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作为南宋首都,当时的杭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南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杭州瓦舍在当时也是无比的繁荣,即使在国际上也可谓盛名远扬。如何挖掘和保护、利用这份遗产,使其为当代商业经济服务,对于南宋时期杭州瓦舍的研究和探讨,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宋 杭州 瓦舍
提起“瓦舍”,人们自然就想起北宋汴京的盛况,其实南宋时期杭州的瓦舍文化也非常兴盛,不亚于汴京。
北宋灭亡,赵构定都临安(杭州),至德祐二年元2月恭帝奉表投降,经历近一百四十年(1138-1276)。作为南宋首都,杭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东南第一州”,“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期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使杭州具有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南宋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瓦舍文化,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如何挖掘保护利用这份遗产,使其为当代社会服务,对瓦舍的研究和探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杭州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古都
据记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设会稽郡,置钱唐、余杭、富春、海盐(今海宁)4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
隋初废郡存州县,开皇九年(589),隋文帝平陈,改钱唐为郡,移置余杭县,因得名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隋开皇十一年(591)杭州钱唐县治由灵隐山下移至柳浦西(今杭州江干一带),依凤凰山筑城,周围近15公里,为最早的杭州城。
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为避国讳,于622年将钱唐改为钱塘。五代时吴越国在杭建都,经三世五王立国84年,杭州成为浙东、 浙西两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绍兴二十八年(1158)筑凤凰山禁城,周长4.5公里,筑外城墙,建城门13座。自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开封,赵构逃到杭州,至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杭州(1138)20年间,杭州内外建行宫37处,御花园17处。
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派伯颜进攻杭州。2月元兵进驻钱塘江沙滩,恭帝奉表投降,南宋亡。南宋政权在杭州期间历时138年。元至元十四年(1277)十一月,改宋行在为杭州。同年,因民居失火殃及皇宫而全部化为灰烬。
元、明、清时期仍称杭州,已由全国的政治中心降为一省的省会。
杭州(钱唐)自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见于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至今有两千多年历史。期间杭州曾是小县也曾为省会,更有五代、南宋之首都时代。原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谭其骧早在1947年“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讲演时就说过:“杭州都市的发展,至宋室南渡而登峰造极。高宗以建炎三年自扬州渡江幸杭州,旋升杭州为临安府。其后转徙于吴越之间垂十年,时而建康、时而绍兴、时而平江(今苏州),至绍兴八年,终于定都临安。于是钱氏以来的东南第一州,更进一步而成为南宋全国第一州。十二世纪的世界各国,以南宋最为繁荣富盛,故南宋的第一州,实即世界的第一大都会。马可•波罗以南宋亡国后来游杭州,仍以‘天城’相称,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此世界第一大都会之繁华浩穰,殊非数语所能尽。”恢宏的历史长河积淀了杭州丰厚瑰丽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南宋时期杭州瓦舍的繁荣
瓦舍又称瓦市、瓦肆或瓦子,于现代综合游艺场相当。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解释说:“瓦舍,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瓦合”、“瓦解”的特征。
大小不等的瓦舍,都设有许多勾栏和棚,分别表演各种伎艺;还有许多附属行业,如“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郑振铎说它很像“北平天桥或苏州玄妙观、上海城隍庙似的军民共乐的地方”。赵构在临安建都之后,为满足统治阶级和上层市民消遣与娱乐的需要,很快创建了一批瓦子。据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当时杭州的瓦子至少有23处,最著名的首推众安桥的北瓦,还有菜市桥、米市巷、候潮门的瓦子,几乎场场座无虚席。北瓦不但设有13个勾栏(瓦肆中为了便于表演和分隔观众,常用栏杆或布幔隔挡),能上演说话、傀儡、杂技、戏影等数十种伎艺,而且已有小卖部、酒吧之类的配套设施。据记载当时 “大店日用猪十口,酒器皆银,楼上雅座更侈,台盘、洗子、银箸、糟藏甚多。三盏后换菜,有三十般,支分不少。”可见其豪华气派。北瓦占地很大,清《武林坊巷志》有:“扁担弄即下瓦巷,东出众安桥直街,西接营墙。宋北瓦在此。众安桥,旧名下瓦后桥,与众乐桥成八字,故俗名八字桥。”可知当时北瓦地盘南起扁担弄(现中山中路,即南宋御街),横跨庆春路北至井字楼巷(现永丰巷),东越众安桥,西靠湖山堂(现中国建设银行杭州分行)。如今的新华影城不过是当时北瓦内的一小块区域而已。
当时临安城内的瓦舍有5处,即清冷桥西熙春楼前的南瓦,市西坊内三桥巷的大瓦(又名上瓦),众安桥南羊棚前北瓦(又名下瓦),盐桥东蒲桥东的蒲桥瓦(又称东瓦),市南坊北三元楼前的中瓦,隶属内司管辖。城外瓦舍18处,大多于诸军营寨附近,是驻军假日娱乐场所,隶属殿前司管辖,如候潮门外的候潮门瓦、保安门外的小堰门瓦、崇新门外的荐桥门瓦、东清门外的菜市瓦、后军寨前的赤山瓦、九里松左军教场大路西行春桥侧的行春瓦、米市桥下的米市桥瓦、艮山门外的艮山门瓦、本州察院前王家桥侧的王家桥瓦、嘉会门外的龙山瓦等。可见当时杭州瓦舍分布之广。
繁华的都市经济支撑起瓦舍勾栏,作为开放性、前沿性的文化娱乐市场,各地的艺人汇聚其中,构筑起一个竞技献艺的平台。当时杂剧表演十分活跃,据《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条载,单是北宋中后期的“在京瓦肆伎艺”就有杂剧、诸宫调、合生、商谜、嘌唱、傀儡、球杖踢弄、讲史、小说、小唱、掉刀、蛮牌、影戏、散乐、相扑、杂班、说诨话、说三分、说五代史、杂手伎、弄虫蚁、叫果子等名目,“其余不可胜数”。瓦舍内,教坊乐伎与勾栏戏班“更互”表演杂剧,上自皇帝近臣,下至黎民百姓,相率观剧,“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影响之及,“教坊钧容直,每遇旬休按乐,亦许人观看。每遇内宴前一月,教坊内勾集弟子小儿,习对舞,作乐杂剧节次”。其中还专门提到“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这种形式和内容满足了各阶层观众的心理期待,雅俗共赏是其最大的特点。当时有民谚曰:“南瓦衣山衣海,中瓦卦山卦海,上瓦南山南海,下瓦人山人海。”
三、瓦舍文化与商业文化相互渗透
瓦舍的表演内容出现了多元化。据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北宋汴京当时有各种伎艺一百五十余家,其中说话艺人就有几十家。《武林旧事》说,南宋临安知名的说话艺人有一百多人。大批说话艺人对说话艺术分工很细,各守门庭。《都城纪胜》记载:“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胭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在上述四家中,以小说、讲史最盛,出现了许多优秀艺人。如王灼《碧鸡漫志》中说北宋东京善说诨话的张山人,“以谈谐独步京师” 。《梦粱录》记载南宋讲史艺人王六大夫,不仅讲史伎艺极高,而且还能编写话本。他“诸史俱通”,敷演《复华篇》及中兴名将传,“听者纷纷”,讲得“字真不俗,记问渊源甚广耳” 。李日华《紫桃轩又缀》称讲史艺人王防御:“世间怪事皆能说,天下鸿儒有不如。耸动九重三寸舌,贯穿千古五车书。”可见当时说话内容丰富,说话艺人伎艺高超。
文化艺术的繁荣,促进了浓厚的文化消费,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崛起,需要有集中固定的游艺场所,为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让他们萝卜青菜各取所爱。瓦舍与周边形成了住宅与店肆相混合的“市坊合一”的城市商业格局。瓦舍勾栏这种综合性游艺中心的出现,正迎合了社会需要。作为带有鲜明商业运作特征的文化娱乐场所,使得戏剧及门类众多的百戏伎艺表演形式融入都市经济生活的序列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大众的娱乐需求,相互沟通,取长补短,为瓦舍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瓦舍勾栏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受到市民的喜爱,同时带动了吃喝玩耍等各方面的消费,促使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武林旧事》记载,在诸多酒楼中“每处各有私名妓数十辈,皆时妆袨服,巧笑争妍”。活跃在瓦舍勾栏中的歌舞、说话、讲唱、弄傀儡等艺术样式,都以其表演特长吸引观众。瓦舍文化带动了商业文化的发展,商业文化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瓦舍文化的推进,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成为紧密的一体。“从10世纪后半期到13世纪中叶,宋代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四、让瓦舍文化丰富今日的城市经济市场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之间品味的高下无疑凸显了城市的竞争力。瓦舍文化是南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南宋古都的杭州有着这样一笔无与伦比的丰厚文化财富,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挖掘和弘扬,丰富杭城的文化内涵,使杭州的文化品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瓦舍文化为丰富今日的城市经济市场再放异彩。
1.丰富杭城的旅游景点内容。杭州之所以成为闻名遐迩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因为她曾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今日杭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宋定都临安,得益于南宋经济文化的繁荣。当年南宋御街上有南瓦、中瓦、大瓦和北瓦四处,南瓦遗址就在今仿古河坊街拐角。可以在“鼓楼勾栏戏坊”的北面方向——中山中路改造工程中恢复、修建南瓦勾栏和熙春楼;在信义坊附近建造“北瓦”,形成贯通的仿古瓦舍旅游线。
2.丰富杭城文化形式。现代文化舞台形式多样,如果增加完全不同与现在表演的仿古瓦舍娱乐形式,使旅游者再增加一项在其他城市少见的、与其他文娱感受完全不同的瓦舍内容,不仅增添了游客旅游的情趣,而且还会在旅游的记忆里留下一笔浓重的文化色彩。游客也一定乐于尝试这种观众围坐舞台的异样体验。期间不同的剧种如越剧、昆剧、京剧、话剧、婺剧等适应各种广大戏剧爱好者的演出或内容可以分在不同的瓦舍内,使杭州的旅游更具特色,更吸引游客,使我国古老的文化精髓为现代服务,也使古典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很好地传承和发展。
3.丰富商品内容和种类。将南宋文化所反映的中华文明充分挖掘,使传统特色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自成特色。犹如杭州的张小泉剪刀、西湖绸伞、南宋的瓦舍孕育了《水浒》故事,可以借以名著的影响,做好水浒文化的宣传和营销。如在“瓦舍”(演出场所)内提供南宋瓦舍故事的商品:书籍、字画、工艺品等等,期间发展余地很大,服装、用具、小吃等,仅工艺品领域开发一块,就一定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文集》第2卷[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45
[2](宋)《梦粱录》卷十九“瓦舍”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4] 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宋元话本是怎样发展起来的》[C]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瓦子勾栏”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6](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瓦子勾栏”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7](清)丁丙:《武林坊巷志》卷五“众安桥”条;卷七“众乐桥”条 [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8] 《杭州市志》第十一卷[M], 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01
[9]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条[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0](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1](宋)王灼:《碧鸡漫志》[M]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 第1辑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12](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 “小说讲经史”条[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3](宋)周密:《武林旧事》《武林旧事》 “酒楼”条[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4] 邓广铭:《国际宋史研讨会开幕词,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C]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1
[关键词]南宋 杭州 瓦舍
提起“瓦舍”,人们自然就想起北宋汴京的盛况,其实南宋时期杭州的瓦舍文化也非常兴盛,不亚于汴京。
北宋灭亡,赵构定都临安(杭州),至德祐二年元2月恭帝奉表投降,经历近一百四十年(1138-1276)。作为南宋首都,杭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东南第一州”,“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期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使杭州具有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南宋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瓦舍文化,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如何挖掘保护利用这份遗产,使其为当代社会服务,对瓦舍的研究和探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杭州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古都
据记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设会稽郡,置钱唐、余杭、富春、海盐(今海宁)4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
隋初废郡存州县,开皇九年(589),隋文帝平陈,改钱唐为郡,移置余杭县,因得名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隋开皇十一年(591)杭州钱唐县治由灵隐山下移至柳浦西(今杭州江干一带),依凤凰山筑城,周围近15公里,为最早的杭州城。
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为避国讳,于622年将钱唐改为钱塘。五代时吴越国在杭建都,经三世五王立国84年,杭州成为浙东、 浙西两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绍兴二十八年(1158)筑凤凰山禁城,周长4.5公里,筑外城墙,建城门13座。自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开封,赵构逃到杭州,至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杭州(1138)20年间,杭州内外建行宫37处,御花园17处。
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派伯颜进攻杭州。2月元兵进驻钱塘江沙滩,恭帝奉表投降,南宋亡。南宋政权在杭州期间历时138年。元至元十四年(1277)十一月,改宋行在为杭州。同年,因民居失火殃及皇宫而全部化为灰烬。
元、明、清时期仍称杭州,已由全国的政治中心降为一省的省会。
杭州(钱唐)自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见于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至今有两千多年历史。期间杭州曾是小县也曾为省会,更有五代、南宋之首都时代。原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谭其骧早在1947年“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讲演时就说过:“杭州都市的发展,至宋室南渡而登峰造极。高宗以建炎三年自扬州渡江幸杭州,旋升杭州为临安府。其后转徙于吴越之间垂十年,时而建康、时而绍兴、时而平江(今苏州),至绍兴八年,终于定都临安。于是钱氏以来的东南第一州,更进一步而成为南宋全国第一州。十二世纪的世界各国,以南宋最为繁荣富盛,故南宋的第一州,实即世界的第一大都会。马可•波罗以南宋亡国后来游杭州,仍以‘天城’相称,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此世界第一大都会之繁华浩穰,殊非数语所能尽。”恢宏的历史长河积淀了杭州丰厚瑰丽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南宋时期杭州瓦舍的繁荣
瓦舍又称瓦市、瓦肆或瓦子,于现代综合游艺场相当。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解释说:“瓦舍,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瓦合”、“瓦解”的特征。
大小不等的瓦舍,都设有许多勾栏和棚,分别表演各种伎艺;还有许多附属行业,如“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郑振铎说它很像“北平天桥或苏州玄妙观、上海城隍庙似的军民共乐的地方”。赵构在临安建都之后,为满足统治阶级和上层市民消遣与娱乐的需要,很快创建了一批瓦子。据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当时杭州的瓦子至少有23处,最著名的首推众安桥的北瓦,还有菜市桥、米市巷、候潮门的瓦子,几乎场场座无虚席。北瓦不但设有13个勾栏(瓦肆中为了便于表演和分隔观众,常用栏杆或布幔隔挡),能上演说话、傀儡、杂技、戏影等数十种伎艺,而且已有小卖部、酒吧之类的配套设施。据记载当时 “大店日用猪十口,酒器皆银,楼上雅座更侈,台盘、洗子、银箸、糟藏甚多。三盏后换菜,有三十般,支分不少。”可见其豪华气派。北瓦占地很大,清《武林坊巷志》有:“扁担弄即下瓦巷,东出众安桥直街,西接营墙。宋北瓦在此。众安桥,旧名下瓦后桥,与众乐桥成八字,故俗名八字桥。”可知当时北瓦地盘南起扁担弄(现中山中路,即南宋御街),横跨庆春路北至井字楼巷(现永丰巷),东越众安桥,西靠湖山堂(现中国建设银行杭州分行)。如今的新华影城不过是当时北瓦内的一小块区域而已。
当时临安城内的瓦舍有5处,即清冷桥西熙春楼前的南瓦,市西坊内三桥巷的大瓦(又名上瓦),众安桥南羊棚前北瓦(又名下瓦),盐桥东蒲桥东的蒲桥瓦(又称东瓦),市南坊北三元楼前的中瓦,隶属内司管辖。城外瓦舍18处,大多于诸军营寨附近,是驻军假日娱乐场所,隶属殿前司管辖,如候潮门外的候潮门瓦、保安门外的小堰门瓦、崇新门外的荐桥门瓦、东清门外的菜市瓦、后军寨前的赤山瓦、九里松左军教场大路西行春桥侧的行春瓦、米市桥下的米市桥瓦、艮山门外的艮山门瓦、本州察院前王家桥侧的王家桥瓦、嘉会门外的龙山瓦等。可见当时杭州瓦舍分布之广。
繁华的都市经济支撑起瓦舍勾栏,作为开放性、前沿性的文化娱乐市场,各地的艺人汇聚其中,构筑起一个竞技献艺的平台。当时杂剧表演十分活跃,据《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条载,单是北宋中后期的“在京瓦肆伎艺”就有杂剧、诸宫调、合生、商谜、嘌唱、傀儡、球杖踢弄、讲史、小说、小唱、掉刀、蛮牌、影戏、散乐、相扑、杂班、说诨话、说三分、说五代史、杂手伎、弄虫蚁、叫果子等名目,“其余不可胜数”。瓦舍内,教坊乐伎与勾栏戏班“更互”表演杂剧,上自皇帝近臣,下至黎民百姓,相率观剧,“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影响之及,“教坊钧容直,每遇旬休按乐,亦许人观看。每遇内宴前一月,教坊内勾集弟子小儿,习对舞,作乐杂剧节次”。其中还专门提到“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这种形式和内容满足了各阶层观众的心理期待,雅俗共赏是其最大的特点。当时有民谚曰:“南瓦衣山衣海,中瓦卦山卦海,上瓦南山南海,下瓦人山人海。”
三、瓦舍文化与商业文化相互渗透
瓦舍的表演内容出现了多元化。据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北宋汴京当时有各种伎艺一百五十余家,其中说话艺人就有几十家。《武林旧事》说,南宋临安知名的说话艺人有一百多人。大批说话艺人对说话艺术分工很细,各守门庭。《都城纪胜》记载:“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胭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在上述四家中,以小说、讲史最盛,出现了许多优秀艺人。如王灼《碧鸡漫志》中说北宋东京善说诨话的张山人,“以谈谐独步京师” 。《梦粱录》记载南宋讲史艺人王六大夫,不仅讲史伎艺极高,而且还能编写话本。他“诸史俱通”,敷演《复华篇》及中兴名将传,“听者纷纷”,讲得“字真不俗,记问渊源甚广耳” 。李日华《紫桃轩又缀》称讲史艺人王防御:“世间怪事皆能说,天下鸿儒有不如。耸动九重三寸舌,贯穿千古五车书。”可见当时说话内容丰富,说话艺人伎艺高超。
文化艺术的繁荣,促进了浓厚的文化消费,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崛起,需要有集中固定的游艺场所,为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让他们萝卜青菜各取所爱。瓦舍与周边形成了住宅与店肆相混合的“市坊合一”的城市商业格局。瓦舍勾栏这种综合性游艺中心的出现,正迎合了社会需要。作为带有鲜明商业运作特征的文化娱乐场所,使得戏剧及门类众多的百戏伎艺表演形式融入都市经济生活的序列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大众的娱乐需求,相互沟通,取长补短,为瓦舍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瓦舍勾栏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受到市民的喜爱,同时带动了吃喝玩耍等各方面的消费,促使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武林旧事》记载,在诸多酒楼中“每处各有私名妓数十辈,皆时妆袨服,巧笑争妍”。活跃在瓦舍勾栏中的歌舞、说话、讲唱、弄傀儡等艺术样式,都以其表演特长吸引观众。瓦舍文化带动了商业文化的发展,商业文化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瓦舍文化的推进,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成为紧密的一体。“从10世纪后半期到13世纪中叶,宋代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四、让瓦舍文化丰富今日的城市经济市场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之间品味的高下无疑凸显了城市的竞争力。瓦舍文化是南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南宋古都的杭州有着这样一笔无与伦比的丰厚文化财富,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挖掘和弘扬,丰富杭城的文化内涵,使杭州的文化品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瓦舍文化为丰富今日的城市经济市场再放异彩。
1.丰富杭城的旅游景点内容。杭州之所以成为闻名遐迩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因为她曾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今日杭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宋定都临安,得益于南宋经济文化的繁荣。当年南宋御街上有南瓦、中瓦、大瓦和北瓦四处,南瓦遗址就在今仿古河坊街拐角。可以在“鼓楼勾栏戏坊”的北面方向——中山中路改造工程中恢复、修建南瓦勾栏和熙春楼;在信义坊附近建造“北瓦”,形成贯通的仿古瓦舍旅游线。
2.丰富杭城文化形式。现代文化舞台形式多样,如果增加完全不同与现在表演的仿古瓦舍娱乐形式,使旅游者再增加一项在其他城市少见的、与其他文娱感受完全不同的瓦舍内容,不仅增添了游客旅游的情趣,而且还会在旅游的记忆里留下一笔浓重的文化色彩。游客也一定乐于尝试这种观众围坐舞台的异样体验。期间不同的剧种如越剧、昆剧、京剧、话剧、婺剧等适应各种广大戏剧爱好者的演出或内容可以分在不同的瓦舍内,使杭州的旅游更具特色,更吸引游客,使我国古老的文化精髓为现代服务,也使古典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很好地传承和发展。
3.丰富商品内容和种类。将南宋文化所反映的中华文明充分挖掘,使传统特色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自成特色。犹如杭州的张小泉剪刀、西湖绸伞、南宋的瓦舍孕育了《水浒》故事,可以借以名著的影响,做好水浒文化的宣传和营销。如在“瓦舍”(演出场所)内提供南宋瓦舍故事的商品:书籍、字画、工艺品等等,期间发展余地很大,服装、用具、小吃等,仅工艺品领域开发一块,就一定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文集》第2卷[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45
[2](宋)《梦粱录》卷十九“瓦舍”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4] 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宋元话本是怎样发展起来的》[C]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瓦子勾栏”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6](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瓦子勾栏”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7](清)丁丙:《武林坊巷志》卷五“众安桥”条;卷七“众乐桥”条 [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8] 《杭州市志》第十一卷[M], 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01
[9]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条[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0](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1](宋)王灼:《碧鸡漫志》[M]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 第1辑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12](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 “小说讲经史”条[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3](宋)周密:《武林旧事》《武林旧事》 “酒楼”条[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4] 邓广铭:《国际宋史研讨会开幕词,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C]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