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以来,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旨在探讨其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新课程改革;启示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则是植根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人本主义学理论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深入阐释了学习的本质,并从教育的目的、学习观、教学观、教师观等方面进行阐释。首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育是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教育目的的,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其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有意义的学习,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教育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和发动学习动机,以自我兴趣为导向去探索未知领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世界的发展变化;在关于教师观方面倡导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教”而是“促”,允许学生自由学习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新课程改革应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是一块任意由学校加工的原木,而是一个具体的人,他的自我意识和潜能的发挥才是新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保障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实现,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让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完全迸发,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二)新课程改革应以实现人的意义为导向
罗杰斯强调的教育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完满人格,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国教育改革长期存在着重智轻德的不良倾向和做法,导致许多学生片面发展,这就与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人应是全面发展的人形成了十分尖锐的矛盾,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应以实现人的意义为导向,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应重构学生的精神世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学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完整的精神世界的对话。学习不能脱离学生的情绪单独进行,而情感对学习的作用也远远超出我们对它的日常认识。让情感进入教学活动,相比认知而言,可以赋予教学以生机与活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因此情感教育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应与数学的指导、语文的教学处于同等地位,而不应处于附属地位,更不应被忽视。因此,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应仅限于向学生传递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目标,而应是注重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大感情投入,重视情感教育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并行,重构学生的精神世界,让情感促进学生学习,从而让教学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培养出知情统一的学生。
(四)教师角色新定位,师生关系新转型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师观,教师角色理应重新定位。因此,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促进新课程改革更顺利发展,我们理应建立起民主、和谐的情感型师生关系。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不成熟的群体,同时又是充满情感、活力和个性的生命群体,在人格、地位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理应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学生建立起稳固的情感纽带,从而在师生之间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最终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只注重知识教学的传统教育目标提出了挑战,提出培养知情统一的“完人”思想,对学生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自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出了新思路,其关于学习、教学与教师的观点,也对我国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马宝元.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作者简介:吴洪疆(1990.01- ),男,河南郑州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新课程改革;启示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则是植根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人本主义学理论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深入阐释了学习的本质,并从教育的目的、学习观、教学观、教师观等方面进行阐释。首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育是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教育目的的,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其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有意义的学习,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教育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和发动学习动机,以自我兴趣为导向去探索未知领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世界的发展变化;在关于教师观方面倡导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教”而是“促”,允许学生自由学习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新课程改革应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是一块任意由学校加工的原木,而是一个具体的人,他的自我意识和潜能的发挥才是新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保障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实现,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让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完全迸发,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二)新课程改革应以实现人的意义为导向
罗杰斯强调的教育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完满人格,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国教育改革长期存在着重智轻德的不良倾向和做法,导致许多学生片面发展,这就与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人应是全面发展的人形成了十分尖锐的矛盾,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应以实现人的意义为导向,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应重构学生的精神世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学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完整的精神世界的对话。学习不能脱离学生的情绪单独进行,而情感对学习的作用也远远超出我们对它的日常认识。让情感进入教学活动,相比认知而言,可以赋予教学以生机与活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因此情感教育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应与数学的指导、语文的教学处于同等地位,而不应处于附属地位,更不应被忽视。因此,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应仅限于向学生传递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目标,而应是注重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大感情投入,重视情感教育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并行,重构学生的精神世界,让情感促进学生学习,从而让教学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培养出知情统一的学生。
(四)教师角色新定位,师生关系新转型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师观,教师角色理应重新定位。因此,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促进新课程改革更顺利发展,我们理应建立起民主、和谐的情感型师生关系。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不成熟的群体,同时又是充满情感、活力和个性的生命群体,在人格、地位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理应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学生建立起稳固的情感纽带,从而在师生之间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最终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只注重知识教学的传统教育目标提出了挑战,提出培养知情统一的“完人”思想,对学生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自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出了新思路,其关于学习、教学与教师的观点,也对我国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马宝元.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作者简介:吴洪疆(1990.01- ),男,河南郑州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