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小禅:永怀赤子之心,到老都是春风少年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136172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写作是灵魂的一种陪伴
  李 菁:很多读者拜读过您的《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一书,感动于您文中呈现的性情。那么,可否请您谈一谈您所理解的“薄情”与“深情”呢?
  雪小禅:薄情与深情都是对于生活的感知,对世间情分的感知。这种感知不是一件绝对的事情,很多看似深情的人,其实也薄情,但有时薄情的人其实也深情,薄情与深情不是两者对立的关系。它的存在是对于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某段时间、某件事情来说的。那些坛坛罐罐花花草草,都是有温度有光泽的。它们虽不如人有情感、会交谈,但是在我的禅园里陪伴着我,我认为这就是深情。
  李 菁:是什么让您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写作是很辛苦的事情,您是如何坚持的?
  雪小禅:就是两个字,喜欢。我觉得它就是一个陪伴,虽然辛苦,但会给你的心灵带来巨大的慰藉。作家其实很清贫,有些作家写了一辈子,得到的收入寥寥无几。比如卡夫卡,写出了《变形记》这样的巨作,收获了名声,却看不到收入。收入与名声其实是不对等的,但他们仍然在坚持,绝不会为了收入而降低对作品的要求。为了钱才写出来的文字,那不是写作。这种文字相当于在生产车间的流水线里生产出来的,它没有生命力,这样的作家甚至连写手都够不上。我觉得,真正的写作是灵魂的一种陪伴,是心灵的一种慰藉,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日常。它不是一种带有功利性的目的,那样成不了器,而是我内心的向往。不为什么,只为心灵的喜欢,那才是真的写作。
  李 菁:对您影响最大的是哪位作家?哪部文学作品?
  雪小禅:少年时代对我的影响最大的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和杜拉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写作的深入,你会发现没有谁会真正影响你,同时你会渐渐发觉,写作需要形成自己的辨识度与写作风格,这很重要。其实形成自己的辨识度,自己的风格是很高贵的事情。有人说看五十字就能知道这是我的作品,这无疑是对我很大的一个褒奖。无论好与坏,要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那才是你自己的,是你对世间万物形成的特有认知。
  李 菁:时下的年轻人都很喜欢看快餐式的鸡汤文,您怎么看?鸡汤文并不能解渴,您认为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愿意看?
  雪小禅: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快餐文化。当年韩寒郭敬明的鸡汤文就已经受到抨击,但你看现在的鸡汤文远远没有韩寒他们写得好。我不追逐鸡汤,亦不追逐爆文,更不追逐10万+,且从不羡慕。我的作品不仅是写给现在,更是写给五十年后、一百年后的人看。真正好的东西都会在岁月中沉下来。写鸡汤文,我觉得这是一种流行,但跟文学没有半点关系。
  李 菁:在青春文学充斥泛滥的市场下,很多年轻人阅读青春文学时会不加以选择甄别,有些不良作品对他们的人生观造成很大影响,在阅读青春文学方面,您对读者有什么建议?您认为什么才是优秀的青春文学?
  雪小禅:优秀的青春文学,是经得起时光的检验,且是让年轻人念念不忘的。这些作品代表了他们的整个青春。想起作品里的某个情节,就相当于自己的青春重现。当它被拍成电影的时候会泪流满面,想起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年少,自己的爱情,这种小说就很不错了。
  李 菁:《刺青》将被拍成电影,您对它有什么期待呢?
  雪小禅:我想让它成为中国最好的一部青春电影。不雷同,有自己的雪氏风格,那种朴素,那种干净,那种忧伤,那种明媚,都能有质感地呈现出来。
  李 菁:很多读者说,您的作品里有独一无二的雪氏风格,您认为什么样是雪氏风格?
  雪小禅:很空灵,又很朴素;很踏实,又很诚恳。朴素天真,是一个非常难的境界,我希望我的人和我的文字都能达到朴素天真的状态,一种踏雪无痕但又有迹可寻的感觉。
  李 菁:文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人的学问,您怎样在您的作品中注入“人”的元素?
  雪小禅:故事写出来,人的元素就出来了,比如我的书《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里面的几位人物。裁缝张书林,她的奇思妙想,孤独的时候到坟地里去转一转。写到素莲,她的器物,她的日常生活。猪栏酒吧的寒玉,她对生活的不流俗,独一无二,非常朴拙的审美。我觉得这就是在写人物。你把人的日常写出来,这个人就凸显出来了。
  李 菁:您现在还会翻阅自己以前的作品吗?作为一位自己作品的读者,多年后再去翻阅它们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您有再读出不同的新事物吗?
  雪小禅:以前的作品我永不翻阅,一眼也不看。家里自己的书一本也没有,过去了,就过去了。就像我上山西卫视的节目《伶人王中王》和《人说山西好风光》,我一眼也没有看,家里一没有电视,二没有电脑。朋友们和我说收视率很高但我一眼也没看。我认为我用心写好的作品既然已经成为过去了,我也就不需要再从里面寻找什么旧情怀与新事物了,我要向前看,写出更令我满意的作品。
  李 菁:您对自己的作品流露的是哪一种情感,像母亲对孩子?像朋友之间?像爱人?
  雪小禅:像知己。作品就是我的一个知己,我把它当作灵魂的陪伴。我从前得干眼症,写作起来有困难,现在干眼症好了,就一直坚持手写,作品都是用毛笔写在宣纸上,坚持了十多年。现在让我用电脑,我感觉它跟我有了隔阂。生活得太现代会让人失去文学触感,我要回到自己的朝代去。
  李 菁:为什么您会放弃了快速书写工具电脑,选择手写呢?
  雪小禅:这两者是不一样的,电脑虽快,却没有质感。这种质感就像你喜欢它,和触摸它是不一样的。写在纸上的感觉,就像两个恋人在一起有肌肤之亲。它是有温度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前嫌毛笔写字太慢了,但现在发现快了也不行。
  李 菁:您的作品文字极美,却又不是除却词藻无内涵的蘼丽之作,而是饱含哲学的美文,内容是平常的,而表达文字却极美,像“在烟火气中活出一身诗意”的女子,您是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灵感的?
  雪小禅:有些东西它是天生的。我觉得自己好像天生就是会写字的,就好像这些千军万马的文字在我的“布阵”下,就能生出其妙的效果,比如“禅园听雪”、“繁花不惊”,这些词都是我自己造的。这是宿命,这是一种命中注定,我觉得它就应该属于我,是份深情,是种陪伴。   李 菁:曾经以韩少功、王安忆、阿城等“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找寻文学的根,您个人认为文学的“根”是什么,在作品中您又怎样表现它呢?
  雪小禅:其实文化的根是表现你文化深处的一个东西。文学的根也是表现你灵魂深处的一个东西。我的作品反映不了大的时代。但在个人上的修为、灵魂上的修行、个人审美上都是有作用的。每个作家写的文字不同,写的方式也不同。我可能负担不了架构情怀这么一个大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日常对器物的审美,对天地光阴的审美,这些格局也是很大的。它不会因没有写架构情怀而拉低你的整个格局。我觉得小的东西更难写,日常的东西更惊天动地。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绘画、戏曲,深入地把它写出来,形成一个立体的交融。这其实体现的是个人审美上的修为。不到一定的文化审美,很难写出这种大格局的作品。
  李 菁:不同的人文历史和地理气候以及自然环境似乎会促成不同文学气质的作家,我们可以从陕西作家的作品中简单概括出陕北人粗犷豪放、关中人深沉厚重、陕南人内敛细腻这样的风格特征,那在陕西作家群中,有没有哪位是您比较欣赏的?
  雪小禅:贾平凹。一身鬼气,一身妖气,命中注定,老天选择他写东西。
  李 菁:您对于作家的文字与他们脚下的土地和所处的时代的关系怎么看?您成长的水土,对于您的文字有怎么样的影响?
  雪小禅:不被影响。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故乡。贾平凹写棣花,张爱玲写上海,沈从文写湘西,我虽然也有一些故乡情怀,但是没有这么深重。我觉得远方很大,文字没有边界,没有疆域性,它是一个属于内心的东西,你内心有多庞大,你的文字就有多庞大。内心里养了多少野兽,你的文字里就有多少狂野。这个东西非常非常迷人,但你又不知道它的迷人之处在哪里,只知道要相依相存。它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个非常非常动人的日常,一种非常深情的陪伴。它比恋人、家人、朋友陪伴的时间都要长。因为这些人最后都会离开你,但是文字,艺术会一直陪伴你。艺术这种东西只要你要它,它会一直在你身边。我一个字一个字在写,就突然生出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
  李 菁:陕西青年作家进步似乎有点慢,您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雪小禅:没有好的建议。因为写作这件事情是算个人账的,是纯个人的事情,是你命中注定的一些东西。要拉帮结伙,拉个陕西派一起走出去是没有可能的,要看天意,看你的天分,看你的勤奋,还要看各种各样的东西。命中注定的机会,给你,你抓住了,你也许能走出来;给你,你抓住了,也许你还走不出来;给你,你抓不住,你肯定走不出来。说到底,还是要踏实勤奋地写作,要有一颗诚恳朴素的心,不要想通过写作来得到什么。可能写作给不了你什么,但它一定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陪伴,这就足够了。
  李 菁:对于一名写作者而言,除了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如刚刚说到的耐得住寂寞,享得了孤独,以您的经历来说,什么样的优秀品质是必备的?
  雪小禅:诚恳踏实朴素,保持住自己独立的个性和孤独。
  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
  李 菁:从青春文学盟主到传统文化学者,您的作品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您能谈谈这其中您行文“转变”的缘由吗?
  雪小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个人认为,你心中的GPS会把你引导到传统文化这里来,你会发现它在这里等你。我写的青春小说或者美文,我不是说它们不好,但人要跨过这个阶段。不能四十岁岁,五十岁岁还写这个东西。相对于我的整个文学写作来说,这些是很轻的东西,但是它们给我带来很大的声望。很多读者都是通过这些文字认识我的,我也很感谢他们。那是我的一个过程,一个印记。可是我更喜欢现在的感觉,心中的GPS把我定位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进入这个“深渊”,就掉进去了,掉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传统文化真的是一个极具魔力很大的宇宙。绘画、戏曲、书法这些都存在于它的内核里,最终要归属于它这种情怀,我大概七八年前就几乎不写青春文学了。传统文化的创作,给了我更丰盈的东西。曾经我的读者偏年轻,现在你可以发现我的读者偏青中年。三十五岁以上的比较多,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文学素养也比较高。读者对于写作者的认知以及文字的质地都是非常醒目的。
  李 菁:您对传统文化、戏曲、美术、书法、收藏、音乐、茶道均有自己独到的审美与研究,这些艺术类型中,您最喜欢哪种呢?这些对您的写作有什么影响吗?
  雪小禅:没有最喜欢。它们是一样的。它们都像我生命中的细胞每分每秒都在陪伴着我,没有谁好一点,谁坏一点,和平相处,共同进退。对我巨大的影响是成为我写作中的血液,神经和细胞。这样构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我的文字跳着小舞蹈,好像小妖精一样跑来跑去。
  李 菁:戏曲是一种艺术,然而这种艺术却鲜为当代人所熟悉,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喜欢各种流行音乐形式。可以谈谈您与戏曲的缘分吗?
  雪小禅:我从二十多岁开始喜欢戏曲,到现在喜欢了二十年,觉得戏曲给我的福报挺大的。一来让我写了《裴艳玲传》。当时他们就想在文学界找一个懂戏曲的作家,后来就找到了我。裴艳玲是中国戏剧界的大师,跟着她这几年对我的影响很大。她就像一个核武器,始终散发着精神魅力。第二,我有幸去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学院当时是想找一个懂戏曲的作家,讲戏曲文学,恰恰选中了我。第三是我最近参加了山西卫视的《伶人王中王》,作为专家评委。我觉得戏曲给我的比我给它的要多得多。你会发现无意中喜欢的东西,会带来令你意想不到的更多的东西。你都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是它就已经无意中渗透到你的生活里。
  李 菁:在您看来,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戏曲当以什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雪小禅:我不知道它还能坚持多久。现在戏曲还是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在消亡。比如昆曲,昆曲在京剧之前,昆曲六百多年,京剧才两百多年。昆曲在清末民初就被京剧给替代了。那些民间的大家都不知道的戏种,国家政策再不扶持,就更沦落成小众艺术。即使艺术形式再好再丰富,也会逐渐消失。我一直说它很迷人,很性感。就算我在大学里讲得再多讲得再好,也不能带动他们去喜欢戏曲,喜欢戏曲的年轻人太少了,很多专家都说不好如何保护戏曲。每次去一个地方看戏,看到最多的还是戏曲演员的不容易。现在很多戏团都是在艰难中维持,前景并不乐观。我去听戏的时候发现白头发的人特别多,黑头发的人特别少。其实要想保持活力,我觉得戏曲不能给人以高楼远景的感觉,要做出创新,结合现代元素,让年轻人喜欢。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值得每一位戏曲演员探索。   李 菁:在如今的现代化社会,传统文化渐渐呈现一种低迷状态,您认为作为一个学者,文化人应该做点什么?
  雪小禅:传统文化我不觉得低迷了。很多人在用传统文化挣钱。那么多的国学班,那么多的书法班绘画班,是真的在弘扬传统文化吗?真的在弘扬国学吗?他对国学又知之多少呢?我觉得目前还是盲目的热爱,并不是真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但是至少我还是看到了一个回归。比之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回归到了一个它应有的一个道路中来。我还是蛮喜欢这个过程,也愿意参与到其中。我个人对戏曲的推广,个人喜欢书法,对精神世界的构建是有作用的。
  李 菁:在您的微博里,看到有许多用手机摄影的照片,照片也仿佛带有了雪老师您文字的风格,照片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也可以是一种捕捉内心与物件灵魂的方式。请问雪老师是不是喜爱摄影?您觉得文字与摄影,在表达内心与世界的时候有什么联系和不同吗?
  雪小禅:觉得图片更直接吧。我喜欢用手机拍一些东西。拍一个刹那,一个现在的这种感觉。我觉得摄影跟写作和艺术是一样的,是属于天分的东西。你想拍什么、想怎样呈现,就用手机拍出来。手机的功能是有限的,但还是愿意用它记住这个刹那,也是一种保留,这种保留很愉悦,和文字不一样,更生动一些。很多人喜欢我用手机拍家里的东西。我的新书《惜君如常》也会加入一些自己手机拍的照片,拍一些器物、风景与人的照片。最难忘的是去杭州拍的一个老男人。他坐在那里,无所谓的让我随便拍的那个眼神,眼里没有悲也没有喜。我的心里充满了爱,所以这是我愿意记录下的一些东西,记录我内心的悲喜交集。
  生活从来是最高梦想
  李 菁:现在的人们,物质的羽翼逐渐丰满,对幸福的理解越来越现实了,越来越真实。您对幸福如何理解?
  雪小禅:幸福还是自己的一个感觉,它跟钱的关系,有,但不大。你对幸福的感觉更多的是来自于你对物质的索求。有的对物质索求太高,他永远觉得不够,永远不满足。可是有人就是觉得只要真心对待,彼此能够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不求大富大贵,过着小日子稳定、安然,有自己固定的生活方式就觉得幸福。幸福没有可比性,这是你自己的事,自己与自己的较量,是跟上一秒与前一天比。生活就是这样,跟自己做一个比量,而不是和别人盲目的相比。你总有比不过的人,金钱不是衡量幸福的硬性标准,是在心里的一种感觉。有人觉得吃海参鲍鱼就是幸福,但是我觉得在家里做日常三餐,听着戏,种着花养养草,这就是我的幸福。我没有觉得自己非得去住五星级酒店吃鲍鱼就是幸福,我捡到一个坛子,特别沉,坐飞机咕噜咕噜背回来,收集这些器物,罐子中种着小花、小草,我觉得这就是幸福。幸福是自己定的。我一个爱马仕的包也没有,但是我一点也不比那些拥有十个爱马仕的人少了幸福,天天炫耀自己有什么的人往往缺的就是什么。我有时还怕别人知道我有那么多坛子,怕别人去捡我的坛子呢!
  李 菁:会做饭不仅是一项技能,更多的时候是生活的审美和情趣,以及保持女子身上迷人味道的良方。厨房比书房还要迷人一些。关注您的微博,可以看到很多和食物相关的图片文字,包括您做的手擀面,母亲腌制的新蒜,早晨煲的米粥,自己做的腌菜等等,可以感受到您对生活的温度和旺盛的感知力,那您说的厨房比书房更突出的魅力体现在哪儿?下厨房的过程是否有过启发您创作的灵感?
  雪小禅:书房让人精神上保持性感,厨房让女子保持身体上迷人的性感。我愿意在厨房里忙活着,让自己保持一种女人特有的感性和性感。在厨房,你会与食物有一种交流。你用了怎样的火候把它做成什么样子,这和写作是一个道理,很有意思。中国烹饪迷人的地方在于酌量、少许,大意是要根据你的经验,你的感觉下料。这种东西说不清。炒土豆放多少醋,放多少辣椒,还有油温的控制,都太迷人了,只有在厨房战斗过的女人,写作才会更好。
  (这几天在雪小禅老师的禅园里,吃着老师做的饭,拌的面,内心的满足感特别强烈。)
  李 菁:您的文字里处处都有生活的烟火气息,请问,您是如何把生活融入文字的?
  雪小禅:不知不觉融入的。慢慢地你会生活,生活就会生活化,绝不是一句空话。这是一种很坚韧的精神,它维持着你一个特别丰盈的状态,也是一样烟火气。去菜市场,买菜,择菜,做饭,把饭做得好吃一点,分享给大家,这个过程也是非常迷人的。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烟火气。烟火气,我认为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十指不染阳春水的作家我觉得很单薄。用文字真诚地记录生活的点滴,这就足够了,这种生活气质也会不知不觉融入你的文字里。
  李 菁:您的文章处处透着一种“美”,您对“美”的看法是什么呢?
  雪小禅:自然。自然朴素。
  李 菁:您特别喜欢旅行,可以分享一些有趣的旅途经历吗?
  雪小禅: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喜欢和一些陌生人打交道。吃当地的小吃,结交当地的人,见识不同的风景,风物和人情。顺带捡捡破烂,都很享受。不喜欢拉帮结伙去旅行。
  没有孤独,就没有好的文字
  李 菁:您的笔名“雪小禅”里带有一个“禅”字,“禅”本是佛家语。禅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您看来,为什么有的人入得了禅境,而有的人却终其一生都与禅毫无瓜葛,人与禅的生活可能只能用缘分来解释了吧,那么您与禅的缘起是什么呢?
  雪小禅:“禅”对我来说意味着生活。二十多岁无意间起的这个名字印证着我的精神,这是命中注定,二十多岁还很简单,只觉得好听,写出来也好看,但是没有想到会越来越走进自己的“生活禅”,拥有一种空灵的烟火的脚踏实地的“禅是一枝花”境界。
  李 菁:您书中总有很美的爱情故事,能谈谈你对现实中爱情的看法吗?
  雪小禅:很相信爱情,无论什么时候它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不可或缺的精彩。无论到什么年龄。依然相信爱情是美好的,可能会带来疼痛,但是它仍然是生命中最华彩的一部分。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爱情,这真是生命中的遗憾。人不会不渴望爱情,希望每一个人都有最好的爱情,刻骨铭心的爱情。也许遇到一场坏爱情,不要紧,还是要相信它。你总会遇到那个对的人,只要用心去找。   李 菁:在您的文字中,我们常常捕捉到“孤独”的字眼,而文学创作本身也常常与孤独相伴,独处简居。同时您也说过“好的友情是彼此支撑的精神骨架,是传递心里的温暖和能量,是一起往更美更好的方向走”,那么你是如何在心底平衡这样的孤独与友情的关系?平日里,有什么样的方式来维系友情?
  雪小禅:我觉得这并不矛盾。一个人保持内心的孤独,对艺术有一个很好的支撑和交代,孤独必须要有。没有孤独,就没有好的文字。你要保持住这份孤独,友情是一种温暖。我有好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聊聊天,出去也许话题不会深入,但是说些日常就很温暖。我想保持友情的最好方式就是有一个恰当的距离,能够在精神强度上彼此懂得。应该心疼对方,给对方空间,不要死缠烂打。天天在一起就不再是友情,好的友情要保持相应的距离,跟爱情一样,相喜相庆病相扶寂寞相陪。
  李 菁:您除了专注于创作之余,还乐于和年轻人分享,我看到从2009年至今,您年年都有几场大学讲座,到全国各大院校交流,我想这也是您深受年轻读者朋友喜爱的原因之一。在与这些学生们的交流中,您有怎样的心得体会呢?
  雪小禅:最大的感觉就是和年轻人在一起的气场、能量特别好。我很喜欢去大学,我愿意在那个气场中,接收一些很好的滋养。每每看到那些年轻的孩子,走在阳光下,操场上都会感觉很心动。其实青春,并不一定固定在年轻人身上,要看你心里有什么,人到老都要有一颗济世之心。慈悲喜舍,愿此生都是春风少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天真烂漫。天真烂漫是保持能量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也愿意去到大学。我愿意让更多的年轻人早早地知道,其实生活从来都是最高的形式。艺术不会高于生活,艺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把生活真正过成自己梦想的人是很伟大的。
  从青春文学翘楚到知性文化学者,雪小禅老师以禅意转承生活,以无用之美,照见精神的明亮山河。笔者为此特赴雪小禅老师的“禅园”,亲历雪老师的日常生活。
  她是生活美学家,一花一草,一器一物皆是安然。她是美厨娘,一粥一饭,一箪一食皆是美味。她是会唱戏的写作者,一笔一墨,一字一句皆是情意。
  生活是向内求,感知美好是紧要的。日常美,美得惊天动地。与雪小禅老师的对话是无意识的,是在很舒适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摆脱了框架的桎梏,是自然而然的感情意念生发。是在饭后树荫编织日光的间隙,听段折戏的时候,也是在与沙发背对相抵的时候。采访结束时,小禅老师说:光线多好,正适合给家中物件拍照。
  永怀赤子之心,到老都是春风少年,这就是雪小禅。
  责任编辑:阎 安 马慧聪
其他文献
我看到你在里约的泳池哭泣  我听到透明的玻璃哗哗,在刹那仿佛碎了一地,不再是一个整体  阳光帅气的你,水中的疾鱼  纯真质朴的脸孔书写了多少英气  忘不了你,2011年,年方20岁正值花季  忘不了你,福冈世锦赛打破10年世界  记录的沉寂  忘不了你,一次次地挑战自我,用汗水 做笔  忘不了你,雄健的体魄把中国在世界体 育泛出光芒熠熠  孙杨,别哭  是男儿怎能不经历短暂的风雨  是疾鱼一定忍受
期刊
林氏大力扣杀,李氏鱼跃扑救  或进攻无敌,或防守无解  矛和盾的碰撞,总  产生无比绚烂的火花  拿督怀着万夫不敌的勇气,却屡屡  被超级丹一剑封喉。领奖台上  他没微笑,也没流泪,只低下头  把卧薪尝胆的秘密,讲给  颈上的银牌和手中的吉祥物听  从北京到伦敦,再到里约  每隔四年,他就铸一把新剑  然后向着更快、更高、更强出发  虽然没能问鼎天下,但也  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和鲜花  十二年巅峰
期刊
花开千骨  数来数去  还是中国女排姑娘们最铿锵  她们也爱红妆,她们也爱粉黛  一样娇生却披荆斩棘  细皮嫩肉的,偏叫霹雳流星打出棱角  不惧绝境,不怕伤痕累累  无数次跌倒又爬起  且看她们精神世界的启明星——  一把叱咤风云的铁榔头无坚不摧  且看她们逆流而上勇夺桂冠的风采——  五星红旗下顶天立地英姿飒爽  敢拼敢搏的巾帼亦是须眉好榜样  为国争光燃烧青春的中国女排姑娘们  在里约她们光辉
期刊
一  常一手在这座小城里是最不起眼的人,常年在鱼市里卖鱼。  他住在这座小城的底层区,也就是一个狭窄胡同的最里头,距离公共厕所需要走十分钟左右,如果赶上拉肚子那一定得紧跑。房子不大,也就算一大间,有个二十多平方。院子里住着几家,有开出租的那算是上等人家了,剩下的都是做手工活的。其中有一个算卦的,因为他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值钱的,院子里的邻居都不会找他算卦。常一手对这个算卦的照顾不错,算卦的姓古,院子里
期刊
天,黑了好久!  乌云似乎是恋上了这片方域,不肯离开。  它们在酝酿着一次暴动,  它们在计划着一次反击:  从那齐鸣的蛙声,  从那鸡犬不安的叫声,  从那狂风摆动枝叶的摩擦声,  甚至,还有街上行人来回奔跑的脚步声,  我们知道,这世间即将要发生,大的  事情!  像是被束缚了太久!于是,  一来到人世就用闪电的速度击碎厚厚的 气层,  然后一阵阵雷声,比鼓点还急,  像骏马的嘶鸣,像大海的咆
期刊
日光隐于平原。夜,像一团浓墨,滴在乡村里,慢慢扩散,掩盖了白。  一丝慌乱的情绪,在夜色里弥漫。父亲,在慌乱里,慢腾腾掏出烟袋,猛吸了两口,然后磕在预制板上,一转头,消失在夜色里。  我知道,父亲一定去村东了。那里,存放着父亲几十年的习惯。  他习惯,在深夜里听听庄稼;他习惯,在夜里看看他的草垛。  一个乡村,需要铭记的东西不多,除了家谱上那几个,离我遥远且冰冷的名字。也许,就剩下一些风物了,它衍
期刊
你们是缪斯门下的神  一群用生命解读经卷的人  这在一百多年前,顾拜旦早就说了  不辱使命,就是把艺术与信仰  等同于人民与祖国  这并不影响,在站台上  在银幕前  我把自己等同于你们  也并不影响,在生活中  在工作中,在任何活着的时候  我把自己等同于你们  在人间的竞技场上  有多少拼搏  就有多少逆水行舟  这并不影响,千千万万个  向往自由与正义的灵魂  为历史的每一次刷新,前赴后继 
期刊
在小小的村庄里写诗  这是黔东南最小的一个村  比我写下的汉字还要小  比我简历最小的那个村还要小  缩小比例的村庄,我潜伏了一个世纪  在某座荒芜的牛圈里,写诗  贮满希望和粮食  是谁,呼啸着经过村庄  在这里,耕田种地  种下一粒粒发芽的诗歌  选择留下来,无所谓水土不服  每寸土地留下的脚印  便一一押韵了  从春天走来的老黄牛  精神抖擞,像敲响的战鼓  仿佛千军万马,在奔腾  这个小小
期刊
历史不可更改。消逝的不可复活。  以追忆为美。以瞩望为美。  ——题记  似乎一生都在寻找。  从孩童时代开始,她就在寻找美好、新奇和刺激。只是那时她不懂。没有更多的玩伴,她常自问自答。玩泥巴,玩水,乐此不疲。  女孩子玩泥巴,有点野。尽管只是简单的捧起一块泥巴,再狠狠地砸向地面,看着瘫成一团的泥巴,她会开心地大笑。那快乐,也是简单到让阳光嫉妒和吃惊。开始,时光是以寸在挪动。屋前的树也一寸一寸地生
期刊
托格拉艾日克  不测会降临于我们。  譬如沙尘暴,可以吹破草缮的屋顶,令葡萄树停止生长。没有人知道我们的白昼是如何度过的。身体里犹如装着炉子,必须忍受它的烧灼。也没有人知道我们的黑夜该如何度过。  蚊虫轰鸣。  而明月,恰好悬在思乡的位置,如镜。三亩枣园是我尘世的生命。在五月,它长出绿胳膊,高举甜蜜的花朵,歌唱晨露,照耀我们黝黑的皮肤。和朴实的脸颊,沾满尘土。  哦,在卷起的尘土中。  看不出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