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洋简介:汪洋,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第十、十一届中华全国青联委员,景德镇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景德镇市珠山书画研究院院长。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第十一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西省劳动模范”、“景德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得者。
汪洋兼容并蓄,将传统国画艺术融入陶瓷装饰之中,创作的作品既有传统陶瓷文化的底蕴,又有当代年轻陶艺家不拘一格的风格。其传略及作品被编入《全国梅兰竹菊中国画作品集》、《景德镇陶瓷全集》、《汪洋汪洲陶瓷作品集》等画册,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同时被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陕西卫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中国陶瓷》等媒体报道。
人生格言:成功源于不断的学习。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才会有向上的底气,创新的勇气,向上的锐气。朝着自己的梦想,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往前走,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近年来,在景德镇这座陶瓷艺术的殿堂里,涌现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从前辈手中接过了弘扬陶瓷文化的重任,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将陶瓷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汪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漂在景德镇的陶艺家
和北京的“北漂”有点类似,现在一大批外来的陶艺家,人们称之为“景漂”。汪洋也是一名“景漂”,不过他在这里结了婚,生了子,成了地地道道的景德镇人。
1973年,汪洋出生在安徽祁门的一个农村家庭。受父亲的影响,他萌生了对画画的喜爱和渴望,天性的释放加上资质聪慧,让汪洋很快在家乡小有名气。汪洋在黄山书画院函授学习国画时期,深得老艺术家马颂良先生的赏识,并破例收其为关门弟子。1990年暮冬,汪洋洒泪辞师离家,坐上了南下的火车,来到了景德镇,开始了他人生与艺术道路上真正意义上的“景漂”。
次年汪洋考进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在这里他了解了各个时期画家的画风与流派,系统地研习了美学理论和观点,从而使国画基础突飞猛进。入学第二年,汪洋的国画作品《报春图》在景德镇市首届“希望杯”青年陶瓷美术大奖赛中,获得了优秀作品奖。毕业前夕,年仅20岁的汪洋在学校内成功举办了《汪洋国画展》,他的写意山水、工笔人物、时花候鸟,广受好评。
从此以后,汪洋的陶瓷艺术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
艺海无涯,学无止境。汪洋能有今天的成绩,源自于他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总是在求师,总是在学习,总是在提高。”这是好友对汪洋的评价。
职大毕业后,汪洋谢绝了数个厂家的高薪聘请,毅然北上赴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师从著名的孙其峰、关宝琮、白庚延、何家英等大画家。为了寻找到艺术的真谛,汪洋的脚步走遍了河北定窑、浙江龙泉、江苏宜兴、陕西耀州窑等陶瓷艺术之乡,并多次随关宝琮、徐朝兴等大师前往世界青瓷发源地的浙江上虞考察青瓷,学习了各种陶瓷艺人的工艺手法。他还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清华美院满维起工作室全脱产学习了两年。
汪洋在表现手法上注重书写性,注重自由、率性的表达,他的国画技艺在不断的学习中日臻成熟,在瓷坯上也运用得驾轻就熟。可他并不满足,因为偶然的缘分,他结缘于紫砂壶刻绘工艺,并由此结下了紫砂壶艺术的种子。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汪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刀刻方法。在熟练运用冲刀、双刀法等宜兴传统刀法工艺的基础上,他将自己常年积累的经验,包括篆刻、雕瓷用刀的感觉融入刻壶,还创制了逆势切刀法、撬刀法等。汪洋创作的紫砂壶,不仅有传统国画的积淀,也有陶瓷艺术的影响,还有自我个性的表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朝着德艺双馨而努力
“做一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我人生与艺术的更高目标。”20余年求索之路让汪洋深知年轻人在陶瓷艺术路上的不易,他一直致力于做青年人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他将热爱美术的贫困学生吸收到门下,给他们传授技艺,他的工作室还先后安排了60多名下岗工人就业。1999年至今,汪洋还担任了景德镇市老年大学客座教授,义务授课达1170多个课时……看着以前跟自己学画画的青年人,有的已经小有成就了,汪洋十分欣慰。在他看来,在景德镇这个陶瓷艺术的王国里,只要勤奋刻苦、执着奋斗,就会在经历苦难曲折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汪洋倍受鼓舞,倍感振奋,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汪洋深知,景德镇流淌千年的陶瓷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承,不断发扬光大。而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理应扛起这一重任,与无数陶瓷艺术工作者一道,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汪洋兼容并蓄,将传统国画艺术融入陶瓷装饰之中,创作的作品既有传统陶瓷文化的底蕴,又有当代年轻陶艺家不拘一格的风格。其传略及作品被编入《全国梅兰竹菊中国画作品集》、《景德镇陶瓷全集》、《汪洋汪洲陶瓷作品集》等画册,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同时被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陕西卫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中国陶瓷》等媒体报道。
人生格言:成功源于不断的学习。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才会有向上的底气,创新的勇气,向上的锐气。朝着自己的梦想,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往前走,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近年来,在景德镇这座陶瓷艺术的殿堂里,涌现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从前辈手中接过了弘扬陶瓷文化的重任,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将陶瓷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汪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漂在景德镇的陶艺家
和北京的“北漂”有点类似,现在一大批外来的陶艺家,人们称之为“景漂”。汪洋也是一名“景漂”,不过他在这里结了婚,生了子,成了地地道道的景德镇人。
1973年,汪洋出生在安徽祁门的一个农村家庭。受父亲的影响,他萌生了对画画的喜爱和渴望,天性的释放加上资质聪慧,让汪洋很快在家乡小有名气。汪洋在黄山书画院函授学习国画时期,深得老艺术家马颂良先生的赏识,并破例收其为关门弟子。1990年暮冬,汪洋洒泪辞师离家,坐上了南下的火车,来到了景德镇,开始了他人生与艺术道路上真正意义上的“景漂”。
次年汪洋考进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在这里他了解了各个时期画家的画风与流派,系统地研习了美学理论和观点,从而使国画基础突飞猛进。入学第二年,汪洋的国画作品《报春图》在景德镇市首届“希望杯”青年陶瓷美术大奖赛中,获得了优秀作品奖。毕业前夕,年仅20岁的汪洋在学校内成功举办了《汪洋国画展》,他的写意山水、工笔人物、时花候鸟,广受好评。
从此以后,汪洋的陶瓷艺术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
艺海无涯,学无止境。汪洋能有今天的成绩,源自于他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总是在求师,总是在学习,总是在提高。”这是好友对汪洋的评价。
职大毕业后,汪洋谢绝了数个厂家的高薪聘请,毅然北上赴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师从著名的孙其峰、关宝琮、白庚延、何家英等大画家。为了寻找到艺术的真谛,汪洋的脚步走遍了河北定窑、浙江龙泉、江苏宜兴、陕西耀州窑等陶瓷艺术之乡,并多次随关宝琮、徐朝兴等大师前往世界青瓷发源地的浙江上虞考察青瓷,学习了各种陶瓷艺人的工艺手法。他还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清华美院满维起工作室全脱产学习了两年。
汪洋在表现手法上注重书写性,注重自由、率性的表达,他的国画技艺在不断的学习中日臻成熟,在瓷坯上也运用得驾轻就熟。可他并不满足,因为偶然的缘分,他结缘于紫砂壶刻绘工艺,并由此结下了紫砂壶艺术的种子。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汪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刀刻方法。在熟练运用冲刀、双刀法等宜兴传统刀法工艺的基础上,他将自己常年积累的经验,包括篆刻、雕瓷用刀的感觉融入刻壶,还创制了逆势切刀法、撬刀法等。汪洋创作的紫砂壶,不仅有传统国画的积淀,也有陶瓷艺术的影响,还有自我个性的表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朝着德艺双馨而努力
“做一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我人生与艺术的更高目标。”20余年求索之路让汪洋深知年轻人在陶瓷艺术路上的不易,他一直致力于做青年人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他将热爱美术的贫困学生吸收到门下,给他们传授技艺,他的工作室还先后安排了60多名下岗工人就业。1999年至今,汪洋还担任了景德镇市老年大学客座教授,义务授课达1170多个课时……看着以前跟自己学画画的青年人,有的已经小有成就了,汪洋十分欣慰。在他看来,在景德镇这个陶瓷艺术的王国里,只要勤奋刻苦、执着奋斗,就会在经历苦难曲折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汪洋倍受鼓舞,倍感振奋,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汪洋深知,景德镇流淌千年的陶瓷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承,不断发扬光大。而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理应扛起这一重任,与无数陶瓷艺术工作者一道,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