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博客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f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驾驭教育博客,我们需要行动起来,经历从博客体验、传播到最终的塑造。这也是学习者从“内练”到“外联”的成长过程。
  
  自2002年博客被引入中国后,人们对博客一词的接触和了解越来越多。经历了2005年的“博客元年”和2006年的“博客年”后,人们对博客更是不再陌生。
  一般来说,人们对博客的认识有以下几种:(1)博客是一种网络服务;(2)博客是在网络进行写作与表达的个体;(3)博客是个体网络生存的一种身份和方式。对于教师来说,我们更倾向于第三种,即博客是教师生存于网络的一种角色,我们可以特指为教育博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Web2.0时代里,这样的一种角色都可以用这样一个代名词——学习者。
  在Web2.0时代,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应该是一种互为师生的关系。若让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勇气,更是一种基本态度和理念的呈现。
  
  社会化学习映入眼帘
  
  Web2.0时代的社会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Web2.0的各种社会网络服务参与到多种网络社群中,与互联网其他学习者共同交流,并获得知识、能力等的提升。学习者延续了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展示个人的思想和智慧价值,并通过网络获得他人的评价反馈,从而促进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和思考,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图中描述了Web2.0时代的社会化学习进程。
  
  桑新民教授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博客就是个人学习成长的一个充满个性化的基地。有了这个基地,我们可以全面规划我们的学习、研究和专业发展。我们不但可以从网络或他人那里接受大量的信息,而且可以在个人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角色能力等诸多方面产生融会贯通的效果。这个进程中隐含着一些丰富的内涵,包括用户参与、社群、社会网络构建、社会资本积累、个人知识体系构建、个人品牌塑造等。
  要想驾驭教育博客,我们需要行动起来,经历从博客体验、传播到最终的塑造。这也是学习者从“内练”到“外联”的成长过程。
  
  跨出第一步的初体验
  
  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必须首先跨出第一步,才谈得上更多的体验、传播和塑造。那么,如何跨出这第一步呢?第一,建立一个专门用于学研交流的个人空间。各类门户网站博客服务、好看簿网站或自建博客站点都是不错的选择。第二,注册一个Gmail账号。通过Gmail,与互联网上众多活跃的教育工作者连接并交流起来,并逐步利用Google支撑教育与学习的强大功能,改进个人学习,组织课堂教学,建设教研团队。第三,撰写一篇日志或写一个图片故事。讲故事是最好的传播方法,把自己课堂教学的点滴故事写出来,与国内外的教师共同分享。在这方面国内的教育博客网站已经做了许多推动工作并取得成效。第四,订阅第一个地址。Web2.0的各种RSS阅读器服务可以帮助我们优化信息的获取,节约时间成本。推荐使用Google的阅读器,逐步订阅和聚合到更多你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博客和网站,扩充信息和知识的来源渠道。第五,分享你的第一篇文章,在分享中激励自己走得更远。第六,认识第一个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Web2.0时代的社会化学习,会让你的学习不再孤独。第七,培养你的第一位读者。把自己的教育智慧分享出来,让别人了解,并接受他人检验。
  在体验这一步,重点是“内练”,具体的方法有:(1)改造自己的学习流程;(2)对互联网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收藏、整理和吸收,提高个人知识管理能力;(3)做别人的读者,阅读他们的文字,领略他们的思想与智慧;(4)汲取其中与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认知、兴趣相关的精华,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5)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从关注技术、应用工具,转到关注人、知识、思想、集体智慧、集体力量;(6)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个人知识体系和个人社会网络,并构建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思想,增强自己的信心,为更好地进行网络生存做准备。
  体验是“用”的问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期待学习者在体验教育博客时会出现一些值得提倡的转变:从PC单机软件使用到网络服务应用;从本地存储处理到网络存储处理;从个体学习转向团队协作;从小范围、狭窄圈子,转向跨越时空、超出国界的交流交往;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内秀”转向“外香”;从迷失自我转向找回自我;从单元化走向多元化;从读者转向作者;从信息消费者转向内容创造者……
  
  共享和传播的力量
  
  在传统思维定势下,要教师把自己的研究观点共享出来,确实有一定难度。有专家认为,人们不共享的原因主要是不知、不会或者不愿意共享。也有学者归结为意识、技术、能力、情感、价值观、效果等方面,即个体(或群体)没有共享知识的意识,不明白知识共享的意义;在技术上没有共享的平台,不具备实现共享的条件;个体不具备知识共享的能力,包括对知识共享技术的掌握,心理上排他和对知识的独占心理,以及狭隘的知识观;对知识共享不认同;具有知识共享的不愉快或者不成功的经历等等。
  传播就是参与和做事,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也是社会化学习的有效形式,更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为。教育博客的核心理念是分享、交流、协作,教师应紧紧把握这一点。在体验的基础上,参与推广博客的技术与理念,促进教育博客的应用,进行知识、思想、智慧的网络传播。
  教育博客传播的主要方向有四个方面:一是面向学生,二是面向教学,三是面向教研团队,四是面向教育。面向学生,就是要把教育博客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传递给学生。面向教学,就是把教育博客的相关技术与理念及社会化学习方式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从课堂教学展示开始,逐步过渡到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行一些更多的实践、探索、应用。面向教研团队,就是在教研团队中推广博客的技术与理念,加强教研团队的沟通、协作,促进团队建设,提高团队战斗力和竞争力。
  共享和传播的过程,也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好促进。这个过程会启发和催生许多新的研究思路,对教师开展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塑造个人品牌和成长价值
  
  塑造是实践教育博客技术与理念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一是塑造个人品牌。成功的人生在于你能每天从事一些让你感到快乐且有益于社会的工作。立足于我们的教学实践,教育博客是我们教育智慧的首要来源,每一位教师的每一个探索都有其价值所在,我们可以从中寻觅和发现智慧,并且充满智慧地进行实践;更重要的是要把个人的教育智慧通过教育博客分享出来,在分享中接受检验,获得更多、更广泛、更多元的智慧源泉,并最终成为我们的个人品牌。这是教师进行社会化学习的原始动力——只有意识到并迸发出这一动力,才可能推动社会化学习持续地进行下去。
  二是塑造人才。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靠岸码头。学生就像一叶小舟,可以在你这个码头停靠歇息,也可以在你的言传身教中获得新的启航动力。
  无论对个人还是教育,教育博客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挑战、机遇。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只要做起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
其他文献
《电路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通信类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连续三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本着因材施教,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本文研究了溶剂的性质以及溶剂中存在某种物质时对乙酸乙酯皂化速率的影响。
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发展,语音识别技术已基本成熟并逐渐应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本文描述了语音识别技术的进展、问题及展望。
20世纪90年代中期,山西芮城教育进入新一轮鼎盛发展时期。高考成绩连续8年在山西运城市名列榜首。市局在我县召开现场会,提出“外学晋中,内学芮城”,“研究芮城教育现象”。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声誉在给我们注入强大动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04年是芮城教育的低谷。2006年,我到了教育局。如何使芮城教育再次腾飞,是我挂怀的头等大事。  与县城相邻的学张联校,分布在全乡12个教学点,有600
本文设计了一套用于逆变式co<sub>2</sub>/MAG气体保护焊机电源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无静差调节控制系统,有效地解决了电源静特性和动特性的矛盾,限制了短路电流峰值,减少了飞
前段时间在某教育论坛上看到一篇有关信息技术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帖子,感触颇深。内容是这样的:新课改改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啊!学生不愿听课,只想玩游戏。上课时任你喊破嗓子,也会被学生的喧哗淹没。迟到、早退、旷课、乱扔垃圾(有时候我真想把他们当垃圾给扔了)。你管得严了,学生就烦你。我们这里学生要评老师,老师得分低了要下岗,领导还经常督查。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玩好?最重要是让学生认为你是好老师!唉,苦点儿、累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清政府、立宪派、地方督抚围绕着权力问题,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展开了竞争。其间,既有统治阶级内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之争,又有封建地主阶级与民族资产阶
《信息及其特征》是高中信息技术的起始课。初看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的介绍。如果教师纯粹靠讲授教学,既容易让学生在第一节就对信息技术课失去兴趣,也难以渗透过程与方法等教学目标。因此,在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和设计时,我尽量避开对定义的单向讲授,而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取材,使学生在分析实例中自然地感受扑面而来的信息,从而领悟信息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初步意识到把握信息、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同时,我还巧妙运
把企业推向市场,这是时下对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一个新探索。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尽快由原来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的单一生产型转变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复合型。
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是昆明市林业技工学校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中心工作。本文结合专业教学实践,以一名教师的角度对课程体系现状与不足,改革建议以及综合运用语言传递信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