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滩头谒储君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gn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西赣州的灵蛇储山下有一座始建于晋成和二年(327年)的储君庙(又叫广济庙),《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里载“晋刺史朱伟置储潭君庙于此”。该庙有着神奇的来历、悠久的历史,是一幅兼有道教特色、河神崇拜、行舟渡船等诸多因子的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
  山水会聚,灵气所钟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多种文化信仰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选择在储潭建庙,自然有诸多考虑,除民俗文化之外,先天的山水优势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储君庙背靠的储山是赣州的水口山,占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共有惟妙惟肖的三座山峰,当地人称之为“储山三形”,形似公鸡、蜈蚣、巨蛇。从风水而言,来龙绵远,山势高雄,剥换有度,陡峭入江;所对之水为赣江,逆势来朝,至此一转,奔涌旋涡形成深潭——储潭,是赣州城垣水口的第一道关锁。从储山面视赣江,有风水典籍里说的仓板水的意境。山水与人文的关联,演绎出许许多多的故事。若以此标准来观储潭地理格局,就是上风上水之形势,为州府镇塞、关钥之大水口,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屏障。
  南赣大地是赣派风水的原乡故里,风水民俗深深植根于客家子民的生活沃土之中。从寺庙和道观风水的视角来考察储君庙的选址和建筑风格,可以肯定它是一座结合山川地理形势,符合风水理论要旨的道观,建在该方位上,在某种程度上有着驱煞趋吉之意。从风水类型细分来看,寺庙道观与一般阳宅不同,它可以坐落在“高耸、空旷、孤僻”带煞之地,这点是普通阳宅十分忌讳的。寺庙道观选址,地师需从坐镇在靠山的主要落脉处而面向龙脉穿帐定位,朝向、分金度数有特别的规定,大致说来,庙宇和道场一般是结天窍穴,一般为木星结作,侧结且向着来水。据五行生克原理,若无水,则为枯木,延伸至人文意义层面,无水之处,信众待不住,身体也会越来越弱,香火也一定旺不起来,水为生命之源,其意不言自明。
  从以上要素来评判储君庙的造作规范和意义,可以称得上庙观建筑的典范之作。相对于赣州城市的意义来讲,储君庙也可以是一座河神庙、水口庙,它应赣江水运而诞生。
  道场、河神崇拜、掌故传说的民俗图景
  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储君庙是三进庙宇,第一进为主祭储君、十八滩神、五行神;第二进祭奉雷、电、谷神;第三进祭奉财神,所有这些神灵都是中国本土神灵崇拜系统。道教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有跟西方宗教完全不同的神灵结构和祭拜模式,它是现实世界与理想虚拟世界结合沟通的宗教,储君庙就是体现了道教核心内容的宗教场所。由于种种原因,自宋至清诸朝曾有七次修葺,1993年重修了一次,因为万安水库修建后,水面上升,当地政府为了使这一文化遗存不至于湮灭,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于2006年5月26日拆除旧庙,按原样升高重建,并于2007年10月竣工。重建后的储君庙由储君宝殿、关公殿、雷神殿、三清殿、晏公庙、种德堂、功德堂等七个殿堂组成,气势恢宏,既展示了原庙风貌,又在某些方面做了大量的细化雕饰,整个建筑上了新的台阶,成了十八滩头、赣江岸边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屹立在储山脚下的储君庙,以开阔的襟怀,融汇百川的气度,有机地糅合了中华道教文化、客家地域文化,甚至是闽粤文化的某些特质等诸多文化因子的心灵圣殿。首先是建庙的传奇色彩。民间掌故传说:“晋成和二年,刺史朱伟提兵平叛,兵扎储潭,夜梦神人告日:‘我为储君,奉帝命司此土,府君能立庙祀我,当以有报。’朱伟按神明旨意行事,果然克敌而返,遂为储君立庙。”不难看出,人神感应,知恩必报,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其次,储君庙的功能也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信仰和时尚潮流,既是人们祭拜的道教场所,护佑一方生灵的安全,又为行进在十八滩江流中的舟船商队保驾护航,庙里供奉的十八滩神就是明证。汤存忆先生撰写的楹联日:“自汉晋迄今俱来廿百载庇佑万民生福履厥功尤懋,从闽粤极赣倘过十八滩指点千帆航慈海斯德永懿。”形象概括,揭橥真义。据地方史料记载,十八滩是赣州至万安之间的储滩、鳖滩、横弦滩、天柱滩、小湖滩、铜盆滩等,其间河道曲折,江面时窄时宽,怪石交错,古有二十四滩,经宋代以来疏浚而留下十八滩。明人丘浚《禽言》诗云,“行不得也哥哥,十八滩头乱石多。东去入闽南入广,溪流湍驶岭嵯峨,行不得也哥哥”,因而行舟此处必请滩师,以保行舟平安,相沿成习,形成独特的河神崇拜,跟闽台地区的妈祖信仰有共同的民俗特征。赣江作为中原通往闽粤的交通要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员的流动、物流的频繁,构筑起独有的海运文化史和地域风俗史,叫人流连忘返。
  山水、储君庙、神灵是一个复合的结构,跟中国南方的巫傩崇拜习俗紧密关联。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在无法抗拒自然的情形下,敬天,法地,敬畏山神,崇拜河神,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之联系在一起,道教便应运而生。胡建国先生在《巫傩与巫术》一书中指出:“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开始盛行、发展。主要特征是,神仙理论系统初步确立,南北天师道以及茅山宗业已形成。”储君及十八滩神的信仰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时的历史时空和心灵需要。
  在工业文明得到广泛运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惊险的十八滩已“高峡出平湖”,大船行进,如履平地,且其他交通工具与人们生活牢牢联系在一起时,旅人、商船无须再请滩师作福,跪拜储君。但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习俗,不会因江流奔涌而消失,相反它已深深地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文化的脐带剪不断,新生的文化婴儿必将汲取养分,长大成人。
  站在储君庙前,我仿佛进入历史民俗文化的天宇,也进入现实生活的时空之中。凝视着庙前的对联:“汉时储君晋代宝庙光昌流丽,世间瑰奇神界精英正大辉煌”,我再次被文化的神奇魅力所震撼,“储潭晓镜”已抹去尘埃,重现靓影,心向远方。
其他文献
中国远古时代曾经普遍地使用过“十月太阳历”。后来在中原地区这种“十月太阳历”逐渐被太阳历(又叫阴历,发展为阴阳历、农历)所取代。然而在西南的彝族等一些古羌人聚居地区,这种“十月太阳历”仍旧一直沿用。  一  据考证,“十月太阳历在我国这块土地上至少行用了四千余年”。“孔子为了了解夏代的文物制度和风俗习惯,曾到杞国(今河南杞县)进行过实地考察,终于得到了‘夏时’,也就是后世所见到的《夏小正》。《夏小
期刊
粥与道家,是个深邃而悠长的话题。  老子说:“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老子》第三十五章)这虽是道义,后来人们借此与饮食口味混同,视荤为浓,视素为淡,模糊着道、俗疏隔的界限,将清淡主义认作为道家所树的旗帜,它从历史的炊烟中招展过来,一直引导世间的饮食行为。粥之清淡,为固性本味,即是庄子所说的“知常”。这就与老子的教旨有了连脉。  我曾采访过“东北道教第一丛林”:沈阳太清宫。这座道院,始建于康熙初
期刊
今年5月3日,宁海箬岙古村举办“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仪式暨引之堂重修竣工典礼”,我们余姚的宗亲应邀前往参加庆典。  箬岙有多美,早在我的想象之中了。车从宁海县一市镇盘山而上,满山遍岭都是育果中的白枇杷树,从岭上往下看,满目的翠郁中还能看到远方闪着粼光的海涂,好一番滨海山乡的秀美景色。车近箬岙村,只见村道两边挂满了红灯笼,连绵数里长,我们到达村口时,宗亲出迎,礼炮四起,声乐、腰鼓齐鸣,这隆重的仪式就像是
期刊
在旅游业已经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时代,各地开发争抢旅游资源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但偏偏真正拥有历史重大事件遗址的地方对旅游不“感冒”,不开发不宣传,甚至连本地人都不知晓此地发生过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  我上初中时就知道了怀来县的土木堡是明朝“土木之变”的发生地。“土木堡”,通志本名“统幕镇”,唐初,高开道据怀戎时所置,后讹为“土木”。明永乐初置堡。这次从北京前去游览,几经曲折,才找到土木村遗址
期刊
灵宝市向南约5公里处有个杨公寨,它坐落于一个孤立的山顶上,四周全是深涧,相对落差在50米以上。山顶上是平坦的土地。杨公寨依悬崖边缘环筑,完整而独立。杨公寨是旧时代豫西民居建筑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缩影,这里现存的两道青砖结构的寨门有两层楼高,寨门门额四周环绕着回形花纹。寨中小院都有着基本相同的结构,很多院门上方有前伸的屋檐和精美的砖雕装饰,其中几座院落的门前还立有小型石狮子或刻有荷、菊、梅花等图案的门墩
期刊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名字或是一字名(单名),或是二字名(双名),从未见过三字名,洪天贵福可说是一个创举。“洪天贵福”就是太平天国的幼王、天王洪秀全的长子。洪秀全夺取了半个天下,在天京(今南京)登基称王之后,在其长子“天贵”的名字后添加了一个“福”字,成为洪天贵福。这个名字无疑寄托了洪秀全永保社稷、代代为王的思想。说来有趣,当今中国女排老将曹慧英的女儿也是一个三字名,叫作“殷乐笑子”。为什么要取这个名
期刊
“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张抗抗:《稀粥南北味》)此喻并非夸张。中国自有五谷,长江之南出粳稻,可煮白粥泡饭;黄河以北产粟黍,可熬黄馇玉糊。历朝历代的中国人于斯求存,冀为生命之源泉,锅镬相传,钵碗相袭,一勺一匙,从中吮吸精力气血。于是,粥中就有了古朴的信奉和风土情结的交糅,挥发出垂诸悠长的粥俗。  有道是“粥先俗后”。粥俗见诸周代。  寒食禁火,粥俗始出。《周书·司垣氏》记:每到三月
期刊
若以粥来划分中国历史,基本的情况是大多数人有粥喝或无粥喝的历史。当大多数人无粥可喝时,不得不用暴力革命去改变社稷,争取到再能喝上粥的朝代。  所以,有识于粥的帝王权臣,就从粥中努力寻找治国之道,施政于民以安国。这方面,较早的例子来自西周。有一年闹灾荒,官为伊(相)、辅佐周宣王的兮甲(一作吉甫),命家庖在宅院中置巨镬煮粥,并与全家老小及仆人数百口,皆于院内啜粥。人若饥饿,啜粥则快猛,啜声亦响。几百人
期刊
分布  仅仅是我国的省名、省城名、地级市名、县名,带川入名数量就十分可观,更遑论乡镇名和村落名。县级以上地名共有40多个,如四川、银川、铜川、临川、汶川、北川等。而说到村落名,最密集的区域当属浙中区域、皖南浙西区域、陕北区域。以“川”字构造地名,在朝鲜、韩国、日本也被广为推崇。  浙中带川地名分布最稠密的区域为永康市(129个)和缙云县(63个)。周边的东阳、武义、莲都区、青田、永嘉等县市区,川尾
期刊
《寻根》2011年第5期,发表彭令先生的《钱梅溪手稿发现记》一文(后文简称《发现记》)。我进行认真研读,深知彭先生下了不少功夫,最后定义为“仅有此件,暂为孤本”一说,我觉得很不理解,所以提出如下质疑。  关于齐鲲出使琉球国年代及  沈,愎其人  《册封琉球国记略》原件首页“影印件”开头“嘉庆十三年,有口旨册封琉球国王,正使为齐太史鲲,副使为费侍御锡章。吴门沈三白名後者,为太史司笔砚亦同行”。《清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