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舰对舰导弹的发展历程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ma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舰对舰导弹是海军舰载武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舰艇水面战的主要武器之一,世界各海军强国均十分重视发展舰对舰导弹,并涌现出了“鱼叉”、“蚊子”等著名的舰对舰导弹。伴随着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国的舰对舰导弹也走过了同样艰苦卓绝的40余年。如今装备各式先进舰对舰导弹的强大的人民海军,正迅速掘起于世界的东方,新型战舰配备着一支支“海疆神剑”时刻保卫着我们伟大祖国的万里海疆。
  40余年的风雨历程,凝聚了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他们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海防力量的壮大,让我们从历史的回顾中,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敬意。
  
  引自苏联
  
  1958年10月,以当时海军政治委员苏振华为团长的我国政府代表团风尘仆仆赶赴莫斯科,经过与苏方反复协商谈判,最后苏联政府终于同意卖给我国海军5种型号的舰艇(大、小型导弹艇,常规动力导弹潜艇,中型鱼雷潜艇及水翼鱼雷艇)和两种导弹(舰对舰飞航式导弹、潜对地弹道导弹),以及有关这些武器装备的设计技术图纸。这对当时许多武备还是空白的我国海军来说,自然是个可喜的消息。
  苏联出售给我国的舰对舰导弹为常规气动布局,装备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及固体燃料助推器,采用自主控制加自动导引的控制方式。整个武器系统由导弹及包括探测雷达、发射控制装置在内的舰面火控系统组成。
  几乎在购买导弹的同时,海军向中央军委提出报告:“今后海军建设以导弹为主和不断改进常规装备,以发展潜艇为重点,同时发展中小型水面舰艇。”我国海军的舰对舰导弹发展自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上游1号”的诞生
  
  1960年年初,我国开始组织第一种舰对舰导弹的仿制工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关键是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和过硬的技术班子。经中央军委研究决定:由国防部五院负责抓总技术,南昌飞机厂为导弹仿制单位,并由其他一些工厂承担配套部件的仿制生产。
  
  迎难而上
  然而,也就在同一年,国际风云的变幻差一点断送了我国刚刚起步的导弹事业。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下令召回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大部分导弹资料被带走,原型弹也不留下。怎么办?是打退堂鼓,还是迎难而上?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中国年轻的海军官兵和工程技术人员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然而,由于绝大多数人过去没有接触过导弹,对导弹内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几乎不了解,更谈不上设计、研制反舰导弹了。为此,有关部门决定:参加研制海军导弹的军内外专家和技术人员,与工人师傅一道,对从苏联进口的导弹逐枚进行剖析,在清楚了解内部构造的基础上,进行仿制设计。
  
  陆上试验
  经过4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样弹的陆上飞行试验终于盼来了!1964年12月上旬,我国西北部地区寒意逼人。这天,某地戈壁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上午9时整,一座发射架尾部火光一闪,浓烟腾起,2枚银白色的导弹似霹雳神剑,直插空中。试验成功了,各项参数均符合试验大纲要求。
  通过了陆上试验,只能算是初战告捷。要想通过舰上试验,无疑还要闯过不少难关:第一,舰上发射导弹与陆上发射导弹的技术要求大不相同,舰艇上空间狭窄、设备安置得十分拥挤;第二,海上波涛起伏,倘若遇上风浪,晃动极为剧烈;第三,舰艇海上航行时机械振动较大,仪表必须质量较好,才可保证绝对安全可靠;第四,舰对舰导弹完全靠舰上雷达制导,与陆地雷达制导差别很大。总之,舰上发射的难度要比岸上固定发射的难度大得多。
  
  系泊试验
  1965年8月11日,我国舰对舰导弹开始装载上艇,进入了试验前的最后冲刺阶段。接下来的试验,第一阶段为应用导弹艇系泊遥控发射试验。进行这种试验的第一步,发射导弹艇不上人,在应有人的部位放置猴子等动物,操纵人员在另一艘艇上遥控发射。
  发射的时刻到了!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导弹艇上顿时浓烟腾起,一枚形似飞机的导弹呼啸着直插空中,飞向目标。霎时间,导弹艇上的甲板被熏黑了,油漆也剥落了。特地放在舱内的几只猴子,虽惊恐万分,却平安无事。那么,对人又会怎样呢?人与动物毕竟有很大的差异。发射噪声和冲击波虽对动物的皮毛、内脏没有损伤,对神经系统和精神上是否也无影响?对人来说,这种影响会有吗?因此,第二步就是人上艇试验。
  人上艇试验,自然有相当的风险。共产党员、干部们争先恐后要求上艇,最后确定共产党员王照奉第一个上艇试验。试验那天,王照奉坚定地迈进舱室,令他没想到的是,舱室内已经悄悄地坐着两位勇敢的“试验者”:政委和一位参谋。为了安全,王照奉力劝他们上岸,但他们却执拗不肯,最后只好3人一起呆在舱里进行试验。
  发射前的警铃急促地响了起来,他们3人凝神屏气,坐在舱室的指定部位。突然传来“轰窿”一声巨响,导弹发射了。此时,导弹尾部喷吐着火焰,冲进云霄,朝预定目标舰飞去。一会儿,海上发出了猛烈的爆炸声,靶舰被准确击中。“成功了!”听到外面的阵阵欢呼声,王照奉等三人从舱内冲了出来,跟着一起欢呼雀跃。上岸后的全面检查表明,王照奉等3人各方面均完好无损。
  
  实射定型
  导弹艇系泊遥控发射成功,当然还不能证明导弹艇可以自身控制实弹发射。为了真正达到“真刀真枪”的实用程度,上级决定用051导弹艇进行第二阶段完全自控的实弹发射试验。051导弹艇是我国组装的第一艘导弹艇,被人称为“种子艇”。就是它,担负起了检验我国舰对舰导弹整个发射系统的实战工作状况的重要任务。
  试验的目标舰是一艘准备报废的护卫舰。051导弹艇在艇长的指挥下向目标舰驶去。一切达到射击的最佳要求,各站位也运转正常,于是艇长果断地按下了发射按钮。一声呼啸,艇身随之猛烈振动,导弹体闪烁着银白光窜上蓝天,向目标舰射去,准确命中!
  导弹射出后,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艇上的舱室玻璃被振碎,碎片四处飞溅,雷达兵、轮机长被弄得满脸是血。当时有的领导见状,想停止发射试验,而艇长却坚决要求按原计划进行。看到艇上官兵的坚定决心,领导终于同意继续试验。051导弹艇重新调整好阵位,又发射了一枚导弹,结果同样命中。
  经过反复的试验和不断的改进提高,1967年8月,国务院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我国仿制的第一代舰对舰导弹“上游1号”设计定型。
  
  发展改进
  没过多久,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舰对舰导弹只是在导弹艇上“安家落户”了,那它们在护卫舰和驱逐舰上情况又如何呢?导弹艇空间小, 导弹发射架是固定在甲板上的,只能朝艇艏发射。要调整发射角度,只有靠艇身的转动来实现。而护卫舰和驱逐舰上的导弹发射架是活动的,它们在作战使用中不是靠艇身运动来改变发射角度,而是利用发射架的灵活转动来确定发射方向,因此旋转式发射架的研制任务摆到了研究人员面前。
  1968年年底,经过8个月的奋战,涉及到300余项子课题、7000多个元器件的回旋式导弹发射装置(包括雷达火控系统),全部装舰并调试完毕。同年12月,2艘驱逐舰受命执行导弹发射试验任务。
  驱逐舰在汹涌的波涛中穿行,海浪不时地拍击着舰艏,甚至飞溅到上层建筑的玻璃窗上,战舰剧烈地颠簸摇晃,舰上不少官兵呕吐了。可是,当那些晕船的官兵听到舰长拉响的警铃时,便完全忘记了晕船的不适,全神贯注地坚守在自己的阵位上。
  射击令下,传来一声猛烈的巨响,舰体也跟着振颤,烟云笼罩了整个发射装置。人们目光紧盯着烟云前方,只见导弹急速飞腾,助推器随之脱落,接着火箭发动机点燃,风驰电掣般飞向目标,准确命中。待发射装置的硝烟散尽,人们连忙跑到发射管周围查看,事先放在它周围的一些动物全部安然无恙。
  使用回旋式发射装置发射导弹成功了。后来,202驱逐舰又相继完成了舰上安全携带导弹试验和在风浪极限摇摆下的导弹齐射试验。事实证明,我国的首批舰对舰导弹装舰达到了设计要求,能够投入战备使用。
  “上游1号”舰对舰导弹装上舰艇之后不久,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导弹采用圆锥扫描雷达,它的抗电子和抗海浪干扰性能较差;导弹在高度控制上使用膜盒式高度仪,误差较大;导弹体积较为庞大,比较笨重,且液体燃料在舰上存放相当麻烦。
  于是,新一轮改进试验工程上马了。设计人员先后采用了多种新装置,实施了大量试验。其中,最主要的改进是采用单脉冲晶体管化小型雷达和无线电高度仪,以及改进发动机。为了满足导弹超低空飞行的控制要求,有关部门又使用了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设计了新的控制系统。后经低空模拟试验表明,导弹即使在掠海飞行时也可以正常地捕获和跟踪目标。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新改进的“上游1号”甲型导弹在3次定型试验中,都出现过时而命中目标、时而飞行失败的情况,问题究竟在那里?通过分析表明,除了弹上雷达、驾驶仪等设备出现故障外,导弹的固有频率与命中情况关系较大,弹体的振动是几次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有关专家“对症下药”,采用了在弹体上增装减振器,以及减少电爆管点火对无线电高度仪的瞬间冲击等措施,有关生产单位在制造时也采取了严格保证部件质量的技术措施。1982年,导弹进行第4次定型试验,一举获得成功。
  1984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上游1号”甲型舰对舰导弹的设计定型。经过改进,该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得以提高,并实现了超低空飞行。改进成功,缩短了我国舰对舰导弹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改装“海鹰1号”
  
  为了进一步增强海上作战能力,执行远洋护航任务,有关部门经论证后确定把“海鹰1号”岸对舰导弹改装成舰对舰导弹装备到导弹驱逐舰上。改装的导弹武器系统由导弹和舰面火控系统组成。舰面火控系统的关键是研制指挥仪和回旋式发射装置。承担研制新型指挥仪的有关部门,采用了新型的集成电路、双机运算、自动切换和故障自动诊断等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指挥仪的性能。三联装回旋式发射装置的研制也按期顺利完成。
  根据舰艇运动特性及未来可能要承受较高温度、湿度的情况,设计部门在研制过程中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并重点对雷达的个别分机、驾驶仪以及电气线路进行了改进。
  1973年9月,我国自行建造的新型导弹驱逐舰担负了首次“海鹰1号”舰对舰导弹的试验任务。这次导弹试验采用单射和齐射两种方式,共发射4枚导弹,全部命中固定目标。专程前来观看试验的叶剑英元帅对试验结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欣然为新型导弹驱逐舰题词:“加强海军战斗力量,保障海防。”
  1976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正式批准了“海鹰1号”舰对舰导弹的设计定型。此后,有关部门又根据海军要求,对该型导弹进行了岸、舰通用化改装,并相继进行了各种海情的试验、生物试验、电磁环境试验等。在原来“海鹰1号”舰对舰导弹的基础上,从1983年起,有关部门又对该导弹进行了大量的改进:换装了抗电子干扰、抗海浪干扰和突防能力强的频率捷变雷达;装备了可降低导弹平飞高度的无线电高度仪;使用了新型的自动驾驶仪,扩大了导弹射界。1987年2月,改型后的“海鹰1号”舰对舰导弹通过了技术鉴定,并被命名为“海鹰1号”甲型舰对舰导弹。
  
  最新发展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又研制了第二代反舰导弹系列——“飞鱼”。这代导弹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命中精度高、作战威力大、飞行高度低、突防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操作使用方便、维护简单等特点。
  经过几十年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舰对舰导弹走过了仿制、改进、自研的阶段,正迅速追赶着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近年来,多型号、成系列的各种先进舰对舰导弹不断出现。在一次次珠海国际航空展上,我国舰对舰导弹领域的最新成果集中展示于世人面前,令国人为之欢欣鼓舞。
  中国舰对舰导弹的发展不过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这其中凝结着几代导弹人在内的广大国防建设者辛勤工作,富国强兵就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其他文献
戚家军的传统    中国于1957年开始研制核弹与飞弹,然而核潜艇的研制却迟至1966年才起步。  1964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东风二号”中程导弹;同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1970年成功发射首枚“长征一号”战略导弹。而这时核潜艇的发展还处于摸索的状态。原因在于,中国的核弹与导弹都曾有苏联提供的简单模型与零星资料,在两国交恶之前,中方已有若干启蒙式的认知,还不至于盲人摸象,两眼一抹黑,只有核潜艇,才
期刊
王咏梅/编译  目前,西方军事强国正在研发新一代战斗机,以角逐21世纪初的世界战机市场。最近出版的美国《空军手册》认为,到2030年前,西方战斗机市场的总需求量约为800架,总价值700亿美元。有8种下一代战斗机将占据未来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这种8种战斗机分别是:美国波音公司的F-15E“攻击鹰”、F/A-18E/F“超级大黄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16“战隼”、F/A-22“猛禽”和F-3
期刊
前不久台湾《中国时报》报道称,台军沿袭了近80年的军种编制将发生重大变化,台军将陆军导弹指挥部改编为导弹司令部,由原隶属于陆军变为直属“国防部”,从而使台军导弹部队一跃升级为独立的第四军种,地位类似于解放军的“二炮部队”。    五年建军之路    目前,台军导弹部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陆军防空导弹部队。自1958年10月台陆军第一支防空导弹部队建立,经过45年的苦心经营,台陆军防空导弹部队已建成以连
期刊
研制发晨    “霍克”(HAWK)为全天候、超音速,中低空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可以拦截飞机、飞航导弹和战术地对地导弹。主要用于要地防空,也可用于野战防空,是美国雷达、导弹业巨擘雷声公司的杰作。“霍克”防空导弹的研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苏联战术飞机飞速发展,以仿制美国B-29而成的Tu-4轰炸机为首的各型战略轰炸机在土希诺航空节上频频亮相,并完成了多次环绕苏联本土的不间断飞行,随后
期刊
海军航空兵是海军中主要在海洋上空执行作战任务的兵种。通常由轰炸航空兵、歼击轰炸航空兵、歼击航空兵、强击航空兵、侦察航空兵、反潜航空兵部队和执行预警、电子对抗、空中加油、运输、救护等保障任务的部队组成。具有远程作战、高速机动和猛烈突击的能力,是夺取海洋战区和保持制空权的重要力量,是海军的主要突击兵力之一,能对未来海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其主要任务是:歼灭敌方海上力量,掩护和支援己方舰艇的作战行
期刊
在有关导弹的知识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液体导弹和固体导弹这两个名词。那么,什么是液体导弹,什么是固体导弹,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液体导弹与固体导弹的根本区别是发动机不同    随着导弹发展的日新月异,其品种型号已呈现出五花八门之势,导弹武器已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为了便于导弹的设计、生产、试验和操作使用,人们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导弹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导弹发动机推进剂的
期刊
江南某海军航空兵机场,一架架新型“飞豹”战机在巨大的轰鸣声中直刺苍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切入战斗航路,借着夜色和海浪的掩护向高度戒备的“敌”舰艇编队扑去,对“敌”成功实施了毁灭性打击。  夜间远海低空机群突防演练成功,标志着“飞豹”战机具备了“全天候”远程作战能力。  “飞豹”战机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多用途、全天候、超音速歼击轰炸机,能够执行对地、对海攻击任务,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战以及
期刊
为了与可能用于远海作战的蓝水海军综合发展相一致,中国正在部署大量反潜战系统,为潜在的军事冲突提供反潜支持,以打击装备最先进的潜艇敌手。同中国军队大多数装备一样,这些系统是老式进口技术装备和自行研制装备的混合。  太平洋地区的许多海军分析家认为,中国并不构成真正的反潜战威胁,也不相信反潜战装备是中国海军新型舰只发展计划中的优先发展项目。中国海军一直在采购、研制反潜战平台和装备,并将其装备到潜艇、水面
期刊
第一次偶然造访    1886年7月,李鸿章接到袁世凯报告,说朝鲜有人谋划联俄防英,而俄国正在觊觎元山口外的永兴湾。清政府深知,一旦朝鲜落入它国,必将危及自身安全,于是命令丁汝昌和吴安康分别率领北、南洋舰队前往朝鲜的永兴湾一带巡防,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琅威理接到命令后立即率“定远”号、“镇远”号、“济远”号、“威远”号、“超勇”号、“扬威”号等6艘军舰前往朝鲜东海岸海面操演。铁甲舰由于海上长途航行
期刊
伊拉克战争以后,在美国的军事多米诺骨牌游戏中,阿富汗骨牌和伊拉克骨牌已先后倒掉,对其中东宿敌——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的条件更加成熟。然而,面对巨大的压力,伊朗方面毫不示弱,“伊朗不是伊拉克”,这是伊朗国防部长沙姆哈尼在面对世界上最强大军事机器发出的威胁和警告后的表态。伊朗不是伊拉克,它是中东地区的“大块头”,其人口是伊拉克人口的2.5倍多,面积相当于伊拉克的4倍,综合国力也是海湾地区最强的。近3年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