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在提倡教师加强反思的同时,也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正学“懂”,学“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力呢?
一、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反思意识
反思意识,是指对自己一单元学习作出判断,调节、修正,并提出下阶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设想。在学习中树立反思意识,这既是“有心人”,“明白人”的标志,也是“探索者”、“追求者”的“资本”。为此,教学中首先要就应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使学生乐于反思、敢于反思。
1.“创设情境,促发内需。
有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营造充满民主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反思。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趣味数学题:“阿凡提的小黑驴和财主的小毛驴分别围着正方形和圆形草地周围赛跑,谁先跑完一圈谁就赢。已知正方形花园的边长和圆形花园的直径相等。聪明的阿凡提认为这样的比赛不公平?你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学生的思维欲望由此被激发出来了。
2.体味成功,适当鼓励。
在教学探究和交流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著名教育学家格瑞伍斯认为:“事实上大部分的学习者都不了解自己知道什么。”当我们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或者别人从我们这里获取信息的时候,对于听者和说者而言都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如,在听“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教学场景,学生兴趣很高。但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认识还较为模糊。有个学生竟然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这位老师就不慌不忙地引导学生反思拼的过程,结果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反思得出了结论,不但使思维暂时混乱或受阻的学生解决了疑问,而且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如果对学生的探究与反思给予适当肯定,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会很开心,其反思意识会更强烈。
3.要把反思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反思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要采取回避、堵塞、应付的态度,甚至置之不理的处理办法。要让学生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时空限制,教师要因疑引疑、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成为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刚开始研究,一个学生就非常激动地、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我问他这个结论是否可信,提醒他再分析、尝试,但他当时非常兴奋,根本听不进去,我就让他把自己的发现交付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反思,排除了这一错误的结论。学生在反思中矫正了偏差,使探索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后来,经过不断地尝试、得出结论、反思、排除,他们终于找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体验了因不断反思而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反思。
二、实施有效途径,促使学生养成反思习惯
曹才翰先生非常重视并倡导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我们的实践表明,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习惯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进行培养。
1.课前与课后相结合。
通常我们在教学中比较注意让学生课后进行反思,许多老师会在一堂课的结束,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小结、反思的时间。问学生: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哪些知识对你来说比较简单、哪些自己在课后需要注意或加强复习巩固?这些问题都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反思。《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此,在课前预习时我们也可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的反思。如: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已学知识有哪些?你掌握得怎样?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需要再复习复习。新课内容哪些较为简单,你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你较模糊?想与大家交流沟通等等。长此以往,学生的反思能力得以提高,更重要的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大有长进。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荷兰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师生的互动不仅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让学生反思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在反思中悟出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但学习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自己想到,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与大家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都可以在课外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学习档案内容可以是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等,这也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
3.解题与反思数学方法相结合。
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同一道题目,不同的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数学思考方式做出不同的解答。而且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这时我认为我们要很好的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反思数学思考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解题策略意识。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后,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后进行解题练习时,同一道题往往有好几种方法,特别是一些稍复杂的应用题,运用不同的转化方法,解题步骤多的四五步,少的一二步,而且步骤越少,正确率也越高。通过交流反思同学们达成共识,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转化成分数乘法应用题较为简单,一般可用“已知量×所求问题的份数/已知量的份数”就可以解决问题。
三、教给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都应关注学生的发展。那么,反思能力作为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让每位学生都学会反思无疑等于给了他们每人配备一位尽责的老师,可以随时随地对他们的发展、成长进行有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当前,要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作为教师也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不仅自己要学会反思,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使学生不仅乐于反思、也善于反思,不断提高反思能力。
1.改革评价机制。
教育家托勒和布罗德伏特提出:反思和评估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自己到底期望从学习中得到什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自己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对自己的弱点有客观的评价。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的同时,更要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并建立自我评价机制。在一节课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我是怎样学会的,我本节课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今后应该注意什么,我在这节课上可以打几颗星。”一个单元结束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本单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在知识链中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贯穿起来。”这样,在教学中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主动去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把自己的收获用书面的形式记录在成长记录本中。比如有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内容最有用,哪些内容还感到困难,哪些内容需要存入“问题银行”等。
2.改变订正的方式。
我在班里做了一次小小的调查(当你拿到作业,要订正时,你是:A.马上订正,B.先看原题,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C.订正好,再与原来答案做比较。)30个学生中25个选择A,3个选择C,仅2个同学选择B。可见,当前学生自主反思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还说过,“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学生做错题目,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粗心大意看错题目的,有笔误写错数字或符号的,有受思维定势影响而出错的,有考虑不周全而出错的。而我们和学生往往就用粗心二字进行归因。或者我们三下五去二地把学生的错误原因一下子就全说了出来,让他们改正就算了。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进行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让学生在遭遇挫折的过程中获得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维方法,引导他们在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判别能力,不是比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更有价值吗?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反思学习态度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了纠错追因的意识,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3.增设反思作业。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反思中往往也伴有概括、比较、推理、驳证等思维形式。可以说反思也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当前我们在作业创新中也可以向学生增设一些反思型的作业。这除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写日记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可积极鼓励学生做一些小发现、小探索的作业。此外,我们也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如,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小讲师”,把自己一天所学到的新知识告诉给同学、家长。还可以引导学生编手抄报、画知识树、编试卷等。
教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反思,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面貌,也会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为此,当前在课改中我们也应关注学生的反思力,并大力提高学生反思能力,以促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反思意识
反思意识,是指对自己一单元学习作出判断,调节、修正,并提出下阶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设想。在学习中树立反思意识,这既是“有心人”,“明白人”的标志,也是“探索者”、“追求者”的“资本”。为此,教学中首先要就应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使学生乐于反思、敢于反思。
1.“创设情境,促发内需。
有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营造充满民主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反思。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趣味数学题:“阿凡提的小黑驴和财主的小毛驴分别围着正方形和圆形草地周围赛跑,谁先跑完一圈谁就赢。已知正方形花园的边长和圆形花园的直径相等。聪明的阿凡提认为这样的比赛不公平?你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学生的思维欲望由此被激发出来了。
2.体味成功,适当鼓励。
在教学探究和交流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著名教育学家格瑞伍斯认为:“事实上大部分的学习者都不了解自己知道什么。”当我们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或者别人从我们这里获取信息的时候,对于听者和说者而言都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如,在听“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教学场景,学生兴趣很高。但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认识还较为模糊。有个学生竟然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这位老师就不慌不忙地引导学生反思拼的过程,结果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反思得出了结论,不但使思维暂时混乱或受阻的学生解决了疑问,而且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如果对学生的探究与反思给予适当肯定,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会很开心,其反思意识会更强烈。
3.要把反思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反思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要采取回避、堵塞、应付的态度,甚至置之不理的处理办法。要让学生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时空限制,教师要因疑引疑、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成为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刚开始研究,一个学生就非常激动地、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我问他这个结论是否可信,提醒他再分析、尝试,但他当时非常兴奋,根本听不进去,我就让他把自己的发现交付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反思,排除了这一错误的结论。学生在反思中矫正了偏差,使探索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后来,经过不断地尝试、得出结论、反思、排除,他们终于找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体验了因不断反思而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反思。
二、实施有效途径,促使学生养成反思习惯
曹才翰先生非常重视并倡导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我们的实践表明,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习惯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进行培养。
1.课前与课后相结合。
通常我们在教学中比较注意让学生课后进行反思,许多老师会在一堂课的结束,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小结、反思的时间。问学生: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哪些知识对你来说比较简单、哪些自己在课后需要注意或加强复习巩固?这些问题都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反思。《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此,在课前预习时我们也可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的反思。如: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已学知识有哪些?你掌握得怎样?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需要再复习复习。新课内容哪些较为简单,你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你较模糊?想与大家交流沟通等等。长此以往,学生的反思能力得以提高,更重要的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大有长进。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荷兰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师生的互动不仅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让学生反思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在反思中悟出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但学习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自己想到,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与大家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都可以在课外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学习档案内容可以是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等,这也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
3.解题与反思数学方法相结合。
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同一道题目,不同的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数学思考方式做出不同的解答。而且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这时我认为我们要很好的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反思数学思考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解题策略意识。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后,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后进行解题练习时,同一道题往往有好几种方法,特别是一些稍复杂的应用题,运用不同的转化方法,解题步骤多的四五步,少的一二步,而且步骤越少,正确率也越高。通过交流反思同学们达成共识,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转化成分数乘法应用题较为简单,一般可用“已知量×所求问题的份数/已知量的份数”就可以解决问题。
三、教给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都应关注学生的发展。那么,反思能力作为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让每位学生都学会反思无疑等于给了他们每人配备一位尽责的老师,可以随时随地对他们的发展、成长进行有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当前,要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作为教师也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不仅自己要学会反思,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使学生不仅乐于反思、也善于反思,不断提高反思能力。
1.改革评价机制。
教育家托勒和布罗德伏特提出:反思和评估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自己到底期望从学习中得到什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自己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对自己的弱点有客观的评价。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的同时,更要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并建立自我评价机制。在一节课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我是怎样学会的,我本节课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今后应该注意什么,我在这节课上可以打几颗星。”一个单元结束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本单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在知识链中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贯穿起来。”这样,在教学中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主动去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把自己的收获用书面的形式记录在成长记录本中。比如有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内容最有用,哪些内容还感到困难,哪些内容需要存入“问题银行”等。
2.改变订正的方式。
我在班里做了一次小小的调查(当你拿到作业,要订正时,你是:A.马上订正,B.先看原题,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C.订正好,再与原来答案做比较。)30个学生中25个选择A,3个选择C,仅2个同学选择B。可见,当前学生自主反思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还说过,“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学生做错题目,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粗心大意看错题目的,有笔误写错数字或符号的,有受思维定势影响而出错的,有考虑不周全而出错的。而我们和学生往往就用粗心二字进行归因。或者我们三下五去二地把学生的错误原因一下子就全说了出来,让他们改正就算了。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进行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让学生在遭遇挫折的过程中获得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维方法,引导他们在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判别能力,不是比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更有价值吗?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反思学习态度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了纠错追因的意识,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3.增设反思作业。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反思中往往也伴有概括、比较、推理、驳证等思维形式。可以说反思也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当前我们在作业创新中也可以向学生增设一些反思型的作业。这除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写日记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可积极鼓励学生做一些小发现、小探索的作业。此外,我们也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如,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小讲师”,把自己一天所学到的新知识告诉给同学、家长。还可以引导学生编手抄报、画知识树、编试卷等。
教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反思,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面貌,也会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为此,当前在课改中我们也应关注学生的反思力,并大力提高学生反思能力,以促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