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访谈如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434jkhg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访谈节目是广播节目中最能展现媒体对新闻事件思考深度的节目,也是最考验主持人功力的节目。本文从新闻访谈如何“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高处着眼,从深处着手”,对新闻访谈的创作规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闻访谈 创作规律 稀土 配额限制 国家安全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考察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道出了中国稀土大国的地位。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国际市场的压价行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开采出来的我国稀土产品降到了“白菜价”。也正是由于国际国内的价格差导致稀土走私泛滥,进而引发私挖盗采。为此,2010年中国政府对稀土出口实行配额限制,却马上引起了国际恐慌并议论纷纷。2010年10月中旬,商务部官员回应了外界对“中国封锁稀土出口”的指责。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访谈节目《稀土为何卖了“白菜价”》制作播出。节目题材的重大,访谈内容的深入浅出,引起了听众的广泛共鸣和热情参与。节目也因此获得了2011年中国新闻奖新闻访谈类作品二等奖。
  责任产生新闻敏感 义愤之下静候时机
  2010年7月,在一次直播之后的闲谈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向笔者透露了中国稀土供应商互相杀价,让国外收购方得以用“白菜价”购买的惊人事实。惊讶、气愤之余,我强烈地表达了想和他制作一期相关节目的意愿。然而,沈骥如研究员却说眼下不是做这一话题的最佳时机。他说:“等一等,再观察一下我们再动手。”
  于是,这一话题进入了“休眠期”,但我对话题的关注没有休眠。
  北京电台新闻广播的《新闻天天谈》节目一直关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新闻,并就这些重大新闻反映出来的矛盾和问题,邀请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士进行新闻访谈。《新闻天天谈》节目从2003年开播之初就开始建立专家库,经过近十年积累已经建立了一个涵盖各领域的庞大专家库。一般的情况是,当主持人确定第二天的话题之后,选择嘉宾的工作就开始了——嘉宾既是业内资深研究者,视野开阔、思考深邃,还得具备想得深,说得巧的能力。沈骥如研究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能通过国内外的类似事例、数据和相关做法,以大量信息支撑不同观点,使听众通过一个新闻事件对类似事物有更通透和全面的了解。因此,对于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的稀土话题我们自然不会放过。
  在等待制作这期节目过程中,我一直在搜集和稀土相关的资料,同时也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宝贝被贱卖?明明是卖方市场,定价权却为何不在我们手里?持续贱卖会对国家安全产生多大影响?如何扭转这个被动局面?等等。我认为,新闻访谈主持人的积累,既要有狭义的、对具体每一期节目的准备,更要有广义的、对宏观大局的了解;既要对话题的背景、来龙去脉了解透彻,还要充分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既要对当下的现状进行追问,还要打开视角横向纵向对比研究。换句话说,既要钻进去,又能跳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以点带面,高屋建瓴。
  2009年12月31日,商务部下达的2010年稀土产品出口配额比2009年骤减了40%。在此背景下,日本等国高调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扩大稀土出口。中国政府则予以了有理有力的回应。2010年10月17日,商务部官员回应外界“中国封锁稀土出口”的指责,指出:每个国家都有合理使用本国资源的权利,对稀土出口的限制是出于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以及国家安全等综合因素的考虑。中国不是仅仅对稀土的出口进行限制,而是对稀土开采、生产、贸易的整个链条进行限制,这样的做法是符合世贸规则的。
  10月19日,当我再与沈骥如研究员沟通时,他沉稳地说:可以了。此时,国内外舆论对稀土的关注已从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突变,各方声音此起彼伏。可以说,为新闻访谈的话题选择一个好时机,有利于主持人和嘉宾把握好时事的动态走向,把新闻做深、做大。
  话题引发层层思考 给力分析振聋发聩
  作为新闻访谈类节目,《新闻天天谈》的主持人要掌控的就是话题。“小切口,深挖掘;想得深,说得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口语化、生活化、外松内紧,从看似从容的访谈中传递丰富而有质量的信息是我们节目的风格。
  经过充分准备之后,10月20日中午《新闻天天谈》节目直播一开始,我就把第一个问题抛给了沈骥如:我们看到中国稀土已经卖了好多年的“白菜价”,跟它的实际价值是不匹配的。这些年我们国家的一些商品出口都是会频频遭到一些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像家电、服装、许多工业品,等等。但是稀土却是一个例外。那为什么很少对中国稀土实施反倾销,为什么我们国家对稀土限制配额,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议论纷纷呢?
  沈骥如首先义正词严地回应了这种指责,指出中国政府并没有说以后就不出口稀土了,而是限制出口,中国还是世界的主要供应者。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实际上他们是在用最极端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稀土资源。
  我接着提问:“多年来,他们对此讳莫如深,如今在中国终于意识到稀土的战略性意义之后,他们又联合起来,向我们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多出口、便宜出口”。此问引出了沈骥如发自内心的义愤。这位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资深专家在接下来与主持人的互动中,有理有据地批驳这种不合理的“双重规则”,一个个事实像一发发重磅炮弹:
  沈骥如说,2005年,有15位中科院院士发现了这个问题,要求中央要适当限制稀土出口。从2007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但是,这些国家还是自己一点不生产,它就想竭泽而渔,把你中国的鱼吃完了再说。这不是双重标准吗?有记者报道说,现在因为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都不开采,一旦我们的采完了,美国就成为最大的稀土生产国,那时稀土价格可能要上涨一百到一千倍。我们采取保护措施,但并没有禁运,也没有拿稀土作为谈判的筹码。我们完全是出于保护、合理地使用这种资源,使稀土价格不再是白菜价。稀土大家都匀着开采,这样做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这样做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沈骥如还介绍了生产稀土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和严重环境污染的现状,指出稀土生产必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协调起来。   接着,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日本是稀土的主要使用国,但是他国内几乎是没有稀土矿的,资料显示,日本在过去的10年间,低价购买了大量高质量的中国稀土,不是马上利用,而是加以储备。”
  沈骥如告诉听众:日本已经储备了40年的使用量。而我们现有的稀土资源,据商务部预测只能供应15到20年的时间,那以后我们可能还要进口稀土。这个回答让听众触目惊心。
  随着话题层层推进,更深层次的事实见光:一位从事多年稀土出口的魏先生讲起了他曾经和外商谈判的场景:明明合理的价格,外商却嫌价格高。谈判失败后,魏先生经过多方打听,得知是国内的另一家稀土企业,用更低价钱将稀土卖给了对方。在稀土出口的谈判桌上,外商的一张定单满天飞,谁出价低,就和谁做生意。
  直播间里的沈骥如研究员,此时已控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斥责这种败家子的行为。他说:中国要买澳大利亚铁矿,他就几倍几倍地狠命涨价,中国企业自己砸自己的生意,黄金卖了白菜价!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供应稀土,中国却没有话语权呢?!我们经常说“政治经济学”,就是说经济里不光是钱,还有很多政治。中国企业到美国出价185亿美元收购尤尼科石油公司,比美国公司150亿美元的出价要高。而且我们是友好收购,不是解雇工人、卖掉设备、关掉工厂的敌意收购,我们保证美国市场原有的石油供应量,不解雇工人,等等。但美国国会还是以石油是战略物资、事关国家安全、收购的中资企业是共产党的国有企业为由,否决了这项收购案。石油远没有稀土珍贵,美国竟然用政治理由不让你买。那么我们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也要用政治头脑想一想,当中国的稀土资源低价卖完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稀土是非常重要的耐高温材料,像喷气式发动机的喷管要耐两三千度的高温,必须有稀土。我们的航空工业、航天载人飞船、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机都少不了稀土。如果将来美国成为第一稀土大国,因为中国是共产党国家而不卖给你稀土,那我们的经济发展怎么办?所以,稀土的出口管理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政治!是中华民族能不能可持续地向前发展的问题!
  新闻背景的客观介绍,新闻核心当事人的次第登场,都一步步夯实了访谈成功的基础。而访谈话题的层层推进,专家振聋发聩的给力分析,更引发了听众对中国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中如何制订国家战略的思考。成功的新闻访谈节目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指标,即节目是否最大限度地争取到了主管部门和权威部门人士的及时表态。因此,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在为节目做准备时,除了要充分掌握背景资料、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之外,还要尽可能成为一个“社交活跃分子”,与关键部门的相关人员充分沟通,并在关键时刻得到他们的充分合作和权威表态。
  积极引导观点碰撞 理性掌控话题深入
  新闻访谈节目要求主持人既能提出问题,又能配合专家分析问题,最后还要引出专家解决问题之道。话题从哪说起,与嘉宾的谈话如何衔接,突发情况如何处理,与这些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的嘉宾如何形成平等的对话,特别是既要引出话题、引导谈话,又要把握住舆论导向所要求的底线和分寸,这些都是考验。
  新闻访谈节目既要有事实的陈述与分析,也应有观点的碰撞与探讨,这样可以更好地打开思路,使节目富有张力。做了多年的访谈节目,笔者感觉专家和主持人的关系亦师亦友,沟通多了,磨合得充分了,默契自然就产生了。另外,尊重专家、信任专家,不等于迷信专家。专家也有观点偏激、论述片面的时候,这时候,主持人必须及时“纠偏”,引导话题回到正轨。比如,在谈到稀土贱卖的原因时,沈骥如研究员将原因之一归结到企业家的素质。我却不以为然,并提出了质疑:“把重要的战略资源当成普通的资源廉价地大量卖出,我觉得不仅仅是素质低的问题,他以后应该负法律责任,我们还真不能把希望就放在自律上。”这个观点的碰撞,引发了嘉宾的进一步思考,接下来,沈骥如研究员提出了理性的建议,节目也在理性的轨道上继续深入。
  沈骥如建议:1.相关企业兼并重组。“中央政府现在已经说了,有一百家稀土企业,我们要把它们兼并重组,变成20家,减少内耗,合理开采。实际上我觉得,20家也多了,如果是变成5家,我相信事情反而会好办。因为剩下就不让你开采,你开采证就没有了。”2.中央政府要直接参与稀土的生产。“这里又涉及一个问题,稀土到底是谁的?谁开采就是谁的?还是说资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下,它是13亿人民的?中国政府要代表13亿人民来管这个属于命脉的稀土。前两天政府已经决定了,中央政府要直接参与稀土的生产。”
  新闻访谈节目兼有一定的新闻评论功能,因此主持人也要具备新闻评论员的基本素质。笔者认为,新闻评论如同排球比赛,你来我往,攻防转化,最后一锤定音。然而,由于用力过猛,有的球不是下网就是出界,不仅没能得分还要扣分。可见,新闻评论不能意气用事,不能逞一时口舌之快,要尖锐但不能尖刻,要出新但不能出格。要用事实、逻辑、智慧、理性完成对新闻的客观评论。
  一档访谈节目要给人留下值得回味的思考,首先主持人就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在这次访谈节目的“怎么看、怎么办”都说明白了该收尾时,我用简单但有深意的语言给节目画上了句号:“虽然说面临着来自国际上的压力,但是自从中国政府作出减少稀土出口的决定之后,就引来了众多有识之士和民众的称赞和支持。一些国家对中国稀土政策的高度紧张,折射出它们对中国清醒之后的忧虑。长期以来,任劳任怨的中国一直以低廉的劳动力和高昂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给一些发达国家的舒适生活提供了保障。但是,正如人一样,谁都有一个长大成熟的过程,中国现在已经为自己的成长交足了学费,现在已经到了独立思考、快步奔跑的年龄。这个势头是无法阻挡的。”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
其他文献
为提升品牌影响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播音主持队伍,从2006年至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面向社会成功举办了三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评选活动,每届评选均有其特色。与2006年首届、2009年第二届相比,2011年第三届“十佳”评选有什么特色、新意和启示呢?我感受最深的有四点。  一是风格的多元化呈现。本届评选充分体现了当前中央电台业务格局多元、节目形态多样、播音主持风格多采的传播特征。43人报名参评,
期刊
北京电台播音主持管理部原来归属总编室,后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业务管理部门,统一负责播音员主持人的管理、考核和评选工作。  北京电台对播音员和主持人实行不同的管理和考核标准,播音员是播音员,主持人是主持人。有人说是不是播音员会念稿就行了,其实不是,真正的播音艺术家,每读一篇文章、一篇稿件,都是学习的过程。现在北京电台播音员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播什么都一样,大部分都是白开水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对播音员这方面的
期刊
摘 要:2011年11月26~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影响力节目样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产学研紧密联手共同举办的高端广播节目样态会议,来自中央电台以及13所全国知名大学的广播研究青年学者围绕广播节目样态及实践、广播生产规律研究及创新手段、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等相关议题进行广泛研讨,探寻广播创新之路。  关键词:广播影响力 节目样态  广播生产规律 广播与新媒体  2011年11
期刊
2007年我参加了中央电台首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评选;遗憾的是没能入选。2009年我又参加了第二届”十佳“评选,以排名第四的成绩获得”十佳“称号;2011年我再次参加第三届“十佳”评选,这次我摘得桂冠。数字变化很简单,但对我而言,却是对多年业务积累和工作业绩的肯定。  2007年至2011年,从30多岁迈入40岁,我跨入了中年的门槛。四年里,如果以流水账般态度过日子,会懈怠、会退步,会被淘汰。而
期刊
本刊讯 2012年3月23日,由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主办的“广播新时代——自媒体时代的广播”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中国之声新浪官方微博粉丝数突破两百万为契机,以“自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更好地和新媒体形成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为切入点,邀请了包括新浪网、新华电视网、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台交通广播和央广新媒体公司等多家合作网站、学术院校和兄弟媒体的近四十位专家、学者、同行,以及知名博主、中国之声知名主
期刊
摘 要:对外广播节目的创作不同于一般的节目,它要兼顾海外人士的汉语水平、文化习惯、社会环境等因素,在这个前提下向海外华人展示中国的新面貌、新事物。本文以《中国之窗》节目创作为例,从选题、采访、撰稿、制作等方面入手,与大家分享几点值得探讨的经验。  关键词:对外广播节目 小选题 贴近性 隐性宣传  《中国之窗》节目是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全国30多家省级电台共同打造的一档新闻性专题节目。从
期刊
摘 要:1967年欧洲第一部立体声广播特写《鸡》播出之后,这个作品被译成15种语言播出,并获得意大利奖。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节目开创了广播特写的一种新形态:音响与解说互相交织而形成的广播音画。  关键词:音画 题目 生命 解说 音响  1985年,我第一次听的布朗的广播特写是《欧洲的钟》。二十年后我才知道,布朗制作的第一个广播特写是《鸡》。说实话,刚听到这个题目,心中很是疑惑:鸡
期刊
摘 要: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是媒体实力的展示和挑战。本文总结了中央台经济之声2012年两会报道的突破和特点:数量大、形式多、内容广、有深度,凸显财经频率专业性。  关键词:经济之声 财经专业性 高端权威 评论树帜 深度  中央电台2012年经济之声两会报道从自身定位出发,实现了全方位、全频率的整体效应,参与节目之多、参与专家数量之大和层次之高、报道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总体概括起
期刊
摘 要: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不仅是语言,而且还有音响。音响常常被人误认为是语言的解说和说明,是说明某个问题的注解,是一种点缀。其实音响是传达信息、表达感情的一种有力元素,比富有哲理的话语具有更大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音响的运用。  关键词:广播特写语言 音响 沉默 解说  广播特写《鸡》是我做的第一个广播特写。做这个特写我学会了用音响作画,用音响讲故事。我称之为“音画”。 
期刊
摘 要: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本文以丹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彤为例,通过分析他深受百姓爱戴的原因,诠释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品格、人文情怀、道德风范和精神内核。  关键词:接地气 有骨气 扬正气 聚人气  从2012年1月16日开始,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