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替你记忆这一切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li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女儿上初中时,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小名叫航航。女儿常常回家来,在饭桌上给我们讲关于航航爷爷的故事。比如,有一天深夜,爷爷推醒了睡在身边的老伴,也就是航航的奶奶,礼貌却困惑地问道:“同志,请问你是谁?”
  又或者,他在对讲机里跟自己的孙女通了话,并打开了防盗门,然后对家里人说:“刚才楼下有个人叫我爷爷,她说她叫航航,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孩子……”诸如此类。
  很长一段时间,航航爷爷的“逸事”,就像我家餐桌上的佐餐品。那时候,我一点也不能体会,这位老人正在日益靠近黑暗,在这种抹杀一切生命痕迹的黑暗渐渐到来的时刻,所感受到的是一种束手待毙的绝望和恐惧。
  在我们笑得太没心没肺的时候,我母亲会这样对我女儿说:“宝贝儿,别笑人家,也许有一天,姥姥也变成那样呢!”听到这话,我们这些人就会毫不犹豫地说道:“怎么可能?你怎么可能变成那样?别瞎说!”好像我们和上帝有约似的。
  这个时候我母亲就会说:“这事可说不好,不说别的,我的遗传基因不好,我姥姥就是个疯子。”
  “那怎么能一样?那是意外打击下的精神分裂,这是老年痴呆!”我们言之凿凿。
  “病不一样,可结果差不多。”母亲这样回答。
  是的,同样的黑暗,同样的深渊,无论用什么名称给那黑暗命名,都丝毫不能改变那黑暗的残忍。
  2009年春节,我们全家在北京团聚。有一天,热热闹闹的一家人坐在一辆商务车上出行,我弟弟开车,妈妈突然扯扯我的衣袖,小声问道:“坐在你弟弟旁边的那个孩子是谁呀?”
  我一下子愣住了,手脚冰凉。
  那是我弟弟的孩子,她嫡亲的、唯一的孙女。
  就跟闹着玩儿似的,不幸就这样降临了,黑暗的大幕悄悄拉开了。只不过,我还不能完全知道它的厉害,并且心存侥幸:也许,那只是一时的糊涂而已。我的妈妈,是非常聪慧、能干的女人,她是一名眼科医生。从小我就知道,她的眼科手术做得非常漂亮,在我们所在的城市颇有口碑,是业界有名的专家。不仅如此,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巧手慧心,会织特别美丽的毛衣,会做相当可口的饭菜……我女儿出生后仅二十八天,她就把我们母女接回了娘家,从此,我女儿就再也没离开过姥姥家,直到她十八岁出国读书。长期以来,妈妈就是我的依靠,就是我的主心骨。我女儿小时候身体孱弱,常常生病,夜里发烧,永远都是妈妈和我一起守护在女儿身边,给她用酒精擦身体降温,喂她吃药。只有看到妈妈从容镇定、处变不惊的神情,惊恐不已的我才稍稍安心。也因为有妈妈精心的养育,我孱弱的、缺钙的、头发稀疏的、爱哭的小女儿,才能长成如今这样一个健康、开朗、高挑、漂亮的姑娘……
  我不能相信,我脚踩的那片大地会塌陷。我需要挺住,但是,在命运面前,我输了。
  起初,母亲只是记不住事情,同样的问话,隔一分钟重复一次,重复很多遍;或者,坐在车上,望着车窗外的街景,不厌其烦地读那些广告和招牌。那种单调的重复,简直能让旁边的人发疯。但是,不記得从哪一天开始,她突然不再发问也不再阅读了,她失去了发问和阅读的能力。
  后来,我总是想,此前她努力地、聒噪地阅读那些招牌,是想拼命挣扎着抓住和这个世界最后一点儿清晰的联系,还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和这个清晰的、活色生香的世界做最后的、无奈而眷恋的告别?
  如今的母亲,不会说,不会动,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躺在那种特制的床上,插着尿管,只能吃流食,用婴儿的奶瓶喝水。她变得非常非常安静,有时,她用奶瓶喝水的样子,极像一个婴儿,眼神无邪而清澈,里面空无所有。我往往俯身望着专心致志吸吮着奶嘴的母亲,不知不觉,泪水夺眶而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母亲的病态使我愤怒,我常常抑制不住这种愤怒,突然爆发。2011年除夕,我们在父母家里过节。那是一栋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旧建筑,电线老化,由于我们使用电火锅引起跳闸。我丈夫起身去检查电路。这时,手脚还利落的母亲禁不住像个孩子似的弯腰去触摸地上刚刚冒过火花的电插板,我们惊声大叫,拦住了她。不想,我才转身,她又弯腰朝那插板伸出了手,嘴里愤愤地说:“我偏要摸!”一下子,我崩溃了,跳起来,冲着她一通大吼大叫,浑身因为激动而颤抖。母亲也同样激动不已,父亲把挣扎扭动的母亲紧紧搂在怀里,嘴里叫着我的小名,说:“妈妈是想帮忙啊,妈妈是想帮忙……”听到这句话,我号啕大哭。
  这个除夕,就这样被我毁了。因为,我恐惧。
  是的,这是一个我无论怎样也不能接受的现实,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个被残酷的病痛剥夺、侵略、征服的母亲,我害怕,因为我无能为力。无论我怎样祈祷、怎样努力、怎样挣扎,我聪慧的、心灵手巧的、有尊严的、洁净的母亲,最终将会以最不堪的状态,与我面对。
  有一天,在母亲的病床前,女儿忽然问我:“妈妈,姥姥给你讲过她初恋的故事吗?”我摇摇头,心里一阵恍惚。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像大多情窦初开的小儿女们所经历的那样。母亲的初恋,发生在她家乡那座著名的古城中,黄河日夜悬流在那古城的边上。那时,母亲仅仅是一个初中生,十三四岁,正是豆蔻年华,喜欢上一个英俊的男孩。她大胆地给男孩写了一封信,让自己的妹妹在男孩回家的路上等,把那封信交给人家。第二天,男孩也写了一封信,以同样的方式把信交给了我母亲。就这样,他们鱼雁传书;而妹妹,则做了那个信使。终于有一天,男孩勇敢地去我母亲的学校找我母亲。那是一所女校,一群女孩叽叽咕咕笑着偷看那男孩,而我母亲则躲在楼上,死活不肯下来。男孩失望地走了,从此再没有出现……
  “我不是不愿意见他,那么多人,我是不好意思啊!”母亲笑着,这样对她曾经最喜欢如今却已不再认识的外孙女说。
  女儿告诉我这句话,我好像看到母亲当年说这句话时,那温暖的、有些羞涩的笑容。
  豆蔻年华的少女,嘴唇被桑葚染成了紫色,怀揣着如此美丽的心事,在母亲生命的另一边,在流沙滚滚的黄河岸边,与我遥遥相望。
  妈妈,我替你记忆这一切,直到我的记忆消亡。
  (听 雨摘自河南文艺出版社《青梅》一书,刘德山图)
其他文献
英国作家吉尔伯特·海厄特在《偷听谈话的妙趣》一文中说:“荷马有个经久不衰、被人用滥了的比喻——生着翅膀的语言。别人谈话中的只言片语就长着翅膀,它们宛如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趁它们飞过身边时一把逮住,那真是件乐事。”  连英国的查尔斯王子也把偷听别人的谈话当作乐事。在BBC(英国广播公司)的一部关于查尔斯的海格洛夫庄园的纪录片中,查尔斯说,他喜欢偷听别人说话。有人问他,是否会偷听去他家做客的人谈话,他
期刊
在研发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时,学者发现:根据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的狭义相对论,由于运动速度的关系,卫星上的原子钟每一天会比地面上的原子钟慢7微秒;而根据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由于在重力场中不同位置的关系,卫星上的原子钟会比地面上的每天快45微秒。二者综合,GPS卫星上的原子钟每天会比地面上的快38微秒。如果不对时间进行校准,定位位置将发生漂移,每天漂移距离约为10千米。  没有
期刊
一辆宝马车正在二手车商的停车场上闪闪发光。虽然它已经行驶了一些里程,但看起来完好无损。我只是觉得5万欧元贵得离谱。我对二手车稍有了解,在我眼里它最多值4万欧元。可卖方不让步。当他一星期后打电话给我,说我可以以4万欧元的价格买到那輛车时,我当场同意了。第二天,我在一家加油站停车加油,加油站老板与我搭讪,要用5.3万欧元买我的车。我谢绝了。直到开车回家时我才认识到,我的行为多么不理智。某种在我眼里最多
期刊
斋号是古今文人墨客给自己的居所或书斋取的名字,也称室名。这一风气由来甚久,至今盛行不衰。斋号多以斋、室、楼、馆、轩、庵、居、阁、舍、庐、草堂、山房、精舍、山馆、书屋等为后缀,寥寥几字,往往取精用宏,自出机杼,意蕴深邃。古往今来,可以考知的斋号数以万计,著名的有米芾的“宝晋斋”、陆游的“老学庵”、辛弃疾的“稼轩”、蒲松龄的“聊斋”、纪昀的“阅微草堂”、徐渭的“青藤书屋”、梁启超的“饮冰室”、张大千的
期刊
1.希拉里·曼特尔(英国当代女作家,英国布克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狼厅》《提堂》):适当的自大有利于写作。  “对一个作家来说,自信是最有益的品质,甚至可以适当地发展成自大。因为写作就是一个放大自我来影响世界的过程,当世界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你必须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2.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和霍华德·菲利普·
期刊
三毛的挂盘  我的婆婆马利亚,是个喜欢收集盘子的人,她的西班牙盘子并不是吃饭用的,而是挂在墙上当装饰的。婆婆的餐厅里挂了四十几个陶土盘,美丽极了。  我在婚后,也喜欢上了盘子。那几年经济情形一直不算好,可是在荷西和我的克勤克俭之下,婚后第四年,我们就买下了一小幢有花园的平房。对我们来说,那已算是奇迹了。我们没贷款,是一次付清的。  有了房子,还是家徒四壁,墙上没有什么东西,因为所有的存款都用来买了
期刊
我的母亲几乎没读过书,但生活经验丰富,简直是研究人生的教授。她讲过的许多话,可以说相当准确。尤其是我从事写作之后,用母亲对我的教导来观察和描写世界,真觉得“句句是真理”。  小时候就听母亲经常念叨:“朋友越近越好,亲戚越远越香。”我当时甚感奇怪,怎么会这样呢,亲戚们住在一起多好呀!兄弟姐妹、姑姑姨姨、叔叔婶婶都住在一个大院里,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肯定是日子越过越红火,感情越来越牢固。但其实不然,以
期刊
许多年以后,当你被浓油赤酱宠坏了的舌头感到沮丧时,一定会想起在老家盛出一碗老母鸡汤的那个遥远下午。也许你对大鱼大肉司空见惯之后,丧失了惊喜的能力,但是你无法拒绝被一碗猪油蒙住头脑的快乐。  作为一个半途而废的历史爱好者,十分惭愧地说,我对定山的过往所知不多。毕竟我家是个在地图上一片空白的地方,甚至村里的孩子读到四年级,就只能转学到别的村子,因此整个村子的读书人都在努力攻读“小学学位”。这里的历史故
期刊
我爱戏,爱得如醉如痴。  这种爱好,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我父亲有本《梦华琐簿》,闲时他常给我们讲那里面的事情,多是清末北京梨园行中的逸事,很有意思。我大约就是从这本书,从父亲那颇带表演意味的讲述中认识了京剧,迷上了京剧,同时,将这本书看作神奇得不得了的天下第一书。“文革”破四旧时,这本发黄的线装书又被翻腾出来,我才知该书出自蕊珠旧史之手,知道“旧史”便是清末杨懋建。翻览全书,发现并无多少深刻
期刊
1  1975年,我出生在福州的一个小镇上。彼时母亲已41岁,生完我后,她的身体越发弱下去,常年药不离口。记得幼时我向她撒娇索抱,总被父亲一把拽开。  母亲性格温柔谦和,是典型的江南女子,也是虔诚的基督徒,严格遵照基督教教义行事为人。我是老幺,上面还有三个姐姐和两个哥哥。孩子多了,拌嘴打闹的事常有,可母亲从未责骂过我们,更别说动手打。父亲则性急,不善言辞,没说几句话就脸红脖子粗,再解释就说全是在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