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意境解析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l64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挖掘中国古代城市意境的内涵,梳理古代城市意境的成因与分类,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实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古代城市意境的营造手法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古代城市意境的解析,针对现代城市规划缺乏意境塑造等问题,拟从古代城市意境的创造中得以启示,以获得现代城市的山水意境和文化性格。
  关键词:意境;古代城市意境;营造手法
  1 何为“城市意境”
  1.1 意境
  意境源出于佛教,《佛经》上讲“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意思是说凭人的智慧,可以悟出佛家超脱的境界,即意境。
  “意境”是“意”与“境”的契合。其中意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云:“意,志也”,是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境”的本义指地域界限,《说文解字》云:“境,疆也。”“界,境也。”而“意境”之境是超越物象具有感性形式的境界。
  意境属于中国古代诗画、文学的美学范畴,其涵义很难全面概括,在古风著的《意境探微》一书中集百家言,把意境定义为“在艺术活动中,情景交融、意溢象外和人与自然审美统一的意象结构和美感形态。”[1]夏昭炎在《意境概说》中总结意境是一种“醉”心的境界,是艺术成功的极致[2]。在近代对意境的研究最有影响的当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的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对于建筑理论中的意境说依然是存疑较多,在侯幼彬著的《中国建筑美学》一书中指出:普遍认为,意境离不开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是由审美意象升华而成的。[3]
  这里,笔者总结“意境”的概念: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通过对境象的把握和经营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
  1.2 城市意境
  古代城市意境源于山水艺术和中国审美文化传统,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句中我们能够寻找到古代城市意境美的影子,如柳永在《望海潮》一诗中刻画了杭州城的景色:“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一幅苏州城边触动人们情感的画面;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至今仍然被人们认为是一些小镇意境的凝炼。
  城市意境是城市自然环境、物质空间与城市文化特质相结合而形成的城市景观美学概念,它是在当地的山水和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是历史沿袭、自然选择和文化传承的结果,是寄托情感、观念和哲理的理想审美境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映射。每个城市都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殊意境。
  1.3 城市意境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体现
  1.在传统聚落和城镇建设中的体现
  意境在传统聚落和城镇建设中的体现主要反映在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整体环境规划,通过城镇与周边名山大川构成的山水环境,体现不同的城市意境。“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唐代诗人杜甫的这个诗句颇能反映出中国传统的栖居意境。(见图1,图2)
  2.在传统园林景观塑造中的体现
  意境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主要侧重于在传统园林、私家宅院中对自然的重现和美学的组织,讲究“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从隋唐时期开始,造园家便与文人、画家结合在一起,将诗画意境渗入园林创作,造园艺术逐渐从自然山水转向写意山水。中国园林就是通过运用山水画的手法,将通过艺术的剪裁和整合,理想的再现大自然的景色[4]。(见图3)
  3.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
   建筑是城市景观环境意境中的点睛之笔。传统建筑的意境主要体现在建筑材质、艺术营造、环境特征、匾额楹联、历史纵深感等方面。同时,传统建筑与很多古代诗词歌赋紧密联系,诗文为建筑赋予了更深厚的意境内涵,诗文的流传也是对建筑意境的升华。(见图4)
  2 古代城市意境的成因
  2.1 自然因素
  1.自然是城市意境创造取象时的现实土壤
  不同的自然景观特征所形成的城市意境相去甚远:南宋临安“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阆中“三面湖光抱城郭,四面山势锁烟霞”、苏州“万家前后皆临水,四槛高低尽见山”等等无不透露着城市意境和当地山水环境的直接联系。
  2.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意境的灵魂
  宗白华先生说:“风声、水声、松声、潮声,是诗歌的乐谱;花草的精神,水月的颜色,都是诗意、诗境的范本。”[5]在中国人眼中,自然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艺术,在日、月、风、云、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意象之上沉淀着厚重的人性内容:梅兰竹菊是君子,鸟兽虫鱼亦入诗,人们对大自然的人化、诗化、审美化为城市意境奠定基础。
  2.2 文化因素
  1.中国文化的内倾性
  中国文化的内倾性导致中国人的含蓄、内敛,使意境点到为止,让人于言外领悟,这种含蓄的品格恰恰是城市意境所具暗示性这一审美特征的文化基础。
  中国文化的内倾性还联系着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重整体把握而不甚重逻辑分析的特点。[6]这种思维是将外在的对象纳之于心,加以咀嚼体悟,达到“心悟”,体味城市景象反映出的意境之美。
  2.亲和自然的山水文化
  中国人对大自然的亲和性和对山水怀恋情结是城市意境诞生的直接条件。 回归自然,向往山水之乐乃是古人旨趣之所趋,正如庄子所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中国人对于山水的流连,以寄兴遣怀、陶冶情志为事,以品察宇宙之繁盛、体悟人生之况味为乐。
  3.中国古代城市营造思想
  古代城市营造思想包括礼制思想、风水的择址观念等。礼制思想对帝王古都等大型城市形成威严壮阔的城市意境起着决定性作用;无论是何种城市意境,构成它们的理想景观模式都有着风水择址理念的印记,它不仅是理想的生态格局和人居环境,更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隐”,对形成中国古代含蓄的城市意境有着深厚的影响。
  4.山水诗画的审美观念
  山水审美意识从魏晋开始觉醒,风行于魏晋和盛唐。古代创作诗画已深入到山水审美观、艺术构思、意境创造乃至理想建构等方面,同时诗画还对各种植物、色彩等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内涵,让人产生不同意境的联想。山水诗画是影响了作为物质形式存在的城市环境的营造和发展,带动了城市意境的创造和加强。[7]
  5.传统园林的集景文化
  古典园林的集景文化扩展到城市体现为城市景观的集称文化①,自北宋潇湘八景②问世,金有燕京八景,南宋有羊城八景、西湖十境,至今已历经九百余年,发展遍及全国各地。它反映了对其景观资源和遗产的高度评价和确认与厘定的一种形式,是对环境特征和城市意境的高度概括。
  6.宗教的哲学思想
  中国异彩纷呈的宗教文化与城市或景观的理想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中的最高理想就是得道升仙,所追求的是超生死境界、超时空的绝对自由,他们构想的仙境实际上是名山胜水幻想式的升华,这是古人城市建设中追求仙境的缘由之一;佛教进入山水之后,佛教的“空”理和山水融和,赋予了山水丰富的宗教哲理意义,使山水意境更加深刻丰富,探求幽谷深山、荒寺白云、月夜寒松之类的禅意。
  7.地域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城市地域文化丰富,是城市意境的源泉,它包括城市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脉络、逐步形成的城市文化。在限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下,影响着城市的建筑形式、景观特色,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所以形成的城市意境也是大相径庭。
  2.3 社会因素
  1.尊重文人的社会背景
  古代文人主张“居城市须有山林之乐”,在儒家“尚德”思想主导的古代社会,文人治世的精英也是道德精神的典范,其言行主张对官宦、民众的山水品味有着重要影响。这种社会背景下,城市追逐自然山水,形成好的城市意境也就不难以想象了。
  2.城市规划、建设者多以文人为主
  中国古代规划师多以文人为主,对山水意境和艺术造诣超越常人的感悟,并在其苦心经营的城市中得到体现。如谢灵运经营永嘉,白居易经营杭州、苏州,柳宗元经营永州,苏轼经营杭州、扬州,欧阳修经营扬州、秦州、滁州等等。文人们对古代城市经营的普遍参与,为城市平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3. “隐居”对城市意境的推动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人或因党争纷乱、官场失意而隐循山林,或因外族入侵、社会动乱而逃离现实,其中以汉末魏晋六朝最为突出。山林居士为保证社会理想、人格价值、生活内容、审美情趣的相对独立,而寻找幽旷、宁静、高原的山水环境。随后,白居易提出“中隐”思想,明代顾汧提出“城市山林”的概念,即在“喧闹的现实空间中缔造出一个远俗的与山林同构的居住环境,从而把原本对立的闹市与幽山、城市与乡村统一起来”。[8]山水意境逐渐被引入的城市居住环境的构筑。
  2.4 心理因素
  “心物交融”为城市意境奠定了基础,城市意境的欣赏中带着是非功利的、自由的心理因素,同观赏主体的想象、情感等密切联系,其中移情、通感、联想与想象都是促成城市意境的因素。
  中国有很深的“物以情观”的审美传统,比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 雍也篇》),儒家学说中的“比德”实际上是给大自然赋予人情,人性。这种传统折射在城市建设和园林景观的审美中,就是将有限的景物——自然山水,与具有巨大情感内涵的人生、历史和宇宙的哲理交融,达到人与自然的亲和一致。[9]
  在对城市意境的欣赏中,对形、色、声、质、势等整合而形成事物,通过通感可以从表象中获得一定的意味。同时,联想和想象建立在意境所传达的信息和符号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欣赏着对空间、尺度的联想形成意境。
  3 古代城市意境的类型
  3.1 向往仙境神域的城市意境
  中国对城市意境最理想、最极致的追求体现在古人对仙境或神域的幻想和追求,形成海岛仙山的意境。主要体现在皇室离宫别苑及风景名胜的修建中。
  这种城市意境是将仙境中的高山孤岛、玉树琼花、宫廷别墅等神域意境浓缩于园林之中(见图5)。如宋艮岳“一池三山”的园林意境,以蓬莱、方丈、瀛洲东海三仙岛为蓝本的山水景观,以表现园主的避世心态或求仙思想或飘飘欲仙的人生理想(见图6)。再如古代风景名胜塑造中形成的飘渺之美:“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白居易在《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中,将西湖的飘渺之美刻画的淋漓尽致。
  3.2 追求山水自然的城市意境
  古人塑造城市意境时对自然的向往追求源于中国自古对山川的崇拜。在“道法自然”的催化下,山水自然美的追求被崇奉为美的极致,对山水自然审美也由情景交融而至虚实结合再上升为追求意境。
  追求山水自然的城市意境从中国传统山水诗画和风水景观模式中得到充分验证(见图7):背依险峰,众山围护,葱林荫蔽,唯溪涧得以通达,达到“天人合一”的城市意境和“脱去沉浊”后的理想生活境界。
  这种城市意境主要体现在城市或村庄整体营建与山水背景的结合或园林景观的构建。城市的环境特征不同,所达到的意境也有所不同,如温润秀美的江南水乡,坦荡如低的塞外草场,雄奇险峻的西域雪岭等等。
  3.3 塑造文化内涵的城市意境
  1.城市意境之礼制:主要体现在以礼制思想为城市营建思想的城市建设中,中国古代都城都呈现了这种威严壮阔的城市意境。(见图8)
  2.城市意境之诗意:主要体现在园林景观,古代处幽治学之场所,如绍兴兰亭、西泠印社等(见图9)。
  3.城市意境之禅意:主要体现在城市寺庙古刹的修建中。
  3.4 追逐世俗生活的城市意境
  追逐世俗生活的城市意境是与城市地域精神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见图10,图11)。这种城市意境主要集中体现在城市街市酒肆的塑造、居住环境、生活氛围的营造等方面。
  从诗词歌赋中我们能看到古代城市的生活意境:“彩舫笙箫吹落日,画楼灯烛映彩霞。”(王安石《杭州呈胜之》),通过西湖的画舫笙歌反应了当时城市的繁华之境;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通过巍巍唐都云集众多少数民族的昌盛之境。
  4 古代城市意境的营造手法
  4.1 营造无式,妙于因势
  古代城市意境并没有固定的营造法式,但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巧于因势”。其中“势”包含两个涵义:地形地貌与自然景观资源。它们是形成意境之城的物质基础,城市意境的营造必须善于利用城市或基址这两方面的禀赋。
  每个城市所依附的地形环境都是唯一的,不与任何地方雷同,这种地形条件的唯一性必然为城市意境带来一定的独特性。古人在城市建设中十分注重对山水环境的选择和因借,丽江古城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构建的典范:古城“三山为屏,一川相连”的构思,城内三河穿城、家家流水的独特风貌,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密集的石桥瓦屋无不体现了“高原姑苏”(见图12,图13)的城市意境。
  其次,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城市地文、水景观、生物、天象等等。朝晖夕阴,雨雪霜雾,草长莺飞的自然规律;澹阴、薄寒、细雨、青烟、淡月、夕辉、微雪的天象之美;修竹、绿苔、弱柳、瘦菊、幽兰、残荷、曲梅的季节变化都会给城市意境带来微妙的影响,如杭州十景中的断桥残雪,平湖秋月、苏堤春晓,金陵八景中的石城霁雪、凤台夜月等城市景致,就是利用城市的自然景观资源形成不同的意境之美。(见图14,图15)
  4.2 实中求虚,虚实相生
  在中国传统城市中,山水不仅是城市的“基底”,还是城市“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形象与背景、物质实体与非物质虚空间,即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性。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山-水-城”格局成为一种虚实相生的、“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蕴涵着丰富的营造观念和审美文化,还反映了一种寓于理想图式的人居环境理念。如大理古城、重庆、桂林、济南、宜春、昆明等都是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的意境之城。(见图16,图17,图18)
  “虚实相生”、“实中求虚”的营造手法除了应用在城市与自然背景的整体关系处理上之外,还应用在城市局部的景观设计上,包括空间处理上的虚实变幻,城市轴线的序列变化,利用植被、光与雾的自然现象等对硬质的建筑界面、道路、驳岸等进行虚化等,以加强艺术效果。
  4.3 以小见大,巧于因借
  为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创造无限的意境,那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是必然采用的营造手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巧于因借。
  东晋时谢灵运从山居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10]的见解,可谓是“借景”之先河。“借景”就是借用本场景以外的景观,成为本空间场景营造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空间设计手法,“借景”利用视觉艺术,使前景借后景、后景借远景,这样前为“画物”,后为“画幅”,以“叠加效应”构成层次丰富的统一景观,从而突破有限空间而至无限。这种营造手法对于城市而言,即纳城外千里风景为城所得,近水远山虽非城中而若为城备,将城市与城外自然环境从精神情感上连为一体[11],例如丽江古城“借景”玉龙雪山,可谓“得景则无拘远近”[12],显出丽江“雪山倒影映渠面”的诗意(图19)。
  西藏布达拉宫是借势又借景的经典实例(见图20)。它屹立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建筑巧妙地借红山山体地势,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色的鲜明组合,形成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同时借助四周远处宏大的重重峻岭之大场景氛围,这座雪域高原上富丽堂皇的雄伟宫宇愈加壮丽,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
  4.4 欲露还藏,含蓄有致
  在传统园林的营造中,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高大的楼台还是小巧的亭榭,全部袒露,一览无余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深远。我国城市建设中同样也吸收这种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手法,构成层次丰富、境界深幽、情趣无穷的城市整体空间秩序。
  无论是北方礼制思想影响下的城市还是南方自由的城市布局,对丰富的空间感受的追求无处不在。如故宫中轴线(见图21),在中轴布局的的基础上,空间设计层层递进、收收放放,形成起、延、开、合、转、渗的层次,同时不同类型的建筑体量、高低参差,形成丰富的韵律感。而在南方小镇或是山地城市,顺应场地开合或地形之起伏进行布局,形成高低错落、起合开闭、动态平衡的空间。
  含蓄有致之于城市整体意境而言还反映城市色彩方面。苏州“黑白灰”营造的色彩氛围不仅使城市整体呈现和谐有序的景象,更使城市拥有朴实、素雅的意境(见图22)。
  4.5 象征和比拟
  侯幼彬先生在《中国建筑美学》中说:“建筑意境,特别是园林意境中的山水花木的象征涵义受到高度关注,在山水意象中,象征意蕴占了很可观的比重。这些象征意蕴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寓意十分丰富。”[13]意境是景与心的感应所形成的城市环境美学,所以在古代传统城市意境中,象征和比拟更是被着以重重的一笔。象征和比拟经常用在建筑、景观的符号中,以引起观者的意识参与。
  秦始皇在咸阳引渭水作长池,在池中堆筑蓬莱神山以祈福,这种比附仙岛神山的做法被后世争相效法,可见人们对山水象征意义的虔敬之心一直不曾淡漠,这种意境营造手法也一直沿用(见图23)。
  4.6 文化的注入
  城市意境“以山水为体,以文化为魂”[14],充分体现山水园林城市环境的生态性、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15]城市的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地方文化以及地理文化。
  历史文化对于城市意境塑造具有根基性的作用[16],城市在历史积淀下形成的意境是城市独特个性的表现载体。地方文化包括乡土文化、社会文化习俗等。乡土、本土文化是城市意境规划设计的艺术灵感来源。地理文化与前文所提到的“妙于因势”中的“势”有着一定关联性,就是充分利用城市的河流、湖泊、海岸、山脉、高地、森林、植被等各种地理要素特征,通过对城市环境的处理,营造出各具特色的城市意境,或洒脱秀丽,或豪迈奔放。(见图24)
  5 中国古代城市意境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随着西方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理念的盛行,中国传统“城市意境”的概念已离我们渐行渐远。当中国现代城市面临着诸如城市环境日趋下降、城市风貌趋同和城市文化缺失等问题时,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素来追求“意境”二字,古代在营城、造园等方面也是向往超脱、升华,比现实更美的空间,更是以其有无意境或意境深浅作为衡量其格调高雅低劣的准绳。古代城市意境的内涵或许是现代城市解决以上问题的探索性回答,中国传统文化“物我合一”的意境追求是值得现代城市重视并利用的。
  城市意境是动态的美学范畴,一个历史时期的城市意境和另一个历史时期的城市意境截然不同,现代城市意境在利用古代营造手法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城市意境考虑时间的维度,城市意境对文化特质的体现包括历史文化的延续和现代文化的培植。在创造城市意境之初,理清城市文化发展脉络,确定城市主题文化,总结城市市民生活精神诉求,在城市景观塑造时,讲求形式美追求意境美,是现代城市意境创造的重要内容。
  6 结语
  城市意境是城市自然环境、物质空间与城市文化特质相结合而形成的美学概念,在中国古代传统城市中以不同的体现形式和意境类型展现当地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质。形成古代城市意境的成因和营造手法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很多实用之处,尽管其在过去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表现不足,但是对城市意境的重拾和追求是值得称颂的,并且应该将城市意境的传统理念和营造手法推广并扩大,试图解决城市风貌的匮乏、城市文化的缺失等现代城市问题。
  
  注释
  ① 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之下,将类别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件、风景名胜、风物、风俗和风情等,用数字的整合称谓,通俗、概括、艺术、精确地表达出来,就形成了一种“集称文化”。
  见:陈明松.中国风景园林和山水文化论[J].中国园林,2009.3:29-32.
  ② 发源与北宋时代的湖南全省范围内的“潇湘八景”分别是“平沙落雁”(衡阳)、“远浦归帆”(汩罗)、“山市晴岚”(湘潭)、“江天暮雪”(长沙橘子洲)、“洞庭秋月”(岳阳洞庭湖)、“潇湘夜雨”(永州)、“烟寺晚钟”(衡山)和“渔村夕照”(常德桃源)。
  参考文献
  [1]古风.意境探微(上卷)[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159
  [2]夏昭炎.意境概说: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出版社.2003:232
  [3]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59
  [4]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334
  [5]古风.意境探微(下卷)[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13
  [6]夏昭炎.意境概说: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出版社.2003:233
  [7]冯静.诗词歌赋与杭州城市意象[J].规划师,2004.2:91-93
  [8]引自赵洪宝.古代文人与居舍文化.鲍世行、顾孟潮主编.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530
  [9]邹维娜.景观意境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东晋.谢灵运.山居赋
  [11]刘晓晖.诗境规划设计思想刍论[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10:132
  [12]明·计成.园冶·兴造论
  [13]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91
  [14]陈望衡.环境美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409
  [15]陈望衡.环境美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400
  [16]刘晓晖.诗境规划设计思想刍论[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10:177
  作者简介
  1.段德罡(1970—),男,景颇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城市规划基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2.赵薇(1984—),女,汉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宅楼的高度和层数也在不断增加。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材料及管理方面提出新技术要求。 本文就对建筑给排水工程安装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有效提出质量控制。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住宅建筑;给排水;安装;施工   住宅建筑给水排水是中整个住宅中不可缺少而又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工程是建筑安装工程影响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给排水工程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档资料大量增加,它将城市规划工作的历史活动面貌真实、客观的记录下来。对于了解城市的发展历史、为规划建设服务、更合理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都具有着相当广泛的参考作用。本文从城市规划档案的含义及其特点、存在问题、其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作简单阐述。  关键字: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与创新       城市规划档案,是城市建设档案中的重要组
期刊
一直以来,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国家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建筑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投资环境逐步得以优化,城市人口的居住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不可否认,一些在建工程和已投入使用的工程尚存在不少的质量问题,有些甚至严重危害到建筑结构和使用安全功能,如:水泥地面空鼓、开裂、起皮、起砂
期刊
摘要: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呈迅猛之势,在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建筑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建筑的基础是根基,建筑工程管理是保障建筑行业安全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建筑安全等事故的发生,给我们国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也使国家的财产蒙受巨大的浪费和损失。因此,建筑工程管理环节显得越来越重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管理的要素、现状及重要性做了简单介绍。
期刊
摘 要:随着当今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伴随着市场经济纵向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建筑工程项目面临着更高的工程质量要求,然而在一项建筑工程项目中,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的环节主要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因此,要提高工程质量,就必须对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本文主要从各角度来论述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创新思路。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方法  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是建筑工程项目中的一项重
期刊
【摘 要】无论是哪一种建筑工程,其质量都是极为重要的指标,做好现场施工管理是每个工程单位需要积极面对的问题。在制定工程管理计划时必须要围绕多方面开展工作,这样才能符合工程施工多样性和繁复性的管理要求。本文从现场管理的人员、技术、材料、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技术;施工;管理;成本  0 前言  管理控制是施工现场的关键。施工现场场地控制的好坏直
期刊
摘 要:施工合同,是建设工程发包人和承包人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性文件,也是双方必须履行的技术文件,本文根据目前建筑市场的状况,说明了加强合同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合同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实施合同管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以提高合同管理水平,规范施工合同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合同;管理;风险;防范;效益  由于建筑工程规模大、工期长、材料设备消耗大、产品固定、施工生产流
期刊
摘要:在施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作为使用方,建设单位对于工程质量可以说是最为关心的。然而要确保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建设单位就必须组织一支经验丰富、专业突出的质量管理团队,从而对整个施工项目包括工程设计、现场协调、建材把控、方案优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现状,并从设计、施工和监理等三个方面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进行了深入地探析。 
期刊
摘要: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的研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建设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措施,并探讨了建设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  1 引言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是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影响该阶段工程造价因素的管理,采用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将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实际发生的各项消耗和费用支
期刊
摘要:目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等级公路,其混合料组成设计的合理于否,直接影响该结构层的综合性能。本文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科如何优化设计及所涉及各项试验检测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试验检测控制  目前我国已建高等级公路大都采用半刚性基层,常用的是水泥稳定粒料和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基层,由于水泥稳定碎石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板体性、水稳性、抗冻性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广泛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