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小说的叙述干预入手,对文本中的指点干预和评论干预进行分析,从而说明这些叙述干预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知识性,更使作者在情节中在场,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对时代的批判性认识。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叙述干预;作者在场
作者简介:高天晴(199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2
叙述活动是叙述者面向受述者组织故事,从而形成情节的活动。叙述者在叙述活动中所做出的议论,称为叙述干预。赵毅衡认为:“叙述干预可以有两种,对叙述形式的干预可以称为指点干预,对叙述内容进行的干预可以称为评论干预。”
一、视角的带入——《巴黎圣母院》中的指点干预
指点干预中既有叙述者通过情节安排对受述者的间接影响,又有叙述者通过对话形式对受述者的直接引导。叙述者对情节的安排主要分为章节段落的划分和叙述视角的切换。
叙述者通过对情节的划分为受述者解释说明或是设置悬念,如《巴黎圣母院》中“临河窗子的妙用”一章结尾,叙述者借爱斯梅拉达的视角,伴随着爱斯梅拉达进入昏迷状态结束本章,切断了叙述流,为受述者设置了悬念,增强了受述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读兴趣。
而《巴黎圣母院》的章节切换更与叙述视角的切换紧密相连。以卫队长弗比斯与爱斯梅拉达幽会,副主教埋伏并趁机刺杀卫队长一处为例,该情节贯穿的每一章节的变换都伴随着叙述视角的切换,叙述者借助叙述者的故事外定位所带来的视角变换的灵活性和人物的故事内定位所带来的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为受述者逐步营造、构建与揭示故事的全貌,并将情节发展推向高潮。
与通过情节安排实现的间接影响相比,叙述者通过对话的形式对受述者进行的引导更为直接。从效果来看,这种直接的引导具有引发想象、解释叙述的作用。首先,为了引发受述者的想象,叙述者暂时脱离情节来召唤受述者,如在《巴黎圣母院》第一卷中对司法宫进行描述时,叙述者邀请叙述者加入想象,并且不厌其烦地时时提醒受述者转换视角、移动位置,用话语构造出真实的空间,带给受述者在场的阅读体验。其次是叙述者为了解释叙述何以继续而进行的干预。如:“我们欣然略去,免得读者受这份罪。”是针对叙述者的详略安排的解释,这种形式贯穿了上下文,使上下文衔接更加紧密。
值得特别注意的便是叙述者为了介绍建筑形态、构造等知识性内容而进行的长篇累牍的指点干预。叙述者不惜打断叙述流也要对涉及到的古建筑的形态进行充分的描绘,实际上是对作者写作目的的隐含提示。作者在序中提到:“各座中世纪奇妙的教堂遭受的对待不正是如此么!随处都有人来加以破坏,使他们里里外外残缺不全……今日都已荡然无存,空余本书作者在此缅怀若绝。”可见,雨果借叙述者之口对古建筑的想象,并不是对情节无意义的打断,而是叙述者为情节发展服务的背景架构,更是对古建筑遭到破坏的惋惜之情的一种委婉表达。
二、观点的导引——《巴黎圣母院》中的评论干预
评论干预指的是对叙述内容进行的干预,叙述者借对文本中人物的行为和想法进行评论来彰显自己的在场。按照赵毅衡先生的看法,其中又分为补充性评论、解释性评论、评价式评论和反讽式评论等。
补充性评论一般是向受述者介绍情节的背景知识,或是对情节中涉及的因素的未来发展提前预知。比如在“法兰西路易大人的祈祷室”一章中,有一段叙述者对路易十一的小床的描述。结合文本的叙事时间以及此处叙述者与受述者直接对话的形式,我们得知这里的二百年前指的是情节之外的时间。因此,此处就是对小床在情节的未来时间所处的情况的叙述。
关于解释性评论,布斯认为,出于其文化规定性,叙述者需要在出现受述者不太容易知道或者理解的事的时候进行解释和说明。如《巴黎圣母院》第二卷第六章中在格兰古瓦向埃及女郎求爱不成转向食物这一情节之后对格兰古瓦的评论性文字,为的是让受述者理解格兰古瓦这种并不同于常人的所作所为,使情节推进显得顺理成章。
评价式评论则是叙述者对情节展开的一种评价。如在《巴黎圣母院》第一卷中,在格兰古瓦向两位女观众进行自我介绍这一情节之后,叙述者“忍不住”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格兰古瓦“比高乃依还要骄傲”。通过这处叙述者以故事外视角进行的评价,格兰古瓦自大的表现跃然纸上,也暗示了格兰古瓦容易满足的人物形象。
话语选择和价值倾向存在歧义的评论干预就是反讽式评论。如在第一卷第三章中对红衣主教这一人物的评价性评论,好像是对红衣主教这个“乐于享受夏伊奥的王家美酒佳酿,逍遥自在”、 “风流倜傥,放荡不羁,随时吃喝玩乐”的“大妙人”做了正面的赞扬,但是结合全文,我们能够发现隐含作者传达的是反封建、反宗教的主题,此处形成了叙述话语的选择和价值倾向之间微妙的矛盾。可见,叙述者对红衣主教等麻木不仁的统治者采取的是一种负面的评价。
三、反思的在场——叙述干预在《巴黎圣母院》中的意义
无论是指点干预还是评论干预,叙述干预都在文本中时刻向受述者提示叙述者的存在,不断强调着叙述者的在场,而这也正是我们分析作者写作意图和价值倾向的重要切入点。在文本中,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介入文本当中,并在其中以叙述者的身份展现,通过如此一层层不断的转换,文本中的情节与作者最初的写作目的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明确。而叙述干预则跳出情节造成的诸多限制,将更多更带有主观色彩的解说性文字带给受述者,使受述者超越情节对作者写作的最初意图进行解读成为可能。
巴黎圣母院是文本中情节发生的主要舞台。从空间来看,圣母院前的广场是爱斯梅拉达街头献艺的舞台,圣母院钟楼和小室是卡奇莫多与其养父克洛德的栖身之所,甚至弗比斯经常出入的其未婚妻的寓所也在圣母院广场旁;从情节来看,克洛德开始对爱斯梅拉达病态的迷恋,爱斯梅拉达对弗比斯的恋情曝光,卡奇莫多将爱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上救下并送进圣母院避难,再到奇迹宫廷为营救爱斯梅拉达所采取的围攻行动,关系到情节发展的重大转折几乎都发生在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作为一座建筑,在文本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结合前文所述的叙述者针对建筑进行的叙述干预,我们能够发现叙述者不仅将建筑作为文本的背景,还将自己对建筑及其现状的看法作为文本的表现内容。作者写作《巴黎圣母院》并不是要简单地以历史、建筑为故事背景,而是将历史、建筑和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历史和建筑等元素为情节增色,更借助情节使历史、建筑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将曲折情节的魅力赋予读者眼中的建筑以神采。
之所以在文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古建筑的想象与描绘,最直接的原因是在雨果写作《巴黎圣母院》时巴黎圣母院只是一座废墟。这样的结果是在法国社会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造成的。法国大革命以政治革命而起,并迅速蔓延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巴黎圣母院在这场动乱中未能幸免。它在法国大革命中所经受的创痛实际上也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盲目性和破坏性。雨果一向强调作家干预现实生活的职责,认为诗人要以作品为武器,让“压迫者产生恐惧心理,使被压迫者心情安稳、得到慰藉。”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雨果表现出的对古建筑的关怀,可以说是对历史遗留的关怀,是对过程委婉的反思,更是对极度狂热的警觉。这些叙述干预体现的不仅仅是叙述者在文本中的在场,更是作者在时代潮流中的在场,不仅是叙述技巧和叙述策略,更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批判性认识。
结语: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到:“注释和序文有时是一种增加一本书分量的好方法。”《巴黎圣母院》中的叙述干预不仅成为文本中叙述者的叙述特色,更为发掘叙述者真正意图提供了材料。雨果通过充分运用叙述干预的叙述手法,增强了《巴黎圣母院》的表现效果,加深了《巴黎圣母院》的思想深度,使《巴黎圣母院》成为永恒的经典。
参考文献:
[1]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2][法]雨果.巴黎圣母院[M].管震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法]雨果.雨果论文学艺术[M].柳鸣九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叙述干预;作者在场
作者简介:高天晴(199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2
叙述活动是叙述者面向受述者组织故事,从而形成情节的活动。叙述者在叙述活动中所做出的议论,称为叙述干预。赵毅衡认为:“叙述干预可以有两种,对叙述形式的干预可以称为指点干预,对叙述内容进行的干预可以称为评论干预。”
一、视角的带入——《巴黎圣母院》中的指点干预
指点干预中既有叙述者通过情节安排对受述者的间接影响,又有叙述者通过对话形式对受述者的直接引导。叙述者对情节的安排主要分为章节段落的划分和叙述视角的切换。
叙述者通过对情节的划分为受述者解释说明或是设置悬念,如《巴黎圣母院》中“临河窗子的妙用”一章结尾,叙述者借爱斯梅拉达的视角,伴随着爱斯梅拉达进入昏迷状态结束本章,切断了叙述流,为受述者设置了悬念,增强了受述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读兴趣。
而《巴黎圣母院》的章节切换更与叙述视角的切换紧密相连。以卫队长弗比斯与爱斯梅拉达幽会,副主教埋伏并趁机刺杀卫队长一处为例,该情节贯穿的每一章节的变换都伴随着叙述视角的切换,叙述者借助叙述者的故事外定位所带来的视角变换的灵活性和人物的故事内定位所带来的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为受述者逐步营造、构建与揭示故事的全貌,并将情节发展推向高潮。
与通过情节安排实现的间接影响相比,叙述者通过对话的形式对受述者进行的引导更为直接。从效果来看,这种直接的引导具有引发想象、解释叙述的作用。首先,为了引发受述者的想象,叙述者暂时脱离情节来召唤受述者,如在《巴黎圣母院》第一卷中对司法宫进行描述时,叙述者邀请叙述者加入想象,并且不厌其烦地时时提醒受述者转换视角、移动位置,用话语构造出真实的空间,带给受述者在场的阅读体验。其次是叙述者为了解释叙述何以继续而进行的干预。如:“我们欣然略去,免得读者受这份罪。”是针对叙述者的详略安排的解释,这种形式贯穿了上下文,使上下文衔接更加紧密。
值得特别注意的便是叙述者为了介绍建筑形态、构造等知识性内容而进行的长篇累牍的指点干预。叙述者不惜打断叙述流也要对涉及到的古建筑的形态进行充分的描绘,实际上是对作者写作目的的隐含提示。作者在序中提到:“各座中世纪奇妙的教堂遭受的对待不正是如此么!随处都有人来加以破坏,使他们里里外外残缺不全……今日都已荡然无存,空余本书作者在此缅怀若绝。”可见,雨果借叙述者之口对古建筑的想象,并不是对情节无意义的打断,而是叙述者为情节发展服务的背景架构,更是对古建筑遭到破坏的惋惜之情的一种委婉表达。
二、观点的导引——《巴黎圣母院》中的评论干预
评论干预指的是对叙述内容进行的干预,叙述者借对文本中人物的行为和想法进行评论来彰显自己的在场。按照赵毅衡先生的看法,其中又分为补充性评论、解释性评论、评价式评论和反讽式评论等。
补充性评论一般是向受述者介绍情节的背景知识,或是对情节中涉及的因素的未来发展提前预知。比如在“法兰西路易大人的祈祷室”一章中,有一段叙述者对路易十一的小床的描述。结合文本的叙事时间以及此处叙述者与受述者直接对话的形式,我们得知这里的二百年前指的是情节之外的时间。因此,此处就是对小床在情节的未来时间所处的情况的叙述。
关于解释性评论,布斯认为,出于其文化规定性,叙述者需要在出现受述者不太容易知道或者理解的事的时候进行解释和说明。如《巴黎圣母院》第二卷第六章中在格兰古瓦向埃及女郎求爱不成转向食物这一情节之后对格兰古瓦的评论性文字,为的是让受述者理解格兰古瓦这种并不同于常人的所作所为,使情节推进显得顺理成章。
评价式评论则是叙述者对情节展开的一种评价。如在《巴黎圣母院》第一卷中,在格兰古瓦向两位女观众进行自我介绍这一情节之后,叙述者“忍不住”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格兰古瓦“比高乃依还要骄傲”。通过这处叙述者以故事外视角进行的评价,格兰古瓦自大的表现跃然纸上,也暗示了格兰古瓦容易满足的人物形象。
话语选择和价值倾向存在歧义的评论干预就是反讽式评论。如在第一卷第三章中对红衣主教这一人物的评价性评论,好像是对红衣主教这个“乐于享受夏伊奥的王家美酒佳酿,逍遥自在”、 “风流倜傥,放荡不羁,随时吃喝玩乐”的“大妙人”做了正面的赞扬,但是结合全文,我们能够发现隐含作者传达的是反封建、反宗教的主题,此处形成了叙述话语的选择和价值倾向之间微妙的矛盾。可见,叙述者对红衣主教等麻木不仁的统治者采取的是一种负面的评价。
三、反思的在场——叙述干预在《巴黎圣母院》中的意义
无论是指点干预还是评论干预,叙述干预都在文本中时刻向受述者提示叙述者的存在,不断强调着叙述者的在场,而这也正是我们分析作者写作意图和价值倾向的重要切入点。在文本中,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介入文本当中,并在其中以叙述者的身份展现,通过如此一层层不断的转换,文本中的情节与作者最初的写作目的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明确。而叙述干预则跳出情节造成的诸多限制,将更多更带有主观色彩的解说性文字带给受述者,使受述者超越情节对作者写作的最初意图进行解读成为可能。
巴黎圣母院是文本中情节发生的主要舞台。从空间来看,圣母院前的广场是爱斯梅拉达街头献艺的舞台,圣母院钟楼和小室是卡奇莫多与其养父克洛德的栖身之所,甚至弗比斯经常出入的其未婚妻的寓所也在圣母院广场旁;从情节来看,克洛德开始对爱斯梅拉达病态的迷恋,爱斯梅拉达对弗比斯的恋情曝光,卡奇莫多将爱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上救下并送进圣母院避难,再到奇迹宫廷为营救爱斯梅拉达所采取的围攻行动,关系到情节发展的重大转折几乎都发生在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作为一座建筑,在文本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结合前文所述的叙述者针对建筑进行的叙述干预,我们能够发现叙述者不仅将建筑作为文本的背景,还将自己对建筑及其现状的看法作为文本的表现内容。作者写作《巴黎圣母院》并不是要简单地以历史、建筑为故事背景,而是将历史、建筑和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历史和建筑等元素为情节增色,更借助情节使历史、建筑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将曲折情节的魅力赋予读者眼中的建筑以神采。
之所以在文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古建筑的想象与描绘,最直接的原因是在雨果写作《巴黎圣母院》时巴黎圣母院只是一座废墟。这样的结果是在法国社会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造成的。法国大革命以政治革命而起,并迅速蔓延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巴黎圣母院在这场动乱中未能幸免。它在法国大革命中所经受的创痛实际上也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盲目性和破坏性。雨果一向强调作家干预现实生活的职责,认为诗人要以作品为武器,让“压迫者产生恐惧心理,使被压迫者心情安稳、得到慰藉。”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雨果表现出的对古建筑的关怀,可以说是对历史遗留的关怀,是对过程委婉的反思,更是对极度狂热的警觉。这些叙述干预体现的不仅仅是叙述者在文本中的在场,更是作者在时代潮流中的在场,不仅是叙述技巧和叙述策略,更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批判性认识。
结语: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到:“注释和序文有时是一种增加一本书分量的好方法。”《巴黎圣母院》中的叙述干预不仅成为文本中叙述者的叙述特色,更为发掘叙述者真正意图提供了材料。雨果通过充分运用叙述干预的叙述手法,增强了《巴黎圣母院》的表现效果,加深了《巴黎圣母院》的思想深度,使《巴黎圣母院》成为永恒的经典。
参考文献:
[1]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2][法]雨果.巴黎圣母院[M].管震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法]雨果.雨果论文学艺术[M].柳鸣九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