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州新庙茅草村M2出土钱币的清理报告

来源 :中国钱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1至12月,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对武钢球团矿厂在该市新征用的新庙茅草村地块内的六朝家族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六座,其中M2出土铜钱3566枚,这批铜钱种类丰富,数量繁多。2006年8至10月,鄂州市博物馆、鄂州市钱币学会组织专人对这批铜钱进行了清理。
  
  一、钱币的种类
  
  这批铜钱共3566枚。种类有货泉、五铢、铸剪边钱、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直一、无文钱等,以太平百金数量最多,共计3259枚。
  货泉1枚。标本M2:29-26:残,面外郭,背内外郭,穿孔小,四角带圆,钱文篆书,“泉”字椭圆头,中竖中断。穿径7、边厚0.9mm,重0.8g(图1)。
  五铢18枚。有东汉五铢、仿西汉五铢、剪轮五铢、NFDA4环五铢等。
  东汉五铢2枚。钱径25、穿径12、边厚1.2mm,重1.6-1.98g。钱体铸造粗糙,面外郭,背内外郭,外郭较窄;钱文较细,“五”字略穿头接郭,两股交笔弯曲;“铢”字金旁三角较大,四点为竖点,中间直笔较细,朱部上下圆折。标本M2:21-37:钱文较宽大,“五铢”二字与穿孔挤得很紧。钱径24.7、穿径12.1、边厚1.2mm,重1.98g(图2)。
  仿西汉五铢1枚。标本M2:25-31:面背内外郭,外郭斜削,背内郭明显;“五”字瘦长,两股交笔渐弯曲,上下横较长且接外郭;“铢”字“金”旁缺笔,三角形小,明显低于“朱”部,“朱”部上方折下圆折。钱径24.2、穿径10.4、边厚1.3mm,重3.2g(图3)。
  剪轮五铢12枚。钱径16、穿径10-12、边厚0.1-0.9mm,重1.5g左右。大小不等,穿孔不规整,钱文大多只剩半边。标本M2:21-38:八角花穿,内郭缺八角,花边不整齐。钱径12.2、穿径10.5、边厚0.9mm,重0.81g(图4)。
  NFDA4环五铢3枚。钱径近25、边厚1.1-1.3,重1.0-2.0g。面凿钱芯呈圆环状,外郭较窄,“五铢”二字各残留二分之一。标本M2:29-25:外郭略高出钱面,钱肉平整,厚薄均匀。钱径24.2、边厚1.3mm,重2g(图5)。
  铸剪边钱1枚。标本M2:2-17:钱体轻薄,钱面有裂范浇铸留下的痕迹,面背无内外郭,钱文夷漫不清。钱径15.5、穿径10.3、边厚0.2mm,重0.8g(图6)。
  直百五铢15枚。均圆形方穿,钱文隶书“直百”、汉篆“五铢”,两种书体杂陈于一钱上。根据其大小重量以及钱文差别,大致可以分为三式:
  I式5枚。钱径25、穿径10-12、边厚1.6-2mm,最重5g,一般在2-3g之间。周郭规整,内郭不甚明显,多数肉面上有砂眼或气孔。四字书写较规范,与内外郭不相接;“百”上一横较长;“五”字两股交笔弯曲;“铢”字笔画宽松,金旁三角明显,朱部上下圆折,略高于金旁。标本M2:2-14:外郭较宽,明显凸起,背穿上两横线纹,“铢”字金头三角较大,四点细长。钱径25.3、穿径10.7、边厚1.6mm,重5g(图7)。
  II式1枚。标本M2:21-27:周郭不全,内郭明显,四字书写比较规范,略靠近内郭;“铢”字有断画,“金”旁与“朱”部等长,“朱”部上下方折中见圆。钱径22.7、穿径10.8、边厚1.7mm,重3.8g(图8)。
  III式9枚。钱径11-21、穿径10-12、边厚1-1.5mm,重2g以内。钱体轻薄,制作粗劣。周郭不全,内郭平,钱文多模糊,四字书写不甚工整,均靠近内郭,部分笔画与内郭相接,有缺笔现象;“铢”字“朱”部较瘦。标本M2:25-24:八角花穿,内郭缺角整齐。钱径20.9、穿径12.2、边厚1.3mm,重1.2g(图9)。
  太平百钱112枚。圆形方孔,光背,钱文隶与篆合书,四字多与内外郭相接,“太”字有作篆书或隶书“大”。“钱”字有作金旁,部分笔画被内郭侵压或减笔。根据其大小重量的不同,可以分为A、B两型及剪凿太平百钱。
  


  A型18枚。钱体较大,钱文笔画较粗。可分为三式:
  AI式8枚。钱径18.3-18.5、穿径10、边厚1.1-1.4mm,重1-1.9g。面背内外郭,外郭不全。文字较清晰,“大平”两字宽大,“百钱”两字纵长。“大”字呈弧形,上部均穿头,下部撇捺笔呈“八”状;“平”上横多与内郭相接,两点为点状且外凸,相距较近,中竖较细。标本M2:2-4:“大”字横笔弧度不大,撇捺笔似外“八”;“平”上横与内郭相接,两点左撇点、右捺点;“钱”字金旁三角较大。钱径18.3、穿径9.5、边厚1.2mm,重1.79g(图10)。
  AII式1枚。标本M2:21-4:面背内郭不明显,钱文重文,“大平”两字形体宽大,“百钱”两字平方匀整。“大”字呈圆弧形,上部略有穿头,起尾笔画顿笔;“平”上横与内郭相接,两点为左平斜点、右凸方点;“钱”字金旁较大。钱径18.3、穿径9.1、边厚1.2mm,重1.59g(图11)。
  AIII式9枚。钱径18.3、穿径10、边厚1.1-1.3mm,重1.2-1.5g。面背内外郭,外郭不全,文字稍模糊,“大平”两字宽大,“百钱”两字纵长。“大”字圆弧形,上部穿头;“平”上横与内郭相接,两点为线状;“钱”字因穿孔大被内郭侵压。标本M2:3-8:穿孔边有冲凿痕迹,“平”上横靠近内郭,下横较上横长,两点为短横线,相距较远。钱径18.3、穿径10.2、边厚1.1mm,重1.4g(图12)。
  B型94枚。钱体较小,根据钱文笔画的粗细,可分为a、b、c、d四个亚型。
  Ba型44枚。钱文笔画较粗,亦根据钱文的细微差别,又可分为三式:
  BaI式28枚。其形制、钱文特征与AIII式基本相同,但制作粗陋、轻薄,大多轮郭字纹漫平。钱径15-17、穿径10-12、边厚1.1-1.3mm,重0.7-1g。标本M2:3-7:背穿左侧一星,穿孔有冲凿边痕。“平”上横靠近内郭,两点左上弧线,右短横线;“百”上少一横。钱径16.7、穿径7、边厚1.1mm,重1g(图13)。
  BaII式13枚。钱径15.8-16.5、穿径10、边厚1.1-1.8mm,最重1.5g,一般在0.7-1g之间。面无外郭,面背内郭不明显,穿孔较大;钱文高挺多与内郭相接,字体短而工整,近似“半两”风格;“大”字篆书简化,上部未穿头,下部撇捺笔呈“八”状;“平”上两横多粗短,两点为凸圆点,中竖细;“百”字中间一横细;“钱”字金旁实心三角。标本M2:25-4:“大”字撇捺笔近似直“八”;“平”上横与内郭相接,中竖未穿头。钱径16.2、穿径9.3、边厚1.8mm,重1.1g(图14)。
  


  BaIII式3枚。面无外郭,面背内郭漫平,钱体字口浅、肉薄,字纹漫平,四字与内郭相接,“大”字笔画随意;“平”上两点为小平圆点,相距较远;“百”字中间一横细。钱径16.2-16.4 、穿径9 .1-9.4、边厚1mm,重1.2g左右。标本M2:25-5:穿孔平面呈梯形,“大”字撇笔略穿头,似外“八”;“平”上横特短,下横一圆点,中竖未穿头;“钱”字因穿孔过大部分笔画冲掉。钱径16.3、穿径9.1、边厚1.1mm,重1g(图15)。
  Bb型34枚。钱文笔画较细。可分为两式:
  BbI式19枚。钱径15-17、穿径10、边厚1.1-1.3mm,重1g以内。面背内外郭,外郭不全,钱文四字多与内外郭相接,“大平”较矮,“百钱”均瘦长。“大”字呈弧形;“平”字两点为线状,相距较远;“钱”字部分笔画被内郭侵压。标本M2:2-6:穿孔毛边参差不齐,郭细平,“平”上短横靠近内郭,下横长,两点为左上弧线,右长横线。钱径17.3、穿径9.3、边厚1.1mm,重1g(图16)。
  BbII式15枚。与BaII式形制及钱文特征相近,“大平”两字矮而方正,“平”字两点为平圆点;“百钱”两字纵长,“钱”字因穿孔大而减笔。钱径15-17、穿径10、边厚1.1-1.3mm,重1g左右。标本M2:21-17:“大”字上部未穿头,下部撇捺笔近似直“八”;“平”上下横为点,上横与内郭相接,两点左一短横线,右一圆点。钱径15.7、穿径7、边厚1.2mm,重0.98g(图17)。
  Bc型5枚。钱文特征与BaI式基本相同,面背内外郭,外郭不全,内郭平或不明显,其笔画粗细不匀。钱径15-17.5、穿径10-12、边厚1.1-1.3mm,重1-1.2g。标本M2:21-16:穿孔冲凿不规整,“大”字笔画时粗时细。钱径16.7、穿径10、边厚1.1mm,重1.1g(图18)。
  Bd型10枚。钱径15-17、穿径10、边厚1.1-1.3mm,重0.9-1.2g。外郭不全,内郭无或不明显,钱文字纹大多漫平、缺笔。标本M2:2-11:穿孔尚有毛边;钱文较清晰,笔画较细;“大”字缺半弧;“百”字中横短缺;“钱”字部分笔画短缺。钱径16.7、穿径9.4、边厚1.1mm,重1.2g(图19)。
  剪凿太平百钱1枚。标本M2:21-1:钱体略变形,钱肉较厚,面外郭不全,背无外郭,面背内郭不明显,穿孔弯曲、变形,币文平坦模糊。钱最大径17.5、穿径最大7.8、边厚0.9mm,重1.4g(图20)。
  太平百金出土数量众多,总计3259枚。钱体轻薄,圆形方穿,铸造不精,钱文“大平百金”,四字均被内郭侵压。据其特点可分为太平百金、合背太平百金、未凿开太平百金、未完全加工太平百金、剪凿太平百金、劣质太平百金及太平金百(即传形太平百金)。
  


  太平百金2802枚。钱体轻薄,圆形方穿,铸造不精,钱文四字均被内郭侵压。根据其书体明显不同可分为A、B两型。
  A型1146枚。“太”字作篆书“大”字,钱文笔画有粗有细。根据形制、钱文细微差别分a、b、c三个亚型:
  Aa型135枚。钱径11-13、穿径6-8、边厚0.7-0.9mm,重0.4-0.6g。面背外郭不全或背无外郭,内郭平或不明显,个别背无内郭;钱文字口平浅,部分笔画印范不到位,又重刻印形成重文,其文字线条纤细,且重复笔画在原字上有挪动和错位;“大”字均呈圆弧形,上部略穿头或未穿头,下部撇捺笔呈“八”状。标本M2:2-16:八角花穿,“大”、“百”、“平”三字部分笔画重复,“大”字上部未穿头。钱径12.1、穿径7.3、边厚0.9mm,重0.58g(图21)。
  Ab型165枚。面外郭不全或无外郭,面背内郭不明显,其缺角在穿孔内,穿孔均为八角花穿;钱文字浅肉薄,四字与内郭相接,字纹漫平、多模糊,笔画多较粗;“大”字呈圆弧形;“平”字下横较上横长,两点多为点状,相距较远,中竖细多与外郭相接;“百”上横长。根据其形制及钱文“大”字的基本特征可分为二式:
  AbI式75枚。钱径11-13、穿径7、边厚0.6-0.9mm,重0.4-0.6g。面背外郭不全,内郭不明显,八角花穿,穿孔孔形规整,花边在穿孔内,向内或向外翻;钱文较清晰,“大”字上部略有穿头,横笔中断,下部撇捺笔呈“八”状。标本M2:2-10:穿孔花边略向外翻,钱文笔画稍粗,“大”字撇捺笔似小直“八”,“平”两点为方点,中竖不明显,未穿头接外郭。钱径12.3、穿径7.5、边厚0.9mm,重0.48g(图22)。
  AbII式90枚。钱径约12、穿径约7、边厚0.2-0.9mm,重0.4-0.6g。面外郭不全,背无外郭,内郭不明显,八角花穿,孔形规整,花边在穿孔内,向内或向外翻;钱文模糊,“大”字上部未穿头,下部撇捺笔呈“八”状。标本M2:25-11:穿孔花边向内翻,“大”字笔画粗细不匀,撇捺笔似外“八”;“平”两点为方点,中竖不大明显,略穿头接外郭。钱径11.7、穿径7.6、边厚0.9mm,重0.4g(图23)。
  Ac型846枚。面背外郭不全,内郭平或不明显,少数背无外郭或内郭,穿孔均较大;钱文高挺或平浅,笔画或粗或细,极少数粗细不匀,“大平”两字宽矮,“百金”两字纵长; “大”字呈弧形,下部撇捺笔呈“八”状,“平”下横较上横长,两点多为点状,个别为线状,相距较远,中竖细多接外郭,“百”上横略长,“金”三角较大,四点均带点状。根据其形制及钱文“大”字基本特征可分为三式:
  AcI式182 枚。钱体有大有小,大者钱径约13、小者钱径11、一般都在12mm左右,穿径6-8mm,重0.3-0.6g。面背外郭不全,内郭平或不明显,个别背无外郭;钱文特征相近,四字与内郭分别相接;“大”字横笔弧形,上部均穿头,起尾笔画略带顿笔。标本M2:2-19:“大”字上部略穿头,下部撇捺笔似小直“八”,其笔画时粗时细;“平”上横点,下横短横线,中竖与外郭相接。钱径12.2、穿径6.8、边厚0.9mm,重0.58g(图24)。
  


  AcII式268枚。钱径12、穿径6-9、边厚0.7-0.9mm左右,重0.3-0.5g。面背外郭不全,内郭平或不明显,个别背内郭不明显或无内郭。钱文四字分别与内郭相接,“大”字横笔弧形,上部均未穿头,起尾笔画略带顿笔。标本M2:3-17,钱文笔画较粗,“大”字横笔弧度不大,撇捺笔近似直笔两竖;“平”上横侵压内郭,两点左为点,右为上弧线,中竖穿头与外郭相接。钱径12.3、穿径6.8、边厚0.9mm,重0.4g(图25)。
  AcIII式396 枚。钱径一般在12、穿径5-7、边厚0.7-0.9mm,重约0.3-0.6g。面背外郭不全,内郭平或不明显。钱文笔画普遍较细,四字分别与内郭相接;“大”字横笔圆弧并中断,上部未穿头,起尾笔画略带顿笔。标本M2:3-16:钱文“大”字笔画时粗时细,撇捺笔似直“八”;“平”两横为点,上点侵压内郭,两点为左方点,右圆点,中竖穿头与外郭相接。钱径12.2、穿径6.7、边厚0.9mm,重0.39g(图26)。
  B型 1656枚。“大”字简化,钱文笔画普遍细。根据其大小重量又可分为a、b两个亚型。
  Ba型312枚。钱径15.7、穿径10、边厚0.8mm左右,重0.81g左右。钱体大且较圆,面外郭不全,面背内郭平,背无外郭,肉平整;钱文四字被内郭侵压,模糊或漫平,笔画较粗;“大”字简化,上部均穿头,横笔中断。标本M2:3-1:面背内郭平,穿孔流铜,弯曲不规整;钱文“大”字下部撇捺笔似外“八”;“平”、“百”、“金”三字模糊而漫平。钱径15.7、穿径11、边厚0.8mm,重0.81g(图27)。
  Bb型1344枚。钱体较小,钱文字浅肉薄,四字与内郭相接,字纹多清晰,笔画普遍细,“大”字呈弧形;“平”下横多较上横长,两点均为点状,相距较远,中竖细多接外郭;“百”上横略长,“金”字三角较大,四点为点状且外凸。根据形制及钱文特征可分为五式:
  BbI式242枚。钱径10-12、穿径5-7、边厚0.7-0.9mm,重0.4-0.6g。面背外郭不全或无外郭,内郭平或不明显,个别背无内郭;钱文字口平浅,部分重文,其文字线条纤细,且重复的笔画在原字上有所挪动和错位;“大”字上部略穿头,横笔弧形,弧度不大。标本M2:21-35:钱体边缘残留毛边,“平”、“百”、“金”三字部分笔画重复。钱径11 .2、穿径5.5、边厚0.9mm,重0.4g(图28)。
  BbII式100枚。钱径10-12、穿径5-7、边厚0.6-0.9mm,重0.4-0.6g。面背外郭不全或背无外郭,内郭大多细平,穿孔为八角花穿,孔形大多规整,花边在穿孔内,向内或向外翻;“大”字上部略有穿头,横笔中断或相连,下部撇捺笔与内郭相连,似捺笔外折或外弯,呈“八”状。标本M2:21-12:穿孔花边向外翻;“大”字横笔中断,捺笔似外折。钱径11.2、穿径6.2、边厚0.9mm,重0.4g(图29)。
  BbIII式350枚。钱径约12、穿径5-7、边厚0.6-0.9mm,重0.3-0.5g。面背外郭不全或背无外郭,面内郭明显,背无内郭,穿孔为八角花穿,孔形大多规整,花边在穿孔内,向内或向外翻;“大”字上部未穿头,横笔圆弧,下部撇捺笔呈“八”状。标本M2:21-10:穿孔花边向内翻,“大”字撇笔与内郭相连,捺笔为点。钱径11.8、穿径6.4、边厚0.9mm,重0.39g(图30)。
  BbIV式412 枚。钱径约11、穿径4-7、边厚0.7-0.9mm,重0.4g左右。面背外郭不全,内郭平或不明显,个别背无外郭,穿孔大小不一;钱文工整,笔画匀称且较细,“大”字横笔弧形,弧度不大,上部略有穿头,下部撇捺笔呈“八”状。标本M2:3-15:“大”字撇捺笔似小直“八”。钱径11.1、穿径5.4、边厚0.8mm,重0.42g(图31)。
  BbV式240 枚。钱径约11、穿径5、边厚0.7-0.9mm左右,重0.3-0.5g。面背内郭不全,内郭平或不明显,穿孔大小不一;钱文工整,笔画匀称且纤细;“大”字横笔弧形,上部未穿头,下部撇捺笔呈“八”状。标本M2:21-41:钱文笔画纤细,“大”字撇捺笔与外郭相连似撇捺外折;“平”字中竖笔画重复,略有穿头但未与外郭相接。钱径10.8、穿径5.5、边厚0.9 mm,重0.4g(图32)。
  合背太平百金10枚。钱面、背铸有相同钱文,面钱文清晰,背钱文隐约可见。钱径12、穿径5-6、边厚0.8mm左右,重0.3-0.6g。标本M2:2-3:钱面背书体相同,“太”字均为篆书,文字对应。钱径12.1、穿径6.8、边厚0.8mm,重0.58g(图33)。
  未凿开太平百金5枚。钱均粘连在一起,穿孔内凹,钱文模糊。标本M2:29-1:上枚穿孔为花穿,下枚穿孔方正,钱断面有明显加工的痕迹。钱径11.6、穿径6.7、边厚2.9mm,重0.84g(图34)。
  未完全加工太平百金75枚。钱体边缘,毛边未经完全磨锉,个别钱体上附着浇口残茬。标本M2:25-2:钱体不圆,残留部分毛边,穿孔近似圆形。钱径约11.4、穿径6.1、边厚0.9mm,重0.42g(图35)。
  剪凿太平百金50枚。钱径10-12、穿径6-7、边厚0.5-0.9mm,重0.4g左右。钱体轻薄,钱缘不光洁,有剪凿的痕迹,断面残留有小直口,穿孔较大。标本M2:21-39:钱体稍圆,穿孔不方正。钱径13、穿径5.8、边厚0.2mm,重0.31g(图36)。
  劣质太平百金95枚。大者钱径15.7,小者钱径13mm以内。 钱体多数较小,部分残缺不全,个别边缘尚有毛刺和剪凿痕迹;钱肉平薄,肉面见砂眼和气孔,穿孔大,有的弯曲变形,钱文漫平、模糊。标本M2:25-34:穿孔弯曲、变形。钱径13、穿径9、边厚0.1mm,重0.2g(图37)。
  太平金百222枚。即传形太平百金,为太平百金的易位、逆读。钱体轻薄,圆形方穿,四字被内郭侵压,钱文含有隶、篆两种书体。由于穿孔较大,“大”和“平”变得较宽矮,“百”和“金”均变得纵长。根据其大小重量可分为A、B两型。
  A型32枚。钱体较大,亦根据钱文特征的不同,可分为a、b、c、d四个亚型。
  Aa型16枚。文字笔画较粗,字体结构较肥硕。面背皆外郭或无外郭,内郭平或不明显,钱文书体浑厚;“大”字呈圆弧形,上部多穿头,下部撇捺笔呈“八”状;“平”上长横多与内郭相接,下横短,两点多为点状,相距较近,中竖细多与外郭相接;“百”字上横粗短,中间一横细;“金”头三角普遍较大,有实心与空心之分。根据形制及钱文细微特征,可分三式:
  AaI式5枚。钱径15.8-16.8、穿径7.4-8.1、边厚0.6-1.1mm,重0.53-1.08g。面背皆内外郭,内郭平;“大”字上部穿头,横笔圆弧形;“平”上横与内郭相接,中竖细多与外郭相接;“金”字三角实心,四点竖短。标本M2:21-13:“大”字上部穿头不明显,横笔中断,下部撇捺笔近似两竖,线条不直;“平”字上短横,下圆点,上横被内郭侵压,两点为左圆点,右短横,中竖细未穿头接外郭。钱径16.5、穿径7.5、边厚0.8mm、重0.83g(图38)。
  AaII式7枚。钱径15.8-16.8、穿径7.4-8.1、边厚0.6-1.1mm,重0.53-1.08g。面背外郭不明显;“大”字上部略穿头,横笔圆弧形;“平”上横与内郭相接,两点凸出,中竖细与外郭相接;“金”字三角空心,四点细。标本M2:25-13,重文,“大”字撇捺笔为直笔两竖;“平”字两点方;“金”头三角空心,四点为细四竖。钱径16.4、穿径7.9、边厚0.8mm,重0.95g(图39)。
  AaIII式4枚。面无外郭,背内郭不明显;“大”字上部均穿头,横笔圆弧形;“平”上横侵压内郭,中竖穿头;“金”字三角实心,四点多为圆、斜点。钱径15.8-16.8、穿径7.4-8.1、边厚0.6-0.8mm,重1g以内。标本M2:29-13:“大”字上部穿头,下部捺笔近似外“八”;“平”上横与内郭相接,两点为左方点,右圆点,中竖穿头;“金”字三角实心,四点下缺一点。钱径16.4、穿径7.9、边厚0.8mm,重0.95g(图40)。
  Ab型8枚。文字笔画较细,字体结构瘦削。面背皆外郭或无外郭,内郭平或不明显;钱文笔画较均匀,“大”字均穿头,呈圆弧形;“平”上长横与内郭相接并侵压内郭,下横多短,两点为线状,相距较远;“百”字上横短;“金”字三角较大,均为空心。根据钱币的细微特征,可分二式:
  AbI式6枚。钱径15.8-16.8、穿径7.4-8.1、边厚0.6-0.8mm,重0.53-1.08g。面背皆内外郭,内郭平,“大”字呈圆弧形,上部穿头;“平”上横侵压内郭;“金”字三角空心,四点有圆点、方点。标本M2:21-14:“大”字下部撇捺笔似直笔两竖;“平”下横与上横等长,两点为短横线,中竖穿头与外郭相接;“金”字四点小方点。钱径16.2、穿径7.8、边厚0.7mm,重0.8g(图41)。
  AbII式2枚。钱径15.8-16.8、穿径7.4-7.8、边厚0.6-0.8mm,重1g以内。面背外郭不全,内郭细平,背内郭不甚明显;钱文特征与AbI式基本相同。标本M2:21-15:“大”字下部撇捺笔似直笔两竖;“平”下横长上横短,两点为短横线,中竖穿头与外郭相接;“金”字四点为近似小方点和圆点。钱径16.4、穿径7.6、边厚0.8mm,重0.98g(图42)。
  Ac型4枚。钱径15.8-16.8、穿径7 .4-8.1、边厚0.6-0.8mm,重1g以内。面背外郭不全,内郭不明显,穿孔八角花穿。钱文工整,“大”字上部多穿头,呈圆弧形,下部撇捺笔近似直笔两竖;“平”下横比上横长,两点多为短横线,中竖穿头多与外郭相接;“金”字四点为近似小方点和圆点。标本M2:29-14:穿孔规整,花边对称;“大”字呈圆弧形,上部未穿头,下部撇捺笔近似直笔两竖;“平”上为短横,下为点,中竖穿头与外郭相接。钱径16.3、穿径6.7、边厚0.9mm,重0.81g(图43)。
  Ad型4枚。钱径15.8-16.8、穿径7.4-8.1、边厚0.6-0.8mm,重1g以内。钱体薄弱,钱文模糊。标本M2:29-36:轮郭字纹有漫平和缺笔现象。钱径16.7、穿径8、边厚0.7mm,重0.72g(图44)。
  B型190枚。钱体铸造不精,钱形较小,钱文“太”字作篆书“大”字,亦根据钱文基本特征,可分为a、b两个亚型。
  Ba型88枚。根据钱币形制及钱文细微差别可分为五式:
  BaI式4枚。钱径12.4-12.6、穿径7.1-7.3、边厚1.1-1.3mm,重0.62g。外郭不全,背内郭平;钱文笔画不匀,“大”字呈圆弧形,起尾笔画顿笔、较粗,上部未穿头,横笔中断;“百”、“金”两字笔画时粗时细;“百”字上横短;“平”字笔画纤细,其上长横侵压内郭,两点为线状,相距近。标本M2:21-34:“大”字下部撇捺笔近似小“八”字;“平”字两点均为上弧线;“金”字中间竖笔不明显。钱径12.4、穿径7.1、边厚1.1mm,重0.62g(图45)。
  BaII式6枚。钱径12.4-12.6、穿径6-7 、边厚0.1-0.9mm,重0.5-0.7g。周郭不全或无外郭,内郭不明显,穿孔多四角略圆;字文多纤细、重文,“大”字圆弧形,上部均未穿头,横笔中断,起尾笔画顿笔;“平”上横多侵压内郭,下横较上横长,两点为线状;“百”字上横长,笔画时粗时细;“金”字多模糊。标本M2:21-32:钱文四字部分笔画重复,“平”上横靠近内郭,两点为短横线,相距较远;“金”字三角较大。钱径12.5、穿径6.4、边厚0.9mm,重0.6g(图46)。
  BaIII式6枚。钱径12.2-12.8、穿径6-8、边厚0 .1-0.9mm,重0.6-0.9g。周郭不全,内郭细平,穿孔为八角花穿。钱文特征与BaII式近同。标本M2:21-29:内郭缺角整齐,穿孔花边略向外平翻,四字重文。钱径12.7、穿径7.8、边厚7mm,重0.8g(图47)。
  BaIV式17枚。钱径12.4-12.8、穿径6-8、边厚0.6-0.9mm,重0.4-0.8g。周郭不全,内郭细平或不明显,钱文笔画较细;“大”字呈圆弧形,横笔多中断,上部均未穿头,起尾笔画大多无顿笔;“平”上横侵压内郭,下横多较上横长,两点为点线结合,中竖穿头接郭;“百”字上横长;“金”字三角较大,四点为竖和圆点。标本M2:21-30:“大”字起尾笔画无顿笔,下部撇捺笔似直“八”;“平”上横侵压内郭并与内郭重合,两点为左小平点,右短上弧线。钱径12.7、穿径6.6、边厚0.9mm,重0.78g(图48)。
  BaV式55枚。与BaIII式大体相同,钱文笔画纤细,“平”上横侵压内郭,下横较上横长,两点为线状;“金”字三角大多较小。钱径12.2-12.9、穿径4-8、边厚0.7-0.9mm,重0.5-0.8g。标本M2:29-3:穿孔残留毛边,“大”字横笔未中断,起尾笔画顿笔,下部撇捺笔似直笔两竖;“平”两点均为上弧线,右点比左点略长。钱径12.9、穿径6.3、边厚0.9mm,重0.6g(图49)。
  Bb型102枚。钱径12-13、穿径6-7、边厚1.1-1.3mm,重0.4-0.9g。面背外郭不全或无,内郭漫平或不明显,字纹漫平、模糊或缺笔。标本M2:2-15:外郭不全,穿孔方正,“大”字横笔小缺;“百”字横笔长;“平”字漫平;“金”字模糊。钱径12.4、穿径6.7、边厚1.1mm,重0.48g(图50)。
  定平一百44枚。钱体轻薄,圆形方穿,面背内外郭较明显,外郭磨锉宽窄不一,大多光背,钱文隶书“定平一百”。根据其大小重量的不同,可以分为A、B两型。
  A型36枚。钱体较大。根据钱文细微差别可分为三式:
  AI式26枚。钱径约16、穿径约6-9、边厚1.2mm左右,重1g左右。钱文笔画粗细不匀,“平”字多与内外郭相接,中竖与外郭多相接,两点为点状,相距较远。标本M2:3-12:外郭毛边;“定”上无点;“平”上横侵压内郭并与内郭重合,下横较长,两点为小平圆点,中竖细。钱径16.7、穿径7.1、边厚1.2mm,重1g(图51)。
  AII式6枚。钱径约15、穿径约7、边厚约1.1-1.3mm,重约1g。钱文笔画较细,“平”上横多靠近内郭,两点为短横,相距较远,中竖细且接外郭。标本M2:29-8:背穿左侧有一近似篆书“大”字,顿笔较粗。钱径14.5、穿径7.2、边厚1.1mm,重0.82g(图52)。
  AIII式4枚。钱径15、穿径5-7、边厚1.1-1.3mm,重1g以内。内外郭平。钱文平坦、模糊,笔画较粗;“平”上横靠近内郭。标本M2: 2-12:钱文“一”字重文。钱径15.4、穿径7.4、边厚1.1mm,重0.94g(图53)。
  B型8枚。钱体较小,根据钱文细微差别可分为二式:
  BI式6枚。内郭平,钱文较A型模糊,四字与内郭相接,文字笔画较粗,“平”和“百”二字被外郭侵压,“平”字两点为小圆点和短横线,相距较远,中竖不太清晰,多与外郭相接。钱径约13、穿径约7、边厚1mm左右,重约0.5g。标本M2: 21-46:外郭残留毛边,“平”字下横较上横长,两点近圆点,中竖与外郭不相接。钱径12.8、穿径6.5、边厚0.6mm,重0.4g(图54)。
  BII式2枚。内郭细且平,钱文笔画纤细,四字与外郭相接,“平”字两点为短横,中竖不清晰。钱径约12、穿径6、边厚1mm,重约0.6g。标本M2: 2-21:钱文“一”和“百”字中间一横重文;“平”字下横短。钱径12.3、穿径6、边厚1mm,重0.6g(图55)。
  直一92枚。钱文隶书,币文平坦,形制薄小,略同于直百。外郭不全,“直一”两字被外郭侵压,多光背。根据内郭及穿孔的变化可分为四式:
  I式60枚。钱径约12、穿径5-6、边厚1.5mm左右,重0.4g左右。内郭漫平,穿孔较规整,有的背刻阴文和竖线纹、点纹等纹饰。标本M2: 3-13:钱文“直一”两字重文。钱径11.2、穿径5.1、边厚1.1mm,重0.23g(图56)。
  II式21枚。钱径11.1-11.3、穿径5、边厚1.1-1.3mm,重0.4g左右。面无内郭,多光背,穿孔较规整。标本M2:21-21:背无内郭,穿孔有冲痕,钱文“一”字重文。钱径11.1、穿径5.2、边厚1.2mm,重0.39g(图57)。
  III式5枚。钱径11.3-11.5、穿径5、边厚1.1-1.3mm,重0.4g左右。八角花穿,内郭漫平,穿角边痕清晰。标本M2:2-13:八角花穿,孔形较规整。钱径11.4、穿径5.7、边厚1.2mm,重0.41g(图58)。
   IV式6枚。钱径约11.3-11.5、穿径约5、边厚约1.1-1.3mm,重0.4-0.5g。无内郭,穿孔极不规整。标本M2:25-19:穿孔被冲凿,钱体呈圆环状。钱径11.4、穿径7.1、边厚1.1mm,重0.4g(图59)。
  无文钱24枚。钱径12、穿径约5、边厚0.7-1.1mm,重0.4-1g。钱体较小,制造粗劣。面背无内外郭,穿孔大小不一,竞无钱文。标本M2:21-9:钱体残缺,钱肉布满气孔,穿孔不规整。钱径12.7、穿径6、边厚0.7mm,重1g(图60)。
  
  二、铜钱的流通年代
  
  从M2的墓葬特点及出土遗物分析,我们认为M2的年代应为孙吴早中期之际。再结合与M2并列而葬,存在明显
  亲缘关系的M3墓葬特点及器物组合特点和出土赤乌八年(245)的铅券情况分析,我们认为M2的年代与M3相当,其绝对年代应当不晚于孙吴赤乌十三年(250)。因此,该墓出土的太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直一等铜钱的流通年代亦不晚于孙吴赤乌十三年(250)。
  
  注释:
  ①资料现存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另《湖北鄂州清理一批六朝墓葬》 《中国文物报》2004年7月30日一版。
  
  (责任编辑 于放)
其他文献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人民币,当时,没有发行金属流通硬币。1955年3月1日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  1957年12月1日,为了便于市场流通,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令,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了1分、2分、5分3种面额的铝质金属流通人民币,简称“硬分币”,它属于第二套人民币。五十年来,硬分币已形成多品种、多系列,便于流通、收藏与鉴赏的货币体系,同时,已成为
期刊
“伪变造货币”,是以假币为基材,辅以部分真币基材进行伪造,并非法律定义中单一以真币为基材形成的“变造货币”。此类假币的外表形态明显区别于“变造货币”的标志是,即有真、亦有假,且假在性质上淹没了真,体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最终形成“伪变造货币”,它是“伪造货币”已有类型的另类,是新型“伪造货币”。  近年,一些地区相继发生了数额达3万元、5万元、10万元、12万元、18万元、70万元不等的“伪变造货币
期刊
由“钱币天堂”“钱币中国”等网站泉友自发组织的中国铜元研讨会已经连续举行了四届,今年是第五届。前四届分别在扬州、济南、上海、南宁召开。2008年9月19日,湖北钱币爱好者段洪刚、丁亮、胡瑞、王伟等人在武汉主持召开了第五届中国铜元研讨会及五周年庆典活动。本次会议得到了全国各地铜元爱好者的热情响应与支持,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的76位代表(女代表3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包括了全国绝大  部分在近代(
期刊
《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一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本由曲振涛、张新知教授撰写的专著,是一本集知识性、鉴赏性、资料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创新之作,是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此项内容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其研究内容简要,史料与实物脱离,不能全面系统地阐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发行货币的全貌,更不能深刻地揭露和阐述这些外国货币的性质、种类、数量、流通范围和对我国经济
期刊
2004年6月15日,一位潜心研究中国铜元的日本老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就是秋友晃先生。秋老是一位令人景仰的中国铜元研究者与收藏家,他的去世令人惋惜,也叫人怀念。我想为老先生写点纪念的文字,可是情郁于中,每一次提笔都感到文不达意,于是只好放下了,可这一放竟过了四年之久。  近期,从网上看到施诚一先生于2004年12月为秋友晃先生写的祭文,再一次勾起了我对秋老的怀念之情!  我与秋老相识是1992
期刊
北京印钞有限公司退休干部,对印制行业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著名雕刻家吴彭越先生,因病于2008年10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吴彭越1922年2月23日生于天津市,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财政部印刷局艺术传习所学习凹版雕刻技术,1944年考入国立艺专(中央美院前身)学习,1948年调中央印制厂上海厂任雕刻技佐,1950年调北京人民印刷厂任雕刻技佐,195
期刊
2008年8月1日,“苏州市钱币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苏州桃园度假村迎宾楼召开。到会的钱币专家、学者和会员代表共计85名。苏州市宣传部副部长、社科联主席高志罡,政协副主席学会名誉会长孙中浩、黄铭杰,市民政局领导等参加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并通过了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推选并组成了第六届理事会,人民银行苏州中支分管行长王文卓当选会长,陈余标任秘书长。  (邹志谅)
期刊
2008年9月20日桂林钱币学会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国人民银行桂林市中心支行副行长谷壮海致开幕词。陈功印会长代表第四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  与会的有关领导对桂林钱币学会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肯定和赞扬。经过充分酝酿,大会选出学会第五届理事、常务理事。陈功印为会长、谷壮海为第一常务理事。蒙泽群为秘书长。王大平、刘靖波为名誉会长。  桂林钱币学会陈列馆于当日正式对外开放。 
期刊
清朝铜钱和白银并用,政府规定一两白银兑换1000文铜钱。乾隆初年,市场上一两白银仅能兑换700~800文,政府认为钱价(以白银为标准的铜钱的价格)过高,并认为是私销所致。为了防止私销从而平减钱价,乾隆五年清政府实行铸造“青钱”①的政策。本文拟从钱价和私销问题等方面讨论铸青钱政策的效果。    一 改铸青钱后的钱价问题    清代,人们的日常开支多使用铜钱,而大额交易及交纳赋税多使用白银,因此钱价与
期刊
有清一代,始终实行银两制度,银两是国内外商贸往来或债务清算等的主要流通支付手段。由于中国白银产量不多,为了满足币材需要,必须不时地从国外输入大量白银,银两价格不能不受世界市场白银价格波动的影响。自19世纪后半期以来,由于国内外种种因素,银两对外汇价一直波动不止,对中国国际收支活动造成了复杂的影响,如出现了所谓“镑亏”。①至清末十余年间,曾历经甲午战争与庚子之役皆惨败的清政府背负着沉重的外债,而银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