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心理规律 倡导赏识评价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fei1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袁明:人的内心世界总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赏识。而有效的学习和良好的成绩有赖于强烈的学习动机。叶圣陶先生提出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就是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因而,在习作批改评价中,教师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的习作多加表扬和鼓励,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所说的:“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教师的激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扬。
  
  一、运用热情赞扬,满足内心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充分发扬自己作用的内在需要,都渴望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与尊重,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地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就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信心与动力,推动学生积极争取这种机会,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更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作文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形象生动的语言,一个贴切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这个词用得太恰当”、“这个结尾耐人寻味”、“观察细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简短的眉批是评语的主角。对于题材较好的习作,教师写上“这个题材选得好,没有对生活的用心感受,是不可能发现的,老师为你骄傲!”这样的评语,可以使一个人获得心理、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满足他们追求自尊和悦纳自我的自信心理需要,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引导激励学生去争取更大的胜利和成功。
  
  二、采用肯定激励体验成功喜悦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是很有哲理的。但对于小学生并不适用。在他们看来,任何失败都是永久性的、灾难性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在习作批改时,要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要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伙伴、朋友来对待,评价作文时,不用指令、裁判、批评性的语言,而是千方百计挖掘他们的优点进行肯定地评价。我想起钱梦龙老师是这样爱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第一次能完成习作得90分以上;第二次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一逗到底得90分;第三次只要不写错别字得90分……钱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采取的也是高分激励。只要学生的习作有真情实感,做到文从字顺,叙述清楚,就不深究描写是否细致、语言是否生动,就给高分。高分激励,学生的习作自信心就不断增强,就能够不断地感受到“习作并不难,我会写。”学生一旦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担忧,集中精力面对任何压力和挑战。
  
  三、通过商讨提示,尊重孩子个性
  
  学生写作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往往表达出独特的认识,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任意修改,致使文章中美好的童真、意趣在修改中消失。如一位教师在一次习作中以《春天》为题让学生写,大部分同学都是歌颂春天“百花盛开,鸟语花香,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有一位同学笔下的春天却是“阴雨绵绵,到处湿漉漉的,流行性感冒,东西容易发霉,令人讨厌。”这是不同的生活体验,但老师却大捧一挥:偏离主题,把学生习作中个性的火花浇灭了,形成千人一面的陋习,学生的童真、意趣也在园丁的修改下丧失了。因而,对学生习作中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气氛,与学生共同探讨写作问题,一起研究解决办法,在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新的探究活动。
  作文评语用商讨性的语气,却指出不足之处,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显得亲切、平和,容易让人接受,收到理想的效果。学生看到这样的评语,更乐意去思考老师的建议,更乐意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利用接纳式主体,实施因人施评
  
  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作为教师应通过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树立自信心。在作文批改中,我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如有的学生作文短期内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若要详细批改,只能把作文改得面目全非,势必大伤学生心理。只好采用“闭一眼、睁一眼”的批改方式,接纳他的想法和情感表现,实行多就少改,讲优不讲差的接纳式评价。使学生获取积极而又美好的情感体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评价,在自我反思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提高了主动参与写作的责任感。
  快快乐乐教作文,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追求;快快乐乐学作文,是所有孩子的愿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力量。而评价工具通过科学使用,最有利于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要积极正确地运用评价工具,在创造成功的情境中,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其他文献
数感培养曾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反观这些年走过的道路,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依然存在很多不和谐的现象。如20以内数倒背如流,却不知比7大比9小的是几;要求32×28的结果是多少一致想到的是竖式;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却只说学校两百人的礼堂里坐得下一千人;知道100个100是10000,却说不清1万元里有多少张一百元的钞票……如果反思我们曾经的一些培养手段,会发现原来的很多做法并没有注重走进“感觉”的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多种可能性。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少一点固定的预设,多一点课堂的生成。我们可以在学生的需求中,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在对教学文本的多元解读中,在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中,在适度的拓展中,在创造中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从“预设”走向“生成”,关键是把学生看成一种教育资源。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需
一、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创新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灵魂,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而且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我就抓住这一时机,把小学美术“激趣教学法与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研课题来研究,把它设计成小学三年级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美术活动课,以“激趣”和“创新”为切入点,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在提倡教师加强反思的同时,也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正学“懂”,学“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力呢?    一、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反思意识    反思意识,是指对自己一单元学习作出判断,调节、修正,并提出下阶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设想。在学习中树立反思意识,这既是“有心人”,“明白人”的标志,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的读书课。朗读应该成为教师引导中的一种创造,“读”字应该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要读出理解,读出个性。以下就低年级如何用好朗读这个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谈几点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联系生活,使学生更好地见文生义、见义生情    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缺乏的是不会从生活中提取、重组经验,有时还会受浅显的生活经验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有时候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总
科学家阿基米得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那么,能撬动学生积极有效的进行语文课堂学习的工具为何物?课堂口头评价这一语言工具便是其一。  纵观各级各类的观摩课、公开课、展示课课堂,作课教师在口头评价上精心设计、细心推敲,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本校平时的家常课、随堂课上,也注意到教师在口头评价上,已经开始摆脱传统的一些僵化、简单、粗糙的评价形式,口头评价正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开始散发
海绵宝宝是一块穿着短裤衬衫打领带、龅牙大眼睛的黄色海绵动画形象,它住在一个菠萝形状的房子里。开朗、纯真的海绵宝宝有许多好朋友,这群性格各异的家伙们聚在一起,闹出了不少笑话。孩子们非常喜欢《海绵宝宝》这部动画片,经常扮演片中的各种角色形象,尤其喜欢海绵宝宝的各种动作、表情以及发生的有趣故事。于是他们提议要用陶艺来制作海绵宝宝,陶艺版“海绵宝宝”STEAM项目就此诞生了。  一、活动目标  科学(Sc
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说中国云南昆明与美国的一个城市进行交流。美方派一个老师到中国,当时正要过圣诞节,美国老师叫学生画一幅表现节日气氛的图画,图画交上去了,却让美国老师大吃一惊,他发现所有的孩子画的都是同一内容:一棵挂满彩灯的圣诞树。原因在哪里呢?后来他发现教室里就挂着这样一幅画。于是他把这幅画摘了下来,叫同学们再画,结果同学们都不知如何下手。在传统的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在有意无意间扼杀学生的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是我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则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直观、生动的事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直观性”、“启发性”的原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改变了“接受性学习”的单一学习方式,为落实、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生长点。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探究性、自主性、开放性、交叉性、合作性等特性,决定了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指导,需要合作,需要支持,这就必然会涉及到人际关系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理好这个问题,使他们不仅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学到有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