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角;作为历史老师,我也成为了“历史”舞台的主角。新课程改革倡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是教育之本,是教育能够生动存在的灵魂”,老师由课堂的主角变为配角,学生变为“历史”舞台的主角。近几年各地的课程改革都在探索中进行,不断出现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如果老师急于转换角色,学生的自主能力还不够,很快就又回到原来的模式。新课改下怎样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和求知欲,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教学模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初中历史知识繁杂、琐碎,如果只用一种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就会疲倦,学习起来非常乏味。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效果很好。
教授初一历史上册时,学完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辩题是:“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正方观点为:秦始皇功大于过。反方观点为:秦始皇过大于功。课前小组合作准备发言稿,列出发言提纲:
正方:1.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有哪些重大贡献?为什么说他是杰出的帝王?2.如何看待秦始皇的暴政与决策失误?3.为什么说秦始皇功大于过?
反方:1.秦始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表现有哪些?2.不能过分夸大秦始皇的历史功绩。3.为什么秦始皇过大于功?
班内推出主持人男女各一名。
一节课45分钟学生辩论的非常激烈,难分胜负,但我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学生了解了秦始皇的功和过,理解了秦始皇和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而这些知识不是我硬塞给学生的,是学生在整理发言稿的过程中主动获得的。在这节历史课中学生是主角。
每学过一个单元,我都会带领学生组织一次单元知识竞答赛。知识竞赛分两轮进行。第一轮为必答环节,竞赛题目由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提出,第一组提出的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组提出的问题第三组回答,第三组提出的问题第四组回答,第四组提出的问题第一组回答;第二轮为抢答环节,由老师给学生准备几个抢答题,最后评出优胜组。初中历史知识涵盖面广,知识点纵贯古今中外,学生易混易忘。知识竞赛,由学生们提出问题再回答问题,激起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了。把课堂让给学生,比老师逼着他们学习,效果好得多。
我还根据需要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有很多与历史知识有关的成语,比如晋楚争霸中的“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巨鹿之战等等。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故事成语接龙。
敢于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精心设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设悬念、多质疑,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形成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新课预习时,给学生设置疑问,引导他们做好预习,这类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中提问重在分析教材,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这种问题要具有指导性。
设问的方法有许多,可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可以先问是什么,再问怎么样,再问为什么,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也可进行逆向提问,比如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可设问:“若天不下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假如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实施变法?”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渲染历史情境。总之,问题要落在关键处,要在平淡中激起波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在课堂上,教师要贯彻“三讲三不讲”原则: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时,“商鞅变法”是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比较难理解,就由老师来讲解;变法的内容容易理解,就由学生自己总结。而关于商鞅变法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单靠某一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是完成不了的,这时可以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得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轻松解决问题,老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商鞅的遭遇说明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思考更加深入一步。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究,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人。“活动是人的特征,自由自觉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多样化的课堂模式、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地被尊重、被发现、被激活、被欣赏、被丰富,不断地生成自己和发展自己,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
一、教学模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初中历史知识繁杂、琐碎,如果只用一种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就会疲倦,学习起来非常乏味。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效果很好。
教授初一历史上册时,学完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辩题是:“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正方观点为:秦始皇功大于过。反方观点为:秦始皇过大于功。课前小组合作准备发言稿,列出发言提纲:
正方:1.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有哪些重大贡献?为什么说他是杰出的帝王?2.如何看待秦始皇的暴政与决策失误?3.为什么说秦始皇功大于过?
反方:1.秦始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表现有哪些?2.不能过分夸大秦始皇的历史功绩。3.为什么秦始皇过大于功?
班内推出主持人男女各一名。
一节课45分钟学生辩论的非常激烈,难分胜负,但我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学生了解了秦始皇的功和过,理解了秦始皇和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而这些知识不是我硬塞给学生的,是学生在整理发言稿的过程中主动获得的。在这节历史课中学生是主角。
每学过一个单元,我都会带领学生组织一次单元知识竞答赛。知识竞赛分两轮进行。第一轮为必答环节,竞赛题目由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提出,第一组提出的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组提出的问题第三组回答,第三组提出的问题第四组回答,第四组提出的问题第一组回答;第二轮为抢答环节,由老师给学生准备几个抢答题,最后评出优胜组。初中历史知识涵盖面广,知识点纵贯古今中外,学生易混易忘。知识竞赛,由学生们提出问题再回答问题,激起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了。把课堂让给学生,比老师逼着他们学习,效果好得多。
我还根据需要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有很多与历史知识有关的成语,比如晋楚争霸中的“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巨鹿之战等等。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故事成语接龙。
敢于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精心设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设悬念、多质疑,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形成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新课预习时,给学生设置疑问,引导他们做好预习,这类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中提问重在分析教材,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这种问题要具有指导性。
设问的方法有许多,可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可以先问是什么,再问怎么样,再问为什么,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也可进行逆向提问,比如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可设问:“若天不下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假如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实施变法?”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渲染历史情境。总之,问题要落在关键处,要在平淡中激起波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在课堂上,教师要贯彻“三讲三不讲”原则: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时,“商鞅变法”是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比较难理解,就由老师来讲解;变法的内容容易理解,就由学生自己总结。而关于商鞅变法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单靠某一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是完成不了的,这时可以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得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轻松解决问题,老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商鞅的遭遇说明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思考更加深入一步。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究,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人。“活动是人的特征,自由自觉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多样化的课堂模式、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地被尊重、被发现、被激活、被欣赏、被丰富,不断地生成自己和发展自己,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