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王子:文章创作,重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此时,对比会是一种非常好的突显人物性格的妙法。我们固然可以将差异较大的人物进行对比,当然也可以用近似的人物进行对比。对比,才能突显共性和差异,才能让自己的人物独一无二、妙趣横生。
很多科幻小说里有“平行宇宙”的概念设计:“一个人物”在不同的空间里有不同的“分身”,他们长相相同,但性格不同,身份不同。说起我們的古典小说,作者们仿佛都不自觉地利用了所谓“平行宇宙”的概念,很多人物的设置都好像存在“分身”一般。
《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和火烧新野的故事可以说脍炙人口。它们都是关于诸葛亮的著名的小说情节。然而,我们细读时会发现:在诸葛亮这个厉害角色出山之前,已经有一个“小诸葛”存在了。这个人就是徐庶。徐庶身上明显带有诸葛亮仙风道骨的气质,他是替诸葛亮提前亮相的。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而言,徐庶将诸葛亮的卓尔不凡提前交代了一下,让我们隐隐感觉到诸葛亮的神奇。这种照应,丰富了三国时期谋士阶层的形象。他们在乱世中献奇谋,出妙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又各有特色,从而让故事情节摇曳生姿。
《儒林外史》中我们熟悉的范进,其实也有一个“分身”般的存在。范进的故事,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老秀才范进忽然发现自己中举了,多年来他屡考不中的压抑情绪一下子集中爆发,陷入疯癫,以极尽夸张的情态演尽了大半辈子的辛酸。“范进中举”这出戏,是《儒林外史》里颇为夸张的一段。这出戏其实是有前奏的。我们完整阅读《儒林外史》就会发现,在范进发癫之前,已经有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周进。周进就是一个“小范进”。周进也是一位考到老、寂寞到老的读书人,白发苍苍还功名无望,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去省城做生意,看到举行乡试的贡院,百感交集,“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昏死过去。醒来后,他号哭不止,令人动容。发生在贡院的这场闹剧,无疑是范进疯癫的一场小规模预演。范进与周进,相似而不相同,丰富了明清时期科考者的群体形象。
《红楼梦》里其实也存在一个“平行宇宙”。《红楼梦》的第一主角是贾宝玉,但与贾宝玉如影随形的,还有一个甄宝玉。这两个人物有高度的相似性。为什么作者要安排这样两个相似的人物?他们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形象的两面。贾宝玉可能代表了觉醒者不入流俗、直面毁灭的一面,甄宝玉则代表了觉醒者随波逐流、泯然众人的另一种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说,贾宝玉和甄宝玉属于同一个群体,意味着在那个时代,觉醒的人已不止一两个,他们形成了一个群体,甚至一个阶层,但他们走的路截然不同,引人深思。
写人物,讲究的是个性鲜明,但不等于人物之间不能有相似性。小说中的一群人物,能走到一起,成为一个群体,相互之间往往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说明了群体形成的合理性。同时,一部小说,尤其是长篇作品,往往不只是塑造个体形象,也会塑造群体形象,相似性正是群体联结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个群体塑造不好,个体人物便很难站得住脚。实际上,相似性也有助于塑造个体形象。因为相似,才有比较的基础,有比较便更能显出人物的特质与个性来。
泥蛙摘自《古典名著里的写作课:一本名著读出生花妙笔》
很多科幻小说里有“平行宇宙”的概念设计:“一个人物”在不同的空间里有不同的“分身”,他们长相相同,但性格不同,身份不同。说起我們的古典小说,作者们仿佛都不自觉地利用了所谓“平行宇宙”的概念,很多人物的设置都好像存在“分身”一般。
《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和火烧新野的故事可以说脍炙人口。它们都是关于诸葛亮的著名的小说情节。然而,我们细读时会发现:在诸葛亮这个厉害角色出山之前,已经有一个“小诸葛”存在了。这个人就是徐庶。徐庶身上明显带有诸葛亮仙风道骨的气质,他是替诸葛亮提前亮相的。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而言,徐庶将诸葛亮的卓尔不凡提前交代了一下,让我们隐隐感觉到诸葛亮的神奇。这种照应,丰富了三国时期谋士阶层的形象。他们在乱世中献奇谋,出妙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又各有特色,从而让故事情节摇曳生姿。
《儒林外史》中我们熟悉的范进,其实也有一个“分身”般的存在。范进的故事,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老秀才范进忽然发现自己中举了,多年来他屡考不中的压抑情绪一下子集中爆发,陷入疯癫,以极尽夸张的情态演尽了大半辈子的辛酸。“范进中举”这出戏,是《儒林外史》里颇为夸张的一段。这出戏其实是有前奏的。我们完整阅读《儒林外史》就会发现,在范进发癫之前,已经有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周进。周进就是一个“小范进”。周进也是一位考到老、寂寞到老的读书人,白发苍苍还功名无望,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去省城做生意,看到举行乡试的贡院,百感交集,“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昏死过去。醒来后,他号哭不止,令人动容。发生在贡院的这场闹剧,无疑是范进疯癫的一场小规模预演。范进与周进,相似而不相同,丰富了明清时期科考者的群体形象。
《红楼梦》里其实也存在一个“平行宇宙”。《红楼梦》的第一主角是贾宝玉,但与贾宝玉如影随形的,还有一个甄宝玉。这两个人物有高度的相似性。为什么作者要安排这样两个相似的人物?他们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形象的两面。贾宝玉可能代表了觉醒者不入流俗、直面毁灭的一面,甄宝玉则代表了觉醒者随波逐流、泯然众人的另一种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说,贾宝玉和甄宝玉属于同一个群体,意味着在那个时代,觉醒的人已不止一两个,他们形成了一个群体,甚至一个阶层,但他们走的路截然不同,引人深思。
写人物,讲究的是个性鲜明,但不等于人物之间不能有相似性。小说中的一群人物,能走到一起,成为一个群体,相互之间往往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说明了群体形成的合理性。同时,一部小说,尤其是长篇作品,往往不只是塑造个体形象,也会塑造群体形象,相似性正是群体联结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个群体塑造不好,个体人物便很难站得住脚。实际上,相似性也有助于塑造个体形象。因为相似,才有比较的基础,有比较便更能显出人物的特质与个性来。
泥蛙摘自《古典名著里的写作课:一本名著读出生花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