涌,由各镇区负责管理,在工程管理处的统一协调下调度。
(2)河涌管理目标
内河涌的管理需要健全机构。理顺市镇两级关系,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一套切实可行且有效的管理体系,使内河管理工作制度化、日常化、长效化。从全围出发,充分发挥对联围骨干控制工程的调度作用,形成围内水体的大循环,加速流态,改善水质。
2)水体循环与调度体 系
(1)水体循环机制
实现围内河涌水体大循环的基本依据是利用中顺大围的地势形态和潮水对河涌水位的影响程度,建立北进南出,西进东出的基本运行机制。
围内河涌水体除来自自然降雨外,还分别有上游洪水资源和潮水资源。上游来水受上游降雨、洪水的影响,不确定性很大,规律性不强,需要综合考虑围内降水、潮水顶托等因素来确定是否接受。由于潮水的规律性很强,下游来水在不受顶托的情况下可以准确调度来受纳潮水资源。围内水体循环遵循水体的自然流态,尽量利用水头差形成的水势来形成循环,而重要的保证措施是高水位运行,并准确得知相关被调度水源的水位信息,并加以分析,预测来确定调度方案实施水体循环。
(2)调度体系
水体循环的调度主要通过对围内河涌上控制性工程的调度来实现,包括水闸、泵站和节制闸来协调调度。调度是建立在完善的围内水雨情信息采集网络和安全的工程保障措施基础上的协调统一调度。最终的目标是达到联合调度 ,以实现围外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达到围内水体循环的最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