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跨学科实践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uefu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艺术家儿玉幸子与竹野美奈子的作品《突出、流动》是艺术与物理学跨学科研究的代表作品,所谓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也离不开艺术。如乔治·萨顿(George Sutton)所说:“理解科学需要艺术,而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1]
  关键词:跨学科;艺术;磁流体
  1 跨学科简述
  20世纪以来,跨学科的研究已成为世界社会的焦点问题,在世界各国科学界、医学界、教育界等学科领域“跨学科”一词频繁出现。
  1.1 跨学科的概念
  跨学科又叫交叉学科,是与交叉科学(interdiscipline)在同等意义上使用的,因此,许多人也称跨学科为交叉科学。具体而言,是指专门学科的综合科学含量,每一门科学,都有它的跨学科性(包含其他的科学范畴)和跨学科发展。 [2]
  1.2 跨学科的提出与研究历史
  人类对跨学科的研究有很长远的历史,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还是在人类有了学科分类之后。“跨学科”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美国最早把“跨学科”定义为“合作研究”,在跨学科研究中比较著名的是法国的勒内·笛卡儿(Rene Descartes),他利用代数学与几何学交叉,而产生了解析几何。近些年来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创新,但是在我国以至于世界范围内跨学的研究还是一个初级阶段,因为学科原本的分类就是这些研究者所划分了的,学科的划分现在是种类繁多,这些学科的划分阻碍了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如今要想在跨学科领域有明显的研究发展,那就必须打破原有的、细密的学科划分,只有这样跨学科的研究才能突破阻碍。这种氛围之下,跨学科的研究让艺术家们看到了创作的灵感。
  2 磁流体作品《突出、流动》
  20世纪以来,以物理学为中西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日本艺术家儿玉幸子借此机会,在2001年利用物理学中的磁流体为创作媒介和竹野美奈子合作完成的磁流体作品《突出、流动》,是艺术与物理的完美结合。
  2.1 什么是磁流体
  磁流体(MHD),又称磁性液体、铁磁流体或磁液,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她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固体磁性材料的磁性。是由直径为纳米量级(10纳米以下)的磁性固体颗粒、基载液,也叫媒体以及界面活性剂三者混合而成的一种稳定的胶状液。[3]磁流体既具有固定磁性物体的磁性特征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在外加磁场下,有悬浮在载体中的能力,在调节外加磁场的强弱时,可以改变磁流体的比重和黏度,能使磁性的固体稳定的悬浮在其中。在垂直的磁场作用下,会自发地形成稳定的峰形状态,同时对外加磁场的反映非常敏感,把外磁场撤出以后,磁流体中的磁性粒子又会很快呈现不规则的状态,所谓没有外加磁场的情况下,磁流体自己是没有磁性的。
  2.2 磁流体的艺术实践
  磁流体主要应用在四个方面:天体物理、工业、医学和受控热核反应,而日本艺术家儿玉幸子和竹野美奈子利用磁流体作为媒介用于艺术创造的先河之作《突出、流动》,也是最早为人熟知,也是迄今为止利用磁流体最为精彩的互动艺术装置,这个作品正式利用了磁流体具有流动性、对外磁场的灵敏反应、具有固体磁性材料的磁性等特征而完成,二人创作的《突出、流动》获得了2001年“日本文化厅媒体艺术节”数码艺术互动组大奖。在《突出、流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运用超微磁粉与一种特殊的油混合在一起,在外加磁场下的作用下产生各异的形状。同时还可以同观者有着互动,不同观者对作品发出不同的声音,作品根据周围不同声音的变换,通过计算机的控制也不断随着声音的变换而变换。《突出、流动》在展示的时候,还有一台摄像机会时刻记录下这些各异的形状变换的过程,并将这些变形过程的图像投射在大荧幕上,作品给观看者带来视觉上的奇妙感受。该作品曾在200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出。
  除了《突出、流动》这件磁流体作品,还有北京交通大学在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展出了自主研发的磁流体作品,但是该作品的研发主要是应用在工业领域。
  磁流体走进艺术创作,这说明磁流体已不再是单单用于天体物理、工业、医学和受控热核反应这些领域,也不再是物理学科的独有品,通过跨学科的实践,磁流体已经被艺术家带进了美术馆。在艺术家手中磁流体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与认识,同样《突出、流动》这个作品体现了物理与艺术跨学科的完美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正如玻姆(David Joseph Bohm)所表述的那样:“物理学是洞察力的一种形式,因而也是艺术的一种形式。”也正因此,一个科学真理也应是一种艺术形式。[4]
  2.3 跨学科作品是大众认知科学的催化剂
  通过艺术跨学科的展览,更多的科学技术被大众所认知。以前大众认知科学的渠道非常枯燥,书籍、传媒、科普展览等等。这些枯燥的渠道让人们很难理解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应用,更别说这些科学技术的构成原理,理解都很困难,就不要说记住了。但在近些年来与艺术跨学科相关的展览越来越多,大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步增加,大众利用业余时间走进与艺术跨学科相关的展览。大众在参观艺术品的时候同样也在创作艺术品,他们不但参与了作品的创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艺术品、了解艺术家、了解观念等,关键的是了解科学技术,这是同以前传统的艺术展览最大的区别。而且针对少年儿童,在与艺术品互动的同时,不但是充满了乐趣还学习到科学知识,在快乐中学习,不正是现在所缺失的吗?
  由此看来,当下的艺术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了,艺术跨学科作品是大众认知科学的催化剂,艺术的界限非常模糊,她开始牵着别人(科学)的手一起走向生活,走向民众,用现在非常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接地气儿”
  3 结语
  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实践,为人类的生活与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曙光,艺术与科学的辩证统一,艺术与科学的发展正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几百、几千年后,人类艺术史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以核能为创作媒介的艺术作品同样进入美术馆,展现核能美的一面。我想艺术家会在艺术与科学之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艺术家的感性思维与科学家的理性思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发展,不论多久多远,跨学科这个话题一直会出现在学术的最前沿。
  参考文献:
  [1] 乔治·萨顿(美).科学的生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50.
  [2] [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fH7LXc1PsljsBnCXXWZGLZWlrHT6RnPUUK8TyehneGTgHcAhUZA9M13Ttj7y0DC.
  [3] [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39719.htm.
  [4] 高长江.艺术人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24.
  [5] 马丁·肯普(英).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艺术、科学和直觉:从达·芬奇到哈勃望远镜[M].郭锦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作者简介:付鹏飞(1990—),男,河北沧州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实验艺术。
其他文献
摘 要: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的高等音乐教育正在进入全面改革阶段,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含了技能课与理论课两大部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点必然是在二者身上寻求突破。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革除弊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改变过去二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的做法,实现二者的联动与协作。  关键词:技能课;理论课;教学模式;艺术修养  1
期刊
摘 要:傣族具有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其服饰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结构设计,色彩艳丽,具有对人体起到修饰,改变立体造型的作用,吸引着很多学者对其图案、色彩等装饰艺术层面的研究,但是很少有从学者对其服装剪裁、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花腰傣族为例,通过分析花腰傣族服饰结构设计,希望能够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傣族;服饰结构设计;花腰傣族  全球经济一
期刊
摘 要:瓷器自东汉晚期创烧之初,其造型装饰尚未摆脱原始瓷的影响。进入南北朝以来,瓷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而引发佛教艺术作用于瓷器上的一种不同于前代艺术风格的瓷器种类,以其体形硕大、做工繁复、装饰精美成为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发展的杰出代表。本文将以南京灵山梁代大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为例,从其高超的造型手法、精美的装饰纹样、先进的窑炉技术这几个方面为切入点,对南北朝的制瓷工艺
期刊
摘 要:近期以《老九门》为例的网络自制剧呈现出持续的热播的现状,尤其是点击率的不断突破,现阶段《老九门》的点击率已破100亿,点击率的不断突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受众的不断增多,而在互联网下,网络传播的多元化等特征,《老九门》等网络自制剧的热播并非偶然,一定是有计划的实施。本文试从受众心理的把控和互联网大众传播的运用角度,解析网络自制剧的营销。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网络自制剧;热播;《老九门》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均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文化创意产品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固有的、单一的设计理念,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概念设计思维,丰富多彩的元素使得“跨界与融合”成为了文化创意产品的一大亮点,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更是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品;概念设计;“跨界与融合”  0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创
期刊
摘 要:戏曲艺术传承人相继辞世,继承者青黄不接,致使剧目在渐渐失传,剧种逐日消亡,观众也在大量流失。传统戏曲如何保护传承,已成为文化艺术界的当务之急。京剧音配像、像音像工程的贡献在于奠定了传承的基础,提供了观之不尽的精美戏曲食粮。为戏曲生产的产业化闯出了新路。  关键词:戏曲传承;音配像;像音像;非物质文化遗产  0 绪言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个地域的自然地理风光及各个民族的文化、语音、风
期刊
摘 要:民国时期,关紫兰是最早一批留日学画的女性画家,也是最具才华的画家之一,其作品色彩鲜艳,富有新颖之生命,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也得到画坛的高度赞誉。1930年出版的展览图录——《关紫兰女士个人油画展览会目录》,见证了同年6月她在上海所举办的个人画展,此文献“孤本”再现,得到学术关注,并引发我们对于优质美术资源如何转化的思考。  关键词:关紫兰;留日;展览图录;美术资源  关紫兰,祖籍广东南海,19
期刊
摘 要:本文是关于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观念理清、整合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观察和讨论。两种地域、历史、人文、环境的差异,造就两大对待视觉自然呈现方式的艺术系统,由此相生出不同的艺术法理、伦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种观念、元素的介入,各自在其发展的轨迹上呈现出不同的当代态势。在全球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山水画在展示情境、艺术立场、价值尺度等方面流变成西方主导下当代艺术的区域性艺术,远远失去了古代作为文化软实力
期刊
摘 要:范宽和黄公望两人都是性情随和豁达之人,受到道教思想的熏陶,两人对待绘画都是近乎痴迷的心态。相比之下,黄公望更具仙人之气,超凡脱俗:范宽则更为厚重,所谓“画山画骨更画魂”,有着对自然无限的热爱与膜拜。如此反观两位大家的雪景山水画,自不难领悟出其中的奥妙。范宽之作,大气凌然,山峦浑厚,势状雄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公望之画,超凡脱俗,树木苍秀,意态忽忽,平中寓险,风格雄奇。  关键词:范宽;黄
期刊
摘 要:现代社会,科技、人文飞速发展,在表面上现代艺术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但实际上他们有着很多内在的联系。结合现代与古典,我们已经找到了他们之间的那个完美的平衡点,也就是现代中式风格——中国风。中国风是一个很大的艺术载体它包罗万象,新式的餐具、衣服、建筑、装饰以及各类物品都用到了中国风。中国风的盛行不仅肯定了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和世界人民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肯定与欣赏,也反映出现代文化艺术交流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