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法”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法”:一是课前预习,大胆质疑。二是课堂教学,积极思疑。三是课后练习,强化释疑。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法
  
   当今时代,不能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实践证明,探究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课程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魅力恰恰在探究过程中才能被学生所体验,“探究教学法”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新教学过程模式,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按下面三个步骤进行。
   一、课前预习,大胆质疑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只有让同学们去发现和提出问题,才会积极认真的思考,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初中物理课程中每一种物理现象及规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都较为普遍。许多物理现象,学生在生活中都曾遇到过。因此,笔者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地以感知的教材作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积极思维、激发探究兴趣,并鼓励其大胆质疑。例如,笔者在进行“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教学时,设置了下列问题: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可测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電压表来测电阻呢?如果能,还要哪些辅助器材?如何测量?说出你的设计方案,画出电路图。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预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而且还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分析和总结。同时,学生还将预习中所发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内与师生共同探讨和研究。
   二、课堂教学,积极思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有些物理规律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思疑,提出不同的见解,以求得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例如,在“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中,通过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但实际操作中却很难使其匀速运动,同时弹簧秤示数不稳定,很难准确读数,这时,老师就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怎样解决准确读数的问题呢?这样同学们就针对问题积极思考,有些同学还改进了测量方法,他们让弹簧秤和木块保持不动,而拉动下面的木板,准确读出了弹簧秤的示数。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启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未学懂的知识,在重视大多数学生思维质量的前提下,要特别重视个别学生不懂的内容,并进行个别讲解。指导优等生自主发展。为学困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以达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目的。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是非常主要的环节,实验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边实验边分析解决问题,同时能大胆猜想,并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现象,能不断思考,提出新问题,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如在用电压表测一盏发光小灯泡两极电压时,出现了三种连接方式:第一种,将电压表与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第二种,将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第三种,将电压表与导线并联。也对应出现了三种不同现象及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1:第一种连接,为什么电路中的灯不亮?
   问题2:第三种连接,为什么电压表无示数?
   问题3:电流是否流经电压表?
   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分析,明确了电压表应与被测用电器并联的使用方法。而有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前置知识的限制是无法在课堂上马上解决,但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们勇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出发点,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通过科学探究,改变学生只是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过程,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科学的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多种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三、课后练习,强化释疑
   对学生在课内学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编制思考题,或通过实验设置情景,通过知识的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自然地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对习题要作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一是选择例题,有针对性、典型性、基础性和灵活性。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加以解决。二是通过改变习题的已知条件或结论,开展探究活动,学生或独立探究或小组团协作,教师适时点拔,指引探索方向。三是师生共同总结,对探究规律进行梳理、概括,纳入知识方法体系,总结探究学习方法,提高应用能力。
   总之,“探究教学法”就是激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充分体现“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求知思疑为重点,以能力发展为方向”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探究教学法”的逐步实施,必将会使全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科学素养;“探究教学法”的实施,也必将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他文献
1、教学目标rn知识技能:(1)掌握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性质.rn(2)了解常见漂白剂的漂白原理.rn(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rn过程与方法:演示实验对比氯气、水和碱的反应,探
近几年各省市高考英语试题中倒装句的出现频率很高,笔者结合近几年高考题将倒装句考点归纳如下:   考点一:表否定意义的副词(短语)或连词never, no, seldom, few, little, not, rarely, nowhere, at no time, by no means, no longer,in no case, under / in no circumstances, not
生产实训教学是技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能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团队沟通协调能力,对于电子实习来说更是专业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应用的有效途。但是由于技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比较薄弱、部分同学的专业理论掌握情况不够理想,特别是学到电子专业,更是“盐上加霜”,非常吃力,甚至有抵促情绪,那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电子实习教学呢?
摘 要:篮球运动是力量、速度、技巧与团队精神的完美组合,它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吸引着全人类的目光,它的深刻内涵已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通过篮球运动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这样不但起到了全民健身的作用而且也進一步的推广普及了篮球这一体育运动。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农村小学体育课篮球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明确了江苏省农村小学篮球运动开展的优势与不利因素,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
平时在教学、教研的过程当中,经常听到部分老师抱怨:“小学英语老师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英语的习惯,书写不规范、发音不准、对英语失去兴趣,还不如小学不学英语,等到了初中从零教起。”其实,小学生升入初中一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几年英语,并且对基本的英语交际用语、简单的句型以及基本语音知识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当他们进入中学后,英语学习既是小学英语的终点,又是初中英语的起点。如果中学英语教师还是按传统的英语教学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国家对二胎政策的放开,选择自然分娩方式的人数有了较大的增加,自然分娩难免就会出现产后出血甚至大出血.所谓的产后大出血指的是生产后很难止住的
期刊
摘 要:新的管理体制对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变得更加重要。本文就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化 建设  随着E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冲击,使人力资源工作成为继财务工作之后、又一个管理信息化的热点模块。越是员工众多的集团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采用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就越强。随着企业的发展,在复杂多元的全球化竞争环境的驱动下,借
摘 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开始对“问题教学法”进行探索。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上,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收到了一些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 应用问题 教学法     一、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面对新世纪的来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问题教学法”的含义:学生在预习教材
摘 要:幼儿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低决定决定了幼儿园教学的特殊性。作者认为幼儿10以内算术教学过程中,提出教师应当重视幼儿活动的趣味性游戏性、操作探索能力的培养、方法求异性的启发以及语言在算术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游戏性探索引导算术教学     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是大班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学前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目标除了让幼儿了解数于数之间互补、互换和等量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
本文运用历史资料重点探讨了建国初期知识分子认同大众的“自我改造”的社会心理及其表现 ,着重分析知识分子“大众化”努力的时代背景。该文有助于我们对知识分子与社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