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我们实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发声训练是歌唱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集体的声音艺术,它包括如何使声音靠拢、统一、集中、和谐,如何做各声部间互相呼应、支持、配合。让发声练习在模拟生活的自然情境中,在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机械的训练、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中,在学生兴趣盎然的自主探索和实践中进行。
关键词:规范、发声、融入、探索、尝试
记得自己在做学生的八、九十年代里,音乐课上发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而且是在每节课的开始,过去的教材中几乎都有“发声练习”这一内容。这是因为当时的音乐教材是以学科的知识技能体系为中心来编写的,强调的是音乐知识体系的完整与演唱演奏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方法是当时音乐课重点训练的一个内容。因此,发声练习在原来的音乐教材和音乐课中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音乐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审美为核心了。因此,音乐教材的编排体系也转变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了,现在的音乐课少见发声训练也就可以理解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发声练习真的不需要了,发声练习还是需要的,只是不能再为了练习发声而发声,而是要注重联系的方式方法,尽量结合歌唱实践,做到科学、自然、合理、有效,并充满趣味。
一、发声训练在初中音乐课上的重要性。
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课的基本内容之一。《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从这一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要学生达到此要求而不进行有规律的、较为规范的发声练习,是不可能实现的。一般来说没有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的学生唱歌时会出现的现象有,音色不统一,音域难以拓展;不能应用均匀、连贯的气息进行歌唱等。初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系统而规范的发声练习,学生们发出的音色、力度会更加不统一。这一阶段的学生唱歌时有的会大声的喊唱,有的喜欢压着嗓子轻声哼唱。到了稍高的音区少数学生会运用假声唱上去,但是缺乏一定的力度与共鸣。而有的就用低八度演唱。再加上没有气息的支持,学生们经常乱换气,发出来的声音苍白、干涩。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基本的发声方法,不会运用混声的技巧造成的。
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我们实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最大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它至始至终地贯穿于音乐教育教学中。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歌唱就是学生亲自参与创作同时又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比欣赏音乐来说更为直接和丰富。学唱歌曲的过程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优美的歌声对学生体验作品表达的情感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试想,如果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发声知识和技能,长音能够平稳圆润,高音能够高而不虚。那么,学生们一定能在自己美妙、纯净的歌声中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从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感情。例如,我们教学生演唱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如果学生的气息能应用得比较连贯以及声音的控制柔美而圆润。那么,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星月交辉的夜晚人们荡舟海面时轻松愉悦的场景,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船歌的韵律,触摸到欧美大地的律动和韵味,感悟音乐如何超越国界叩起人们的心扉。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认为,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学生唱好歌曲的基础,是我们实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二、发声训练的探索与尝试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活动与教学要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声练习也应该这样。让发声练习在模拟生活的自然情境中,在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机械的训练、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中,在学生兴趣盎然的自主探索和实践中进行。这样的发声练习,才是学生喜欢的形式,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发声训练是歌唱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集体的声音艺术,它包括如何使声音靠拢、统一、集中、和谐,如何做各声部间互相呼应、支持、配合。歌唱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引起听众情感的共鸣。《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发声训练作为歌唱的前奏,如何自然地融入歌唱教学,如何培养情感体验的问题,我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小小的探索与尝试。
1、养成头声歌唱的意识
许多学生习惯于使用胸声发声唱歌,以追求歌唱的音量,声带运动范围大,久之,妨碍了声音的正确发展,又不利于优美音质的获得。因此,养成头声歌唱的意识和习惯则非常有必要。头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以咽腔为主,加上口腔、鼻腔的放大作用,通过共鸣器官的运用,振动时感觉在眉心前额头顶部,这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的获得,还要通过具体的练习实现。那么,教师的演唱示范也就非常重要,它能给学生实际的感性认识。正确的示范还能胜过太多或重复的讲解,使学生能在教师正确的示范中,找到自己发声上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实际歌唱教学中我会采用“U”、“LU”、“LV”(吕)等母音进行,将其融进具体所教的歌曲中,在熟悉歌曲旋律后,用这些母音哼唱旋律,培养学生头声歌唱的意识,也可在不同的调上进行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
2、轻声练习来开道
中小学生的歌唱,首要的是自然流畅。轻声歌唱是求得自然流畅的一种方法,它不是目的,而是养成自然歌唱的习惯,提高演唱水平的手段。有人将头声发声和轻声练习误解为“虚弱的声音”,其实,只有经过轻声练习阶段,使其声带及其他器官充分调整好以后,才能逐步加强,慢慢地获得更好的歌唱技巧。
对于这个弱声唱歌的阶段,一定要充分重视,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能安静、柔和地进行歌唱,这是一个切不可忽视的前提。第一,教師本人要充分认识轻声歌唱的好处。第二,不要在学生刚学会用一点头声和轻声练习时就急于增加音量。第三,教学方法上,要用“以自然流畅”、“优美柔和”等要求学生,切实把“优美的音质”放在第一位。不要用“比一比哪个组唱得响”、“谁唱得声音大”等误导学生。第四,每学一首新歌的时候,都因用p或mp的力度先学唱。
3、 培养发声训练中的情感表现
在发声训练中可以训练学生对歌曲的处理,包括音色的改变、连音、跳音的区别、速度力度的对比等等,而这些又都是达到歌曲情感表现的奠基石。一般的发声练习都借助音乐记号来达到一定的发声效果,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免枯燥无味。如果在其中注入情感,那效果一定是出乎意料的。因此我尝试培养学生在发声训练中的情感表现。
发声训练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唱出一些必要的练声曲。练声曲最好与教唱的歌曲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假如是一首活泼的歌曲,可以用轻巧灵活的练声曲去发声;假如是一首抒情曲,可以用甜美而流畅的练声曲去发声。也可以在一首练习断音、跳音的练声曲之后选一首较轻快跳跃的曲目让学生试唱,找出其中有代表性的乐句,使学生感觉它的歌唱性,用这种感觉再回去练声,这样做很容易使学生保持全身心的投入,从而良好的演唱状态,进而更好地表达歌曲本身的情感。
在歌唱教学中不要把发声训练当做一个机械练习。否则将会给日后的歌唱造成一个声音概念和状态的错觉。将情感融入其中,用一种愉快的心情,一种感人的情绪去练习,才能有效地找到松弛自然的音色。加快歌唱教学的创新步伐,就能提高教师的歌唱教学水平。使每个学生从歌唱中感到快乐,获得发展,让学生们都能够用心灵去歌唱。
关键词:规范、发声、融入、探索、尝试
记得自己在做学生的八、九十年代里,音乐课上发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而且是在每节课的开始,过去的教材中几乎都有“发声练习”这一内容。这是因为当时的音乐教材是以学科的知识技能体系为中心来编写的,强调的是音乐知识体系的完整与演唱演奏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方法是当时音乐课重点训练的一个内容。因此,发声练习在原来的音乐教材和音乐课中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音乐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审美为核心了。因此,音乐教材的编排体系也转变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了,现在的音乐课少见发声训练也就可以理解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发声练习真的不需要了,发声练习还是需要的,只是不能再为了练习发声而发声,而是要注重联系的方式方法,尽量结合歌唱实践,做到科学、自然、合理、有效,并充满趣味。
一、发声训练在初中音乐课上的重要性。
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课的基本内容之一。《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从这一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要学生达到此要求而不进行有规律的、较为规范的发声练习,是不可能实现的。一般来说没有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的学生唱歌时会出现的现象有,音色不统一,音域难以拓展;不能应用均匀、连贯的气息进行歌唱等。初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系统而规范的发声练习,学生们发出的音色、力度会更加不统一。这一阶段的学生唱歌时有的会大声的喊唱,有的喜欢压着嗓子轻声哼唱。到了稍高的音区少数学生会运用假声唱上去,但是缺乏一定的力度与共鸣。而有的就用低八度演唱。再加上没有气息的支持,学生们经常乱换气,发出来的声音苍白、干涩。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基本的发声方法,不会运用混声的技巧造成的。
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我们实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最大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它至始至终地贯穿于音乐教育教学中。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歌唱就是学生亲自参与创作同时又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比欣赏音乐来说更为直接和丰富。学唱歌曲的过程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优美的歌声对学生体验作品表达的情感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试想,如果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发声知识和技能,长音能够平稳圆润,高音能够高而不虚。那么,学生们一定能在自己美妙、纯净的歌声中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从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感情。例如,我们教学生演唱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如果学生的气息能应用得比较连贯以及声音的控制柔美而圆润。那么,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星月交辉的夜晚人们荡舟海面时轻松愉悦的场景,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船歌的韵律,触摸到欧美大地的律动和韵味,感悟音乐如何超越国界叩起人们的心扉。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认为,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学生唱好歌曲的基础,是我们实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二、发声训练的探索与尝试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活动与教学要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声练习也应该这样。让发声练习在模拟生活的自然情境中,在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机械的训练、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中,在学生兴趣盎然的自主探索和实践中进行。这样的发声练习,才是学生喜欢的形式,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发声训练是歌唱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集体的声音艺术,它包括如何使声音靠拢、统一、集中、和谐,如何做各声部间互相呼应、支持、配合。歌唱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引起听众情感的共鸣。《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发声训练作为歌唱的前奏,如何自然地融入歌唱教学,如何培养情感体验的问题,我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小小的探索与尝试。
1、养成头声歌唱的意识
许多学生习惯于使用胸声发声唱歌,以追求歌唱的音量,声带运动范围大,久之,妨碍了声音的正确发展,又不利于优美音质的获得。因此,养成头声歌唱的意识和习惯则非常有必要。头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以咽腔为主,加上口腔、鼻腔的放大作用,通过共鸣器官的运用,振动时感觉在眉心前额头顶部,这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的获得,还要通过具体的练习实现。那么,教师的演唱示范也就非常重要,它能给学生实际的感性认识。正确的示范还能胜过太多或重复的讲解,使学生能在教师正确的示范中,找到自己发声上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实际歌唱教学中我会采用“U”、“LU”、“LV”(吕)等母音进行,将其融进具体所教的歌曲中,在熟悉歌曲旋律后,用这些母音哼唱旋律,培养学生头声歌唱的意识,也可在不同的调上进行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
2、轻声练习来开道
中小学生的歌唱,首要的是自然流畅。轻声歌唱是求得自然流畅的一种方法,它不是目的,而是养成自然歌唱的习惯,提高演唱水平的手段。有人将头声发声和轻声练习误解为“虚弱的声音”,其实,只有经过轻声练习阶段,使其声带及其他器官充分调整好以后,才能逐步加强,慢慢地获得更好的歌唱技巧。
对于这个弱声唱歌的阶段,一定要充分重视,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能安静、柔和地进行歌唱,这是一个切不可忽视的前提。第一,教師本人要充分认识轻声歌唱的好处。第二,不要在学生刚学会用一点头声和轻声练习时就急于增加音量。第三,教学方法上,要用“以自然流畅”、“优美柔和”等要求学生,切实把“优美的音质”放在第一位。不要用“比一比哪个组唱得响”、“谁唱得声音大”等误导学生。第四,每学一首新歌的时候,都因用p或mp的力度先学唱。
3、 培养发声训练中的情感表现
在发声训练中可以训练学生对歌曲的处理,包括音色的改变、连音、跳音的区别、速度力度的对比等等,而这些又都是达到歌曲情感表现的奠基石。一般的发声练习都借助音乐记号来达到一定的发声效果,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免枯燥无味。如果在其中注入情感,那效果一定是出乎意料的。因此我尝试培养学生在发声训练中的情感表现。
发声训练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唱出一些必要的练声曲。练声曲最好与教唱的歌曲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假如是一首活泼的歌曲,可以用轻巧灵活的练声曲去发声;假如是一首抒情曲,可以用甜美而流畅的练声曲去发声。也可以在一首练习断音、跳音的练声曲之后选一首较轻快跳跃的曲目让学生试唱,找出其中有代表性的乐句,使学生感觉它的歌唱性,用这种感觉再回去练声,这样做很容易使学生保持全身心的投入,从而良好的演唱状态,进而更好地表达歌曲本身的情感。
在歌唱教学中不要把发声训练当做一个机械练习。否则将会给日后的歌唱造成一个声音概念和状态的错觉。将情感融入其中,用一种愉快的心情,一种感人的情绪去练习,才能有效地找到松弛自然的音色。加快歌唱教学的创新步伐,就能提高教师的歌唱教学水平。使每个学生从歌唱中感到快乐,获得发展,让学生们都能够用心灵去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