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龙”:守住了传统 赢得了市场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6月1日夜,一场舞龙表演即将在铜梁区高楼镇上演。
  表演开始。
  “打铁人”首先出场。
  他们将1500摄氏度以上的铁水抛洒向空中,再用棒子迎空猛击,刹那间,火花漫天,照亮了夜空。
  火光飞溅之间,舞龙人赤膊上阵,舞起长龙。
  夜色中,一条五色金龙游走在飞溅的铁水和火苗之间,观众很快看得痴迷,无不拍手叫好。
  这便是著名的“铜梁火龙”。
  舞龙,已成为高楼镇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是铜梁最重要的文化符号。
  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艰难传承之际,“铜梁龙”何以能保持其繁荣市场?
  表演改良让“中华第一龙”享誉全国
  “铜梁龙”始于明,盛于清,繁荣于当代。
  对“铜梁龙”国家級传承人、“龙王”黄廷炎而言,他的人生和“铜梁龙”在1986年的冬天便交汇了。
  那时春节将近,各式舞龙队涌上铜梁县(今铜梁区)街头,欢庆佳节。
  一时间,铜梁大街小巷彩龙腾挪,喜庆驱散了隆冬的寒意。
  黄廷炎当时还是县川剧团的武生,对舞台表演已颇具心得。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时,黄廷炎和兄弟们蹲在剧团门口,看着左摇右晃、毫无套路的舞龙表演,说了一句颇具命运色彩的话:“兄弟们,啥时候让我们剧团的专业人员来舞龙,可能不得是这种感觉!”
  却不想,这句话竟成“预言”。
  1988年,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在北京举行。
  县文化局(现区文化委)找到川剧团,希望能由他们组队参赛。
  “机会来了!”这一消息很快就在川剧团内传开。
  黄廷炎主动请缨,成为这次龙舞的导演,并亲自舞龙珠。
  “以前的舞龙人大都是业余爱好者,套路简单凌乱,没有舞出传统‘铜梁龙’的‘精气神’。”黄廷炎说。
  为让龙舞更加逼真好看,黄廷炎专门请教了多位当地从事“龙”研究的老文化人,收集了许多关于“龙”的民间故事,这些最后都被运用到龙舞表演中。
  经过改良,铜梁龙舞在这次大赛中惊艳众人,一举夺冠。
  而黄廷炎的“龙”情节,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你看,龙为什么出来,它出来时有什么反应,这都是有讲究的。”黄廷炎规范和创新了舞龙套路,将散落民间的铜梁龙舞“砍、缠、钻”等传统套路复原出来,并加以发挥,创新出“挂腰式”“悬背式”“撑伞式”等高难度动作,交替组合,千变万化。
  这些动作最后被编进《铜梁舞龙比赛规定套路基本动作规范》中,被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全国舞龙比赛的规定套路。
  1999年10月1日上午11点28分,国庆50周年庆祝活动中,铜梁选送的“九龙方阵”作为唯一一支外地游行队伍亮相北京天安门广场。
  随着亮相国家以及世界舞台的频率激增,“铜梁龙”也获得了“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一乡一品”让保护全覆盖
  近年来,铜梁区文化馆馆长宗和云反复面对一个问题:“其他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难重重,为何“铜梁龙”能一直生机勃勃?”
  对这个问题,宗和云的回答是:“因为铜梁在上世纪就开始未雨绸缪,打造了‘铜梁龙’艺术保护性传承的科学体系。”
  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铜梁就已确定了“一乡一品”的保护思路。
  何谓“一乡一品”?
  “铜梁龙舞包括大蠕龙、火龙、稻草龙等三十几个品种,为能让这些品种全部获得保护和传承,当时县文化局给每个乡镇都确定了一个‘铜梁龙’的传承品种,并把舞龙培训落实到每个乡镇,在每个乡镇培养一名舞龙传承人。每年,主管部门都会和传承人签订一份传承和保护龙舞的协议,传承人培养徒弟的人数和公益活动的表演场次也都由此固定下来。”宗和云说。
  其间,铜梁一直坚持“你有困难,我们可以帮你解决,但你不能不搞”的原则,将几十个“铜梁龙”品种一直传承保护至今。
  因为这种保护,“龙”早已渗透到铜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在铜梁,乡镇机关、区检察院、消防队等单位都有自己的舞龙队。”宗和云说。
  “新旧结合”让传统在市场中弘扬
  要说“铜梁龙”的精华,一是舞龙,二是龙灯。
  在民间,一直有“大足朝佛,铜梁观灯”的说法。
  这里的“观灯”,即“龙灯”——“铜梁龙”有24洞龙身,意喻24节气,洞洞可点灯。
  铜梁龙灯的制作工艺,是铜梁龙文化产业链条上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蒋雨霖、周均安和傅全泰是‘铜梁龙’扎制的三位代表性人物,他们将传统的扎龙技艺进行了保护性传承和创新。”宗和云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铜梁很多龙都是“鳄鱼头”,面目较凶,具体样式迟迟未有定型。直到80年代,蒋雨霖创造出“笑狮”造型,“龙头是口齿张开的微笑面容,深受群众喜爱”。
  从此,“铜梁龙”龙头样式逐渐定型。
  周均安一家是“扎龙世家”。
  周合平、周健兄弟,是纸扎大师周均安的孙子。
  他们从小就看爷爷用纸、布和浆糊塑龙、扎龙,深受熏陶。
  周合平长大后,凭着过硬的扎龙技艺,在铜梁开了一家彩扎龙产品公司。
  公司的两层小楼,被各种舞台布料、竹子和龙头填满。工人坐在小板凳上,左手持竹、右手握刀,一点点割划着竹篾。
  “在保留‘铜梁龙’传统扎制技艺的同时,我们还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周合平说,“铜梁龙”的扎制最早是用纸,后来用布,由于这两种材料不亮,于是他用舞台布料取而代之。为了让龙更具立体感,龙的塑型除了竹篾,还加入了钢丝。
  2008年,铜梁龙舞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节目之一。
  奥运舞台上的9条龙,正是出自周合平之手。
  如今,在传统和时尚的结合中,“铜梁龙”的传承保护与市场顺利接驳,铜梁龙灯也由此行销世界。
  “龙舞进校园”让希望在传承中飞翔
  如今,“龙王”黄廷炎已经75岁了。
  “龙王”老去,对“铜梁龙”艺术的热情却依旧不减。
  前不久,黄廷炎收了一名9岁的关门弟子。
  小孩的父亲喜欢“铜梁龙”,于是亲自找到黄廷炎,希望他能收儿子黄彦军为徒。
  黄廷炎到黄彦军就读的学校看了看,觉得这小子体格不错,是个舞龙的苗子,于是收下了这名弟子。
  “他在学校一个人怎么舞?”想到这,黄廷炎又找到黄彦军的学校领导,组建了一支小小舞龙队。
  现在,黄廷炎常去学校免费排演龙舞,黄彦军也定期来找师傅学习。
  而自幼就受到“铜梁龙”文化熏陶的,并非只有黄彦军一人。
  2003年,铜梁二中开始着手开展“龙舞进校园”行动。
  在“演”的同时,学校也很注重“学”——将铜梁龙舞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学习舞龙的同时,增进对铜梁龙文化的了解。
  如今,“龙舞”已走进铜梁各个中小学校园。在这些学校教授龙舞的老师,都是铜梁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目前,“铜梁龙”依靠演出和龙灯销售,每年可创造5000万元的产值,成为铜梁文化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他文献
截至2014年年底,重庆跨境结算量达800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1600亿元,重庆外向型金融中心建设突飞猛进,但距离“国际结算型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还有较大距离:一是结算规模整体相对较少,国际影响力较小;二是跨境电商整体数量较少,缺乏龙头型企业;三是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对我市经济,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带动和激励作用需进一步加强;四是保税物流业务种类和业务量都有待提升,保税物流结算体系亟待完善;五
所谓“稳定态”,在自然科学领域,它是指一种不容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没有物质和能量增减的稳定状态。这本是一个中性词。然而,在党员干部中,存在着一种带贬义的“稳定态”——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一些干部习惯于因循守旧、随波逐流,对工作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性,没有活力。这种“稳定态”阻碍干部思想和能力进步,在潜移默化中遏制了创新,因此,又被喻为“温水煮青蛙”。  如何才能突破这种“稳定态”?  本刊编
今年7月11日,在沙坪坝区公安分局陈家桥派出所,一个年仅25岁的警察倒下了。  他叫冉茂画,2004年从重庆警官职业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陈家桥派出所工作。  7月11日下午3时许,已连续办案3天的冉茂画累倒在派出所,被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全力抢救无效,于13日21时5分不幸因公牺牲。   提起“拼命三郎”冉户籍,陈家桥镇辖区的居民有说不完的话。在给他送行的路上,大家含泪述说他的爱民
我在农村出生,在山里长大。关于幼年最多的记忆,是跟着母亲挖野菜时,抬头望见的连绵的山。  后来我在村里读小学,开始识字,被课本里的一句诗深深触动:“山那边是海。”  这个简单的句子,让幼时的我第一次心生憧憬,渴望看看山外的“海”。  老师说想要走出大山,就要用功学习,于是在那个偏远的山村学堂,这句话成了我一直坚守的信念。  大学里,我本科和硕士分别读的是数学和公共管理专业,利用课余时间,我又系统学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铜梁区将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握大势、融入大局,借势借力、精准发力,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定力,突出大通道、大产业、大生态、大保障,通堵点、治痛点,攻难点、增亮点,加快建设先进制造示范区、创
信息化整合 全产业链=“第六产业”孵化力  ——运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将传统隔离的农业一、二、三产业环节打通与融合,形成全程可追溯、全链条增值、全球化布局的高端“第六产业”。  2010年12月6日,重庆市忠县新立镇,派森百公司育苗中心主任夏斌有些激动。  “宝贝种子到了!”  夏斌一句话引来工人的围观。  “听说从美国买来的。”  “一粒好多钱?”  “4角!”  众人惊呆了:“这么贵!”
曾念长(评论家、文学博士):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人的情感丰沛期,却由于涉世尚浅,不能将个人情感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社会能量。他们往往更迷恋一种虚拟的情感场景。比如踢足球、玩游戏和读书写作,形式虽有不同,但就情感排遣方式而言,都具有某种虚拟性,因而成为年轻人的喜爱。王若男的散文,就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人通过读书写作构建起来的情感世界。她写《红楼梦》里的探春,写《半生缘》里的“愛情时间”,写沈园里的“陆唐情缘
2007年8月21日,梁平县人民医院肿瘤科302室。  身患重病的爷爷,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这天,他突然睁开眼,还能吞吐些话语。  家里人都知道,这是“回光返照”。  弥留之际,爷爷最放心不下的是我。  “我这辈子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把几个娃培养成党员。你马上要上大学了,得入党!”  我哽咽着,没来得及回答,爷爷又陷入昏迷,却一直紧紧地拽着我的手臂。  2007年8月22日,爷爷病故,享年84岁,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在中国,肯德基和麦当劳这对“老冤家”总是紧挨在一起,这是怎么回事呢?  早在1987年11月,当肯德基在中国北京开设第一家分店时,麦当劳的首席执行官坎塔卢普便坐不住了,他不甘落后,也盘算着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但是,因为对遥远的中国不了解,他还是犹豫了,迟迟不敢贸然从事。他找到当时麦当劳的营销总监贝尔商量,想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没想到,贝尔极力反对。他说,中国虽然是人口
今年1月8日,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重庆机床集团联合重庆大学、重庆工学院承担的数控高效制齿机床成套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简称数控高效制齿机床)项目,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项之一,这一项目之所以能够获奖,是因为它开创了中国数控制齿机床的新纪元,是中国机床行业推动数控机床产业化工程的样板。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一获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