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记忆里,画糖画的似乎都是一些老师傅。可是,在郫县永爱镇上,一个年轻的女孩儿,正在用自己的手,把这份技艺传承下去。
差点驻进奥运村的糖画
在郫县永爱镇的商业街上,一个糖画摊被人群围住,格外显眼。一个衣着时尚的姑娘正用小汤勺从炉子上的铜锅里舀出糖汁,在大理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不一会儿,就画出一个桃子的造型,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
画糖画的姑娘名叫高蝶,今年24岁,在郫县永爱镇镇政府做接待工作,糖画只是她的一个爱好。周一至周五,她都老老实实地坐在办公室里,一到周末,就会帮妈妈推着糖画工具车,到镇里的商业街上去摆摊。
“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不会摆摊了,因为天气太热,糖画不易凝固。”一到夏季,高蝶就会“歇业”一阵子,因为气温如果超过35℃,糖汁就不易凝固,即使是凝固好的糖画成品,也容易受热变形。
在高蝶的糖画摊子上,不仅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各种糖画,还可以试一试目前几乎失传的“摸字”游戏。在推车木盘的一边,绘有楚河汉界和姓氏的方格子,格子旁有罐子或竹筒,里面装有比麻将略小的扁竹牌子,上面写有对应棋盘的不同姓氏。交钱后便可从罐子或者竹筒中摸字。一手可以摸数个字,将摸出的字放到棋盘内对应的姓氏上。如果摸到的字始终在楚河汉界的同一边,没有“过河”的话,就可以得到一条“糖龙”。
之所以还能够在高蝶家的糖画摊子上见到这种近乎失传的游戏,是因为这个糖画推车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这辆推车,是我姑父亲手做的,车上的有些零件甚至比我的年龄还要大。”高蝶说。
从记事起,高蝶就一直生活在弥漫着糖水香气的环境里。从她外公起,家里就一直在镇上做糖画,外公是镇上有名的糖画好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奥运组委会曾邀请高蝶外公去奥运村摆糖画摊,为国际友人展示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结果因为老人年纪大了,路途太远,天气又炎热,最终没能成行。“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弘扬民间艺术的机会,被我们错失了。”说起这件事,高蝶有些遗憾。
班上蛀牙最多的小朋友
“我从小就在永爱镇上长大,这个镇上的一草一木我都认识。”高蝶妈妈自打怀着高蝶起,就在镇上摆起了糖画摊。而高蝶童年中最甜蜜的回忆,就是家里熬糖的时候。
每逢家中熬制糖时,她总会趁妈妈不注意,偷偷舀一勺正在冷却的糖浆,包在嘴里,慢慢咽下。“从小,我就是班上蛀牙最多的那个小朋友。”高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在糖水里泡大的孩子。
高蝶回忆,小学的时候,经常有同学因为围在自家的糖画摊子前看糖画,而上课迟到。糖画的魅力就在于,不仅仅只是小朋友着迷,就连成人也会对这有趣的技艺感到着迷。记者前去采访时,恰逢周末,就有几个高蝶的好友相约去高蝶家,好好看看到底如何做糖画。
高蝶自己也记不清,是从几岁开始学着做糖画的。“糖画分为两种,一种是平面的,这种就比较简单;另一种是立体的,立体的糖画就相对困难一些,需要很多技巧。”在高蝶看来,最难的,就是制作花篮,连高蝶妈妈这种熟手,制作一个花篮也需要半个钟头。
“我自己做过最难的一个立体糖画,是一辆三轮车。”立体糖画之所以困难,是因为需要先制作好一个个小零件,然后把它们全部拼接在一起,在拼接过程中,一些凝固的零件因为太薄,又很容易碎掉,所以必须非常小心。
“虽然制作这种精美的立体糖画很麻烦,可是当看见美丽的成品出现时,就觉得非常欣慰。”高蝶摆弄着手里的糖浆说,“美丽的东西,往往都需要花更多心思去制造。”
现在,高蝶一直在琢磨着为古老的糖画加入新元素。“糖画的材质,决定了它很不易保存,易碎,易融。我在思考,希望设计出一种能让糖画一直保持在低温状态中的盒子,把如此精美的传统技艺一直保存下去。”
TIPS 糖画知识库
【工具】
制作糖画时使用的铲子,必须用铁铉材质的,不能用不锈钢。因为不锈钢材质相对较软,有弹性,在把凝固后的糖铲起来时,很容易就把其铲碎。
【技巧】
在绘制糖画之前要先熬糖。熬糖前先准备一块大理石板,在上面薄薄地刷上一层油,以防止糖粘在大理石板上。把铜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白砂糖和麦芽糖,用文火熬制。水与糖的比例是二比一,这样才能保证糖不会离火就变硬。糖放入以后要轻轻搅动一下,防止粘底。
【术语】
在糖画艺术中,有许多专业的行话术语,如今这些术语已经不太为人所知了。
【太和】制作糖画用的大理石板。
【憨憨】即糖,过去多用黄糖,现在主要使用白糖。
【荷叶】熔化糖液的铜或铁瓢。
【起子】铜或铁制成的长形薄片,前窄后宽,糖画作好后即用此启起。顶端有各种形状如“O”“L”“S”等,称“三弯”,用以在块面上压制各种连续纹样。
【铜锤】即草把子,竹竿顶部绑上麦草,插放 糖画作品用。从前学徒便肩挑“铜锤”走街串巷售卖糖画。
【龙宫】即水。有时糖“稠”了,熬老了,需加水,艺人即加点“龙宫”。
【三温】色较黄黑的白糖。
【四温】较三温稍白的白糖。
【广块】冰糖。
【火车】太古糖。
【白屑】碎冰糖。
【东白】东洋糖。
【雀沙】红糖。
【三边】白糖。
【传说】
糖画出自川籍诗人之手
关于糖画,有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相传在唐代,四川大诗人陈子昂在家乡时,很喜欢吃黄糖(蔗糖),不过他的吃法却与众不同。他会首先将糖溶化,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赏玩一面食用,自觉雅趣脱俗。
后来陈子昂到京城游学求官,因初到京师人地两生,只做了一个小吏。闲暇无事时,便用从家乡带去的黄糖如法炮制,以度闲暇。一天,陈子昂正在赏玩自己的“作品”,却被宫中太监带着出外游玩的小太子发现,这件手艺由此传进皇宫,并被皇帝脱口而出起了个“糖饼(儿)”的名字。由此陈子昂便得到了升迁,官至右拾遗。
后来,陈子昂回乡,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此技。这些徒弟又将它传向四方。有的干脆以此为业,走邨串乡做起糖饼儿生意来。因曾得到过皇帝的赏识,所以生意十分兴隆,学的人越来越多,并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历史】
糖画与四川颇有渊源
据考,糖画起源于明代,依照当时的习俗,每逢祭祀时,就会溶糖,并把糖浆倒在模子里,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又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姊妹艺术的造型手法融于一体,做出立体的糖花篮等,让糖画变得生动、丰富多彩。同时,四川民间艺人还把用印铸模具制作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糖画,就是出自于我们四川老祖宗的手。
【趣闻】
最大的“糖龙”在成都
2007年6月,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锦江展厅内展出了一件特殊的立体糖画。这是国内第一次出现的一条由3吨白糖制成的全长20米、高3米的“糖龙”,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这条硕大的“糖龙”呈腾空状,周身鳞甲全部由金黄色的糖片组成,栩栩如生、耀眼华丽。而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糖龙”的“龙骨”全部由钢筋连接而成,整个“糖龙”由20多位糖画民间艺人忙碌了十多天才完成。(据《成都日报》)
差点驻进奥运村的糖画
在郫县永爱镇的商业街上,一个糖画摊被人群围住,格外显眼。一个衣着时尚的姑娘正用小汤勺从炉子上的铜锅里舀出糖汁,在大理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不一会儿,就画出一个桃子的造型,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
画糖画的姑娘名叫高蝶,今年24岁,在郫县永爱镇镇政府做接待工作,糖画只是她的一个爱好。周一至周五,她都老老实实地坐在办公室里,一到周末,就会帮妈妈推着糖画工具车,到镇里的商业街上去摆摊。
“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不会摆摊了,因为天气太热,糖画不易凝固。”一到夏季,高蝶就会“歇业”一阵子,因为气温如果超过35℃,糖汁就不易凝固,即使是凝固好的糖画成品,也容易受热变形。
在高蝶的糖画摊子上,不仅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各种糖画,还可以试一试目前几乎失传的“摸字”游戏。在推车木盘的一边,绘有楚河汉界和姓氏的方格子,格子旁有罐子或竹筒,里面装有比麻将略小的扁竹牌子,上面写有对应棋盘的不同姓氏。交钱后便可从罐子或者竹筒中摸字。一手可以摸数个字,将摸出的字放到棋盘内对应的姓氏上。如果摸到的字始终在楚河汉界的同一边,没有“过河”的话,就可以得到一条“糖龙”。
之所以还能够在高蝶家的糖画摊子上见到这种近乎失传的游戏,是因为这个糖画推车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这辆推车,是我姑父亲手做的,车上的有些零件甚至比我的年龄还要大。”高蝶说。
从记事起,高蝶就一直生活在弥漫着糖水香气的环境里。从她外公起,家里就一直在镇上做糖画,外公是镇上有名的糖画好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奥运组委会曾邀请高蝶外公去奥运村摆糖画摊,为国际友人展示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结果因为老人年纪大了,路途太远,天气又炎热,最终没能成行。“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弘扬民间艺术的机会,被我们错失了。”说起这件事,高蝶有些遗憾。
班上蛀牙最多的小朋友
“我从小就在永爱镇上长大,这个镇上的一草一木我都认识。”高蝶妈妈自打怀着高蝶起,就在镇上摆起了糖画摊。而高蝶童年中最甜蜜的回忆,就是家里熬糖的时候。
每逢家中熬制糖时,她总会趁妈妈不注意,偷偷舀一勺正在冷却的糖浆,包在嘴里,慢慢咽下。“从小,我就是班上蛀牙最多的那个小朋友。”高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在糖水里泡大的孩子。
高蝶回忆,小学的时候,经常有同学因为围在自家的糖画摊子前看糖画,而上课迟到。糖画的魅力就在于,不仅仅只是小朋友着迷,就连成人也会对这有趣的技艺感到着迷。记者前去采访时,恰逢周末,就有几个高蝶的好友相约去高蝶家,好好看看到底如何做糖画。
高蝶自己也记不清,是从几岁开始学着做糖画的。“糖画分为两种,一种是平面的,这种就比较简单;另一种是立体的,立体的糖画就相对困难一些,需要很多技巧。”在高蝶看来,最难的,就是制作花篮,连高蝶妈妈这种熟手,制作一个花篮也需要半个钟头。
“我自己做过最难的一个立体糖画,是一辆三轮车。”立体糖画之所以困难,是因为需要先制作好一个个小零件,然后把它们全部拼接在一起,在拼接过程中,一些凝固的零件因为太薄,又很容易碎掉,所以必须非常小心。
“虽然制作这种精美的立体糖画很麻烦,可是当看见美丽的成品出现时,就觉得非常欣慰。”高蝶摆弄着手里的糖浆说,“美丽的东西,往往都需要花更多心思去制造。”
现在,高蝶一直在琢磨着为古老的糖画加入新元素。“糖画的材质,决定了它很不易保存,易碎,易融。我在思考,希望设计出一种能让糖画一直保持在低温状态中的盒子,把如此精美的传统技艺一直保存下去。”
TIPS 糖画知识库
【工具】
制作糖画时使用的铲子,必须用铁铉材质的,不能用不锈钢。因为不锈钢材质相对较软,有弹性,在把凝固后的糖铲起来时,很容易就把其铲碎。
【技巧】
在绘制糖画之前要先熬糖。熬糖前先准备一块大理石板,在上面薄薄地刷上一层油,以防止糖粘在大理石板上。把铜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白砂糖和麦芽糖,用文火熬制。水与糖的比例是二比一,这样才能保证糖不会离火就变硬。糖放入以后要轻轻搅动一下,防止粘底。
【术语】
在糖画艺术中,有许多专业的行话术语,如今这些术语已经不太为人所知了。
【太和】制作糖画用的大理石板。
【憨憨】即糖,过去多用黄糖,现在主要使用白糖。
【荷叶】熔化糖液的铜或铁瓢。
【起子】铜或铁制成的长形薄片,前窄后宽,糖画作好后即用此启起。顶端有各种形状如“O”“L”“S”等,称“三弯”,用以在块面上压制各种连续纹样。
【铜锤】即草把子,竹竿顶部绑上麦草,插放 糖画作品用。从前学徒便肩挑“铜锤”走街串巷售卖糖画。
【龙宫】即水。有时糖“稠”了,熬老了,需加水,艺人即加点“龙宫”。
【三温】色较黄黑的白糖。
【四温】较三温稍白的白糖。
【广块】冰糖。
【火车】太古糖。
【白屑】碎冰糖。
【东白】东洋糖。
【雀沙】红糖。
【三边】白糖。
【传说】
糖画出自川籍诗人之手
关于糖画,有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相传在唐代,四川大诗人陈子昂在家乡时,很喜欢吃黄糖(蔗糖),不过他的吃法却与众不同。他会首先将糖溶化,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赏玩一面食用,自觉雅趣脱俗。
后来陈子昂到京城游学求官,因初到京师人地两生,只做了一个小吏。闲暇无事时,便用从家乡带去的黄糖如法炮制,以度闲暇。一天,陈子昂正在赏玩自己的“作品”,却被宫中太监带着出外游玩的小太子发现,这件手艺由此传进皇宫,并被皇帝脱口而出起了个“糖饼(儿)”的名字。由此陈子昂便得到了升迁,官至右拾遗。
后来,陈子昂回乡,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此技。这些徒弟又将它传向四方。有的干脆以此为业,走邨串乡做起糖饼儿生意来。因曾得到过皇帝的赏识,所以生意十分兴隆,学的人越来越多,并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历史】
糖画与四川颇有渊源
据考,糖画起源于明代,依照当时的习俗,每逢祭祀时,就会溶糖,并把糖浆倒在模子里,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又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姊妹艺术的造型手法融于一体,做出立体的糖花篮等,让糖画变得生动、丰富多彩。同时,四川民间艺人还把用印铸模具制作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糖画,就是出自于我们四川老祖宗的手。
【趣闻】
最大的“糖龙”在成都
2007年6月,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锦江展厅内展出了一件特殊的立体糖画。这是国内第一次出现的一条由3吨白糖制成的全长20米、高3米的“糖龙”,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这条硕大的“糖龙”呈腾空状,周身鳞甲全部由金黄色的糖片组成,栩栩如生、耀眼华丽。而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糖龙”的“龙骨”全部由钢筋连接而成,整个“糖龙”由20多位糖画民间艺人忙碌了十多天才完成。(据《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