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当前中国中产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在中产壮大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当何种角色以及中产阶层理应享有怎样的生活状态等问题,本刊记者对社会学专家进行了专访。
在刚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除了已逐渐深入人心的“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关键词外,新出现的“包容性增长”有望成为整个“十二五”规划的主题词。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指在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的同时,化解过去30年间也已积累起来的各种社会核心矛盾,使得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同步推进,而在社会学理论中,“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是最稳定的社会”的判断早已得到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十二五”成功与否,“包容性增长”能否落实,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社会结构方面能否形成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中产)。
针对当前中国中产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在中产壮大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当何种角色以及中产阶层理应享有怎样的生活状态等问题,本刊记者对社会学专家进行了专访。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大致可分为富裕阶层、中间(中等)阶层、劳工阶层和贫弱阶层4个阶层。中间阶层的出现,使原来的绝对对立的贫富两极变成了一个连续数列,收入和财产从富裕到贫穷逐级递减,这就让每一个社会成员看到了拾级而上的希望,可缓和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对立情绪。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等阶层在中国也正在逐渐形成。
但也应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要滞后于经济发展15年。
现在有许多学者和机构发表了自己对中产的标准,但很多人听后都不认可,认为自己“被中产”了。应该指出,这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房价高企、持续疯涨密切相关。通常拥有一套自有房产被看作是中产阶层的标志,而当本来有望进入中等阶层的社会群体距离这个期望越来越远时,就会引起利益攸关者的骚动不安。于是,由“房奴”、“蚁族”为代表的公众舆论开始进入社会主流意识。尤其是对大多数已经成为产业工人主力的两亿农民工而言,这种发展趋势令人担忧。人们希望“十二五”期间的“包容性增长”能够扭转这些不乐观的态势。
一个社会中的中等阶层的形成并发展壮大,也是需要社会管理阶层理性地给予培育的。在发达国家走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采取过譬如对购房者减免税收乃至予以补贴等政策措施帮助蓝领工人购买住房,让他们拥有自己的资产。二战以后,很多国家的政府以住房社会政策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在这个方面,新加坡通常被认为是最成功的,值得借鉴。 30多年前,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今天。用社会学的语言可否这样表达:在“十二五”期间,让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先中产起来。 我不同意现在许多学者简单用收人来衡量什么是中产的标准,因为收入不能等于支出,更不能完全等于生活水平。
一方面,汇率高低影响着收入水平的国际比较;另一方面,生活消费品的物价水平直接影响消费档次和实际内容。西方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但一些物品的物价水平也高,两个因素相互抵消,实物消费水平比如住房面积可能和我们的一些地方相差不多。但在另一些项目中则反差很大,比如汽车,就是国内也很不平衡。再以房价为例,小城市一两千元一平方米,北京、上海动辄上万元一平方米。因为北京的房子不仅仅是卖给北京居民的,而是面向全国的。结果导致,大城市里居民的住房水平并不一定比小城市强。 究竟什么是中产?这在物化的指标和社会意义的评价之间,不同的视角甚至可以得出差异相当大的结论。但在社会学者和经济学家的研究中,普遍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中产阶层从深层次里说应该是一种思想状态,而不是经济状态,或者说,起码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状态。地位声望、教养职业、经济收入、社会交往、文化品位、休闲时光等等统统都是不能回避的指标。归根到底,财富是为生活服务的,财富的增长必须要能同步提高生活品质。如果过分关注收入,可能会丢失人生最本质的东西。
所谓中产,是个经济学和社会学共同的概念,标准很多,但至少得衣食无忧,除了日常开销,还应有所结余,有钱能拿来进行衣食住行之外的更高层次的生活休闲娱乐享受,比如看电影、喝咖啡、旅游度假等等。而且除了有用于精神享受的闲钱之外,还有足够多的闲暇时光。
此外,中产阶层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感,不但关心自己的生活,还很关心社会环境和国家大事,中产阶层往往是社会中生活态度最为积极上进的一群人。但当前中国高企的房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产阶层的生活质量,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中产。
事实上,在房价上升期,很多年轻人很痛苦,怨声载道。现在的房奴,虽然不敢生病不敢换工作,但他们在看到房子升值和还贷时,还会想到一个光明的未来。到了房产贬值时,当他们看到200万元买进的房子只剩下100万元的价值时,内心的痛苦感会更强烈,到时候还将引起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房价能够平稳过渡,避免大起大落才是最好的结果。
在目前的高房价下,年轻人应该量力而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千万不要为了筹集购房款而急功近利。实力不够,可以先买一个适合的小房子做过渡,否则一下子背负太大的外债买房,即使成了名义上的中产,生活也会过得很辛苦。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经济发展仍然过分依赖外在因素,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因此停滞徘徊。从历史经验看,拉美不少国家跌进了“中等收入陷阱”,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功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激发内生增长动力、突破不同发展阶段的“陷阱”,从而不断进入更高层级的新阶段。
中国2009年人均GDP已达到了世界中等收入水平,但从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劳动者报酬偏低、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等情况看,确实也出现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一些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收入分配不平衡导致内需不足,给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重大挑战和困难。因此,必须调整和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尤其要尽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提出要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而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就必须要加快阶层间人群流动的速率,但我国目前在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还由于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种种制度性障碍,以及权力因素对于市场竞争的干扰,导致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流动性较低,到处都有或明或暗的上行“天花板”,从而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
因此,政府必须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同时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一方面重点破除阻碍不同收入群体流动的障碍.另一方面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政策促进经济社会顺利发展。
在刚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除了已逐渐深入人心的“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关键词外,新出现的“包容性增长”有望成为整个“十二五”规划的主题词。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指在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的同时,化解过去30年间也已积累起来的各种社会核心矛盾,使得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同步推进,而在社会学理论中,“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是最稳定的社会”的判断早已得到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十二五”成功与否,“包容性增长”能否落实,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社会结构方面能否形成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中产)。
针对当前中国中产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在中产壮大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当何种角色以及中产阶层理应享有怎样的生活状态等问题,本刊记者对社会学专家进行了专访。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大致可分为富裕阶层、中间(中等)阶层、劳工阶层和贫弱阶层4个阶层。中间阶层的出现,使原来的绝对对立的贫富两极变成了一个连续数列,收入和财产从富裕到贫穷逐级递减,这就让每一个社会成员看到了拾级而上的希望,可缓和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对立情绪。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等阶层在中国也正在逐渐形成。
但也应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要滞后于经济发展15年。
现在有许多学者和机构发表了自己对中产的标准,但很多人听后都不认可,认为自己“被中产”了。应该指出,这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房价高企、持续疯涨密切相关。通常拥有一套自有房产被看作是中产阶层的标志,而当本来有望进入中等阶层的社会群体距离这个期望越来越远时,就会引起利益攸关者的骚动不安。于是,由“房奴”、“蚁族”为代表的公众舆论开始进入社会主流意识。尤其是对大多数已经成为产业工人主力的两亿农民工而言,这种发展趋势令人担忧。人们希望“十二五”期间的“包容性增长”能够扭转这些不乐观的态势。
一个社会中的中等阶层的形成并发展壮大,也是需要社会管理阶层理性地给予培育的。在发达国家走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采取过譬如对购房者减免税收乃至予以补贴等政策措施帮助蓝领工人购买住房,让他们拥有自己的资产。二战以后,很多国家的政府以住房社会政策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在这个方面,新加坡通常被认为是最成功的,值得借鉴。 30多年前,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今天。用社会学的语言可否这样表达:在“十二五”期间,让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先中产起来。 我不同意现在许多学者简单用收人来衡量什么是中产的标准,因为收入不能等于支出,更不能完全等于生活水平。
一方面,汇率高低影响着收入水平的国际比较;另一方面,生活消费品的物价水平直接影响消费档次和实际内容。西方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但一些物品的物价水平也高,两个因素相互抵消,实物消费水平比如住房面积可能和我们的一些地方相差不多。但在另一些项目中则反差很大,比如汽车,就是国内也很不平衡。再以房价为例,小城市一两千元一平方米,北京、上海动辄上万元一平方米。因为北京的房子不仅仅是卖给北京居民的,而是面向全国的。结果导致,大城市里居民的住房水平并不一定比小城市强。 究竟什么是中产?这在物化的指标和社会意义的评价之间,不同的视角甚至可以得出差异相当大的结论。但在社会学者和经济学家的研究中,普遍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中产阶层从深层次里说应该是一种思想状态,而不是经济状态,或者说,起码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状态。地位声望、教养职业、经济收入、社会交往、文化品位、休闲时光等等统统都是不能回避的指标。归根到底,财富是为生活服务的,财富的增长必须要能同步提高生活品质。如果过分关注收入,可能会丢失人生最本质的东西。
所谓中产,是个经济学和社会学共同的概念,标准很多,但至少得衣食无忧,除了日常开销,还应有所结余,有钱能拿来进行衣食住行之外的更高层次的生活休闲娱乐享受,比如看电影、喝咖啡、旅游度假等等。而且除了有用于精神享受的闲钱之外,还有足够多的闲暇时光。
此外,中产阶层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感,不但关心自己的生活,还很关心社会环境和国家大事,中产阶层往往是社会中生活态度最为积极上进的一群人。但当前中国高企的房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产阶层的生活质量,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中产。
事实上,在房价上升期,很多年轻人很痛苦,怨声载道。现在的房奴,虽然不敢生病不敢换工作,但他们在看到房子升值和还贷时,还会想到一个光明的未来。到了房产贬值时,当他们看到200万元买进的房子只剩下100万元的价值时,内心的痛苦感会更强烈,到时候还将引起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房价能够平稳过渡,避免大起大落才是最好的结果。
在目前的高房价下,年轻人应该量力而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千万不要为了筹集购房款而急功近利。实力不够,可以先买一个适合的小房子做过渡,否则一下子背负太大的外债买房,即使成了名义上的中产,生活也会过得很辛苦。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经济发展仍然过分依赖外在因素,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因此停滞徘徊。从历史经验看,拉美不少国家跌进了“中等收入陷阱”,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功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激发内生增长动力、突破不同发展阶段的“陷阱”,从而不断进入更高层级的新阶段。
中国2009年人均GDP已达到了世界中等收入水平,但从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劳动者报酬偏低、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等情况看,确实也出现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一些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收入分配不平衡导致内需不足,给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重大挑战和困难。因此,必须调整和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尤其要尽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提出要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而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就必须要加快阶层间人群流动的速率,但我国目前在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还由于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种种制度性障碍,以及权力因素对于市场竞争的干扰,导致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流动性较低,到处都有或明或暗的上行“天花板”,从而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
因此,政府必须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同时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一方面重点破除阻碍不同收入群体流动的障碍.另一方面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政策促进经济社会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